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量化”看似主要在投资领域大放异彩,但其触角实际已彻底覆盖了金融领域的各个命脉。在作者看来,金融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归根结底,就是“把适量的钱投到适合的位置,从而以适度的金额购买适当的产品”(“Put the ‘RIGHT’ money in the ‘RIGHT’ place with the ‘RIGHT’ amount for the ’RIGHT’ price“)。但是究竟多少算是适量?也就是所谓的”RIGHT“? 难道万事一拍脑袋,全凭感觉?还是仰仗捕风捉影、真假难辨的小道消息?这些显然都太不靠谱。
这其实就是“量化”在做的事情,即把投资策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代码数量化,让投资者可以基于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而合理预测其投资行为的未来走势。投资者可以通过屏幕上显示的风险讲话指标,轻击鼠标生成定价模型结果或者是交易策略,根据实际情况略微修改参数,最终实现自己的资产配置及投资组合。无怪乎许多人都笑称,如今的伦敦金丝雀码头其实早已不再是全球的金融腹地,而是摇身变成了 IT 公司集散地。包括摩根大通、花旗以及瑞士信贷等在内众多欧美顶尖投行,都在不计血本的培养自己的 IT 团队,并命其专门从事产品模型研发,从而有力跻身到“得模型者得天下”的金融大战之中。 这些拥有专属开发任务的 IT团队也往往被称为量化团队,即 Quant Team,是买方或卖方机构中专门从事量化投资分析以及衍生品定价策略的肱骨砥柱。
除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欲借“量化技术”的东风大展拳脚,众多欧美金融监管机构也针对金融技术的兴起而顺势推出了相关监管政策。英国《金融时报》欧美版在2015年11月24日曾刊登一篇名为《UK watchdog examines insurers’ use of big data》(英国监察机构检测保险公司对于大数据的使用)的文章。文章指出,FCA即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已正式发表声明,表示明年会继续监视金融技术开发以及金融技术对于公司和投资者的影响,比如它会开展一项专门针对”保险公司大数据使用现状“的市场调查,从而更为精准有效的打击预防以金融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金融犯罪行为。(详见 FCA Business Plan 2015/16 )
为了处理卷帙浩繁的历史数据,产品开发者们往往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所以与 P Quant相关的产品技术也主要是时间序列、贝叶斯算法、机器学习等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建模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对历史数据的亲疏不同,Q Quant和 P Quant的区别其实显而易见,前者基于对未来的假设推算现在,后者基于对历史的借鉴推测现在。两者虽然都需要运用到历史数据,但前者通常是先搭建一个模型,然后再通过历史数据来不断精化该模型的参数性能,因而历史数据的作用主要是优化模型的磨刀石;而后者通常会先搭建数个备选模型,然后将历史数据分别套用到不同的备选模型中去,并根据由此产生的计算结果来选择表现最佳的那个模型,因而历史数据在 P Quant中的作用就升格成了选择模型的试金石。我们很难论断究竟哪一种理论更为科学,因为历史既值得鉴戒,但历史也不会重演,历史数据既可能帮助我们科学预测,但也可能带领我们误入歧途。
如果说 Q Quant主要是卖方的心头好,那么 P Quant则是可谓是买方的白月光 。因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买方主要从事大批量的产品筛选和投资决策,故而其核心业务本身就对数据处理技术有着极高的依赖度。此外,作为中间商,买方其实并不参与任何产品开发,而是仅仅专注于对现有产品的精细化加工,所以 P Quant所具备的“百里挑一”的优化特性无疑正中其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