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之-低风险投资

李俊之-低风险投资

他的全部讨论

讨论

三年后见分晓

讨论

有些照片难得一见,值得收藏。

讨论

回复@东方小蜗牛: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熊市不亏钱,这要比每次牛市里翻一倍难得多//@东方小蜗牛:回复@上海溧阳路李泽君:1990年能有10万投资股市就算不错了。那时候一个月1千元钱收入都是极少数人。

讨论

回复@康泰痛苦绝望ing: 大卫·德雷曼的逆向投资策略//@康泰痛苦绝望ing: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请问什么书?

讨论

回复@宁缺股: 感谢推荐[抱拳]//@宁缺股: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好书

讨论

过去近40年间,分析师们连对季报预测的错误率都高达50~70%,我们又是哪来的自信可以按未来3~5年(甚至更远)的收益去计算价值?是凭借国内分析师比华尔街同行更优秀,还是认为自己能比机构更专业?确定性远比信心更稀缺。

讨论

兴趣和价值是两码事,技术创新最终受益的多是消费者,产能出清的烈度和持续时间往往会超预期。不断融资扩产的慎投,大量资本支出的慎投,四个轮子的慎投,喜欢讲故事的慎投,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讨论

纠正一个重要观点:和老债相比,新债主要是通过提升赎回价而不是回售价格来提高债底保护。赎回价提高势必增加了资金成本,导致上市公司更有动力行使下修利器促成转股,从而提升可转债强赎套利的确定性。这是ZD红利,要知道很多国家并没有下修福利,可转债到期时也只是按面值进行回购。
理解了...

讨论

有理有据[很赞]

讨论

市场风格是否会从价值转向成长是当下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但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在长期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成长风格依赖于技术革命的持续催化和宽松的流动性,现在的问题是分子端我们正面临经济降速和老龄化问题,分母端暂时又看不到大水漫灌的希望,少有的亮点来自公司治理改善,而美国...

讨论

宏观经济和人口结构进入拐点+后疫情时代的疤痕效应,导致全社会风险偏好整体下降。进入24年后,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基本暴露,但在较长时间维度看,依然难以显著改善。对于股市来说,宏观经济不再成为不确定因子,最差的情况或已过去,但仍难以看到大的逻辑反转,未来机会主要在于企业治理改革...

讨论

高股息资产由于“类债”特征,在利率下行期具备更高性价比。结合此前日美两国经验,高股息策略的超额收益期主要由经济增速下行、长期无风险收益率下降,以及企业分红意愿提升三点决定,目前看此三点均长期有效。详见:《低风险偏好背景下的投资机会再思考》网页链接

讨论

回复@大只若鱼: 两人据说还能干不少年,现在精力还很充沛。。。//@大只若鱼:回复@量子咸鱼:两个管理层都快退休了。以后不分红,股价也低迷。他们自己的利益怎么保证呢。 除非走上侵犯股东权益这条路。那就只能拉黑了。

讨论

做投资怕的就是锚定效应,路径依赖。以前我也是这样,好公司曾经到过什么估值位置,做个标记,跌了买,再跌加仓买,相信市场是错的,是金子总会发光。。。
然而人会生老病死,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能找到第二成长曲线重新换发青春的企业不是没有,只是从概率上看太小了。有的企业从成长股...

讨论

加油,祝一切顺利!

讨论

赞同,今年不用对美联储降息这事报太高的幻想

讨论

回复@发财猪的逆袭: 银行和煤炭情况还不一样,银行30%的分红率是焊死的,高杠杆生意还需要时不时增加资本金,利润实际上是很脆弱的,煤炭生意这些年供给侧发生了改变,未来分红率还有逐年提升趋势,但最近涨的确实有点过//@发财猪的逆袭: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最近煤炭、银行的上涨,银行股创出2...

讨论

回复@JL123: 成长+股息//@JL123: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假设未来3年有5-7%的增长,6-7%的股息,合计就有年化11-14%的收益率”,这个怎么算的没看明白,未来每年的收益率不应该是6%~7%*(1+5%~7%)吗

讨论

回复@黑龙_杭州: 一样,黑龙兄的文章我也没少学习[笑]//@黑龙_杭州: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感谢分享,低风险高股息策略值得深入研究。

讨论

回复@金刚钻与瓷器活: 非常认同您的观点[赞成]//@金刚钻与瓷器活:回复@李俊之-低风险投资:感谢俊之高水平分享。
从美日经济历史与国内对比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是大势所趋,高股息可转债轮动策略挺棒。但历史不可能简单的重复,老龄化低增长,我们老百姓能看得懂,上层管理者也一定明白,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