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8喜欢:65
回复@coszou: 谢谢你的认真,就你提出的问题我答复如下:
1,观察市场主流预期的问题实际是误读了。我指的观察并不是“大众向左,所以我要向右”,而是就具体企业去观察市场的主流理解到了一个什么水平?我自己对这个企业的理解,是不是只停留在市场的一般性认识上?还是说我所理解和看到的企业价值,具有市场尚未充分认识的重大价值潜力?所以,这不是一个“左右的方向选择”,而是一个“认识程度的对比”。

2,估值并无什么金指标,需要多个角度审视,pe和pb的组合只是提供了一个较为快速和直观的窗口来做一个基本的定性。比如无论企业如何特殊,当出现极高的Pe和pb特征时,都有非常小心,反之亦然。它提供的是一个“常识性认识”的方法,能有效的破除“特殊性”。

3,这个解读可能有误。其实恰恰相反,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网友交流中,我对安全边际都提出的是3个层次的认识,其中最后一个才是价格。

4,一般意义上的“自上而下”通常是指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策略,这根本不是价值投资的范畴,没有讨论的必要性。所以从价值投资本身而言,其实都是“自下而上”的。

在这一语境下,“上”和“下”其实本身根本不是问题,我们有谁在做研究的时候是心理默念着“千万记住,我一定要从下往上(或者从上往下)”?这其实根本是个伪命题。一个公司的价值既取决于其外部经济环境和长期的供需格局,也取决于其提供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和战略及资源。所以一个真正的分析必然既要涉及“上”又要涉及“下”,至于具体步骤上是先关注哪一个,我看就不必纠结了吧。

一点意见仅供参考。//@coszou:回复@水晶苍蝇拍:@水晶苍蝇拍 老师的书终于细细看完了,回想当初看N遍青泽的《一个操盘手的自白》一样的感觉:两位老师在各自领域都积淀到一定深度,整体驾驭游刃有余,综合功力深厚。如果一个人适合做投资:一定的悟性与禀赋,再加正确的方法,全身投入两三年做到一定专业程度是可以办到的。但即使这样,对两位老师的功力的深厚,两个字总结“敬畏”。因为,唯有靠时间积淀要一定程度,才能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广度,聪明、悟性、方法论是基础,但无捷径可走,唯有时间。可以看得出来,老师的知识结构很完备,关于生意、企业、市场等逻辑主线很清晰到位,很多有焦点性的问题都一阵见血的给出了本质的答案。但个别问题,感觉还是不够深入,还停留在一定层面。但总体而言,本书超预期,是难得的好书,谢谢老师,向老师致敬。
一个有理论的专业才算是一个专业的观点,我很赞同老师这个观点,这也是自己再投资专业走的还算顺利的原因,我再想如果没有那些经典著作可能不会有现在的自己。聊一下我自己:有一点悟性,一点凡事找本质的钻劲,相对来说还算勤奋,再加有经济、管理、计算机专业背景,知识结构还可以。在国内期货、现货和外盘外汇上寻找合适的可以复制的标的和机会,做的差强人意还过得去。这两年一直在努力拓展自己在证券上的能力。说实在的,老师书中的观点和对一些争议性问题一针见血的剖析,我之前大部分在读巴菲特、格雷厄姆、林奇、费雪等都思考过,这些大家有些关键问题、联系性的问题说的不够直白,我的思考结论和老师的都差不多,在老师这里得到了应证,还是很高兴,从此可以收进潜意识,成为自己框架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我自己的理论修养,实践的理论修养相对较好了。可是现在面临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年龄和阅历较浅造成的:缺乏实践,缺乏对各行业自身和企业运作本身的理解。就想老师说的,估值的本质是对行业企业本身模式的理解基础上。如何能够快速克服这个问题,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我现在在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软件公司供职,细分行业里就四家公司,行业龙头前一阵被阿里收购了。我一直也在思考各个行业,例如银行、证券、消费类的白酒各自的生意特征等,但是终觉浅,距离到指导操作,中间还是有一定距离。更别说寻找老师讲的未来优势型企业了?如何能够较快速解决这个问题,往老师指点一二?

另外老师书中论述的两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再深入,也请老师思考并指点:
1、老师所会定期去各大主流论坛等看下市场情绪处在一个是阶段,避免自己成为“大众”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我最早思考是在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中思考过,但始终认为落不了地。我认为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非常有道理,但是落不了地,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可能是不可复制的,只有索罗斯那样的背景和土壤才能够将其落地。老师书中的观点“避免自己成为大众”这里老师没有深入论述,很简单的道理,并不是精英与大众的观点实时都是相反的。

2、老师关于PE、PB组合估值的归纳那块,老师静态的给出了四种组合类型。而四种组合的逻辑演变过程,可能过于简单,也或许像老师说的,要具体企业具体分析。


3、关于安全边际论述那块。老师的更多的是通过价格便宜来来强调安全边际。这与价值成长派认为确定的成长性才是真正的安全边际的观点不一样。虽然老师两者都谈了,但没有这两个问题更深入下去去思辨。整个站出来看的话,我觉得这与老师强调概率、赔率,规律的更高层面的认识是一脉相成的。在更精细层面、颗粒度的确定性上,和在稍微粗颗粒度的概率性上,明显老师选择了后者。就像老师说的,这也是个平衡,看各人的平衡性和能力了。

4、关于选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问题。老师在前面就这个问题的观点,我完全赞同,这个因人而异,只要是机会,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出发点都是可以的,我很赞同。但通过最后几章节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老师应用中更多的还是选择了自上而下的方式。好生意上,首先是生意本身行业本身特性,再到企业。这种方式也是我们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我也很赞同,认为是接地气的。但是又有一个疑问,过去的5年、10年、还是巴菲特、格雷厄姆那个年代,大部分还是这些行业,围绕人类的衣食住行。那就是说未来优势性企业更多的还是要在这些行业里面产生。可行业依然是过去的行业,寻找优势企业的难度到可想而知。  这个问题是不是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阶段性催生未来优势型企业。总之一个字,寻找未来优势型企业比登天还难。

大半夜了,脑子不太转了。以上是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老师能够指点一二。同时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祝好!
引用:
2014-04-16 18:00
刚发现新的雪球嘉年华的票选前列中有我的名字,先谢谢提名的各位朋友的抬爱,不过这种热闹的场合并不适合我,何况我想说的都已经在出版的书和近期的访谈讨论中了,所以在此声明放弃入围机会。让一个闲散的人员继续闲散下去吧,谢谢大家的理解。

全部讨论

七彩的河2017-07-29 12:31

好像没什么好办法,这行如果有一个真正的秘密的话,那可能就是坚持持续的学习、思考、实践、总结,我是不知道有什么捷径。连芒格这种超级聪明的人都强调“2万小时定律”,咱就别太相信投资上的“多快好省”了。或者这样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能就是最大的捷径,多从本质上思考问...

大晴天uni2016-08-09 21:03

不要低层次循环的浪费时间

大晴天uni2016-08-05 13:42

讨论已被删除

价值at风险2014-04-27 19:52

水晶苍蝇拍2014-04-27 18:33

如果资本市场没有那么多的诱惑的话,那么“坚持做对的事情”早就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了。当然,什么是“对的事情”可能本身也是个问题。

但至少在“要不要拥抱泡沫”这个事儿上,理性的投资人面临的只是赢多少的问题,这可能说不上是个严重的困惑。

价值at风险2014-04-27 16:51

我确实很困惑,因为我知道自己要死在哪里,我就坚决不去,但事实证明,市场可能很疯狂,那么我可以不认错,但整个环境逼着你去认错,这一点真的很难熬,可能没等你熬过去,你就out了。

水晶苍蝇拍2014-04-27 15:53

刚看到。拥抱泡沫这种事儿,我不反对,毕竟有时候一次暴利可能抵得上几年的收益,或者说辛苦的等待了几年如果仅仅是在合理位置就跑光了也确实有些可惜。

但什么事情都有个限度,拥抱泡沫说到底是个借助趋势投机的行为,所以哪怕是抱有美好的期待,但也别太寄希望于它,当做一个中奖式的游戏就好了,碰上更好,没有也不指着它过日子,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任何时候都要分清,此为其一。

其二,拥抱泡沫有美丽的一面,但也容易演变成抓最高点的贪婪。有点儿小贪心不是大事儿,太贪婪的下场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所以这事儿必须适度。你必须承认要选择理性你就要放弃一些东西,要追逐最漂亮的曲线或者演绎神话,你就得放弃理性,长期来看孰轻孰重,我们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其三,既然你已经知道是泡沫,那么往往这种拥抱带不来决定性的收益。60倍估值的股票你即使还敢拿着,但你敢重仓拿吗?80倍呢?100倍呢?如果不是重仓参与,那么小仓位即使卖在最高点,那点儿超额收益对总的投资业绩来说有多大意义?

以你说的卫宁软件为例,我不怀疑肯定有人敢100倍市盈率上头还拿着,但我很怀疑靠泡沫还重仓赚到大钱的人有几个?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恐怕也是极小概率的,小概率事件值得作为投资上的追求吗?况且这种赌性从长期来看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其四,要不要拥抱泡沫和拥抱到什么时候,也与你的机会成本以及对这个公司的看法有关。如果相比之下市场还与很多大概率高赔率的赚钱机会,显然就不被太拥抱泡沫了,反之则忍耐力可以高些;如果你对这个公司看得非常远,而且非常确信自己的判断,那么在阶段性的泡沫中持有可能也是理性的,反之就要对泡沫敏感些。

其五,对确实长期看好的公司(注意这个前提),从操作而言可以考虑在泡沫之下坚定持有,在明显的泡沫出现后卖出一部分,在很高的泡沫中卖出绝大多数仅仅保留底仓,底仓坚定持有直到大顶部确认后在右侧卖出。这里的逻辑你可以推敲一下。

价值at风险2014-04-18 13:24

拍子兄,有一个问题,到底,如何拥抱泡沫呢?比如你书中举例的卫宁软件,在13年6月份之后继续上涨3倍之多,如果写书的时候估值合理,那么何时卖出?

自由之翼2014-04-17 22:44

水晶兄的书是我看过后打重点标记号最多的书(没有之一),烦请看一下356底下案例关于2010年“完美业绩”的计算,肯定是笔误了,但误在哪出我没算出来,请指示

zou先森2014-04-17 21:16

框架体系以外,浮在上面,下不去的都是循环,浪费时间的低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