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这么下去,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都得破产

发布于: 雪球转发:7回复:126喜欢:46

近期财经界传出的一个最重磅的消息是7月19日,广发银行宜兴支行冻结了宜兴市恒誉置业有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的银行存款人民币1.32亿元。

恒大反应极快,当天就发声明说广发违约,因为贷款到期日是2022年3月27日,还说要起诉广发。

但是当天,恒大就把1.32亿元给还了。

因为恒大明白,如果连区区1.32亿都还不起,都要打官司,肯定会引起银行们的集体冻结资产,兀鹫们会集体扑来。那样,恒大就会立刻暴死。

另一方面,难道广发银行不知道自己“违约”吗?

广发当然是有理由的。那就是:恒大在无锡的几个楼盘,或者迟迟不开工,或者已经陷入一堆官司中。看这个架势,恒大至少在无锡的形势非常不妙。那么为了防止恒大的资产被划给别人,广发就要提前冻结资产。

所以面对广发这条“小蛇”,恒大毫不办法,只能被狠咬一口。

7月19日,港股中国恒大,跌16.22%;7月20日,再跌10.23%。

从来没有造出过汽车的恒大汽车,同样是暴跌:7月19日跌19.10%,20日再跌11.18%。

k线惨不忍睹。

那么,恒大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我们当然可以从许家印的各种扩张来找理由,什么多元化投资啊,到处撒钱、摊子铺得太大,如此种种。但是,很多专业的房地产公司已经倒了不少,难道他们都是多元化投资、摊子铺得太大吗?

有一家和恒大齐名的房地产民企,现在商票的贴现已经到了17%-22%,可见多么缺钱。

可是这家民企,除了在并购方面比恒大更激进、几年前在乐视网上栽了个大跟头之外,基本上是很专注于主业的。这几年,还通过低价收购拿了很多优质资产,综合情况应该好于恒大。

就连这样的企业,现在都非常缺钱了。

只不过,还没有暴出银行冻结资产这种事。在相当程度上,“资产被冻结”基本上是破产跑路的前奏了。

今年以来,除了之前管理层已经基本“躺平”、因此投资不那么激进的万科还不缺钱,几乎所有的房企,都对资金越来越饥渴。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它们却很难拿到钱。

尤其是大量民企。

老邓告诉大家,现在房企的盈利模式,已经被国家在各方面都详细定义好了。照这么下去,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都得破产。

给大家详细讲讲。

现在,房企购买的土地,两年内必须开发,否则国家可以收回。而且,国家已经规定了毛坯房的销售上价。假如情况“正常”,房企还是可以获得1-2%的纯利润的。

这一点,房企已经很像书店了。

做过生意的都知道,书店的盈利模式并不好。

因为图书的进价基本上是固定的,是书价的50%-70%,但是书的卖价,已经被出版社定死了:就是印在书后面的价格。

除了极少数珍贵的老书,一般来说,书店卖书的价格,不可能超过出版社的定价,反而可能经常要打折。

这等于限定了利润空间。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服装业。一件衣服,你说它应该标100元还是200元,或者500元甚至更高呢?

绝大部分顾客都是外行,根本搞不清衣服应该值多少钱。

于是,喜欢这件衣服的人,可能以500元买走了。

但是衣服的成本,可能只有30元。

即使可以在网上比价,商家也可以说“料不一样”。绝大部分顾客根本分不清,就算能砍价,可能把标价500元的衣服砍到250元,买走了。如果实际成本仍然是30元,商家还是赚大了。

图书呢?价格都定好了,利润空间就30%左右,而且是毛利率,书店没办法坑蒙拐骗。

现在国家定好了毛坯房的最高售价,土地的买价、容积率也已经固定,等于把房子变成了书:地产商的利润空间,已经被限死。

这还不是最惨的。2017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地方,房子卖不动了。

这就引出了一个概念:去化率

所谓去化率,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销售量占总供货量的百分比。

过去房子不愁卖时,去化率都是100%,也就是新房不久都会卖光。或者接近100%。加上不设上限价格,房企当然是暴利。

可是2020年以来,房企的总体去化率已经越来越低了。

具体数值,最近几年已经不再公布。但是越来越多的房企拿地之后推迟盖房,足以说明附近的去化率不容乐观。

老邓粗略估计,2019年以来,年去化率已经不足90%了。

90%貌似很接近100%,好像也挺高的。但如果每年剩10%,连续两、三年,手里可能就有20%的房子卖不出去。

就算几年以后靠着房价上涨的东风卖出去了,也不一定有利润,因为房企始终要“照顾”这些还没售罄的房子,财务成本太高。

热门一二线城市,很多楼盘的去化率可能仍然是100%。但是越来越多的楼盘,以及大量三四线城市,去化率就惨不忍睹了。

房子不能全卖掉,房企就会亏损。

尤其是,过去四年环京房价不涨反跌,房企的新房不仅卖不出去,还要不断降价,这损失可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过去四年,环京楼市是最惨的,相关的房企已经跌得惨不忍睹。

在消化库存这一点上,房企甚至不如书店。

书店忙碌一年,获得的纯利润顶多就是销售额的5%,请注意这是“顶多”。现在都电商时代了,很多实体书店早已关门倒闭。我说的是二十多年前的情况。大家知道这不足5%的利润是怎么取得的吗?

全靠对出版社的退货。

也就是说,书店并不能保证所有书都能卖出去,时间长了必然会有很多滞销书。这些书就算送给读者,读者也不要,因为没用,还挺沉的。

所以书和服装不一样。一件衣服,总可以打折销售出去,因为它有最基本的保暖和装饰功能。可是书不行,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

所以,出版社必须给书店一定的退货率,一般是书店总进货量的5%。

如果书店不能退货,最后挣的就是一堆书,不可能挣钱。

所以,对于图书这种成本和售价都已经固定、毛利率不高的商品,出版社必须允许书店退货,否则几乎所有的书店,都经营不下去。

现在房企买了地,盖了房,去化率不高,房企找谁退货呢?

所以,现在房企的生存环境,还不如书店。

退不了货,拿在手里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成本,就是巨额亏损。

房企还不能大降价卖房,那样至少能收回一定的成本。各个地方政府对于“亏本大甩卖”,都盯得很死。

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也是没办法。如果大家都大甩卖,房企更亏钱,肯定死一大片。

所以先盯着价格吧,大家都别降价。

另一方面,就算个别房企能大降价,仍然是亏损,长期来看还是撑不住。

一个大房企,全国有几百个不断流血的楼盘,它的长期命运就注定了:资金越来越紧张,最后是破产倒闭,或者被收购。

这一点,那些房企难道不知道吗?

肯定知道。

但是如果不拿地盖房,不周转现金流,反而死得更快。

就像书店总得进新书,否则读者就不来了。哪怕留有一大堆滞销货,也得不断进新书。

所以,所有的房企,现在都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做负和博弈。

他们都希望别人先死掉,以后自己可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而且为了获得利润,延续生命,房企不得不(或主动)偷工减料,导致房子和装修质量越发低下。这不仅导致维权官司每年基本上以20%的速度增长,而且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最近几年的房子质量不行时,他们就会更加谨慎地买新房。从而,导致房企的去化率更低,资金周转率更差,成本急剧抬高。

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从2018年开始,所有房企,都已进入到了这个恶性循环。

之所以大家还在这个行业里干,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抱有幻想:

从2016年9月底开始的这轮房地产大调控,该结束了吧?

可是,就是不结束。

反而越来越严厉,呵呵。

各种规定,限制,越来越多。

所以我说,从2018年开始,所有房企,都已进入到了这个负和博弈的恶性循环中。

资金充裕的房企,比如万科,撑的时间可以久一些。

但是,当无数中小房企倒闭,乃至房企巨头都开始土崩瓦解时,万科保利们,能独善其身吗?

如果现在他们就伸手去抢所谓的便宜货,并不能。

因为,如果政策持续的话,最终所有房企都活不下去。

因为对房企的各种规定和限制,考虑到去化率的问题,长期来看,房企都将是亏钱的。

现在的房企,获得的都是账面利润。

这,才是根本原因!

请注意,我这里假设政策仍将持续,前景就是这样。

但是很显然,政府不可能等市场上所有房企都倒闭才改变政策。

所以,政府什么时候改变政策呢?

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的是,现在还没到改变政策的时候,反而越发严格,越发严厉。

打个比方,就像两将相斗,已经到了“分际”,也就是即将分胜负的时刻,此时双方都会竭尽全力。

尤其是占优势的一方,绝不可能允许自己功亏一篑。

但是优势一方也知道,劣势一方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死撑到底,所以更要集中主力,务必快速结束战斗。

全部讨论

邓元杰2022-01-10 14:58

谢谢,得慢慢来,我没时间哈

johny_jiang2022-01-10 14:17

我喜欢邓先生写的文章,你应该学习苏龙飞,写成书出版,爆了更多黑料。风味学习卢克文的。

伟伟sws2021-07-23 16:56

这样的话以后没有房地产公司了,那谁去盖房子,一线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需要房子就只能买二手房了,到时候房价还不上天,国家方针是稳定房价,不是一巴掌把房地产公司拍死,通过那样这样手段带来的结果有能力公司活下去没能力淘汰掉!供给侧改革!三一重工不有这样的历史吗!

小新人256782021-07-22 13:40

嗯!

发迹地2021-07-22 10:47

妖股之路2021-07-21 19:41

我觉得结局就是房地产国有化   民企 大多完蛋  剩下国有房地产企业 没有压力  随便玩 都是自己的

妖股之路2021-07-21 19:40

十元你也不买  你还不起债

LONG8dm2021-07-21 13:26

既然如此,拉黑

港A股搬砖2021-07-21 12:31

现在不是政策限制太死了,而是政策限制太松了,政策执行力度太软了。

从房贷两道红线出来之后,留出了地方2.5%的上下浮动空间,多少地方连夜出公告将浮动空间上浮到顶就可以看出来了。

_python_2021-07-21 12:26

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