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2回复:1喜欢:10
$凯莱英(SZ002821)$ @恒瑞医药@信立泰@泰格医药@科伦药业
李股长-
002821凯莱英——个股分析
2017-06-08 09:50阅读:241
凯莱英 问1: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技术研发,连续性反应、生物转化技术和不对称合成反应等绿色制药技术,或者称为流动化学,使得公司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经营模式实现制药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方面的技术在全球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项技术的壁垒有多高?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得公司能持续保持这方面的优势?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除了披露的韩国SK公司外,还有哪些公司在使用?国内的合全药业有这个技术吗?
答:问题中所提到的这些技术,都是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领先的技术。我们一方面采取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引进和培养高端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譬如我们有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领衔的专家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来决定公司下一步的研发方向。我们没有太在意竞争者的状况,我们的思路是尽量比别人早一步,自己走快点。
问2:公司在技术上比较牛,这点我是认可的,因为公司能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作为企业来说,实属不易。但是外界也有对公司的评价是“医药界的富士康”,我想听听公司对这个说法的评论,是恰如其分,还是低估了公司的实力?
答:富士康给爱立信代过工,给摩托罗拉代过工,给诺基亚代过工,富士康现在活得挺好。那三家的情况怎么样呢?只要企业能经营出色,做代工也没有什么不好。(追问:企业最好能做成苹果,对吧?)苹果公司的压力有多大啊?也不是那么好做的。另外,也不要简单的把CDMO企业当做一般的代工企业,高端的原研新药原料药,中间体,尤其制剂的生产工艺技术是技术难度非常大的行业,门槛相当高。实验室研发出来的新药与能够工业批量生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更不用说要减少三废的排量,绿色制药生产技术等等。
问3:年报中有这样的陈述,公司以自身较好的技术、人才、质量管控和EHS等优势,形成了与制药公司之间密不可分的粘性合作关系,成为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年报中也多次出现“技术营销”的用词,是否可以理解为公司拓展市场的主要手段就是靠技术,等着客户上门,或者更通俗点的说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思路?
答:国际知名的医药公司对于产品的质量、原料供应的持续性、稳定性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试想一下,如果某种新药已经走向了市场,突然哪一天市场供应不上了,那对患者意味着什么?还有就是质量,如果通不过监管机构的检验,药品召回, 那将会是灾难性的损失。CMO外包部分的成本占制药公司药品总成本的比例并不高,一旦与我们签约,形成了供应关系,客户就绝不会为了省一些成本就轻易转移供应商。那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和高昂的转换成本。因此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稳固的。什么叫“CMO”,什么叫“CDMO”,国内对这个概念并不是理解得很准确,关键是“CONTRACT”,也就是“合同”,是“定制”。国内有些企业把原料药既卖给A客户,又卖给B客户,那不是CMO。
问4:年报披露前五名客户的合计销售额达到8.8亿元,占2016年度销售总额80%,这是个理想的客户结构吗?公司长远有何打算?合全药业从2012年起开始组建业务开发团队,近年来持续投入资源开发新客户,取得良好成果,目前有100多家客户,对公司有借鉴意义吗?
答:每家公司有自身的营销策略,我们的目标是把现有的客户服务好,做深做透,然后再考虑与更多的客户建立业务关系。
问5:2016年销售量64522 KG, 2015年销售量73,721 KG, 下降 -12.48%,但营业收入增长32%,除了汇率因素外,是单价提高了吗?还是产品结构调整的原因?
答:医药行业与别的行业相比有其特殊性,譬如某项技术,某项工艺获得了突破,从原料的重量来看,可能下降了,但药物的疗效反而提高,三废的排放也减少;还有就是产业链向后延伸的越多,从销售量这个指标来看,也是会降低。可以理解为产品结构调整。
问6:年报中提到,公司利用研发成本优势积累了大量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与欧美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可能有这方面的优势,但和国内同类企业,印度的同行业企业相比,这样的红利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具有独特性?
答:公司对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有一系列政策,包括2016年12月推出的股权激励方案。
问7:公司现在储备的临床项目逐渐减少,是什么原因?研发人员不够还是产能跟不上?合全药业的博士从95人增加到130人,凯莱英从53人增加到68人(2016年中到年底),作为一个以技术驱动为主的公司,高端人才增长是否能跟上项目增长?公司总部处在天津,对高端人才吸引方面是否没有优势?董事长20年前回国创业,选择天津的原因是什么?
答:不存在你所说的临床项目逐渐减少这个情况。我们是纯粹的CDMO企业,不涉足临床前药物研发,因此与同行业企业不具有直接的对比性,药物研究前期需要的人员数量是非常多的。我们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有长远的计划,天津有其自身的优势,到我们公司就职的高端人才非常稳定。20年前董事长回国创业,选择天津是有点偶然因素,但回过头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公司的发展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问8:公司除了天津以外,在辽宁阜新和吉林还有生产基地,想了解下在东北布局工厂的出发点是什么?有何优势?会否有人才短缺的情况存在,以及管理和技术骨干是否有流失的风险?
答:辽宁阜新是我国的氟化工基地,有产业优势,我们很早就在辽宁建立了生产基地,运行得很好,不存在人才短缺的情况,而且我们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当地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员工在东北的生产基地工作非常安心,甚至有不少外籍员工。
问9:想了解下天津、吉林、辽宁三大生产基地的功能划分,以及具体的进展情况?目前产能的利用率是多少?未来产能扩张后,与订单的匹配程度如何?
答:天津是研发为主,生产方面是以制剂等高端为主,吉林是商业化项目为主,辽宁有2个生产基地,一个是培南类,一个是临床阶段的原料药。目前产能与订单基本匹配,吉林还有二期工程在建设。
问10:公司在招股书上说希望进入生物制药特别是单抗领域,请问是进入大分子生物药品的研发?还是进入大分子的生产工艺研发?也就是说,公司是否有打算进入上游行业?
答:是进入大分子生物药品的生产工艺研发,我们没有打算进入上游行业。问题11:公司申请了很多仿制药API的DMF文件,想了解下仿制药计划什么时间开展?产能是否有保障?答:我们不会进入低端的仿制药原料生产,我们只会和原研药厂进行合作,以及国内非常高端的客户合作。
问11:公司在2016年12月底推出了《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计划拟向激励对象108人授予权益总计3090595股,其中(一)69.5万份股票期权授予5人,授予部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股 139.64 元,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以2016年净利润为基数,2017-2019年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5%,50%,75%;(二)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公司拟向107名激励对象授予2395595股公司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首次授予价格为每股69.82元,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与股票期权的要求相同。这份计划,我没看懂,1)表现在年度绩效指标太低,股票期权的授予价格139.64元过高;2)为何要设计2种不同的激励计划,而授予的价格又相差这么大?期权的授予对象只有5人,是如何划分的?
答:公司发展了这么多年,有很多技术和管理骨干在公司工作了很长的时间,我们IPO排队就排了三年,再加上之前的准备和辅导期,时间就更长了。因此公司也是考虑上市后要尽快给这些骨干进行一些激励,以更好的促进公司的发展。2016年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对全年业绩已经基本有了了解,在当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2016年净利润为基数,来设定2017-2019年的增长率指标,这个指标是不低的。之所以设计两种不同激励方案,是因为有些被激励对象无法立即缴纳现金,而股票期权是未来一年后按照约定的价格行权时才缴款,因此在征求了被激励对象的意见后,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
问题12:IPO时,公司大股东存量发行了535万股,价格30.53元,是要满足公众股的比例要求吗?还是需要先行套现一部分?
答:不是第一种情况。
问题13:刚才董事长带我们参会股东参观了研发中心,也听取了对公司的介绍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印象深刻。既然公司发展前景不错,而且IPO筹资规模也不大,为何要上市呢?
答:有几个因素,一是我们的客户都要求我们提供经审计的,官方认定的财务报告,同时也希望我们能成为公众公司,接受公众监督;而是公司的骨干员工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来更好的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另外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深入,也可以借助资本市场获得更快的发展。
问题14:年报中,有这样的信息,据Informa对全球200多个不同规模生物医药企业外包服务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在临床阶段用药需求方面,40%的企业将其50%以上的用药需求外包给CMO企业进行生产,在药品规模化生产方面,也呈现同样的趋势。中国医药生产企业这方面的比例是多少?为何比例低?是观念的问题,还是政策的因素造成?招股书披露从2013年起公司开始为国内多家医药公司提供 1.1 类新药研发服务,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领域。但为何2016年营业收入中,国内仅2391万,占比为2.17%?
答:目前国内药厂外包的比例大致是10%,今后的趋势是向国际上的比例靠拢,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国内市场的开拓有个过程,我们会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问题15:国务院《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的颁发执行(MAH),以及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要求,凯莱英在国内CMO市场方面会有多大的机遇和建树,今后营收占比能达到多大的比例?
答:随着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创业人数的增加,以及国内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新药研发进程的加快,MAH制度的实施,对我们CMO企业是个很大的机遇,我们会抓住这个政策的机会来大力发展国内的业务;同时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实施,对国内仿制药药厂带来了强烈的改进产品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我们也很乐意与国内高端的客户进行这方面的合作,发挥我们的技术特长。具体的营收占比目前很难估计,但肯定是上升的趋势。
问题16:公司的战略是“国际市场 本土资源”,随着MAH制度的实行,国内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的实施,国内CMO市场也会逐步启动,公司的战略是否会随之调整?
答:不会调整,我们把国内市场也放在全球市场范围内。
问题17:公司的大股东和董事长是美籍身份,这对业务的开展,国际市场的开拓,尤其是美国市场,是否有很大的便利因素?但中美一旦产生贸易摩擦,甚至政治摩擦,对公司的业务会否造成很大的损失,这方面公司有应对之策吗?
答:对开拓国际市场尤其美国市场肯定是有利的因素,因为熟悉他们的文化和商业习惯。中美贸易有小摩擦也正常,但大的摩擦一般情况不会,这是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有很大的互补性,特朗普要求制造业回归,但成本摆在那里,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问题18:年报中有一组数据:2016年全球医药CMO 市场容量为561亿美元,从2014 年至2017 年,医药 CMO 行业将以12%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同时,根据Informa预测,到2017年,中国和印度的CMO市场份额占比将继续扩大,中国的市场份额占比将提升到7.91%。假定2016年中国占据的市场份额为7%,即39.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大致263亿,凯莱英2016年的营收是11.03亿,占全球市场份额0.29%,占中国市场份额为4.19%,这个估计的数据对吗?为何市占率这么低呢?这个行业非常分散吗?从市占率这个数据来看,凯莱英的优势在哪里呢?或者说,公司未来的潜力在哪里?产能?市场?还是继续靠研发驱动?r> 答:行业是比较分散的,有多种因素,客户也有多样化的需求,而且客户的粘性很强,市场集中度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凯莱英会坚持自己的特色,就是研发驱动,质量为本。
问题19:合全2016年营收16亿,博腾股份13亿,加公司的11亿,合计40亿,占中国2016年CMO市场263亿份额合计为15%,这个行业是否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价格竞争,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等方式在争取着客户?随着环保政策的日趋严厉,市场的集中度是否会大幅提高?
答: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统计方面的标准可能有偏差,从严格意义上说,有些国内企业并不能归入CMO行业,你说的利用价格竞争,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争取市场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是随着监管趋严,尤其环保方面的要求日趋严厉,市场的集中度提高是肯定的。
问题20:研究公司的资料,可以得出公司是一家通过技术驱动,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低成本的绿色经营模式取得客户青睐的结论,而且CMO行业处在高速增长期,但为何公司经营了20年,营业收入在2016年才刚刚突破10亿,原因是什么?公司有哪些短板吗?
答:这是一个需要深耕的行业,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客户积累,和产品积累。我们目前转化为销售业绩的业务,很多都是3年前,4年前就开始和客户进行合作。药物临床I期开始,我们就和客户通力合作,进行工艺设计和优化,不断跟进到临床II期和III期,这才有可能在商业化阶段客户继续选择和我们合作。你的问题,也正好可以说明这个行业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有个很漫长的积累过程。至于说到短板,国内还是缺乏CMO方面的专业人才,公司最高层管理人员差不多40%的精力都用在了人才选聘和培养上了。
问21:参加了公司的年度股东会,对公司有了大致的了解,对管理团队也有了初步的印象。董事长从事科研、教学、创办企业都很成功,但这会不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反而会有些隐患,因为太成功的人,可能就听不到不同的意见了。另一方面,公司也是强调技术领先,技术营销,是否会对客户的服务方面会有忽略,新的市场开拓方面投入的资源不够?
答:我们公司的管理团队是分工负责,各司其职。我主要管研发和大的客户,以及今后10年的发展规划,2年一个节点,2年一个节点,共5个节点的各项经营指标和任务,包括销售,都落实到具体的每个团队成员。我不会过多干预团队成员的具体工作。我们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把现有的客户服务好,这已经不是很轻松的工作了,另外拓展新市场的问题,根本不用担心,公司会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
问22:目前CMO企业主要分布于欧美国家,亚洲主要是印度和中国,与印度相比,中国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今后的趋势是哪个国家的市占率会进一步提升?
答:中国和印度在CMO产业上其实是各有侧重的,我们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完备,工业门类齐全,原料供应充足。中国侧重于和原研药厂的新药合作;印度更多的是仿制药的生产,印度国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如中国,因此国外知名的大型制药公司从专利角度考虑,会倾向于和中国的企业合作,今后中国企业在CMO行业的全球市占率会提升。
问题23:端午假期前,证监会出台了大股东和特定股东减持股份的新规,公司对此如何评价?对公司的经营会有影响吗?有评论认为,这个新规会导致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大股东会缺乏把企业经营好的动力,这样的评论有道理吗?
答:不排除市场上存在这样的企业,但我们凯莱英是有抱负的企业,不会在意短期的一些政策的变化,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企业经营好。
作者:恭自厚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