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系列(一):酱油发展史与“海天”的崛起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9喜欢:9

一直想写写海天味业系列的基本面研究贴,也陆续学习了不少资料,今天终于决定动笔,开始写海天系列文章,后续根据研究不定期更新。

一、酱油起源

如今人们应该对酱油都不陌生,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做菜吃饭啥的绝对是离不开酱油的。更有甚者,正如段子说的那样,广东人吃个荔枝都要沾点酱油,所谓“荔枝沾酱油,味道会更甜,还能降火”。这也许是很多人心中不能理解的黑暗料理,但也确实不是段子,只是侧面反映了普通大众对酱油这种调味品的喜爱之情。

然而,谁能想到,这几块钱一瓶的酱油,以前平民根本吃不起,那可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御用调味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食用酱的国家,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酱,便是酱油的起源。最早的酱是由鲜肉腌制而成,而酱油,则是劳动人民在制作酱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他们发现酱存放时间久了以后,在表面上会出现一层黑色液体,尝一口,那味道,好!味!极!了!师傅尝完久久不能忘怀,特意开始生产这种汁水,于是,酱油的诞生了。

但其实这里的酱油,和如今的酱油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以前的酱油,酱是肉酱,肉酱的汁水,所谓酱油。但现在的酱油,俗称豉油,是用豆、麦、麸皮通过发酵工艺酿造的液体调味品。为什么会有这种从肉类转到豆类的情况呢?你想想,古时候有多少人吃得上肉,骨头都谈不上,更别提肉了,能吃饱饭已经是最大的奢望。所以说,豆制酱油可以说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发现用大豆制成的酱油和这种肉酱油味道相似,甚至说风味更加特别,于是好味+相对便宜,才使得酱油流传到民间。

在宋代,酱油一词开始出现,最早出现于北宋,苏东坡在《格物粗谈·韵藉》中说:“金笺及扇面误字,以酽醋或酱油用新笔蘸洗,或灯芯揩之即去。”酱油已经在中国饮食中流行,到清代,酱油的使用更是超过了酱,在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已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酱油行业发展史

1、皇家专供,个体酿造

从上文酱油起源,我们能清楚看到酱油一开始是皇家调味品,而其制造工艺,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的酿造法。后来,用大豆取代肉类制作,因味道鲜美和较为相对廉价获取,才最终推向了民间。

然而,普通百姓如果想要酿制酱油还是过于艰难,一是不懂工艺,二是工艺耗费时间过长,没有专人盯着还真是不行。阿C就曾在B站看一些up的古法酱油酿制的过程,古时候,按照时令的顺序,归纳起来“春曲夏酱秋油。”春天气候温润,就要制曲了。把大豆浸泡一夜,让大豆充分吸水变得饱满和柔软,然后开始煮豆。“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煮完后然后放凉。这时,把小麦磨成粉,然后把大豆放锅里,用麦粉和大豆充分搅拌。再然后,放到库里开始培养菌种,等豆的表面长出黄色毛茸茸的菌。接下来,开始把盐和水放缸里,搅拌兑盐水。然后把大豆捏散倒到盐水缸里。一顿操作下来,夏天到了,开始晒酱,经历无数个日晒夜露,白天在烈日下暴晒,晚上盖上斗篷放露水和发酵,表面的都晒黑了不断得翻酱。整个过程,至少也要经历一个夏天,直到整个缸豆都晒得黑乎乎了,开始起酱胚。夏去秋来,终于快到出“油”的阶段了,在缸中放个漏洞笼子,把酱胚放周边,浇上水,继续发酵,油就流到中间了,再反复复浇,淋酱。这时候都要传上厚衣服了,终于,可以出酱油了,把酱油从中间取出来,过滤一下。以前不用防腐制啥的,还会煮一下杀菌再保存,这就是我们能喝的酱油了,也就是现在的生抽,最鲜美的味道。

这种古法酿造(传承下来就是高盐稀态酿制),折腾一下,春去秋来,一年时间就过去了,虽然材料成本比较低,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实在是太高,相比起腌菜腌萝卜,普通人根本也没这个时间和精力去酿制酱油,难道不用干活么?

2、酱园诞生,前店后坊

很长的一段时间,酱油酿制在上千年里从工艺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且技术又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很多人还是很难喝上一口美味的酱油,根本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酱油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这种供需的不平衡,自然就造就了很大的商机,于是到了明代酱园应运而生,一种专门制造和出游酱油的作坊,前面开店售卖,后面作坊酿造,催生出火热的酱园经济。所谓去“打酱油”就是这种场景,拿个瓶子就去店里买点酱油。据资料显示,光绪年间,就绍兴酱园就在全国开设酱园500多家,仅绍兴境内年产酱高达5万多吨,除此之外,其他大大小小的酱园在后来的岁月里如同雨后春荀般涌现出来。由于酱油酿造本身需要阳光充裕气温合适,所以酱园大多都在南方开设,我们研究的海天味业,就是清代乾隆年间在佛山开设的海天酱园,至今300多年历史。到如今,我们网上随便搜一下,其他酱油企业、品牌,个个都说是传承几百年,呵呵,也是有可能的。

3、并园建厂,占地为王。

建国以后,中国爆发了公私合营运动,全国启用了酱园改革计划。其中,以佛山酱园为代表举例,当时合并了25家古酱园建成一个地方小厂,其中海天酱园的规模最大,就命名为“海天酱油厂”。其实这个时候,虽然说是合并了,但是工艺并没有变化,还是传承下来的高盐稀态酿制,出品还是太慢了。但是建厂了,自然也会跟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1958年,已经有大聪明按捺不住了,因为高盐稀态酿制,高盐杀菌嘛,限制了细菌的繁衍,还对霉的活性造成抑制,水也是有这种抑制,导致发酵速度太慢。于是有专家开始从我们苏联大哥引进一种速酿技术,叫做固态无盐发酵。很好,前苏联那么多先进技术不学,硬是学人家的食品制造技术,阿C也是一阵无语,苏联有啥美食吗?毫无疑问,这种速酿技术确实够快,以前酿造至少要半年,现在固态无盐+高温煮,一周时间都不用。一下子出品时间锐减,但是,这东西生产出来,真的是狗都不吃,而且高温煮东西,还不放水的,容易煮焦,一锅黑暗酱油,放进菜中,更是黑暗料理。

但是中国有着中庸的思想,既然高盐稀态太慢但好吃,无盐固态太快但难吃,那我取个中间的,低盐固态发酵,放些盐水,保证湿度,煮酱的温度也下调了,延长到15-20天的幅度。一下子,味道果然是明显提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速酿技术对那些传统手工高盐稀态酿制的小厂简直是降维打击,很多都因效率低价而淘汰了,低盐固态发酵一下子成了全国最流行的技术,据说高峰时期全国90%的酱厂都是用这个方法。

这个时期,虽然生产效率提升上去,出品速度加快,但各大酱油厂仍旧是地方割据,占地为王,基本仅限于地理位置的散装销售模式,人们还是“打酱油”的模型购买酱油。

4、跑马圈地,一超多强

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地方酱油厂纷纷改制成为公司制,重新焕发活力,开始真正走出地方,走向全国,开始了跑马圈地的时代。这个时候,像海天就已经开始精心设计了瓶装酱油,还注册了商标,凭借优秀的运营,逐步击败了隔壁名气更大的广州致美斋,成为酱油新王,并其后走向全国,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这部分简单带过,内容较多,后续再梳理。

三、海天崛起

如今的酱油龙头海天味业是怎么崛起的呢?我们顺着行业发展史和海天自身的经营,简单梳理一下,其都把握住了那些机遇。

1、家底厚,代代传承

从之前的酱油发展史,我们就能看到酱油行业的发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单体酿制,皇帝专供,到建立酱园,前店后坊,是有一定积蓄的。想海天酱油就有300多年历史了,工艺传承,味道、品牌方面都是有很强的积累,到建国后酱园的合并,海天酱园都还是最大酱园,可见家底是很厚的。想如今千禾酱油、加加酱油之类的,都是建国后的新品牌新公司了,从诞生之处就有差距了。

2、传统酿造,坚守品质与味道

还记得50年代的时候,低盐固态速酿技术在全国风靡的场景吗?那时候很多酱厂都通过了牺牲品质与味道来追求速率,然而海天酱厂依旧坚持传统的高盐稀释酿造,在传承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保留着原汁原味。反倒着因为这点,其产品很畅销,虽然速度慢,但基本都是供不应求,在同行的衬托下,尤其显眼。至今,大多数同行仍旧是沿用低盐固态技术,正如海天在2014年招股说明书中写道:

“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在发酵方面主要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此酱油生产工艺是一种速酿生产工艺(发酵期一般不足一个月),是在引进前苏联固态无盐发酵法的基础上,结合日本堆积速酿法研究开发出来的生产工艺。该工艺生产周期短,产量大,但产品存在色泽暗淡不红壮,酱香和酯香不足,鲜味不足等缺点。而公司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一般发酵期在 60-180 天),此发酵工艺生产的酱油产品品质高,色泽红壮,酱香和酯香浓郁,鲜味突出等优点。同时公司在此传统发酵工艺的基础上,自行研究和应用了控温多菌种发酵技术,对发酵过程进行温度、湿度、PH 值、溶氧量等参数的控制研究,形成了公司新的核心发酵技术,保证各种酶系在适合的发酵温度、PH 值等条件下进行发酵,以最大限度利用天然的生物酶系分解原料,形成酱油天然的风味和鲜味”

3、拥抱工业化,升级进化

海天把握住了酱园合并建厂的机遇,步入工业化的进程中。1961年,海天就改良了传统制造,改传统大缸为水泥晒池,提升了产量,更卫生更易操作。其后又增加了玻璃罩,低下贮存池,实现了入料出游的机械化和管道化。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品质控制方面更加稳定,不会像传统人工酿造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品质不稳定。1971年,海天研发成功酱油真空注瓶器,使得酱油注入瓶里更加卫生和搞笑。像这样的技术,那时候海天几乎每年都有创新。到了1982年,当别的酱厂还在作坊生产阶段,厂长庞康更是砸锅卖铁,力排众议,几乎把厂里的家底3000万直接砸出去购入国外生产线,继续把海天的产品质量提高一个层次。海天在工业化的升级改造中,遥遥领先行业,垫底了过硬的产品品质,为日后产品的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借力营销,海天强势崛起

海天的崛起,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营销做得非常好。1999年,海天就砸钱冠名央视一套《新闻联播》七点的钟表倒计时,成为首个登上央视黄金档广告的调味品牌。当别的企业还是把“酱油”两个大字印在瓶子上,方便消费者在货架找到酱油的时候,海天已经把“海天”两字引得比酱油还大,突出自己品牌。而那个时代,不像如今网络时代的分散,那时候人人都看电视,看新闻联播。一下子“海天”品牌知名度,传遍大江南北。

除了广告打得响,海天在销售渠道这方面做得,也是行业的典范,搞起联盟经营,带着几千家经销商一起做,做得好的动不动奖励宝马奔驰啥的,布局全国,占满了大小货架,消费者购买随手可得,曾经还有一句豪言:“在偏远的货架上,哪怕你可能见不到可口可乐,但你一定还能看到海天酱油”。

当然海天不仅只有酱油,还有其他调味酱大单品耗油、黄豆酱之类,其崛起的过程也远没有阿C说得这么简单,篇幅有限,一笔带过,后续的系列文章有机会再细细道来吧。

$海天味业(SH603288)$ @今日话题

全部讨论

2023-10-07 15:02

请问这些资料和历史有什么参考书籍推荐吗?

2023-10-09 11:38

海天扫盲贴啊

2023-09-03 16:02

阿C出品,必是精品!期待下集。

2023-09-03 15:15

3中 搞笑 应是 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