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考作为习惯》陪读 没有一种醒悟不带着痛苦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3回复:4喜欢:28

本文语音版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一次次的选择,决定了你当下的生活。

大的方向上,上哪所大学,学哪个专业,毕业了选择哪个工作,要不要跳槽,接受谁的追求,或者去追求谁,是先做好事业还是先组建家庭,等等等等。

小的方向那就更多了,要不要进入股市,选择哪种方法投资,怎么和你心仪的对象交往,如何处理同事关系。

任何一次选择的偏差都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人的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总有很多需要我们做出艰难决策的时刻。

而正确的思考方式,又是做出正确决策的根本。

对于现代人,工作中和生活中面对的复杂性变的越来越高,人类是一个飞奔进化的物种。

在我们还吃不饱的时候,目标只有一个,如何吃饱,作为个体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决策。

哪怕到了近代,很长一段时间,人类的生活也只是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被分配的工作,也没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决策,只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

而现在,社会形态变的越来越复杂,需要我们决策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如何正确的思考,是否能正确的选择,就成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今天分享一本书《把思考作为习惯》,本书的作者是韩炎,湛庐阅读的创始人。

几个月前我收到这本书的预读版,看后觉得很不错,目前这本书正式发售了,今天就来做一篇读书笔记分享。

王小波说: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站在那一刻可能认知不够,而这个决定又影响重大。

所以现在网上也很流行一个观点,在无知的年龄,做出了选择,在懂得的年纪,一直在承担后果。

但实际上,我们大学毕业后,往往也就放弃了一切学习的途径,所以哪怕是人到中年时,认知可能也没比大学时高很多。

打开一瓶红酒,如果有开瓶器是很容易的事,组装家具,我们需要扳手之类的工具,有些事情我们有工具的时候很轻松,但没有工具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事情。

同样在思考的时候也一样,好的思维工具也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愿意开放自己去接受新的事物,而开放自己的前提,是我们能知道自己不知道。

1

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越不懂,越自信。

但实际我们刚进入一个完全不了解的领域时,是不会产生迷之自信的。

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人们往往都是比较谦逊的,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容易变的固执,变的迷之自信呢?

是在知道了一点知识的时候,这个时候既理解不了事物的多样性,自己又学到了一些知识。

就很容易觉得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确,稍微有观点不同,就把别人盲目的定性为错误。

比如投资上往往大家都会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刚入市,毫无体系的碰运气,这个时候我们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所以学习欲望非常的强。

第二个阶段,稍微接触到了一些知识,看了几本书,看了一些文章。

但这个阶段,也很容易变的非常固执教条,总有一种自己已经学习了很多,比别人认知更高的感觉。任何和自己知道的这点知识不同的观点,我们根本不会去思考合理性,都会嗤之以鼻。

从而我们就进入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以为自己掌握了所有真理。

很多事情我们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比不懂的懂一些,但又很难做到顶尖。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懂得了一些知识后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接受任何建议。

比如在职场上,新人往往是最谦虚的,他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会虚心请教别人,甚至举一反三,把新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横向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所以他们总是进步得最快。

然而,随着经历的增长,很多人会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于是不再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开始凭经验和直觉做事,即使面对的是新鲜事物,也会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套”,然后宣称“这个东西我知道”。

这个道理其实并不难理解,难的是人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是意识不到自己在第二个阶段的。

这时候我们可能还会看书和阅读,但会无意识的屏蔽掉所有和自己以往认知不相符的观点。

因为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们是无法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我们会以为自己掌握的就是绝对的真理。也就是进入了越不懂,越自信的状态。

以前的文章和大家分享过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能力差的人,自我评估能力也差,这就造成了能力越低越无法理性看待自己,变的迷之自信。

反而能力越强的人,越谦逊,越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们才有动力去继续学习,也正因为他们能清醒的认识自己,才会变的越来越强。

这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主要结论是,无知或能力差的人往往具有以下 4 个特点:

1、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掌握此项技能的人的水平,对一切不同看法的判断都是认为对方不如自己。

3、无法认知并正视自身不足这件事。

4、不能经过恰当的训练大幅度提高认知水平,进而认识到并承认自己

之前的无知。

贝尔心理学奖。

大部分事情我们都很容易停留在第二阶段,因为大部分事情没有一个叫醒机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缺陷。

比如我刚打羽毛球的时候,面对别人的建议,我都会虚心接受,甚至怕自己忘记会记录在本子上。

但等我打了十年羽毛球的时候,别人给我的建议我基本上就当做耳旁风了,心里会觉得我打了这么久的球,我能不懂吗?

而且这事没有一个惩罚机制,强迫自己重新审视自己,我打的好或不好总能找到一群水平相似的人,面对水平相似的人缺点不会被放大,自己的缺点也就很难被自己重视。

大部分事情你能力高低都有适合的场所,所以我们也很容易忽略自己的缺点,盲目的认为自己完美。

好在投资这件事不一样,投资不仅需要用金钱为决策买单,而且他也没有不同认知等级的划分,你认知高或低都要在同一个战场竞争。

那么我们进入迷之自信的阶段后,大概率会被一次次的亏损打醒。

这时候,只要不是太过于固执的人,都会进入第三个阶段,经过打击重新回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开始理解知识不是教条的背诵语录,而是结合自身情况把它融入体系,理解了知识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理解了事情的多样性,

正如下图,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刚开始对这个领域什么都不懂,知道自己不知道,会进入一个学习期。

有了一定认知后,反而会进入愚昧之山,以为自己知道了一切。

当遭受了一次次重大打击后,绝望的同时一部人分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而进入开悟的成长之路。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所以对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我们往往都会高估自己,认错和面对自身的不足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们就会屏蔽一切不同的看法。

但实际上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对那些承认自己不足的人,反而多一份敬佩,人不可能有时间去掌握所有领域,一个愿意承认自己认知不足的人,才有可能越来越完美,

承认无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承认无知才是我们进步的开始。只有更加谦卑地面对这个世界,时刻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才有机会拥抱未知世界带给你的惊喜。

当我们迷之自信时,就相当于给一个水杯盖上了盖子。

一定要记住:一个有盖子的水杯,是永远不可能装满的。

2

别让过去的付出成为你前行的枷锁

除了停留在愚昧之山导致自己认知不足无法做出正确决策外,还有一些心理学效应即使非常成熟且富有知识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比如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左右为难的时刻。

你刚刚在A公司度过试用期,成功转正,这时 B 公司意外地向你抛出了橄榄枝。

B公司给出的薪资和发展前景都要好于 A 公司。

可你却很犹豫:“我之前经历了很多轮面试才进入A公司,刚刚理顺了手上的工作,和同事们打成一片,现在跳槽不意味着我之前的时间都白付出了?

于是心中开始给自己找理由,B公司虽然规模更大,前景更好,但压力会不会也更大?为了多一点薪水,要重新融入团队,再走一遍试用期,真的划算吗?”

这时你会陷入到犹豫之中,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事实上,哪怕是聪明绝顶的人,也常常在得与失之间举棋不定,怕输、怕吃亏,不舍得之前已经付出的,都会成为我们决策时的阻碍。

不光换工作,对于股民换股票也是一样,如果一家企业你持有了很久,哪怕当下我们发现了一家更优秀的企业,如果需要卖出当下持有的企业去换,也会犹豫不决。

我都持有了这么久了,万一我卖了他又涨了呢?万一我换过去,还不如现在呢?这家企业我都持有这么久了,过去的时间不是白白浪费了?我现在卖出了,不就等于浮亏变成了真实亏损了?

所以很多人哪怕已经是不认可自己持有的企业了,也会期望坚持到回本再卖出,以此来安慰自己,虽然损失了时间,至少没损失金钱。

甚至再择偶上,大学追了三年的女神,其实到了大三已经没那么喜欢这个女孩了,但是想到这些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觉得不甘心,哪怕知道毫无希望,哪怕知道自己没那么想要,也不愿意放弃。

有些时候人生就像小王子里一句话的描述:这朵玫瑰和世界上千万朵玫瑰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你在玫瑰上所花的时间让它变的不同。

这一切都源自——沉没成本,让我们已经付出的,成为了我们决策时的枷锁。

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英特尔公司前任董事长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是一位传奇的企业家。

他曾经讲述过自己遇到的一个难题:1985年,英特尔面临一个艰难抉择,到底要不要撤掉制造存储器芯片的生产线。

英特尔最早就是以生产存储器芯片起家的,事实上英特尔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的存储器芯片制造商。

当时,虽然存储器芯片的生产依然是公司收益的主要来源,但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十几个竞争者,尤其是日本企业竞争力更强一些,很多顾客和合作伙伴都开始倾向于选用日本生产的存储器芯片。

英特尔之所以会在 1985 年陷入这个艰难抉择,是因为当时公司内部的一个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叫作微处理器的新产品,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

IBM 公司已经决定选用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作为他们最新研制的个人电脑的核心部件。

所以,英特尔公司当时主要生产两种产品:一种是存储器芯片,一种是新型的微处理器。

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虽然存储业务已经开始出现衰退的迹象,新型的微处理器业务前景广阔,且英特尔具有绝对的优势。

但对于存储芯片业务过往有着巨大的付出,放弃存储业务,意味着过去付出的金钱和心血就会付之一炬,这会让决策者受到沉默成本的影响。

这时候英特尔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管理层分成了三个阵营:

第一个阵营提出,要在制造规模方面勇超日本,他们提议建立一个新的巨型工厂来继续加大存储器芯片的生产;从成本上建立优势。

第二个阵营认为,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存储器芯片相关技术,从技术上建立优势。

第三个阵营则想,押注在公司之前的成功策略上,也就是为专门的市场提供服务,他们认为这个策略是获取成功的王道。

虽然争论激烈,但这三个阵营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不放弃过去的付出,坚持在存储芯片上深耕。

就这样僵持中,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

有一天,董事长格鲁夫和当时的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在办公室里谈到了这件事情。

他们俩当时都已经被公司内部的争议搞得疲惫不堪,聊了一会儿就都沉默了。

这时格鲁夫突然灵机一动,他问摩尔:“如果我们俩都被公司开除了,董事会让一名新总裁来上任,你认为面对目前的这个困局,新总裁会选择如何做呢?”

这时摩尔一改之前犹豫不决的态度回答道:“我认为新总裁会让公司立即放弃存储器芯片的生意。”

格鲁夫随即回应道:“那为什么我们不走出办公室的这扇门,假装被开除了,然后再假装自己是新上任的董事长和总裁,再次走进这扇门,然后由我们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呢?”

就是这番对话让英特尔面临的这种混沌局势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此前之所以所有管理团队难以决策,是因为他们在存储芯片上付出了太多心血,他们不是不知道哪个方向正确,而是舍不得过去。

如果换做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分析,就不会受到各种历史原因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那么关停存储器芯片业务就是一个不二选择。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出理性正确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方向,往往是因为对过去付出的不舍。

这会给我们带来不愿改变现状的心理惰性,明明这件事你已经不满意,可是因为担心不确定性和舍不得过往的付出,依然选择咬牙坚持,进而导致我们空耗时间,影响效率。

现在常常被提到的“躺平”,就是这么一个心态:某个工作,某个事物上付出了很多,舍弃不甘心,不舍弃,其实心中也没了过往的激情,所以干脆选择躺平,不做任何抉择。

我们不能让过去的付出成为自己的负担,如电影中的一段台词:你患得患失,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将来,有句话说的好,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重要的是当下,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

丘吉尔说:成功并非终点,失败也绝非末日,重要的是继续前行的勇气。

不要让过去成为自己的负担,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个决策。

史蒂夫·乔布斯在 1997 年重回苹果公司以后,停掉了公司 70% 的生产线,350 个产品被他砍到只剩 10 个。

而乔布斯这样大刀阔斧地精简任务创造的价值,时至今日,全世界都有目共睹。停止做错误的事情,并不等于轻言放弃,反而能让你更接近最后的成功。

3

把思考作为习惯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认知的提升是无止境的,思考是需要伴随我们终身的。把思考作为习惯,是一个人成功必备的素养。

罗素有这么一句名言: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永远要防止自己进入迷之自信,觉得自己完美,觉得自己永远正确的状态。

想做好任何事,先要打破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变的更有知。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你自己——苏格拉底。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今日话题   $中国平安(SH601318)$   $腾讯控股(00700)$   $分众传媒(SZ002027)$ 

全部讨论

和也很好2022-06-27 18:03

你患得患失,太在意从前,又太担心将来,有句话说的好,昨天是段历史,明天是个谜团,重要的是当下,我们要懂得珍惜今天。活在当下,珍惜今日

自由空间2022-06-27 10:26

谢谢推荐好书👍

-flymonkey-2022-06-27 09:35

朴明君2022-06-27 09:06

把思考作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