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也遭“割韭菜”!南海泡沫始末回顾,无处不在的非理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在华尔街,历史每天都在重演,剧目永远不变。在你重温与繁荣和恐慌有关的记录时,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是股票投机,还是股票投机者,他(它)的行为都几乎没有变化。游戏不变,人类的本性也没有变。

—埃德温·勒菲弗,《股票大作手利弗莫尔回忆录》,1923年

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是十分困难的。一项由约翰·博格尔(John C. Bogle,先锋基金的创始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截至2003年年末的20年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收益率为13%,而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只有10.3%,普通投资者的年化收益率只有7.9%。实际上,过往的记录如此之差,有理由认为那些战胜市场的人只不过是幸运使然。

投资者的成功率如此低,对此的主要解释是:市场是理性的、有效率的——这意味着价格总是真实地反映了全部公开可用的信息,因此,战胜市场是不可能的。为了方便起见,经济学家们假设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对市场建模。一个有效市场意味着投资者很难战胜市场,这看起来和博格尔的发现是一致的。然而,本书中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市场总是存在着可利用的投资机会,即使它们已经广为人知。

从市场第一次出现泡沫及崩盘以来,人类的本性及人脑的生理机能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与行为金融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我们总是持续地做出愚蠢的投资决策的原因,并且说明了为什么说设想未来有所不同是天真的——人类的进化,已经让我们的大脑变得不是那么完全理性。幸运的是,由于投资者无论是在平静的还是在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都有可能对证券错误定价,对我们来说,一个非理性的市场充满大量的投资机会。成功投资的关键在于承认我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有可能受到行为偏差的严重影响。仅仅意识到行为偏差的存在并不能消除这一偏差。如果我们能在投资策略中消除情感及主观因素,我们就可以在长期中战胜市场。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与市场癫狂及非效率有关的历史数据。


(一)以史为鉴

道格拉斯·亚当说过:“人类几乎是唯一有能力从其他群体中学习经验的生物,但也是最不愿意使用这种能力的生物。”纵观历史,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比比皆是。尽管每种市场的癫狂或恐慌情况各不相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却出奇的相似。随着研究人员对人类决策过程(行为及神经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尽管有前车之鉴,但我们已经不再对非理性泡沫或恐慌的继续存在感到惊讶了。经过自然选择,人类的大脑已经是为了帮助人类在小群体及小概率的环境下生存而设计,无法估算复杂的财务决策,至于要进行成功的财务决策,则更不可能。


令人惊讶的是,投资者会如此频繁地犯同样的、曾经带给他巨大损失的错误。事后诸葛亮式的偏差、过度自信、获得巨大财富的美好前景等因素都会让投资者失去理性,在投资上追逐最近的风潮。从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世纪20年代的无线电股票热潮,再到20世纪50年代对铝业类股票的追捧、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计算机类股票的追逐及20世纪90年代对网络股的疯狂,一直到最近房地产价格史无前例的暴涨直到最后崩盘,无数血的教训都应当让投资者远离那些不正常定价的资产。但是,泡沫依然存在。通过将股票市场早期的重大泡沫事件与最近的泡沫相比较,我们很容易发现,人类本性的变化有多小。

(二)从南海公司到纳斯达克市场——历史的小小重复

用来说明非理性投资者行为的最早也是记载最完整的一个范例,是南海贸易公司泡沫事件,这一事件让艾萨克·牛顿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却算不出人类的疯狂。”另一个极好的范例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末高科技股泡沫也是同样的非理性繁荣。尽管在时间上相差了3个世纪,但这两次市场癫狂却惊人的相似。

正如理查德·德尔(Richard Dale)在他题为《第一次崩盘:从南海泡沫事件中得到的教训》(The First Crash: Lessons from the South Sea Bubble)的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是英国政府不负责任的消费播下了交易泡沫的种子,这和当今很多陷入困境的主权国家的情况非常类似。1688~1713年,英国同时打了两场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25年里只享受了4年的和平期。结果,军费开支急速增加,政府难以支付债务利息,借贷成本显著增加,1711年,为降低债务水平,英国议会成立了南海贸易公司。

南海公司获得了英国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专营权,并从英国政府手里接收了950万英镑的债务,每年获得相应的债务利息。政府债券的持有者将通过一次债转股安排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这对政府债券的持有者非常有吸引力,不同于充满不确定的债券,持有南海公司的股票,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可靠的股息分配、更高的流动性(因为南海公司的股票将在伦敦交易所公开交易),还可以获得股票价格上升后的潜在收益。

或许因为“无穷无尽的财富”这一美好前景,经营主体的变化让投资者将资金从贬值的政府债券转移到南海公司的股票上来。然而,即便南美洲有着无尽的黄金与白银,南海公司的实际贸易运作并不十分成功。有一个插曲值得一提,价值200 000英镑的已装船货物腐烂在了港口,原因竟然是延误——考虑到南海公司没有一位董事有从事新世界贸易的经验,出现这样的事一点都不令人惊讶。作为一家经营性公司,从各个角度衡量,南海公司都是失败的。然而,正如20世纪90年代高科技泡沫那一时期一样,一份漂亮的PPT演示就会让投资人敞开钱袋,南海公司用同样的方式激起了早期投资者的狂热。由于第一次债务转换的成功实施,1720年,南海公司计划将其持有的大部分英国政府的债务私有化。

在南海公司1720年1月21日宣布其债务私有化计划之后不久,股票价格从每股128美元暴涨至每股187美元。这吸引了更多的投机者,股票在一个月内上涨至每股300美元。如图1所示,艾萨克·牛顿在某个价位上将股票出售,获得7 000英镑的合理利润,但股票价格继续上涨。

图1 南海贸易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落

在其杰作《金融投机史》(Devil Take the Hindmost:A History of Financial Speculation)一书中,爱德华·钱塞勒(Edward Chancellor)指出,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暴涨,并不是那一时代投资者非理性的最极端案例。就在南海公司泡沫事件发生的同时,大量的新公司成立,这些公司被称为“泡沫公司”。和南海公司相比,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及飞涨的股价问题更大,很多公司根本没有明确的盈利前景。一家公司的计划是将咸水转化为淡水,另一家公司计划从西班牙引进公驴。还有一些声名显赫的合法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包括许多地产及保险公司。不管合不合法,这些公司都从市场癫狂中得到了好处,而投资者也蜂拥而至。然而多年后,200家泡沫公司中只有4家存活了下来。

表1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中的主要股票的收益率

与那些在几个世纪之后的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中遭受损失的投资者相比,南海公司泡沫的迅速破裂同样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和大多数股市癫狂一样,导致泡沫破灭的因素并非只有一种。德尔与钱塞勒等专家列举了信贷紧缩、股价估值过高、类似公司股价泡沫破灭等因素,认为它们引发了市场的崩盘。最后,理查德·德尔写道:“我们可以从这些估值异象中得出的唯一结论是,在股市泡沫时期,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变得癫狂与不理性,这些行为很难用现代金融理论来解释。”

将近三个世纪过去了,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复杂,投资者更容易获得信息及基本的数据,他们以一种极其相似的方式重蹈覆辙。“这次不一样了”这一危险的咒语再一次响起,投资者确信那些陈旧的规则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公司了。癫狂的原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些泡沫投机者的大脑活动及由此引发的行为没什么变化。

图2中显示的纳斯达克市场的涨落,就像是南海公司股票走势的镜像一样。

截至2000年3月,像Constellation 3D公司、eNotes.com公司、simplayer.com公司及Braintech公司的股价暴涨了10倍以上,而其销售额为零!这些公司的成功前景和那些南海泡沫公司相类似。实际上,在接下来的两年中,这些股票的平均跌幅高达98%。一部分投资者出于非理性贪婪,而其他投资者则信奉“博傻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他们认为某笔投资的定价过高,只要有一个大傻瓜愿意在未来以一个更高的价格购买他们手中的股票,他们仍然能赚取巨额利润)。尽管在泡沫初期赚了大钱,泡沫投资者的结局最终会和艾萨克·牛顿爵士一样,惨淡收场。

(三)无效市场源与非理性投资者

南海公司、互联网及其他类似的市场泡沫都是非理性的极端例子,但是,即使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市场的无效性也持续存在。伯努瓦·曼德勃罗(Benoit Mandelbrot)是一位已故的著名数学家,他因创立了分形几何而出名。他将注意力转向了股票市场价格的行为,想知道股票市场价格的历史运动是否真的遵循随机游走。在他的杰出著作《市场的错误行为》(The Misbehaviour of Markets)一书中,曼德勃罗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A)自1916年以来的波动情况与由一个充分有效、随机游走的市场预测的虚拟市场波动情况进行了比较。

图3、图4展现的真实的市场历史与随机游走的假设冲突如此之大,这是对完全效率市场理念的致命一击。


图3 以标准差衡量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随机游走假设下的日波动图(1896~2009年)

图4 以标准差衡量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实际日波动图(1896~2009年)


以上内容节选自《投资策略实战分析(原书第4版·典藏版)》,京东购买链接:网页链接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价值投资总是围绕财务指标,但在解读这些指标时大多数投资大师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思维与判断的艺术,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方法。
这让他们的投资策略最终无法成为科学,不可复制,不可习得,更不可重复。
而本书作者几十年来一直尝试将各种投资策略定量化。在各类数据分析工具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他用有限的数据挖掘工具,以思维实验的奥卡姆剃刀为我们提前开启了量化投资的先河。
对于量化投资者来说,本书的分析框架能让你在构建策略模型的时候少走弯路。
对于短线交易者来说,本书可以丰富交易员的策略库。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本书是本全面的价值投资年鉴,提供了各种价值投资指标的实证检验。
对于研究分析师来说,本书是一本分析研究百科全书,它能解释百年来华尔街投资策略的优劣得失。

目录

引言

致谢

第1章

股票投资策略:相同的目标,不同的方法 / 1

第2章

不靠谱的专家:赢得出色业绩的障碍 / 12

第3章

顽固的非理性:怎样从普通错误中掘金 / 27

第4章

游戏的规则 / 45

第5章

按市值对股票排序:规模很重要 / 68

第6章

市盈率:选股利器 / 93

第7章

EBIT对企业价值的比率 / 115

第8章

价格对现金流的比率:使用现金流确定股价 / 141

第9章

价格对销售额的比率 / 163

第10章

价格对账面价值的比率:长期中的赢家,但要

耐得住寂寞 / 184

第11章

股息率:购买一种收入 / 210

第12章

回购收益率 / 228

第13章

股东收益率 / 249

第14章

会计比率 / 268

第15章

整合了多个价值因素的单一综合指标 / 337

第16章

价值因素的价值 / 381

第17章

每股的年收益业绩变化:高收益是否意味着高业绩 / 397

第18章

利润率:投资者会从企业利润中获利吗 / 415

第19章

股本收益率 / 426

第20章

相对价格强度:赢家继续盈利 / 443

第21章

使用多因素模型改善业绩 / 480

第22章

讨论“龙头股”:最高增值率 / 507

第23章

剖析小盘股投资组合:最高增值率 / 519

第24章

行业分析 / 535

第25章

寻求理想的增长战略 / 581

第26章

寻求理想的价值股票投资战略 / 602

第27章

集增长与价值之长 / 612

第28章

战略排名 / 625

第29章

从股市投资中获得最大收益 / 699

参考文献 / 707

译者后记 /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