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一棵引凤凰的大树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6喜欢:30

文 | 阑夕

「湾区」这个概念,正在被中国复制。

这像极了「硅谷」的本土化叙事,北京、杭州、上海甚至武汉均提出过「中国版硅谷」的规划构想。

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不应是一件被雕琢出来的艺术品,它的发展如同地壳运动那样,是一层一层的被迭加出来的。

「湾区」(The Bay Area)也是如此,它并非出自行政授予,而是一种经济定义,可以用来概括一切以滨海城市为中心的大都会区。

只是旧金山湾区过于出类拔萃——其GDP总量已在2015年仅次于世界18个国家——使其差不多独占了「湾区」的指代性,除非特别说明是东京湾区还是纽约湾区,否则「湾区」一词指的就是旧金山湾区。

显然,和中国发达城市之间争夺「硅谷」头衔的做法不同,对于「湾区」价值的汲取,要更加接近上层建筑。

所以,「中国版湾区」的提法,最终出现在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意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沿海或是近海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进行串联,打造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

这似乎是对珠三角经济带的一次升级,除了原本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优势之外,再把港澳的金融业资源对接进来,形成一个旨在贸易开放和人才流动的产业中心。

就在昨天,腾讯承办了一场规格甚高的活动「2017粤港澳大湾区论坛」,除了马化腾亲自出来站台,广东省的副省长和港澳两名财政司司长都现身会场,并点明了世界级湾区的发展目标。

和集约资源的北方作风不同,南方的合作基因更为明显,如果说北京是一个中心化的城市——以致于受到人口溢出的影响而蕴育出了雄安这样的卫星城——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在尝试去中心化的模式。

经济学家刘遵义将之称作「正和游戏」,九个城市和两个直辖市,没有吸收和被吸收的关系,只有分工体系下的互补,「比如在广东有重工业,汽车工业很发达,深圳有高科技企业,香港没有重工业也没有轻工业,我们的优势就是金融业和研发技术以及教育资源。

这种多元化的拼图,如果对标旧金山湾区,那就是后者除了拥有驰名世界的硅谷之外,还有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五所顶级研究型大学,以及全球最高的风险资本密度。

从硅谷的诞生,就能看出产业合作的价值: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弗里德里克·特曼把学校的不动产拿出来提供给喧声创业,并不遗余力的奔走游说企业投资,而这些原本会在毕业后去东海岸寻求高薪工作的人才,就此留在旧金山,逐渐的做大自己的事业,同时,高速发展的技术创新,又吸引到了更多的来自华尔街的商业资本。

这段历史的璀璨夺目,也映照出了生态循环的重要价值。

毫无疑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系统里,腾讯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连接——这也是马化腾反复上书这项计划的原因——这不仅是因为「BAT」的领军效应,更是基于腾讯和香港的纽带之缘。

在地产和金融证券横行的香港股市,科技股向来不是一个优先选项,在近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泡沫爆发时期,科技概念的股票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李泽楷及其鲸吞的电讯盈科创下市值蒸发96%的记录,让香港散户血本无归。

所以就连阿里在上市之际摇摆于港股和美股之间,香港也不愿为这支内地的明星企业大开绿灯,其中不只是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缘故,也混杂着阿里B2B曾在港股停牌退市的尴尬记忆。

唯有腾讯成为港股市场唯一一只符合价值投资定律的科技股,也是港交所史上回报曲线最为漂亮的一支股票:上市十三年来,有十二年都在上涨,累计涨幅高达389倍。

所以才有腾讯做东的这场仪式,唯有这家公司,同时对得起内地和香港。

在马化腾的发言里,他以大疆和顺丰为例,前者在十年前是由港科大孵化的一个研发项目落地深圳,迄今占到全球90%以上的无人机市场,后者的最初发迹,同样是在珠三角和香港之间做着勤勉的物流工作,直到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快递公司。

这也意味着,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早已调动起了这个经济带的产业组合,以后要做的,只是更好的去帮助市场提高合作效率。

其中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科技人才的挽留措施。

一年前,一篇题为《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传遍网络,内容直指深圳过高的房价逼走了华为这样的优质企业,引起普遍的共鸣和担忧。

尽管企业逃离深圳之后的首选依然是东莞这个隶属于粤港澳大湾区范畴的城市,但是积患往往会拔高警惕的程度,尤其是南方并无北京那样独占政经资源的能力,如若不能自创具有竞争力的生活条件,那么世界级湾区的理想,就永远都会是空谈。

连旧金山湾区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它对科技人才的友善度也同比下降,车库创业逐渐变得「历史化」,而大量的初创公司开始溢出到了西雅图和奥斯汀这样的美国城市。

连印度的班加罗尔,都在人力竞争方面大放异彩——其在LinkedIn的统计数据中常年位居科技人才流入城市的前三名——而这也造就了印度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优秀表现,Google、微软、诺基亚、软银、Adobe、SanDisk、Global Foundries的CEO,现已均由印度裔把持。

而马化腾还在提议「搬大树,引凤凰」,比如目前香港人只要在内地工作一年超过180天,就必须按照内地的税率缴税,这种如同铁板的政策,其实是在抑制高端人才的跨地域流动。

来自58同城的一份报告亦显示,包括深圳在内的一线城市在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上开始显出滑落迹象,而成都、重庆、杭州这种准一线城市,正在经由生活品质这张好牌招募人才主动投奔。

香港青年艺术家林志恒认为,相比国籍这种极度抽象的身份认知,城籍是更加具体而真实的属性,「你热爱哪座城市,你就拥有哪座城市的城籍。

换句话说,人们自由选择迁徙和居住的行为,才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不同城市的晴雨表数值。

当然,也有人更加简单的的归纳旧金山湾区的成功经验:其实就是气候宜人,尤其是在北加州,冬暖夏凉,也很少会有雨天,阳光充足,于是所有人都愿意过来。

从这个角度出发,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禀赋——比如能够看到蓝天的次数——倒是足以成为一手王牌。


@今日话题 @徒步三萬里 

全部讨论

晴空灿烂2017-06-22 08:06

吹吹牛逼的事情,太当真就完了

meteorstely2017-06-22 07:51

蓝天有毛用,在这里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子,生存都成了问题

跟随顶级大师2017-06-22 06:52

想出各种概念想方设法把房价抄高到20万一平。

爱吃甘蔗的人2017-06-22 06:07

蓝天数,跟那边比?咋不说湿热没法待

三只小猪造房子2017-06-22 04:02

“你热爱哪座城市,你就拥有哪座城市的城籍”——抱歉,不交够3年5年社保,您没“资格”爱;不拿到那座城市的户籍,您没“底气”爱;不弄够首付买个蜗居,您没“实力”爱。。。


PS:粤港澳短期内不是特别看好,三地说实在的,根基上制度不同,现实上各怀鬼胎。就说当年深圳想把两边的地铁打通,深圳那边又出钱又出力的,结果香港那边一直打哈哈没反应。现在搞得那个广深港高铁,通车时间一年延一年的,香港段就那么点路,比当年修天路还难么?前几年深圳那边搞金融的时候,搞前海和蛇口,想拉着香港一起弄,香港也是打哈哈不搭理,谁看不出来前海是想踩着香港上去啊,人家又不傻,何况前海那玩的尺度不小,这不出事了。。这里头有些微妙的东西,深入下去是没法回避的,有些隐形的阻力比京津冀三地来回扯或者长三角沪杭甬之间的扯皮更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