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的太大了,作为一个专业企业,竟然只考虑好的,不考虑风险。或者只是哄哄韭菜
Q:在手订单情况?
A:(1)22年一季度宁德时代超40亿,二季度超70亿,是2-8年的订单,每年平均7-8亿销售额,目前已经量产,在宁德托盘中公司和胜份额和公司持平大概各1/3,敏实和另外一家各占5%-10%。华为二季度光伏7亿,4、5月下订单3亿,6月4亿,全年十几亿。另外汽车部件2亿,其他办公设备和光伏超10亿。
(2)下半年预计超130亿,新增三个客户,两个是整车厂(其中一个是M造车),一个逆变器。
(3)23年预计超300亿,电池托盘可以到100亿。22年电池托盘60亿,23年开始每年增加80-100亿,每年需要15个新生产线。Tier1里有五家采购我们托盘。
订单分客户情况:
◇固定客户:目前新能源部分固定客户每月都会给几个亿的订单,也会进入新客户,目前汽车新客户正常进入周期3-6个月。宁德时代电池箱体达成战略合作,公司和和胜的份额大概各1/3;华为方面我们为他专门开设工厂,7月达成战略合作,华为每年300亿订单中的约10%会给到公司,公司要和华为同步开车新智能汽车车型。
◇其他客户:其他客户有二三十个,每个一两亿。阳光电源也会有十亿以上规模,如果10月战略协议达成会大幅增加,目前还在完善技术以达成阳光的需求。其他如广汽也会每年固定设置车型和订单,激励、蔚来、雪铁龙等会把新车型中之前做的较好的部分直接给祥鑫。
小米汽车可能会有5-10亿(不确定)。
订单分产品情况:
下半年以电池箱体、托盘、机箱、充电桩、储能柜、光伏产品居多,超70%,汽车部件占比20%。
Q:23年订单情况?
A:(1)超300亿销售额中新能源占比超60%:
华为20-30亿;宁德时代箱体100万套,第二代均价2800元,第三代均价3000-3500元,2代占比60%-70%,3代更多。
(2)合作的汽车厂每个都有5-10亿订单;本特勒21年建立,22年合作,23年会有少量产值,可能会到3亿。
Q:21年订单交付周期?22年?
A:21年交付周期7年,主要是奔驰、宝马、德系的,周期长;22年5年,汽车部件和新能源缩短了周期;23年5年,22年营收超40亿(=260亿/5),23年营收100亿(=300亿/5)。
Q:产能是否足够?
A:产能没问题,目前每个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都不到70%,除二三个厂以外的其他工厂都是60%。
Q:24年以后业绩展望?
A:营收增速30%。
Q:净利率展望?
A:22H1扣除非经常事件影响净利率已超10%,报表端净利率不足5%原因包括原材料涨价和公司内部改革,如设备投入、院士工作站开支、薪酬改制等。22H2在利润率12%以上,22年净利润能够达到4-5亿。23年会比22年净利率高2pct以上。因为新能源业务第三代量多、收益好,21年占比超30%,22年50%-60%。但是新厂也要投入,一套设备八十万,10条产线,每个厂需要十几亿。
8月份原材料价格已经下降200元。公司和大部分客户签订协议:原材料价格变动幅度5%以上每年结算一次,因为只是对库存有些压力,5%以下不调整价格,汽车客户每年价格会降低3%。
Q:公司在宁德时代上量快的原因?
A:宁德时代考察电池箱体三个方面:(1)技术情况。(2)产品性能(3)能否满足供货需求,比如会不会建厂、同周期开发和投入设备来满足订单需求。价格基本上不会重点考察,所以毛利率可以超20%。
公司主要做CTP,麒麟电池等模块也有参与,但比较少,每个月1-2亿。
Q:阳光电源情况?
A:箱体、逆变器、部分电源。因为交付周期短,容易出产值,所以在公司业务占比高,华为也是这样。有在谈战略协议,10月或年底可能达成,未来订单稳定是确定的趋势。因为以新能源为主,导入周期较长,在半年左右。目前在一边供货一边培养。
Q:车身结构件竞争对手?
A:汽车模具部分大的有海洋、全胜等。
Q:小米汽车什么时候量产?
A:应该在23年。7月已经有一款车型量产。
Q:托盘以外的单车价值量?
A:多的有7000-8000以上,少的有300以上,也有几十元的,但是量比较大,在300-1000元的比较多。个别如广汽,包括通过宁德供应的总体超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