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多火!港交所一天7公司敲钟,有公司超额认购近600倍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现在这个时点,若是哪个在香港做新股发行的打工仔还选择休假的话,可能距离被离职不远了。”在香港从事IPO发行十来年的陈岩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

过去这两个星期,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在港做IPO发行的人都非常忙。最夸张的是,7月2日下午,香港市场共有包括虎视传媒、欧康维视等17家公司同时进行公开招股。这是香港资本市场近10年来最热闹的一天。

7月10日,港交所有7家公司同时敲钟,这也是自1月疫情爆发以来最多的一天。好在囿于疫情,港交所进行网络敲钟,不存在锣不够用需要共享的现象。

其中,陈岩参与的项目就有三个在这天上市。用他的话说,这一波过去后,尽管香港暂未开通关口,他也要休假回深圳休息,“即使往返需要隔离28天,也要离开一下,太累了。“

IPO盛宴冷热不均:有人超额认购近600倍,有人却不足额

6月中旬港交所启动IPO“开闸”。

腾讯新闻《潜望》获悉,港交所常规每周四进行聆讯一次,但是6月17日临时增加了一场聆讯。知情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当时港交所手里待审批的IPO太多了,不得不临时增加了这场聆讯,算是“开闸”。

这也直接导致了曾经出现一日共有17家公司同时招股的景象,随后敲钟的公司暴增。

除了7月10日的这7家同时上市外,7月15日当天还有6家公司同时在港上市。最近的这两周,除了A股,港股市场也一路走高,腾讯及美团等股票价格高涨,这也直接带动了港股打新者的兴趣。

这一波的公司中,生物医药公司备受追捧。数据显示,一家眼科药物公司欧视维康计划散户认购部分为1.55亿港元,但是最后冻结了906亿港元资金,超额认购583倍。这也是最近这十几家公司中表现最好的,认购人数超过35万人,一手中签率仅有5%。

据交易宝的数据,7月10号的8家敲钟公司中,其公开市场孖展冻资大概在1373亿港元——虽然市场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除了两家医药公司欧康维视、永泰及物业管理公司正荣等的100.54亿港元,实际上剩下的5家公司仅分去了23%左右的资金。

不少参与IPO新股发行的机构负责人对腾讯新闻《潜望》分析,虽然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17家“一窝蜂”都赶着这个时间点上市,彼此都会分流了不少市场资金,一些实际上标的不错的公司也会被淹没其中,标的差一些的公司则就会非常“惨”。

交易宝的数据显示,绿城管理的公开认购仅有1.25倍。7月15日同时上市的6家公司相对状况更差,其中港龙地产和渤海银行公开认购不足额。数据显示,港龙地产至今仅有0.17亿港元认购,距离其公开募资1.64亿港元,不足11%。

最糟糕的当属渤海银行,交易宝数据显示,其散户部分计划募资7.17亿港元,其现有2400万港元认购,仅完成3.35%。

这样的成绩对于部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来说都压力倍增。一位香港IPO市场保荐人对腾讯新闻《潜望》吐槽,只能疯狂地找订单。对于发行人来说,从项目立项到提交审批等一年多的时间,最后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上市时间窗口。尽管现在资本市场气氛不错,但是也抵不住一下17家公司同时进入。

中概股插队 IPO市场现“堰塞湖”

包括陈岩所负责的项目在内,不少公司并不想“挤”着这个时间点上市。但是,实际情况是,若是这个时间点不上,公司财务数据半年有效期即将过期。这就就意味着公司需要再补新一季度财报数据且还得再付一笔额外的中介费用,才可以继续上市,这可能又得一个季度甚至半年。

多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当前出现这种IPO“堰塞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据其了解,更早之前,港交所有意识加快网易等中概股回港上市速度,使得原本IPO进程中的公司上市节奏只能后延。

《潜望》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共挂牌企业59家,其中包括5家转板企业,共募资额875亿港元。和去年同期对比,今年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减少了14家。

尽管募资额看起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1.8%,但是,仅6月回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网易京东,就募资了约510亿港元。这相当于香港今年上半年IPO市场募资额的62%。

若是没有这两只中概股,香港IPO市场募资的数据则很难看。这也是港交所等机构在第二季度时为京东网易挂牌提速的主要原因:寄望于中概股回归拯救失血的IPO市场。

这对于其他排队上市中的IPO企业来说实际上并非好事。一些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腾讯新闻《潜望》直叹,非常羡慕中概股的待遇。

港交所则对腾讯新闻《潜望》回应称,港交所对于所有公司的上市申请都一视同仁,即按照《上市规则》的规定及既定程序进行审批,不存在为哪家公司审批提速或者减速的情况。

但是香港证监会或许对此有不同看法。7月2日,香港证监会发布了对于上市监管的检讨报告中指出,港交所上市部及负责招募新股来上市的业务部门存在诸多利益冲突,其中还指出某个公司上市时,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也曾有介入。除此之外,还有些案例显示港交所业务部门通过李小加对上市科施压,后者并未觉得不妥。

这也是港交所“监管”和“生意”两种身份的矛盾之处,不仅需要上市科对上市公司进行审批,同时自身也是上市公司,需要通过招揽更多IPO案例赚钱,以对股东负责。

香港证监会则要求港交所业务部门人员不可再做出看似施压上市科的行为。或许其也是担心港交所再现一年前上市科IPO审查小组联合主管杨金隆腐败的案例。

该案件对于香港IPO市场影响还在。多位保荐人和发行人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杨金隆“涉腐”丑闻后,港交所上市科对于IPO审批等流程更为谨慎。

他们举例称,“腐败案”之前,有些小型IPO交表至上市科后一般三个多月可以有反馈,但是现在则不同,慢了很多。

港交所上市科,作为绝对的“甲方”,包括陆岩在内的大多数中介机构都不敢催,只能时刻“恭候”他们的反馈。因此,他手里的案子最后未能幸免地被拖到这次IPO“堰塞湖”中。(腾讯新闻《一线》 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