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佳股份】(300273)独角兽智库A股研究深度报告

发布于: 雪球转发:45回复:39喜欢:282
$和佳股份(SZ300273)$ 
大家都知道和佳股份11年年底上市,恰逢创业板第一次泡沫破裂的中后期,所以上来也就跌了差不多快1年,股价基本对折。12年底见底后,凭借着优秀的业绩和增速,以及良好的题材,在短短14个月时间里涨幅600%多,可以被称为那个时期最出色的股票之一了。之后在15年再创历史新高后,跟随创业板第二次泡沫破裂,同时伴随着自身业绩增速大幅下滑,远远低于市场预期,股价也滑落到了年初的底部12-13区间。之后就是大股东增持,增持均价15块多,在大股东增持完成后股价继续上行,最近维持在18-21的区间做震荡。
现在回到公司基本面。公司实际控制人郝镇熙,我有过接触和了解,有毅力有能力有魄力。主业具体内容下面细说,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模式就是通过承接医院整体建设订单,通过四大业务板块,包括医疗器械产品生产和销售(包括自有和代理),医疗工程,融资租赁,医疗信息实现收益。先讲讲公司值得关注的几个投资要点。
一、公司投资要点:
1、公司成功转型综合性医疗平台服务企业。
公司在深耕传统医疗器械产品与医院整体建设项目的同时,不断创建新的业务模式,扩大与医院的深度、广度合作,形成设备与服务的综合性医疗平台,在建设、设备、信息化服务、融资服务等多个方面为医院提供一站式服务。
公司以医院整体作为服务对象,借助接触模块服务打开医疗服务切入口,借助升级模块服务实现长期合作,通过前期为医院提供基础模块服务——整体建设打开切入口,为医院后期建设提供医疗设备,并辅助医院建设升级各项模块形成全面合作模式。其中医院整体建设部分保证项目基本收益,配套的医疗设备、医用工程、信息化产品,融资租赁业务是公司收益的主要构成部分,综合项目整体毛利率水平在50%以上。以上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医院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公司医疗设备、信息化产品等服务产品的下游需求,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
下图就是简单的公司经营模式的总结。

                       
公司和卖方把这个比喻成3+2模式或者一体两翼模式,但我觉得可能用大树上的蔓藤来形容这种模式会更贴切一点,就是听起来不够高大上而已。缠附在大树上的蔓藤,凭借大树享受阳光,从大树身上吸取养料,跟随大树一起生长,最终一飞冲天。
我之所以认为公司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医疗服务平台企业,就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把公司的业务单独隔离来看,其实他的每一块业务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而目前这些业务板块的联系和未来新业务的拓展,都是和医院整体建设订单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点上我接下来会有一个详细的论述。
2、公司目前已能够为医院提供多项升级服务,满足医院的日常需求,有助客户粘性的形成。
公司目前能够为医院提供的升级服务主要包括智能信息化、康复中心、血透中心等。随着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政府端到各级医疗机构对于医疗信息化服务的需求正处于一个升级过程中,从原来基本的挂号付费药品管理需求,逐渐向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费用等深度数据需求升级。同时医疗改革促进了医院固有项目的分级化和专科化,公司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医院渠道,在完善自身产品服务基础上通过并购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为医疗生态各主体提供建设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在血透中心和康复中心领域的发力,也能极大的缓解医院的压力,承接医院不是很想接(床位紧张利润率低等因素)但又不得不接的客源。
这个第二点目前还很少体现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当中去,但这两点都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医疗信息化和康复中心这两块业务。
3、医疗金融实现投融一体的有效结合,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公司为自己的医院建设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寻找了多条途径的融资,包括成立医疗产业基金、发售ABS产品、设立血透中心预付卡机制等。
由于公司原有业务模式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公司资金紧张是必然的,而且在新业务有效开拓之前,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当然公司也在努力想各种解决办法。
4、公司2016年业绩有望实现大幅反转,低估值提供高安全边际。
公司目前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受订单落地周期变长等因素影响,2015年年报和2016年一季报大幅下滑,净利同比分别下滑53%和29%。但随着公司“3+2”战略进入发展期,医疗金融、医疗信息化以及康复等医疗服务业务业绩逐步释放,我们认为经营拐点已现,中报业绩预报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同比-20%至10%),这代表着公司二季度其实已经实现同比正增长。
目前公司各项业务进展顺利且协同效应日益体现,以医院建设作为切入口的综合医疗服务平台模式已开始体现效果,公司短期内公司大订单落地将成为大概率事件。就在今天晚上公司刚刚公布了29亿订单,其中约16亿是在17-18年执行完成,其余13亿在17-20年执行完成,这个也充分验证了我们的判断。至于能实现利润多少,其实大家从我的资料中也大概可以推算出来。
短期来看,医疗器械销售、医用工程、医院信息化和医院金融这四大业务板块仍是公司业绩的主要贡献来源,预计公司2016年可实现净利润3.5-4亿元(其中医疗设备生产销售业务和工程业务可贡献净利润约1.9亿元,其他产品(包括代理产品)贡献净利润约0.4亿元,医疗信息业务可贡献净利润约0.3亿元,融资租赁业务可贡献约1.2亿元);中长期来看,医疗大数据和康复医院的运营构成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公司未来两至三年内可以保持30%以上的复合增速,预计2017年每股收益0.6元以上,对应目前股价市盈率约为30倍,以公司作为A股市场唯一医院综合服务平台的定位,估值优势明显。
其实这份报告是我1、2个月前就写好的,当时就觉得公司今年订单会快速增加,当然了公司刚刚就公告了29个亿的订单,其中16个亿两年之内完成,我觉得是成效非常明显。因为去年主营业务收入也就8个亿,而这16个亿订单未来2年完成,那就说每年至少8个亿了,而这还没有考虑其他地区的订单。而且公司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区域的订单,包括贵州、四川等地在内。
然后就业绩预测方面,我相信这个市场应该没有比我预测更乐观的吧。因为去年也就1个亿,我这边直接调到了3.5-4个亿。我记得上次华泰的深度报告是3个亿,但是我觉得公司利润应该能超过这个数据,应该是问题不大的。至于未来的增速,那就说主要靠公司未来新承接的订单吧。我觉得这个公司如何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就是公司的在手订单如何。简单的说,这个公司某种程度上说和工程公司还是挺接近的。
二、公司业务具体分析。
公司市场形象不好源于增速下滑不达预期:说实话,和佳的市场形象这两年并不是太好,主要原因在于增速下滑不达预期,尤其是去年,给大家印象很差,也伤害了不少机构。他的主要利润来源,医院建设业务是市场现在非常不喜欢的业务,在经营层面上,建设进度和结算周期的不确定性带来了公司业绩的波动,同时业务的特性也对公司经营现金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在深入了解这个公司之前我也走访过不少公募,公募对和佳的印象普遍不是太好,包括较大的华夏、嘉实、招商这些;都是反映公司业绩透明度不够吧,去年业绩下滑得太厉害下滑50%+,所以给大家印象不是太好。
然后同时由于经营模式的关系,大家很容易把他简单地等同于尚荣医疗,从某种程度上会把他归入到建筑工程板块,所以这个对公司形象、估值是非常不利的。
医院建设是未来深度合作的基础:但我们对此抱不同观点。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幢摩天大厦的话,那么医院建设就是这幢大厦的地基。恰恰是由于有了医院建设这块业务的存在,公司在建立初期就能和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较好的了解医院实际情况和各种需求,并根据需求为医院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为在和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合作时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公司其余各项业务的开拓做好铺垫。而如果没有医院整体建设这块业务,其余所有业务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事实上,公司的医院建设业务也和尚荣医疗有着本质的不同。尚荣医疗以简单的工程和低端器械耗材的销售为主,附加值较低,同时外延效应不足。
大家都不太喜欢医院建设这种所谓的工程业务,但是我觉得没有医院建设这块整体订单的,公司的很多业务是没法拓展的,而且会被割裂为单独的板块,相互之前没法进行互动,产生一个良好的协同效应。
而如果我们把公司的医院建设订单根据具体细分业务拆解的话,1)土建工程约占37.5%,公司将所有土建工程全部交由有资质的合作伙伴负责。2)医用工程(包括普通装修和洁净装修等)占比32.5%,其中公司占比约80%以上, 3)医疗器械销售约占25%,其中公司占比80%。4)信息化系统建设约占5%,全部由公司负责。也就是说,在医院整体建设订单中,实际由公司负责生产销售的部分约占整个订单的50%以上,且毛利率较高, 50%以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和尚荣医疗有着本质的不同,公司更加专注于医院整体建设中附加值较高,外延效应和协同效应较强的部分,包括其中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各类器械销售。信息化系统建设一方面毛利率较高,另一方面为公司移动医疗业务和未来的医疗大数据业务抢下了领先身位。同时公司可以借助医疗器械的销售业务,借机拓展自己的医院金融业务,并为将来进军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配送业务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果对比一下公司与尚荣医疗的毛利的话,大家就会发现他们是有非常明显的不同的。公司的毛利率在50%以上,而尚荣医疗毛利率是明显低很多的。虽然大家都是医院建设总体订单,但是公司主要从事毛利率高,同时未来外延、协同效应强的部分;而尚荣主要是专注于低端的部分。
今年订单业绩释放恢复正常:15年公司承接的医院建设订单,由于进程和结算受外界因素影响(主要是医院反腐审计因素)有一定程度的放缓,这也是公司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最重要原因。但今年已经全部恢复正常,将为未来数年利润做出不菲的贡献。
新订单承接超市场预期:同时公司在新订单的承接方面进展顺利,远超市场预期。公司2013-2015年公司重大在手订单金额分别为3亿元、7.8亿元和21亿元,而2016年一季度就已经达到27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在手订单约80亿元。
我们认为从中长期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如何开拓新的医院客户群体,如何在现有医院客户群体上嫁接业务,是未来综合医疗性服务平台面临的两大核心问题。
相对日常其他行业所面临的客户群体,医院客户由于其自身特性,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和业务粘性,因此对于新医院的第一步切入工作更加显得意义重大。公司通过承接医院建设订单,与医院形成良好的服务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嫁接基础服务项目,乃至升级服务项目。从这一角度来看,与单纯的医疗项目工程公司,公司通过后续的增值服务可以获得较高综合毛利润;与单纯的医疗器械或医疗服务公司相比,公司通过前期医院项目工程建设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新客户群体的拓展,进而对其提供长期、全面服务。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板块的进行具体分析
(一)医疗设备业务——借助公司综合医疗服务平台优势稳健发展
医疗设备服务作为公司的传统业务之一,借助综合医疗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其在医疗设备领域的优势。根据我们的估算,在公司承接医院建设项目整体收入中,配套医疗器械销售占比约为25%,公司可拿到其中80%左右的订单,毛利率50%以上。
1、肿瘤微创治疗设备
公司是国内肿瘤微创诊疗设备的先驱和龙头企业。截至2011 年上市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帮助134家医院建立了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其中三级医院39家,二级医院95家。截止2015年底公司线下已拥有800多家肿瘤中心,市场占有率领先国内竞争对手。
这里有提到一个肿瘤中心,这个词其实比较敏感,因为一些民营医院包括莆田系和国内一些医院在搞肿瘤中心;公司这个相对正规一些,不过受到政策影响,公司这一块宣传是不多的,我觉得大家不用太当回事吧,多少是有些业绩的,利润分成是有的。
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8套全系列肿瘤微创设备生的厂商,包括生产放射性粒子治疗系统、冷极射频肿瘤治疗机、体腔热灌注治疗机、介入热化疗灌注系统,彩色超声诊断穿刺导航系统,体外高频热疗机,毫米波治疗仪,DC-CIK细胞治疗项目。
从新品研发来看,冷极射频肿瘤治疗机HGCF-3000III将于2016年中实现量产;便携式冷极射频消融治疗仪、小器官冷极射频消融仪也已完成产品样机及配件耗材的研发工作,预计2016年底完成产品临床试验及注册。这几个新产品的投放将会对未来公司的成长产生一定的贡献。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的比较:


同时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为医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协助医院建立肿瘤中心,远景目标是为所有县级医院建立肿瘤中心。
2、医用制氧设备
公司上市之初即是全球最大的医用分子筛制氧主机制造商美国AirSep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一级代理商,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各级医100多家,占当时已使用医用分子筛制氧的医院总数的9%。目前公司正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在相关领域已经拥有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外观设计专利。同时一体化制氧机也已实现国产化,适用于全国数千家300张床位以下的基层医疗机构。
各类制氧方法优劣性比较:


目前公司不仅在医用制氧设备及工程领域拥有全部相关医疗器械注册证,还拥有相关的机电设备安装资质和相关医疗工程建筑装修资质,已经具备为医院提供以氧气为主的医用气体整体管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总体而言,肿瘤微创治疗设备和医用分子筛制氧设备这两块业务基本平稳,包括公司的医用工程业务在内,将随着公司医院整体建设订单的增长而基本同步发展,预计今年利润1.9亿元。
这么说吧,分子筛制氧机和肿瘤微创设备,这两块业务就是随着公司医院整体建设订单的增长基本是同步的。这里我写的报告里面没有对医用工程很好的解释。这个医用工程业务主要包括两块,一个是医院建设当中普通的装修装饰工程,另外一个就是洁净手术室这类的工程;因为我觉得这些业务比较普通没什么特别可写的,所以我就这个医用工程业务和医疗设备业务并到一起了。
(二)医疗信息化系统建设——市场潜力巨大,公司着力打造一体化服务
公司通过收购四川思迅和广东卫软切入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影像数字化服务领域,通过与成都厚立信息技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鉴国外先进医院管理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端的信息化服务。在现有医院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强院内信息流程整合,着力打造为医院客户的一体化服务。根据我们的估算,在公司承继医院建设项目整体收入中,信息化系统建设约占5%,全部由公司负责,毛利率约为50%。
如果说医院整体建设是公司的地基的话,那么医院信息化业务就是大厦顶端的两颗明珠其中之一。随着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从政府端到各级医疗机构对于医疗信息化和数据服务的需求正逐渐升级并发酵,同时医疗改革促进了医院固有项目的分级化和专科化,公司凭借其多年积累的医院渠道,在完善自身产品服务基础上通过并购整合信息技术资源,为医疗生态各主体提供建设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
根据IDC 统计,医疗行业IT 花费早在2012 年就突破180 亿元。2015 年行业数据尚无官方统计,据我们推算,按医院管理系统安装成本1000-1500 万元计,全国仅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部实现信息化就需800-900 亿元。而在国务院印发的《2015-2020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中也指出,将在2020 年以前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以及信息动态更新。由此可见,未来五年该行业的放量空间十分可观。
公司自2013年收购四川欣阳为起步开始医疗信息化布局,随后加快产业链延伸速度,2015年4月收购广东卫软92%股权,同年8月收购益源信通70%股权,产品线覆盖HIS(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数字化软件、器械耗材及非医用物资管理等,并通过参股成都厚立纳入其先进的疾病管理智能分析和评估系统。公司通过对既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初步实现了集医疗信息平台、区域医学影像平台、医疗集团信息化管控系统等六大领域于一体的医疗信息全方位服务。
医疗信息化业务是公司最近几年靠收购相关标的进入的新领域,这也符合了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阶段占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比例都不高,但我认为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希望所在之一吧,接下来我们会重点看一下他的DMIAES系统,一套医保控费系统。
在市场热捧海虹的时候,却忽略了公司参股公司成都厚立基于医院的控费系统DMIAES。成都厚立由中美医院管理专家领衔,核心团队成员涵盖临床诊疗、医院管理、数学、统计学、大数据、机器学习、IT技术等多种学科与专业的博士、硕士等,包括:美国德州医学中心全球顶级医院的管理专家、美国FDA分析师(数学模型建模师)、JCI评审专家等,且相关专家均出自各专业的国内外知名院校,包括:上海复旦大学、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四川华西等。
成都厚立自主研发的DMIAES系统(Disease Management Intelligent Analytic and Evaluation System,医院疾病管理智能分析及评估系统), 集医疗管理国际标准、医疗专业特性、大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机器学习、医疗信息化及IT技术为一体。以“疾病风险调整模型”为核心,将信息技术转化成为医疗精益管理工具,形成o/e指数(实际发生值(Observed)/ 预测值(Expected):<1 控费好于预期;>1 控费低于预期),实现了医保控费、医疗管理人员对医疗管理质量、核心资源分配、营运效率、医疗费用支付及病人满意度的综合评估,融合 360°复合查询及比较分析等功能,实现了医疗管理中的瓶颈发现、流程再造、比较分析、目标设定、质量改进及持续提升。真正体现“数据推动医疗管理质量”的精髓,让医院管理简单化、易操作、可分析;并成功实现了医疗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可量化。
截至目前, DMIAES系统已在国内成功落地,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及知识产权,并已与国内数所省部级及地市级三级医院成功签约,三季度将正式上线。
DMIAES系统以疾病风险调整方法学为核心,融合临床诊疗、医院管理、数学、统计学、大数据、机器学习、IT技术等多种学科与专业于一体,旨在量化、标化医院管理,主要包括所有单病种及疾病组(DRGs)的:医疗质量(病死率)、医疗费用、医疗效率(床位周转)、患者满意度等。为医院管理明晰目标、明确差距、明确改进方向及重点、绩效管理、对标国内外优秀医院(可提供美国排名前15名医院的数据)等,带来根本性变革。
目前公司的DMIAES系统已经在绵阳医院测试使用吧,如果我没有搞错的话,应该是在8月底正式上线运行。这里专业术语比较大,大家可能觉得闷一点。这套系统不是简单的信息化产品,它更加类似一套管理软件、绩效评估软件、医保控费软件。所有说如果这套软件做的好的话,它的发展空间是非常非常大的。
DMIAES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信息化产品,而是为院领导、科室主任、医疗质量部门、运营部门、绩效部门的管理者,提供了一整套管理、运营、质量、绩效的方案,具体如下:
1)从医院内部管理角度,系统从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效益、病人满意度四维度综合管理,实现医院管理简化、标准化、可量化、易操作;实现医院管理自我诊断、比较分析、目标制定、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和精益管理。
2)从区域医院管理的角度,系统可以实现对各医院管理能力的公正和合理评价;为医疗管理指标制定提供参考;为医院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区域医院的综合比较和排名;精益区域医疗资源(费用、床位及医务工作人员)分配及使用。
3)从医保控费的角度出发,系统解决了单纯DRGs预付导致的小病大治和医院软抵触的困境。采用 DMIAES中MS-DRGs 费用预付+ O/E指数双向监管,成功的评估病人入院风险及资源使用合理性,合乎医疗疾病发展规律;同时 DMIAES 系统在医保局和医院使用中共同部署,从使用前标准制定、使用中过程管理督、使用后的监督监管三管齐下,有效解决了费用控制及保障基金使用监管,并可以为社保提供真正实质性的PBM服务。系统凭借其强大的底层医疗费用数据库,可以帮助医保基金筛除不合理性支出,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同时提高控费效率(现有简单的一刀切控费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疗质量),同时为筛除出的不合理性支出实现合理的再分配,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福利。
而从公司角度出发,DMIAES系统也为公司未来其他方向的发展提示了光明的前途。
1)为公司将来进军TPA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未来可以凭借PBM业务在医疗数据方面的积累,以商业医疗险的方式实现大健康管理。在数据脱敏的前提下,根据相关数据设计相应险种,实现商业医疗险的精细化设计同时,也为投保人提供最佳选择。同时公司可以凭借原有的渠道优势,为投保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反过来为自身的医院客户实现引流。
2) 同时DMIAES的医疗质量信息也是广大的药企梦寐以求的数据。凭借这些数据,脱敏同时结合其他相关信息深度分析后,药企可以发现现有药物的优劣势,并为未来的精准医疗研发指示方向。
或者简单点说,这套系统就是一套大数据业务,他可以帮助医院实现内部管理,帮助行业主管部门对区域内的医院进行管理,同时可以帮助医保进行控费。如果能解决数据所有权的问题,如果公司能够拿到这些数据,并且利用这些数据的话可以想象的空间就更大。包括商业保险,健康管理,包括药企;其实药企对这些数据是非常敏感的,他们是真心想拿到这些数据的,因为这些数据对他们的研发药物是非常有帮助的。其实药企的需求我觉得一点都不比保险公司小。
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在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中,典型代表如海虹控股。公司虽然起步较晚,但凭借着原有业务渠道的优势,同时正积极探索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可以后来居上,为公司的长远发展画上璀璨的一笔。现有条件下的盈利模式仍然只能依靠系统自身的销售收入,但公司正在和各相关部门紧密沟通,争取能早日在全国推广并推动数据盈利的模式落地。
当然上面说的都是美好的前景,因为这个盈利模式估计还是需要探讨的,毕竟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问题,不是那么好解决的。但是大家一起努力吧,包括海虹、万达信息、卫宁,其实都是在这个方向努力。我认为公司还是有很大希望赶上的,比较公司在某些医疗资源上还是非常强劲的。
与此同时,公司也不忘在移动医疗领域布局卡位。2015年1月,公司以自有资金人民币600万元与实际控制人郝镇熙、关联自然人董进生以及自然人何毅共同投资设立北京汇医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凭借“汇医在线”服务平台实现医疗资源的在线分配并提高医疗资源信息共享能力。
去年市场还是蛮喜欢移动医疗的这个概念的。但是其实我并不是很看好移动医疗,尤其是在现有体制下,移动医疗除了挂挂好付个钱之外,其他真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和佳医疗信息化产品结构:



预计今年收入1.5亿元,利润0.3亿元。未来5年这块业务收入有望达到5-10亿元。
今年这块业务收入仍然不会很高,估计也就1.5亿收入,利润3000万;未来5年我估计会快速扩张,主要靠DMIAES这套系统吧,这套系统的售价是根据使用的科室以及模块不同售价不同,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在1500万-5000万之间,简单的说吧,只要能卖个几套,很快明年医疗信息化收入在今年的基数上翻番我觉得没有太大问题。
升级服务项目是下一步公司业绩释放的重要板块,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公司目前能够为医院提供的升级服务主要包括康复中心和血透中心等。
(三)血透中心
2015 年8 月,子公司珠海弘陞与中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销售合同》,中京大健康欲引进珠海弘陞1500 套HF-400血液净化装置,价值人民币3.75亿元,在全国多家医院建立血液净化中心,开展血液净化戒毒治疗,推动地区型戒毒治疗中心为毒品依赖患者快速、有效地解毒、脱毒、解毒,协助最终完成国家禁毒任务。
公司将通过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综合管理、会员制医疗服务与医院合作建立血液净化中心。对中心市场营运、服务支持、学术交流、病源开发等方面精细化综合管理,配备血液净化中心专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中心数字化管理。在血透中心建设完成并正常运营后,将为公司长期发展带来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
公司依靠原有的县级医院资源,今年预计可以与医院合作,在医院内部建立15-20家的血液透析中心,四季度将会落地,未来将在全国建立100家的血液透析中心。目前我国约有200万尿毒症患者,得到血液透析治疗仅约为30万人。保守估计每家血透中心20张病床,每张病床服务4个患者,每个血透患者每年花费7-10万,则100 家血液透析中心可以贡献收入5.6亿-8亿。在这块业务上比较难以估算公司的收益,因为由于医保等政策原因,血透中心目前只能挂靠在医院内部,因此很多关系难以理顺。当然,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尝试开设属于自己且能被医保覆盖的血透中心。
血透中心这块如果医药行业跟踪较紧的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吧,包括宝莱特、蓝帆医疗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简单的说,如果做血透就是要做终身治疗的,所以粘性是比较高的,收入也是比较稳定的。当然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如果不进医保的话,我相信也没有很多患者做的起吧。那么少数上市公司与当地医保的关系,自己设立血透中心,可以被当地医保所覆盖,这样赚钱还是比较轻松的。和佳目前的血透中心还是挂靠医院内部的吧,所有这块收入还是可以的,但是能到公司账上的利润还是比较难预测的,一些是比较机密的公司也不愿说太多,涉及与医院内部的协议问题吧。
所以我个人更加关注和佳的另一块未来的康复中心业务,因为最重要的是和佳自己绝对控股的。
(四)康复医院
作为公司大厦顶端的另一颗明珠,康复医院有着巨大无比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内康复医疗产业方兴未艾,正处于发展初期,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行业即将迎来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1)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残疾人整体数量以及工伤发病率的增加,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急剧膨胀。截至2011 年底全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约1.9 亿,其中需要康复服务的约7000多万人。市场需求巨大,目前市场规模为200 亿元,未来至少上千亿元。
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存在较严重的康复医院总量以及康复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截至2013年国内共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仅占全国综合医院总数的24.6%,康复专业技术人数仅占全国卫技人数总量的0.72%。供需呈现失衡状态。
3) 与综合性医院上下游协同:康复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是合作非竞争竞争关系,综合性医院的康复患者通过转诊至合作康复医疗机构,可以帮助综合医院提升营收与病床周转率,促进双方收益率与运营效率的提升。
4)助力医保控费:康复医院的每日费用支出远低于综合性医院,而其提供的康复服务更加专业;专业的康复服务使患者更好、更快康复,从而减少了后期的医疗支出,从而从根本上助力国家医保控费。
5)符合国家“新医改”方向: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可促进分级诊疗,急性期大病到大型综合医院,康复期到专业的康复医院,从而解决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康复医疗机构分类:


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近几年康复医疗政策相关文件:


与此同时,康复医疗有如下的业务特点:
1) 对医技人员依赖度小,人才需求瓶颈较低。康复医疗对医生的依赖度相对较低,而对专业服务及护理的要求高。康复医院对医技人员的要求远低于综合性医院,最主要需求人才为康复治疗师。该类人才大专学历毕业后培训几个月后即可胜任,人才需求瓶颈低于综合性医院。
2)对大型器械依赖度小,单体医院投入小,轻资产模式。康复医院异地扩张资本投入需求较小,可采用轻资产模式,平均单张床位投资额仅约30-50万左右,远低于综合性医院投资额度。
3)医疗风险小、治疗方案标准化程度高。康复医疗主要面向急性期后病人,该类病人病情已相对稳定,更容易形成标准化治疗方式。同时,康复医疗已处于疾病相对稳定期,发生医疗事故风险较小,赔偿压力亦相对较小。
4)康复医疗盈利周期短、复制扩张性强。康复医疗虽然日均治疗费用低于综合性医院,但其成本也相对较低,康复医疗净利润率亦能达到15%-20%左右,盈利能力突出,并且随着业务的扩张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利润空间可进一步挖掘。这是较快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相比综合性医院,新开业康复医院更能够在成立之初获取相对稳定的病源,这也有利于实现康复医疗盈利周期要显著短于综合性医院。新建综合性医院从开始运营到盈亏平衡一般需要3-5年的培育期,而康复医院则不到3年。
国内康复行业处于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随着老龄趋势严重,市场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供给是严重不足的。供给严重不足不仅表现在康复医院数量、康复医院设备方面,还表现在康复人才方面。而同时新建康复中心还能够帮助实现国家分级治疗、医保控费着一些,所以国家扶持的积极性还是很强的。
其实国内也有一些上司公司在做,比如澳洋科技。其实和佳也有这块业务,但是市场上没有太多人关注这块业务,事实上和佳去年就是和郑州医院达成协议,开始它的康复医院版图。
和佳康复医院关系示意图


公司敏锐的发现了并及时把握康复市场长期趋势,于2015年4月与郑州人民医院医疗管理集团合作设立康复医院(公司占股80%),并与美国犹他大学医疗集团合作,引进美国领先的康复医疗模式、流程、服务标准、设备、技术和人才培训体系,致力于将该康复医院打造成公司康复旗舰店。公司联手郑医涉足康复产业,除了可以通过解决医院患者康复需求实现盈利变现外,更能凭借郑医的实力和业界地位加速康复业务在河南及周边地区的布局,并借此实现向全国的扩张,打造全国性的康复连锁品牌。
公司远景规划成立100家左右的康复医院,预期全部建成后,可贡献10亿以上收入,2亿以上利润。
在康复中心这块方面公司是计划主要和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合作,通过加一些股份免费转让给三甲医院,让其帮助进行引流;通过引进美国的一些先进模式,来进行快速复制扩张。这里的计算比较复杂,100家的康复中心,每家可能是50张左右的床位,这些只能是个大概的预计数字,我预计是未来5年左右吧能够实现这个愿景数字。
短期内是看不到利润的,但是我相信是在未来,尤其在5年之后,医疗大数据、血透中心、康复医院这三块才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医疗大数据和康复医院无疑将成为公司大厦顶端最璀璨的两颗明珠。
(五)配套医院金融业务实现投融一体的有效结合,有效缓解资金压力。
公立医院补助减少和分级诊疗带来的市县级资源配置压力是公司进军医院金融的两大契机。2016年中央财政公立医院改革补助资金约为98亿元,较之2015年减少11.9%,与此同时,我国二级以下医院数目则以每年600-800家的速度稳步上涨,考虑到公益性医院对于中央财政补助的依赖程度,中小规模公立医院的资金缺口问题正日渐凸显。而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患者向地市级医院分流将成为大趋势,以目前市县级医院的固有资源(如床位,设备,人力资源等)将很难应对患者需求下沉现象,整体性的改建和设备更新需求日趋刚性化,因此也对医院和各类供应商带来了极大的资金压力,各方都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投融资模式。
资金紧张将是公司中期内都将面临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经营模式,一方面是财政压力的增加。
融资租赁业务是医院金融业务中最常见的模式,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市场空间极大。根据相关数据,从2007年到2014年,融资租赁业务从43亿元飙升至533亿元,渗透率达24.96%。以目前增速测算,国内医疗设备融资租赁市场将于2020年到达2000-3000亿元。
公司子公司恒源租赁成立于2012年8月,注册资本9.2亿,是商务部和税务总局批准的珠海第一家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在医疗领域开展厂商租赁,售后回租,咨询服务。近年来租赁业务发展迅猛,预计今年利润有望达到1.2亿元。
恒源租赁选择客户较为严格,要求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低于60%,经营状况和现金流良好等。在审慎选择客户的同时,结合上市公司自身优势,为客户提供简便灵活高效率的融资服务,也促进了上市公司自身业务的快速发展。
由于融资租赁业务对公司资金消耗较大,公司也在积极寻求新途径以解决问题。公司将于近期寻求成立医疗产业基金,总规模预计50亿。其中第一期10亿,6月份已公布,和浙银合作,公司占股30%左右。在实际运行中,这部分基金将会再次加杠杆,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公司所投医院建设项目,公司会仔细筛选潜在项目,并对每个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尽调(包括所处地市情况,政策财政情况,医院经营情况,领导层,财务情况等等),同时做严格的财务测算,从而保证实现收益和控制风险。在医院还款方面,首先部分还款来源为医院经营所得,政府授权医院支付设施可用性服务费或政府购买服务费。其次,政府用当地财政收入购买服务及提供缺口性补助,一般由政府出具承诺函或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而在基金退出方面主要采取公司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公司可以通过自有资金回购,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募资方式回购,或者可以通过股票增发方式回购。同时也可以考虑兼并收购,资产证券化等其他退出方式。因此整个基金收益稳定,风险小,比较受追捧,有些LP甚至接受4-5个点的年化回报。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成立医药产业基金,无论是对医院和公司,都能极大的缓解资金的压力,也能减轻市场对公司短期现金流的担忧。
同时公司还在积极寻求新的融资途径以满足医院和公司的需求。在未来的血透中心和康复医院正常运营后,公司正在考虑以这两块的现金流为基础资产,进行某些金融创新,从而开辟新的融资途径。
融资租赁固然能够解决医院资金困难的问题,可是也加重了公司自己资金的困难。公司目前的解决方案是成立医药产业基金。就目前来看,这个基金公司也接触了很多LP方,对方都还是比较欢迎的。据我知道公司与安邦、阳光都有在洽谈当中。
三、利润预测及估值
(一)盈利预测
我们预计今年医疗设备生产销售和医用工程业务可以贡献1.9亿元左右的利润,其他产品(包括代理产品)可以实现0.3亿元利润,融资租赁业务可以贡献1.2亿元左右的利润,医疗信息业务可以贡献0.3亿元左右的利润,合计约3.5-4亿元利润,对应每股收益约0.44-0.5元,远超市场预期。
同时在未来两年内随着医院整体建设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和医院信息化业务的快速拓展,预计可以保持30%的复合增速,对应17-18年每股收益约0.6元,0.78元。
公司中长期发展看医疗大数据和康复医院。
(二)合理估值
我们不应将公司简单的定位成一家医疗设备生产销售公司或者一家医院建设公司,因为公司可以为医院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且贯穿于从建设期到运营期的整个周期,包括土建工程服务,医疗设备采购安装服务(包括自营产品和代理产品),医院信息化建设服务,医院所需金融服务,相关人员培训服务,血透中心的承接服务,康复医院的承接服务等等,因此公司未来有望转型成为一家迎合时代要求的医院管家型公司。
因此,参照目前指数点位和行业平均估值,我们认为25元(对应17年40倍PE)是一个具有一定安全边际的价格。如果考虑到公司的平台属性,同时兼具业绩快速增长和未来广阔的市场,我们认为合理价位应在45元左右。
我这边预测的预期可能远远高于市场的预期。但是我觉得实现这些利润目标应该问题不大。尤其随着医院建设基本恢复正常开始加速,和融资租赁和医院信息化的开展,所以我觉得公司未来3年复合30%的增速,更长时间我觉得看医疗大数据、康复医院、血透中心的情况了吧。而且现在市场仍然简单的把公司定位医疗设备生产消费公司,而且把他的几个板块割裂来看,事实上公司业务是有紧密联系的。这也得归功于郝总,郝总在这块眼光是非常独到的。
所有我一直觉得公司是平台型公司,是一家医院管家型的公司,可以给医院提供各个系列的服务,包括初期的建设,到建设期的医疗设备采购安装,到医院信息化建设服务,以及到运营的血透中心、康复中心建设服务,说白了从头到脚,全方位的服务。
所以我把他定位于平台型的公司,我认为他的估值应该比尚荣医疗更高,尚荣医疗今年市场的动态PE是40倍,所以按照市场给尚荣40倍估值,我觉得给和佳50倍、60倍也应该是完全正常的事情。
(三)主要风险:
1、资金,还是资金。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和佳类比成十五年前一家修高速公路的建筑公司,当然,技术含量和后续业务拓展是完全不同的。但资金消耗还是一样比较大的。
2、由于医院现在仍然处于供给短缺状态,因此医院的利润和现金流用于支付货款问题不是很大,而且有地方财政兜底,坏账风险倒是不大。但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工程进度和结算进度不达预期,这个风险不容忽视,典型如去年。
3、原有医疗器械,主要指微创设备和制氧设备,市场竞争格局迅速恶化,或者被新技术所替代。不过看起来短期内这个风险不大。
4、大型机构减持和解禁风险。不过实控人上半年刚完成增持,而中植解禁部分已经质押,因此短期内这个风险也不大。
5、整体估值重心下移。个人觉得至少今年问题不大,今年的东西还是比较充裕的,但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总体来说,目前和佳的估值对应目前动态PE40倍,如果明年增长30%,那就说30倍。哪怕市场估值中枢下移,公司30倍的估值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吧。

精彩讨论

不翻倍不看2016-08-12 01:07

主流券商基金渠道没人信了,只好到雪球忽悠,我也是醉了

谷建宏2016-08-12 03:14

合理价位应在45元左右。。。。。。对应市值就是四五百亿了哥哥
四五百亿的盘子,还要去享受成长股的50、60倍PE的估值,不带这么玩的

zqphill2016-08-11 23:00

楼主辛苦了

全部讨论

战胜自我5182016-10-26 00:08

我刚打赏了这个帖子 ¥1,也推荐给你。

蜜小鹿2016-10-07 19:30

和佳股份分析素材。

大白5号2016-09-07 15:57

万股归一2016-08-29 22:53

如何确认的?

福-子龙-天天红2016-08-29 10:09

是拐点

内参2016-08-29 10:03

三季度确认业绩反转了

馬到成功之2016-08-18 21:59

这篇文章,是公司展示价值的一种方式。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两点,第一,基本面向好的预期,第二,不确定性带来的价格波动。第一点,预示着价格向上的趋势。炒股票,本来就是炒作预期。如果,业绩已经是确信无疑,价格一定已在高位,比如说三聚环保。第二点,预示着价格上升一定会反复震荡。25块,不算高,今年的eps只要超过14年,重回成长,价格就能实现。45?太远,不过总算有个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