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何以“不为”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5回复:10喜欢:55
by 静气(码字不易,转载、复制请注明作者)

       古语云: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就是人要审时度势,决定取舍,选择重要的事情去做,而不做或暂时不做某些事情。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股票投资上,很多投资学家和实践者已经无数次在传播着同样的思想。其中,最有名要属巴菲特,其提出的“能力圈”不仅使其投资体系脱胎于格雷厄姆,青出于蓝胜于蓝,更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思想的经典浓缩。
    
       能力圈,顾名思义,就是对能力所及划一个圈。圈内就是自己能够理解,并能有自己的判断力;圈外就是自己还不大清楚,懵懵懂懂,模棱两可,无法再脑海中形成完成清晰的概念和判断。

      投资的关键是识别、确定、建立自己的能力范围并注意保留一定的误差范围,只在确定性的能力范围内行事。明确知道哪些事情是能理解的,哪些事情是不能理解的,必须做到自己看得懂、能理解、能把握,知识和能力所及,才能全面分析和判断,才能看清行业和企业10年以后的大方向。

       当然,每个人的知识、生活阅历、性格、学习能力等都不一样,能力圈也各不相同,有大有小,有横跨几个专业,也有深研一个行业。此外,能力圈的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是可以拓展了,例如通过学习。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明确了自己的能力圈,在实践过程就会碰到“何以为,何以不为”的问题。结合我个人的投资体系、知识、生活阅历、性格,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为战略大方向,不为执行细节。抓住核心,抓住重点,基本上也确定了成功。
       比如在股市低迷、价值低估时,遍地都是“黄金”,这时投资者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熟悉的品种上,分批买入,重仓锁定。至于买的时候,是多一毛,还是少五分,这些诚然对成本及以后的收益率有影响,但是把时间轴拉长了看,两者之间的收益率差别几乎没有。但是如果在太纠结于买入的价格,而迟迟下不了手,最终错失良机,放弃难得的投资机会,为实可惜。

      比如买入后,只要企业的基本面也没有变化,价值预期没有改变,那么就坚定的持有。不用太纠结每天股价的涨涨跌跌;也不用每天蹲在电脑或手机频频刷行情,一刻不刷,内里就不踏实。

       2、为熟,不为生。越熟悉,信心越强,越不会轻易进行所谓的高抛低吸。熟悉的事物让人感觉安全、舒服、愉快,不会造成压力,而陌生的图像和信息,因为缺乏理解,仅能凭经验、旧有的知识去评定衡量,往往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脱离了熟悉,没有了深入研究,什么都“白痴”,什么都“懵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懂的就别买,心里有底才会有坚持。有胆识重仓买入并长期持有,必须对公司有绝对的信心。任何时候要牢记,信心不是人家给你的,信心是靠自己建立的,信心必须建立在熟悉上。

      只做自己熟悉的事情并不会失去致富的机会,陷入困境往往是脱离开能力圈,随便贸然进入陌生的领域更可能损失惨重,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做企业是同样的道理。不了解没有赚到钱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如果不了解也敢投,一是守不了那么久,也赚不了钱;二是如果四处这么做,可能早就亏光了。正因为没有在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企业身上赚到钱,说明犯的错误少。

相关阅读: 
投资感悟汇编
网页链接

 @闲来一坐s话投资 @诗安 @张可兴  @天南财务健康谈

全部讨论

一品黄山2017-10-09 16:44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静气2016-07-25 10:22

熟才可控,也会有安全感

与非与凡2016-07-25 10:13

为熟,不为生

窗外的微风2016-05-26 08:37

我是钉子怕锤子2016-05-23 17:34

雨清扬2016-05-23 17:17

巴菲特之于施洛斯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后期管理的资金量太大,如果像施洛斯这种投资方法就没有那么多的烟蒂可以捡,所以他进化了。还有巴菲特可以影响他投资的公司的决策或分红或回购,而我们不能,这一点很重要。我觉得不必纠结于要学哪一种好,取之精华即可。优秀公司有合理价格也可以买,一般企业严重低估时也可投资。@秃鹫投资 @管我财

雷雁彪2016-05-23 16:37

静气2016-05-23 15:53


       每个人投资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懂什么,但更为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懂什么。不懂什么,对应的是“回避圈”。在没有划定自己能力范围之前投资者首先知道自己该回避什么。芒格曾经说过:“我只想知道我将丧生何处,那么我就绝不会去那个地方。”

       巴菲特在其投资一生都“避免到那儿去”的领域:1)基于投机目的买入与卖出(不含经过认真计算其风险收益的套利操作);2)基于任何短期预测的所谓“时机选择”性操作;3)买入自己不易了解的公司或股票;4)频繁操作;5)对市场趋之若鹜事情的旅鼠性跟随;6)以股票价格的升跌而不是公司经营的好坏评估投资的成败;7)摇摆不定的投资理念与操作策略等。

第欧艮尼斯2016-05-23 15:30

诗安2016-05-23 15:24

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力圈的概念是巴菲特提出来的。在我看来,许多大智慧者都在遵循着能力圈的原理行事。

比如巴菲特,芒格们,他们深知自己懂什么,于是只找到能看得懂的,具有护城河的优秀商业逻辑,相对分散地集中出击。用商业眼光赚钱,赚企业的钱,忽略牛熊,甚至运用自己的商业能力,干预企业管理决策,将股票投资与公司经营融为一体。

又如施洛斯,乔尔格林布拉特们,他们深谙自己不知道什么,他们自知商业眼光不如巴菲特,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无法做出相对精准的预判,于是就更加关注当下的资产,因为无论盈利能力未来如何变化,现在的账面资产总是值点钱的,在企业陷入困境,股价对资产严重折让时,特别是,股价相对运营资金都能打折,企业其他固定资产,商誉都免费倒贴赠送时,分散出击,回避黑天鹅,等待困境出现转机。

再如许多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40年以上,或者长期持有施洛斯管理的基金产品的投资者,他们明白自己的能力与性格也许并不适合投资,以自己的能力去投资,不如找到更适合的资金管理者,省下时间和精力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知道自己知道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