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得真好,证监会和计生委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即将上会的凯莱英的方案调整,侧面印证了该图片的“可信度”。
7月22日凯莱英收盘价232元,较之前确定的发行价123.56元已上涨近90%,高瓴资本如果此时认购,账面浮盈将高达18亿元。尽管这浮盈只是牛市氛围下的虚拟计算,锁定期18个月后还未知是赚还是套,但显然是有人认为这种机制是不合理不公平的。
而发行方案的调整,也意味着高瓴资本如果继续参与定增,成本会大幅增加,甚至可以说成本不可预期。当然锁定期也减少到6个月,风险也小多了。
对于凯莱英来说,不仅是原本板上钉钉的融资事项突然间出现了发行失败的可能,即使高瓴继续认购,原本18个月的战略支持可能在6个月后就没了。
客观来说,对于战投锁价发行,董事会基准日打8折锁36个月更合理些,用长期持股来确定战略投资者身份,比去认定资金性质或是否有实际产业扶持更靠谱。而A股历史上锁价三年最终被套的案例比比皆是。再融资新规把战投锁价发行改为董事会基准日打8折锁18个月,市场颇为意外。
证监会很快对再融资新规打了补丁,限制了一个相当狭窄的战略投资者范围。而战略投资者应该是个通行概念,不应该因再融资和IPO品种不同而有差异,符合科创板创业板战投标准却不符合再融资战投标准,是不合理的。
上市公司发展,可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资本的战略投资,也可能需要专注于行业的金融资本或PE资本的投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投资当然是战略投资,而高瓴资本这样的也可以是战略投资者。
半年不到时间政策几度调整,就会导致市场对政策预期不明。市场更担心现在进去了,回头再告诉你,减持要爬行减持,那就把股东套死了。如果看不得资金挣钱退出想法限制,哪还会有资金敢进场呢?
再融资规则如果确实不合理,那也应该要调整,但是应该在制订规则时慎重,而不该在规则出台后打补丁,更不该退到窗口指导。
之前征求意见那么久,没认真研究就仓促推出来,出来后又是打补丁又是窗口指导,这是监管部门自身敬畏法治没做到。
而当监管部门不敬畏法治,不能以身作则,又如何要求市场主体敬畏法治?!
噫吁嚱!四个敬畏,何其难!市场化法治化的注册制改革之路,何其难!
以前写过个文章,叫做低价定增和高价配股,其实已经道尽了一些交易的实质。
如果公司发展确实需要资金,低价配股不行吗?配股得来的钱不香吗?
这次如果真是ZJH不支持,必须对ZJH说声赞👍!
监管的方向没有任何问题,大多数监管都是抱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在做方案,方案的专业性和成熟度,全面性都存在问题。一二级市场是相互影响的,一级半市场引导战略投资,二级市场也可以考虑联动,提高短线重税。不然一级市场担心锁定期过长,定增的亏损,二级市场割韭菜割了就跑(大数据足以证明玩二级市场就是坐庄,还有所谓的国家队的资金都是这么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