药明康德——三重压制下的高增长

    整个医药体系分为药品生产行业、药品销售行业 及药品使用终端行业三个大的环节,药品生产行业主要从事药品的自研和 自产业务比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药品销售行业主要从事药 品销售、配送业务,比如国药集团、上海医药。药品使用终端行业为医院、 药店及其他医疗服务机构比如爱尔眼科、老百姓药房连锁。CXO行业是从药物生产研发行业中衍生出来的,因为很多小的药企没有资金去建造自己的研发生存基地,但又有些点子,所以有了外包服务的需求。不过CXO在国外已经兴起多年,只是我们发展较慢,因为前期仿制药最赚钱,大家都跑去搞仿制药了,当下仿制药不赚钱了,加上集采,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才赚钱,大家都才像赌博一样去搞创新药。

     外包主要通过药明康德与客户确认合作并签署主服务合约,对双方的合作时 间、合作范围、合作模式、保密条款、违约条款等事项作出约定;随后,客户按 照需求发送日常工作订单,药明康德在与客户协商确定收费标准后按照日常工作订 单的具体要求提供对应研发生产服务,并按照约定收取费用。除此之外,药明康德还可以拓展战略客户签署一体化合约,发行人可按照约定 在药物研发成功后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

药明康德的收费方式有三种:

(1)客户定制服务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公司一般基于单项合约、里程 碑或者研发季度,在履行义务得以满足时确认收入

(2)全时当量服务通过将实验 人员分配给客户进行合同约定的研究项目,根据记录的实际工时乘以合同约定的 全时当量劳务费率确认收入

(3)小分子新药工艺研发及生产业务是公司与客户签订小分子新药工艺研发及生产业务(CMO/CDMO)合同,通 常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及客户接受的报价进行收费(一次性交清)

药明康德的大客户包括辉瑞礼来、诺华等国际制药大牛

可见药明康德是CDMO的龙头企业,虽然他在21年年报中说自己CRO领域也是国内第一,但是从细分市场份额看,临床CRO他还是比不过泰格医药的(注意是临床CRO,而不是整个CRO,CRO中只有临床CRO的门槛最高),至于昭衍新药是在22年四月份收购的猴场,收购后的收入也没有药明康德在临床前CRO的高。(药明康德在安全评价的业务规模是多少没有披露)

不同于泰格医药昭衍新药专注于CXO中的某一个细分领域,药明康德的战略是CXO全产业链布局,从CRO到CDMO都要做,并且规模都必须做大。从21年的年报可以看出,

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还是D、M,即制造业务。(CDMO主要就是从临床一期或者二期开始给客户提供新药合成所需的中间体)

化学业务里有61.6亿是小分子药物发现,这个是研究的业务(R),应该算作临床前CRO,其余接近80亿都是工艺研发和生产(D&M);测试业务45亿的收入,只有15亿属于CRO和CSO的,新药研发服务应该算CRO,他是帮客户找新的分子的。其他的基本都属于CDMO。整个药明康德应该算是CRDMO与CTDMO结合体,毕竟它CRO业务占比并不低,大约有个1/3左右的样子。

从境内外收入看,药明康德主要收入来源是源自国外,这也是为什么当初美国说要让生物医药制造产业回流的时候,药明康德和泰格医药这些境外收入占比超过50%的CXO跌的最惨。如果真正要制裁他们,砍订单是一定的结果,那么当下这个估值是否能支撑药明康德被砍订单之后的价值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个人对这件事看法是就算会制裁,也不会太严重,毕竟CXO这个战略意义和半导体完全不一样,CXO里面没有什么技术专利限制。二是外国企业也精的很,中国的CXO成本比他们那便宜一半还要多,大概率最后还是会选我们这边)

CDMO的毛利没有CRO高,从泰格、昭衍新药、药名三个的毛利对比可以看到药明康德的毛利是最低的(汇率会影响毛利,但是不会超过2个百分比)。但是药明康德的盈利模式与昭衍新药很不一样,他和泰格医药一样都是非常依赖投资拉动利润的,从21年年报中可以看到51亿的利润,投资收益和资产处置损益就占了16亿,其实最终扣下来药明通过外包服务盈利的只有40亿左右(这里是用的扣非净利润)

药明康德的投资与复星医药很不同,他是对于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公司的投资,21年显示当下药名持有的金额最大的五家为:

(1)Genesis Medtech Group Limited,持有14.35亿元

(2)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81亿

(3)iKang Healthcare Group,持有4.25 亿元

(4)Lyell Immunopharma, Inc(肿瘤治疗)4.04亿元

(5)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罕见病治疗)2.61亿元

药明康德是在客户找他做项目的时候就开始盘算着要不要投资了,如果某些个企业药明康德觉得非常有前途,他会要求入股。他接的单子越多,特别是三期临床CRO或者CDMO,越容易找到好的公司去入股。

药明康德的研发费用低,只有9个亿不到,这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主要研发是用于改进和改良生存工艺,并不是用于研发新药,研发新药的过程就是他们的业务。所以不要觉得恒瑞的研发是50多亿,药名的研发只有9个亿不到就觉得药名很垃圾,其实这俩的费用算法根本不体现在一个会计科目上。

从22年中报来看,今年药明康德化药业务增长很强劲,总的增长超过100%,并且就算剔除新冠商业化项目,化学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 36.8%,依然是高增长,当下化药业务占比超过70%,其他业务只要保持稳增长,药明康德的非新冠业务增长都能保持在20%以上。这对于一个收入高达200多亿甚至今年快到300亿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速,要知道恒瑞在20年的增速也就19.9%,药明康德今年增速可以达到50%以上。但是这个有一个潜在的估值压制,就是如果未来新冠订单没了,药名的收入增速大概率会下滑。所以要炒最好抓住这一两年还有新冠订单的尾巴,不要讲什么五年十年,一两年内如果能到130你就偷着乐吧。

药名现金流基本不大,虽然有些业务是按照上市后药物销售收入比例提成,但是他每年的现金流净额都比扣非净利润略高一点,只比净利润略低一些。只是帐上现金可能有点吃紧,毕竟他还有80多亿的在建工程没有完工,未来药明康德还会继续在国外扩张,而建厂是需要大量现金流的,当下药名货币资金只有87亿左右(算上交易性金融资产),承担的短期负债有66亿,所以后面应该还会定增或者发行债券融资。(20年药明康德有100多亿的现金,是因为他在7月份定增再融资了60多亿)

总体来说,高增长应该就这一两年的事情, 一个是体量确实太大了,二是药名的新冠订单蛮多的,三是全民CDMO开始了,未来必定会有产能过剩,虽然药名大概率会笑到最后,但中间会对它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不得而知。

#今日话题# $药明康德(SH603259)$ $药明康德(02359)$ $泰格医药(SZ300347)$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