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证监会计划给银行发券商牌照?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今天既不是行业迷思,也不是理财杂记,就是想聊聊银行发券商牌这个事。

消息是昨晚从CX传出来,然后就发现朋友圈和各种群立即炸了。内容简单来说就两点:一是证监会计划给商业银行发券商牌,二是也有可能先从现在的商业银行中选2家做试点。

简单聊些个人看法,因为是临时起意,所以就不起栏目名了。

1

成长是唯一的主题词

可能有人对这事略感意外,其实大可不必,上层这两年的监管思路一直很一致,就是尽一切可能、想一切可行的办法来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成长,唯有成长,是资本市场当下及未来3-5年宏观层面唯一的主题。

什么叫做资本市场的成长?

简单来说就是3点:一是规模要够大,二是机制要配套,三是中介要强大。

为了解决规模上的问题,我们看到了资管新规的颁布,看到了公募市场的蓬勃发展,看到了QDII限额的逐步取消,看到了外资金融机构券商持股比例限制的取消。一面是国内存量资金的结构性调整,另一面是通过开放市场,引入海外资金。

为了解决机制上的问题,我们看到了新证券法的修订,看到了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的落地,看到了注册制的推出,看到了指数编制方案的调整,除此之外还有T0、衍生品等一众待验证的市场传言。一切都是为了让市场能够更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过去两年,规模与机制问题是主线,而现在似乎轮到中介这一侧了。

庞大的资本市场以及与更国际化的市场机制,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市场中介机构。更何况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为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也需要与我国地位相匹配的航母级券商出现。

作为中介机构,其一方面的职责是引导我国居民资产分布结构的改变,从以债权、非标类资产为主的模式向股债均衡的方向推进;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让更多需要发展的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这个趋势从这两年行业分类评级、股东管理办法等的倾向性上已有一定体现,中信与中金各自的并购也是一个信号,再加上前端时间市场上关于中信与中信建投合并等市场传言,包括这次尝试给银行颁发券商牌照,相信也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这一轮改革的主题词从头到尾都是围绕“资本市场的成长”展开的,即要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融资模式的调整。

所以,不要看到给银行发券商牌,就以为是金融混业或者又一轮金融自由化的到来,这和上一轮金融市场化的底层逻辑是不同的。

上一轮的逻辑是发现银行体系的效率不高,所以希望用其他市场主体来实现对银行功能的部分替代。而这一轮的逻辑是担心券商短期内不足以承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所以要用更强的主体来实现承接。

所以不要幻想会给中小银行发牌,人家根本就没这个资格。也不要幻想会给券商发银行牌,自己的事情都还没做好,不可能还让你掺和别的事。

总而言之,政策的意图很明确,资本市场是必须发展的,如果券商还没有这个能力,那就想办法找有能力的机构。

2

内生发展的困境

为什么券商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这个能力?

其实这两年同业交流,大家都意识到行业头部化的趋势在不断地加速,也都知道监管希望打造航母级券商也从来不是什么秘密。

没有人会拒绝快速发展,但问题在于主观意愿必须在客观环境的支持下方能实现增速的跨越,而当下的客观环境并不支持行业内生快速发展。

举个例子,当年银行理财及信托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是以金融脱媒为特征,背后是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代,虽然我们一直说收益、流动性和风险三者无法兼顾,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窗口期,这些规则会被短暂地打破,而这就是行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但当下撬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同步拉动券业资本负债表快速做大的业务似乎并不存在。

经纪、投行、资管、自营等业务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简单来说,这些业务都是非常标准的周期类业务,当期收入和资本市场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质押业务更是如此,市场涨了才能做大,跌了就都是风险。

当然,行业这些年也都在往逆周期和专业化的方向转型,比如经纪往财富管理的方向转型,资管向主动管理的方向转型,投行向专业定价的方向转型,自营向去方向化的方向转型。这些转型的方向对于行业都是对的,但又都是慢的。

所以,如果只是想要快速做大,那么最直接的方法还是只是靠一波上涨,依靠市场的赚钱来累积人气,把资本市场当做过去20年的房地产去定义,使之成为资产及信用派生新的锚定物。

不过,这招在2014年的时候曾用过,可惜最后直接玩脱了,砸了好多钱才把窟窿填掉。我国当下面临的国际环境、货币政策环境以及资金外流的压力,结合经济转型和疫情恢复的背景,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还会不会有一轮“人造牛市”,个人觉得,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期望,而不能当做信仰。能不能成,真的谁也不知道。

而且就算结果最后真的这样,如此依靠市场流动性催熟的机构,而非自身能力的提升,能否真的经得起后续市场的考验可能真的要打一个问号。毕竟我们要的是“既大又强”的中介机构,“只大不强”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一方面是券商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业务模式的转型还在路上,另一方面是传统业务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仍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所以,当下行业面临的困境在于谁都知道资本市场的大时代会来,但真正可以无脑甩开膀子猛干的领域似乎并不多。

3

重构格局还是一厢情愿

也许正是当下行业面临的种种困境,促使监管开始考虑外延式发展的思路。

内部并购是这个思路,主动邀请更强的鲶鱼入驻同样也是这个思路。这里也不妨畅想下,如果银行真的来了会怎样?

昨晚看到一些同业的朋友在担心银行来的话,会不会对现有经纪业务的佣金造成毁灭性打击。老实说,我觉得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银行来干传统经纪业务真的没啥优势。经纪业务现在的利润率真的一般,还很容易把客户给伤了,即便政策上有加大资本市场引导力度的要求,那直接卖产品就可以了,还有理财子和公募基金可以依靠,能够反正这事现在大家也都在干,没必要换个主体来做。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他不香么,干嘛挤破头进来干这块红海业务。

而且要说混业经营,当下中银、华福和中邮也都已经有了这个意思,但从他们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似乎效果也并不是很明显。明明佣金这块券商自己打的比谁都狠,但每次行业放开的传言一来就有人会担心这个,想想也真是醉了。

反倒是对于机构业务,我觉得潜在的影响可能还更大一些。

聊个人业务的时候,我们一直会说券商的客户首先是银行的客户,在机构业务上,其实也是一样的。虽然紧紧围绕着资本市场,但无论是直投还是发债、发IPO,券商在支持企业融资方面可做的文章还是太少了,标准化程度很高,很容易变成价格战的竞争。而银行可使用的融资工具就很多,方法也更为灵活。

券商能干的事,银行能干一部分;券商不能干的事,是银行的主战场。后续如果真的混业了,银行层面投行业务与信贷业务的联动无疑会是一个看点。

所以,如果银行真的有心,肯定会对券商现有业务产生冲击,会限制头部券商机构业务的天花板,也会挤占中小券商零售业务的生存空间。毕竟大象的体量就在那边放着,你说一点不会冲击真的是不尊重人家。

但问题在于,银行是否真的有这个心?

毕竟一方面想发牌的是证监会,银行干不干还要看银保监会的意思(当然,这事证监会自己完全自作主张的概率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证监会找银行来是希望他们出力气干活,而不是赚快钱。而现在银行自己手头的事情也一堆,理财子、科技子都刚成立,资管新规还得弄,还要坚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所以最后就算放开,结果很可能是拿牌大家都很积极,但拿到后准备准备立即好好干的也会比较有限。因此,从银行启动混业经营到真正对行业的格局产生影响,估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然后这就尴尬了,本来放银行进券业是希望加速行业进程的,但这么看似乎也不会快到哪里去,反而还让证监体系失去了独立监管的环境。

所以,站在从业人员的角度,也想为券商呼吁几句。与其把推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任务寄希望于银行,个人倒更希望监管能够对券商给予更多的支持与空间。

行业各类的规范当然要做,但引导行业成长的优先级理应更高。券商与银行同台竞技本来就存在劣势,如果在监管层面还占不到任何便宜,甚至更严,那么最后无疑是面临一个“三输”的局面。《国际歌》中曾这样唱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4本来这次应该聊的是主动和被动,“波动”这个话题原来应该是放在更后面聊的。

个人的选择与历史的进程

最后简单聊几句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银行的进入短期未必会对行业格局造成显著的影响,但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这一主题词之下,所有人都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虽然十年前行业就在谈转型、谈发展,但那时转型也好、发展也罢,对于行业而言都只是一个可选项,做了可能更好,但不做同样也能活。

但对行业的当下及未来而言,转型和发展真的会成为必选项。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不做大、不做强就会出局。可能很多人会不适应这个过程,但这就是市场本来该有的样子。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又该如何应对?我想了两句话送给大家——

第一句,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提升是为了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自己的竞争力不足,啥都不会或者可替代性很强,那么行业变化和你是没有关系的。就算变革的浪潮来临,你所处的生态位也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年轻人在工作的前几年真的别老想着换行业,行业的红利一直在变,我们跟是跟不上的,提升自己的专业度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句,做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选择。当你有了选择的权利,给自己加技能点时要能把握时代的主题,比如对于当下来说,所有有利于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技能和方向或早或晚就一定是有用的。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的选择与历史的进程。以财富管理侧为例,如何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如何合理引导客户对于权益类资产的合理预期,如何实现客户长期收益与公司利益、个人利益三方的平衡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和个人能力提升的方向。

当时代的巨浪劈来时,浪花唯有委身其中。

5

结语

就在刚才,可能也是意识到这条消息给行业带来的影响,证监会刚刚发布了一期答记者问,其中写道:

发展高质量投资银行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也是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

关于如何推进,有多种路径选择,现尚在讨论中。不管通过何种方式,都不会对现有行业格局形成大的冲击。

看来也是希望这个信息能够有所降温,但毫无疑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和扩大直接融资市场这条主线已经无比清晰,未来有无数条路径,但TA总会到来。

所以,从明天开始,怎么做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人,怎么做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选择,不知你想好了没?

看到朋友圈有人在说,未来行业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人才。这个观点我同意,但值得再补半句——

最重要的是符合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的人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