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频 | 旋转木马与远行帆船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首先,照例先汇报下上周的工作。

上周已经正式开始启动业务的路演与预热了。周三的时候做了一场,这周差不多也已经都排满了。其实通知周初就发了,培训课程什么也都齐全。

如果为了业务尽快上线,大可不必这么麻烦。但我觉得,如果希望让各方对于这个新业务的认知更加地一致,往认知同频的路上再近一步,那么上线前以这样一种更费劲儿的方式来做,可能还是有必要的。

这周另一件值得聊的事,就是利用上下班和晚上的时间读完了塔勒布的《反脆弱》。其实包括《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在内,塔勒布所有写的书讨论的都是这个世界的随机性以及不对称性。

坦率的说,《反脆弱》并不是一本特别好懂的书。但必须要承认的是,这本书确实给了我关于如何看待世界一个新的视角。

而且这个视角让我觉得,他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投资、理解投顾业务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

01

脆弱、强韧与反脆弱的三元结构

《反脆弱》一书讨论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怎么样,而是当“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

不要以为概率小就一定不会发生,在塔勒布看来,这个世界充满了随机性。夏虫不可以语冰,过往历史数据的概率数据统计也并不一定就能够准确的代表未来。

倘若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而我们又无法承受随之带来的结果,那么我们就是“脆弱的”。

为了更好地阐述脆弱与反脆弱两者的关系,书里提出了脆弱、强韧与反脆弱的三元结构。

所谓脆弱性,指的就是在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弊大于利的情况。比如一个玻璃杯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确实可以说坚固耐用,但万一哪天手滑,玻璃杯大概率就会碎,这就是玻璃杯本身的脆弱性。

但脆弱性的反义词并不是强韧。因为强韧指的是在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候,情况既不会变好也不会变坏,变化的影响是中性的。比如把前面的玻璃杯改成了塑料杯,那么无论手滑与否,他大概率都还是会维持原来的形态。

脆弱性真正的反义词应该是反脆弱性。即随机性事件发生的时候,会发生利大于弊的情况。随机事件发生的越频繁,对事物的发展反而会越有利。

塔勒布认为,这个世界的随机性与不对称性无处不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小概率的随机性也终会发生,因此具有脆弱性的事物终将会破碎。

如果希望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穿越时间的长河,那么无论是我们的生活,还是其他各种选择,他最低限度应该是强韧的,最好还应具备反脆弱性的特征。

02

投资认知: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聊回投资的话题。

当脆弱性的概念被引入后,随之便会出现一个蛮反常识的认知——

如果不断追求投资层面的“确定性”,或许也会让我们同时变得更具“脆弱性”。

每个初入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大多会感到不适,所以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所谓的“确定性”。而且往往希望这种确定性越明显越好,越短期越好。

比如寻找各种交易小工具,跟着“大师”一起交易,或是直接将自己的钱交给那些愿意承诺收益的人来管理。暂且不提上面事情的合规性,也假设提供者并非都是骗子,然而即便如此,这种认知也必然是“脆弱”的。

因为,短期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本就是市场既有的特征,任何妄图去消除或者忽视这些特征的投资认知,终将会被随机性所击倒。

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果当投资者能够接受并接纳市场的随机性,不再苛求时间、收益或是标的上的确定性,长期的确定性反而会接踵而至。

因为,市场本就是短期的不确定性与长期的确定性之间的结合体。

如果这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么照此种方式投资,自然就是更有生命力的。

所以,关于投资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其期望与收获可能是正好相反的。

当我们不断追求确定性,最可能得到的其实是“脆弱性”与“不确定性”。

但当我们放下对确定性的执念时,反而更可能获得市场长期的确定性,同时也收获了自身的“反脆弱性”。

03

投资方式:关于定投与固收+的讨论

写到这里,突然让我想起定投和固收+这两类常见的投资方式。

如果试着从“反脆弱”的角度去思考,这两类方式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与解决方案。

首先说说定投。

虽然直到目前为止,很多投资者仍未能养成定投的习惯,但事实上,定投策略是具备“反脆弱”特征的。

广义来说,决定投资收益的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所投资的资产类别,二是买入的价格,三是持有的时间。

从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所创造的收益是最高的,但同样其内生的波动性与随机性也是最大的。因此,如果希望获得长期的确定性,那么就必须要求对应的投资方式具备“反脆弱性”。

即波动与随机性对于策略本身是有利的,显然定投相较于一次性的买入,更有利于摊薄投资的成本,从而让我们获得更好的买入价格,以及更优的持有体验。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波动性大的资产,越是随机性较高的市场,就越应该才采取定投的方式进入。

所以,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的机构化进程已经开启,波动性有望在未来逐步走低,但在整个过程中,定投策略、或者是引导资金分批进入的方式仍是投资者接触权益类资产的最佳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本身具备“反脆弱性”。

再来说说固收+。

虽然这种策略在19-20年理财新规落地的过程中,被很多机构所认识并接受,也成为许多基金公司、包括投顾机构对外合作、做大规模的重要抓手。

但自21年起,“固收+”容易变成“固收-”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歇,或许究其原因,本质上还是因为对于这种投资方式的认知本身具有“脆弱性”。

“固收+”本质就是特定比例的股债均衡策略,这里并不是说股债均衡策略在投资上存在什么问题,通过不同大类资产的混合,事实上确实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好地持有体验,从而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内避免受到随机性的影响。

但为什么说市场对于这一投资方式的认知存在“脆弱性”。因为,从其命名方式上,就是在追求短期的确定性。固收给投资者的认知是提供确定性,+对应的是权益类资产,但同样也是确定性的表述,所以当两者相互叠加,普遍的认知就是在固定收益的基础之上再叠加一部分收益,同时还希望能够保证短期的胜率。

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任何一类资产就算短期的确定性再高,也难免会受到随机性的影响。同时,权益类资产的引入,无论比例多少,也必然会带来更强的随机性。

因此,如果参照固收来认知这一策略的随机性,参照+来认知这一策略的收益,那么必然会使得这种认知本身具有“脆弱性”。

对于固收+而言,或许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去进一步寻找投资层面的确定性,去过度优化策略,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认识层面的不确定性。

所以,定投也好,固收+也罢,只有当我们试着拥抱不确定性的时候,才可能收获系统层面的“确定性”与“反脆弱性”。

04

信任构建:教鸟儿如何飞行?

塔勒布在书中,一直提倡我们应以一种启发法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认为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本身也是具有“反脆弱性”的。

简单来说,就是应当信任本能与实践的力量,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各种理论知识。

书中举了鸟儿飞行的例子,鸟儿并不是先学习了各种关于飞行的理论知识,然后才会飞的,他们是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学习的。

不断的可控范围内的试错与失败,反而会使得系统整体具备更强的“反脆弱性”。

这点来说,无论对于投资者教育,还是投资者信任的构建,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金融机构是一个经营信任的行业,但信任本身就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如何让投资者对于机构信任的构建及积累更加的稳妥、可持续,是所有机构长期经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不能奢望投资者一进入市场就具备足够的认知,也不要觉得投资者在学习了各种理论知识后就能够马上很好的应用。

最终,认知与信任的构建都必须基于实践本身,否则他就是“脆弱的”。

所以,如何让每次实践都尽可能地实现信任的积累,使整个积累的过程具备“反脆弱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鸟儿飞行的例子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即我们需要通过部分、可控范围内的试错来使得整体的系统更为强韧、更加的反脆弱。

因此,对于新生事物来说,小额、多次的触达方式势必就会比大额、单次的触达方式更具备系统层面的“反脆弱性”,也更有利于机构或者业务本身,与投资者之间认知的同频以及信任的连接。

05

结语:旋转木马与远行帆船

前两天听播客,听到孟岩在聊《随机漫步的傻瓜》,当被问起如何理解世界的随机性,他想了一下,说到如果归纳成两个字,就是“运气”。

而《反脆弱》这本书,在我看来,或许同样可以归纳成两个字,那就是“万一”。

在时间的长河中,虽然我们始终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好,但难免有运气的不好的时候,如何具备以防万一的能力。

即便发生,也不会被击垮,这就是反脆弱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这个世界、这个市场能够像游乐园里的旋转木马一般平稳安逸,任何时候都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

但终究他是一艘远行的帆船,航行在未知的航道上。在远行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长大成熟,也能够抵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

但帆船就是帆船,他终究不是旋转木马,船再大也难免会遇见概率上无法估计的随机事件。

然而也正是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的引入,才驱动着帆船不断由小变大,不断远行,而不像旋转木马停留在原地。

我们不能拿旋转木马确定性的认知来认知帆船,这种认知带来的“脆弱性”反而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所以,这似乎又回到了这个系列一开始的问题。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改变市场本来的样子,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认知与行为。

试着拥抱不确定性,拥抱世界本来的样子,或许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收获长期的确定性与反脆弱性。

业务如此,投资如此,生活也如此。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