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8喜欢:0
回复@wzx8848: 投资一家公司能获得多大的收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犯多大的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价的低迷并非坏事。毕竟,收益是买入价格的函数。科伦的前景已经获得巨大改善,这个改善主要是由川宁成功稳定满产带来的。但是即便如此,科伦的经营负担也是很沉重的——巨大的有息负债+不断增加研发费用+抗生素中间体价格波动,要应付自如是很困难的!现在看来公司的应对之道是资本+实业两条腿走路。资本运作主要是拆分两家子公司,博泰和川宁,途径一样,都是员工持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实业这一块,不外乎“党同伐异”——一方面建立大输液三巨头协作关系,另一方面倚仗川宁成本优势打价格战,在需求不足的不利局面下尽可能提高市场份额。总之我估计五年之内,科伦自身会专注于大输液+肠外营养+仿制药,两家控股子公司博泰和川宁,一家从事创新药研发,一家从事抗生素中间体业务(可能会适当在上下游延伸)。考虑到仿制药集采政策的影响,科伦的原料药业务不仅不会进入川宁,而且还会扩大规模——科伦博泰产品的制造以及国内的销售工作,大概率都会由科伦承担。之所以做这样的推断,是因为科伦作为小马拉大车的典型,现在已经明显力不从心——配股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据最新季报,一年内到期的债务超过30亿)。公司说的三发驱动,理论上是不错,但实际上问题颇多。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识偏负面,或者说不充分。更不用说,这三台“发动机”本身也需要各种资源才能工作,毕竟这不是永动机。
对比下恒瑞,估值是科伦的12倍,股东高管在高位减持,可谓皆大欢喜。反观科伦,好不容易弄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这第二期的后半部分眼看就要泡汤了,无论是股东还是高管,心里都不爽。
得益于集采政策,科伦本身的优势移植到仿制药领域,获得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因为仿制药业务成功的要素就是“成本+规模”,而这正是科伦大输液的看家本领。对于抗生素中间体业务而言也同样如此。科伦的弱项在哪里呢?研发和销售——这正是恒瑞的强项,也正是恒瑞要砍掉很多仿制药项目的原因。对于仿制药业务,销售能力没太大用了(要是之前有的话,反而可能成为包袱),研发也不是关键——价格+质量+供应能力,才是仿制药业务的法宝。科伦因为是大输液老大,所以对于基层医院的覆盖能力是很强的,只要稍微扩充一下,就直接能和仿制药业务对接——今年以来,科伦新获批仿制药放量迅速,和这有很大的关系(和集采关系并不大,只有百洛特中标集采)。但如果是创新药推广的话,科伦这样的销售队伍就不管用了,因为基层医院和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的用药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并不是个多么紧迫的事,科伦博泰的新药最早也要到2021年才能上市销售。
科伦的股价又到了一个让人心动的位置——这是一个年营收即将跨过200亿(明年),净利润+研发投入均超过10亿的医药公司,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估值相比今年的高点已经下跌了将近30%(看样子还会继续降)。总之,我又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困境反转”。个人的经验是,并非这类公司最挣钱——最挣钱的还是恒瑞茅台这样的长牛股,但前提是能拿的到还要拿的稳拿的住。而“困境反转”公司正是这个“前提”——不难拿到,也容易拿稳拿住。不用想太多,经过“戴维斯双杀”的公司要是能迎来“戴维斯双击”,咱们怎么能错过呢?可这说的不就是困境反转公司么?“非典”之后的王府井,环保核查之后的浙江龙盛,瘦肉精事件之后的双汇发展以及猪价上涨之后又开放进口美国猪肉的双汇发展,这是本人投资“困境反转”公司的几个案例——回忆这样的经历并不让人很愉快,因为一想到这些,我就要提醒自己错过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伊利股份,几乎没办法原谅自己——这样的大机会本身就很少,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分析以上这些公司,困境各有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原有的需求既不会消失,也很难被替代;同时,公司原有的行业地位很难被轻易撼动。眼下的科伦,完全符合标准。//@wzx8848:回复@alwaysbehind:能止血就能实现翻番吧?
引用:
2019-11-02 13:51
原帖已被作者删除

全部讨论

alwaysbehind2019-11-02 19:53

我从未把科伦当做成长股。首先它的市值已经是300亿+,其次,看它的财报,100亿+的有息负债,10亿+的研发费用(年均增长近30%),要实现A股市场所喜欢的eps成长,那是极不现实的。

alwaysbehind2019-11-02 19:47

alwaysbehind2019-11-02 19:46

alwaysbehind2019-11-02 19:46

我最怕哪家公司搞市值管理——绝大部分市值管理行为都是以喜剧开头,悲剧告终。康得新康美之流即是前车之鉴。

静水流深5218882019-11-02 19:11

说的对

静水流深5218882019-11-02 19:10

赞同

alwaysbehind2019-11-02 19:03

这是我现在的看法。第一次把科伦当做最典型的困境反转公司是2015年和2016年。去年集采政策出来后,认为科伦的机会来了,没想跌进了一大坑。今年上半年股价涨幅不错,我只是当做对去年下半年下跌的修复,还是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清醒,但实在没想到川宁唱这么一出,行动上没有去年上半年那么果决——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医药行业面临巨变,科伦有大机会。期望值变大了,期限也放长了,我给科伦的目标价是40元,这还是在看到中金的研报之前得出的结论——这不免让自己有点沾沾自喜,觉得这个目标价有大行背书。其实,一旦某项投资让人觉得很舒服,危险很快就会到来。

gdlz2019-11-02 18:53

15-17位置,是科伦药业三发驱动中的建设期,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期。现在这个阶段,其实是只三发驱动的整固期,企业在这个发展阶段,多一些挫折,反复,多一些自我反省,战略微调,其实对未来发展更有利。科伦现在遇到的问题,不过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已,已经无法和第一阶段的困境相比。在这个阶段,企业发展最忌讳的就是贪大图全,野心也会撑死人,很多知名企业,其实就是倒在这个方面的。科伦虽然还远远达不到这种危机程度,但眼下的局部困境,恰恰来自于这个问题。不过,要解决也不是很难,科伦融资通道非常畅通,资本运作加适度战略收缩,经营调整,应该就能度过,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展开。科伦这种规模的企业,是很难用某一个爆款药物上市就能带得动的,而且,现在的行业前景下,爆款药物估计也会越来越少。科伦要做的是,专注于系统性的把已经布局的几条主要科室管线做完善,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去管资本市场说什么,一旦管线规模出来,科伦制剂业务转型也就可以确立成功一多半了,到时候不怕资本市场不认可。对于市值管理,主要是在做,而不必再过度的去说。科伦其实背后是做了很多踏踏实实的工作的,转型阶段,过度的宣传,反而会把转型遇到的小困难被舆论放大,这并不是好策略。

alwaysbehind2019-11-02 18:51

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但很难判断发生的具体时间点

alwaysbehind2019-11-02 18:50

科伦当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本质上是家好公司,而且是遇到暂时性问题的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