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券商都在推基金“星选”服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1、券商现在都在推基金星选服务

财富管理转型是券业近几年的主旋律,但落在产品层面,各家券商财富管理转型主推的产品还是公募基金,不论ETF还是主动管理类产品,我们总能在朋友圈看到某某券商在推广某基金的海报。

截止今年9月22日,国内市场上有7012只公募基金,45278只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数量是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近一倍,私募基金数量更是达到十倍以上。

对投资者而言,基金产品体系复杂,选基金的难度很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近期不少券商上线了基金筛选服务,包括华泰、方正、恒泰、中信、招商等,不论是头部券商还是腰部券商,已经把基金筛选服务作为接下来服务的重点。

2、什么是基金星选

既然很多券商都推出了“基金星选”类服务,那这类选基服务有什么特点,和基金评价又有什么区别?

站在代销机构的角度,引入一只私募产品,通常需要经过全市场分析、尽调、准入这几个环节,所谓“星选”,就是在代销层面上,更加聚焦相对优质的管理人或者明星管理人,从而使得券商与基金管理人的业务对接和对客户的服务对接更加紧密。此外,通过“星选”的机制,还能一定程度上谈判出差异化的商务条款,从而更有利于券商开展业务和做好客户维护。

近两年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迅速,证券类私募规模从去年末的2.45万亿,已经增长至8月末的3.15万亿,增幅接近三成。与此同时,随着头部管理人不断被“抢筹”,基金销售渠道获取产品额度越来越难。许多私募管理人选择拉长产品封闭期,或者封盘、不再接受来自销售渠道的新资金。

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推出类似“星选”体系的做法,可以让代销机构的销量进一步聚焦,从而置换到优质的私募基金。当然,这种做法反过来也一定会加速管理人的头部化。

以恒泰证券对“基金星选”为例,据恒泰证券私人财富团队负责人王莽介绍,其向客户提供两种服务模式:一种是引导客户配置“恒泰星选管理人”发行的单一产品,主要适合个人资金已有充分配置,正在寻找新基金来完善持仓结构的客户。

另一种是向客户推介“恒泰星选系列FOF”。在这种模式下,客户可以通过组合投资的形式,一次性配齐所有子产品,适合“有一笔独立资金可供配置,愿意耐心持有、追求长期收益”的客户。

2019年7月,中金公司推出“中国50”,聚焦50家由中金筛选出来的管理人,并以专户(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的形式推荐客户配置。据了解,中金非常重视这项业务的推动,在一线销售时,给客户经理配置了远高于普通代销产品的销售激励。截至2020年8月末,“中金50”的打款金额已经超过100亿。

据招商证券2020年中报,招商证券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建立了高净值客户专享服务体系,推出“公募优选”及“私募50”产品池,进一步完善全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

较早之前,中信证券也曾经推出“全明星FOF”,帮助客户一次性配置所有头部私募管理人。由于头部的私募管理人越来越稀缺,“全明星FOF”不断续发,成为投资者抢筹优质资产的重要途径。包括华泰证券推的“涨乐星选”,方正证券的“匠心选基”等,都是走的此类路线。

3、基金星选和基金评级有什么区别

“星选”和基金评价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筛选产品,但两者也有区别。

现在国内有基金评级资质的机构有6家,分别是银河证券、招商证券、上海证券、海通证券、天相投顾、济安金信,还有知名度比较高的国外评级机构晨星。基金评级是通过对基金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包括3年和5年),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基金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期。大多数机构都是采用星级评价,1至5星,星级越高,评价越好,5星最佳。

以晨星的评级为例,他包括4个步骤:首先对基金进行分类,不同类别的基金显然不可能放在一起对比;衡量基金的收益,计算基金的月度回报率;计算基金的风险调整后收益MRAR值,即考虑风险因素后的收益情况;采用星级评价的方式,根据风险调整后收益指标,对不同类别的基金分别进行评级,划分为5个星级。

根据MRAR值结果进行排名评级,前10%被评为5星,后面的22.5%被评为4星;中间的35%被评为3星;其后的22.5%被评为2星;最后10%被评为1星。

不论是国内的评级机构还是国外的评级机构,都有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各机构在做基金评价时,一般会跟踪较长时间。比如晨星对不满三年的基金不做评级。基金评级主要的方法和理论,还是基于过往的运作,和业绩的关联度大。拿开车做比方的话,评级是后视镜,不能不看,但仅看后视镜开的车,恐怕没人愿意坐。

所以对于券商来说,平衡好过往业绩和基金经理的操作与理念的一致性,机构对未来市场风格的判断等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很多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基金星选服务。 

基金星选说到底是基金的一种选择和评价标准,只是在基金评级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主观的考量因素,增强选择的有效性。

4、基金星选的意义

如同核心资产一样,优质的管理人将变得稀缺,这一点正在成为市场的共识,好产品不愁卖,不少顶级基金公司会选择渠道,甚至选择客户。当头部管理人与业绩水平一般的管理人在规模上逐步拉开差距时,选择对路的销售渠道,更加成为支撑管理人专业品牌形象的重要考量。

过往代销机构追求销量和产品申赎时的中间收入,更多时候求的是“产品全”,并不过多对产品线的质量进行把控。随着基金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代销机构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管理人和产品的筛选,在“产品全”的前提下,努力引导客户选择“好产品”;二是针对投前指引、投后服务偏弱的情况,发挥顾问服务在金融产品配置中的作用。

如果站在这个角度,“星选”服务其实是财富管理背景下,券商从“卖方”向“买方”转型的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