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多久会反映价值?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4回复:141喜欢:420

如果给市场一个期限,那应该是多少年?

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股价尽管在短期内无法捉摸,但终究会反映价值。价值可能迟到,但从不缺席。这些观点在价值投资者中似乎没有太大争议。但短期又是多短,长期又是多长呢?这几乎是一个秘密,没有人系统回答过。

然而回答这个问题有重要意义:一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投资,如果自己组合中的一只股票尽管用低估的价格购买,但五年、十年依然没有收益,要不要认错呢?二是如何评价别的投资者或基金的管理人,一两年的业绩重要吗,如果他们五年、十年的业绩都很差,是不是仅仅因为运气差呢?

我们不妨先从投资大师的只言片语和投资实践中得到一些启发。

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的信中,专门写了一篇《伯克希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纪念伯克希尔50年,其中一部分交代了投资者如果要买伯克希尔的股票,要注意什么:

对于那些打算在买入后一两年内出售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我不能够提供任何保证,不论他们的买入价格是多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股票总体市场的变动,对于你结果的影响,将可能远远重要于伯克希尔股份内在价值发生的变化。就像本杰明格雷厄姆几十年前说的:在短期内,市场是投票机;在长期内,市场是台称重机。偶然地,投资者的投票决定——业余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一样——近似于神经病。因为我知道没有方法能够可靠地预测市场变动,我推荐除非你打算持有它们至少五年,否则你别买伯克希尔的股票,那些谋求短期利润的人应当到别处看看

巴菲特的意思很明确,股价在一两年内算是短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至少持有五年以上,才会反映内在价值。巴菲特给的明确期限是五年。

我们再看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本人似乎没有明确回答过)之一,菲利普·费雪,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知道费雪的投资策略是长期持有少数优质企业。在其《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中说道,

我建立了所谓的“三年守则”,我向我的客户一再重复,当我为他们购买了某种股票,不要在一月或一年内判断结果,至少要给我三年的时间。如果在三年后还没有为他们带来有价值的结果,他们就可以解雇我。无论我在第一年内是否成功,运气和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都差不多。在我管理个人股票的许多年里,我遵循相同的原则,只有一次例外。如果我深信一只股票在三年后没有什么好的表现,我就会卖出它。如果这只股票在一两年内比市场上的其他股票表现更差,而不是更好,我也不会喜欢它。但是,假如没有发生什么足以改变我对该公司原有看法的事情,我就会持有这只股票至少三年

可见,费雪和巴菲特都认为股价的一两年内没有什么规律,只是费雪给的期限是三年,不同于巴菲特的五年。但费雪也提到规则也有例外,当三年后自己的某只股票虽然没有反映价值,但反复研究后确认公司基本面和未来不错的话,他依然会继续持有,但这种例外情况不多。

再来看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如何对待这个问题。《约翰·邓普顿的投资之道》一书对邓普顿的持有期限进行了描述和统计研究,

对未来盈利的重视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成为邓普顿投资哲学的核心部分,他将分析工作的重点设定为未来五年的盈利预期。未来一年的盈利情况和未来股价表现之间,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股价和未来五年的盈利数据则表现出最拟合且最强的相关关系,这正是邓普顿期望其分析师挑选公司时着重关注的时间期限。这一关系在全球大多数市场都显示能够成立并且在选择的任何时间段上成立。这一发现,使得所有能够在合理的误差范围预测股票未来五年盈利情况的投资者,都可能获得该时间段上的超额收益。五年,正好是邓普顿个人投资组合中股票的平均持有期限,而且也是其基金最显著跑赢市场的期限。这并非巧合,他对使用五年作为关键的预测时间的直觉,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其作为投资者的丰富经验

邓普顿给的期限是五年,和巴菲特相同。不同的是,邓普顿的最终持有期限也是五年,而巴菲特、费雪则长的多。

我们个人(静逸投资两位创始人)倾向于将市场反映价值期限笼统地说成3~5年,其背后的逻辑因为企业的经营周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一个因为短期经营情况下滑而被市场低估的优秀公司,实现经营情况的好转,并改变投资者预期,大致是需要这个时间。比如白酒行业在经历黄金十年的快速增长后,受国家宏观经济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自2012年出现断崖式调整和快速下滑,经过将近四年的周期性调整,行业走过了矫枉过正阶段,白酒消费才逐步理性回归,进入健康、理性的发展新阶段

3~5年时间,可理解为市场在常态下,反映公司价值至少需要的期限,也是最符合逻辑的期限。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必要的耐心,不要期望买了股票一两年就有多少收益,一般没有那么快,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持有三年的,这就是他们与优秀公司失之交臂的原因;二是如果确定自己在合理的价格买了股票,三年甚至五年之后,依然是浮亏或收益很一般,是不是要反省自己对公司的研究真正很透彻吗,有没有可能看错了呢?长期持有本身并不是投资的目的,长期持有的东西要是对的

3~5年时间,这并不是真正持有的期限,投资的平均持有期限还与个人的投资体系和策略有关。巴菲特、费雪这些企业派投资者往往持有期限非常长,数十年甚至终身持有;而格雷厄姆、邓普顿、施洛斯、彼得·林奇等价值投资中交易派大师持有期限较短,但也大多在这个时间区间。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不会认为股价在一两年的短期内有系统的规律。

在文章的最后,不妨再看几个A股的实例:

贵州茅台,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等利空后,股价从近200元一路下跌到近80元,但只有一年多时间,股价就开始了回归之路,三年多时间股价回归合理。

张裕A,股价从2012年到现在,股价依然是下跌的。

中国石油,股价从2008年底部到现在,8年过去了,依然是下跌的。

有投资者无法忍受茅台下跌,在100块附近清仓的,而股价只有一年多就开始反弹,3~5年回归价值;有持有好几年张裕,收益很普通的;也有长期持有中石油近10年收益为负的。一切只因为公司基本面不同,有的是优秀公司短期挫折,有的是基本面发生了长期不利因素,有的则是步履蹒跚的平庸大国企。当然,投资还是要看未来。

所以,如果给市场先生一个期限,那就是3~5年。像费雪一样,我们也可以制定自己的“三年守则”或“五年守则”,既要有耐心,又要防错误。

本文首发于:股价多久反映价值?

@今日话题  @闲来一坐s话投资 

精彩讨论

湖西懒人2016-12-17 02:49

对文章中被提及的三位投资大师的这几段话,个人觉得,还不应该如此简单的去理解。

首先,这三段话,都是三位大师主要以一个资产管理人的角度对他们的客户或者投资人说的。在这个语境下,资产管理人面对客户时,多数人因为自身投资理财目的的需要(例如这笔钱10年以后需要取出来,为孩子读大学支付学费),对实现业绩的时间周期需要有一个大概的预期。特别是巴菲特的那段话,主要的意思是明确了伯克希尔的股票是一个适合长期投资的工具,谋求的是企业长期的内在价值,所以应该持有至少五年以上,它不适合谋求短期利润的人。

我认为在这段话里,五年这个数字不是最关键的内容。我们真正应该认真区分的是巴菲特所说的内在价值和短期利润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巴菲特严格的把市场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分离开来,而把市场价格与短期利润挂钩,就再次表明了巴菲特根本不是依赖市场价格获利的立场,因为对于他个人的投资观来说,即使股市明天就关门,他也不在乎。

而费雪的整段话(不知是否绝对符合原文翻译),也没有提到过一回股票价格,而仅仅是股票的表现。而被定义为股票表现好,则是用“三年内带来有价值的结果”来作定义的,并非简单描述成股票价格的上涨。

还有关于邓普顿投资的那段话,也从一开始就表明邓普顿看重的是对一家企业未来五年盈利的预期。而后半段的意思则是说,通过数据分析出来的规律,一般情况下,以五年为周期,股价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而邓普顿的股票投资持有的周期基本符合这个市场规律,所以业绩能够跑赢市场。这样的描述,只能说明邓普顿的投资方法符合市场规律,却并不能推理成邓普顿是按照市场价格走势规律去确定他的投资方法的。

三位大师,一位强调了企业内在价值和短期利润的区别,一位强调了给股东带来有价值的结果,一位强调的是企业未来五年的盈利预期。那么这三位大师在投资上,到底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首先,显然不是巴菲特所说的短期利润,而这种短期利润显然是想通过低买高卖的股票差价获取的,在这一方面,巴菲特明确表示他无能为力,因为他不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

而其实,不仅仅是巴菲特,其他两位大师,同样不看重股票价格是否反映企业价值。真正关心的更多的是企业是否能够获利,能够给股东带来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主要应该是通过分配利润和未分配利润的积累滚存体现出来,而不必须是在股票价格上反映出来。

一家优秀的企业,资产质量好,盈利稳定,如果低价持有仅仅两三年的话,无论股价是否提升,都很难体现出企业盈利给股东带来的复利价值,因为无论是分配利润还是未分配利润,常常都少得不值一提,如果股价在这段短暂的时间内,还没有能够反映出企业留存收益的增长是很正常的,因为增长还非常不明显。举个例子,如果以10倍市盈率投资一家公司,其每年收益率平均为20%(也可以以自由现金流计算),每年分配50%的利润,还有50%的利润继续用于企业经营的话,两年以后,投资者获得的分配利润共计将是10.5%,未分配利润也是10.5%,未分配利润增长还是很低的,市场没有能够马上发现价值,股价不一定能立刻体现出来也是正常的。

然而,复利的效应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一般至少四五年左右才能稍显端倪。还是上面那个例子,五年以后,投资者获得的分配利润共计将是30.5255%,未分配利润也是30.5255%,未分配利润增长虽然依然不太明显,但已经与两年为周期的增长有了较明显的不同,当然,这时也还不一定会在股价上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关键是,到了这个时候,股票价格是否体现企业价值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股东会发现自己的本金已经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减少,而获得的收益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在增加,还有留存收益继续在企业里滚动。其实,股东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投资价值,股票价格根本一点都不重要了。

那么费雪给自己规定的时间一般是三年,这个时间较短,是否很难体现复利的价值?所以,他的股票表现会指向股票价格呢?非也。首先,一定要注意费雪的投资风格,他是成长股投资的鼻祖。他所选择的投资标的,主要是拥有巨大的快速增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也就是说,他需要通过商业分析,判断出这家企业在一两年内,会因为某些积极的因素引发业绩迅速提升或大幅度反转。如果带入上面的例子,就意味着利润率会更高,高利润率之外,还要考虑利润的高成长性。这样叠加上去,如果他的商业分析判断准确,那么该企业三年内产生的复利就应该很可观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股票表现好,如果表现不好,也应该是在这个层面的理解和对比,而非价格层面的对比。之所以持有三年以后有可能会以失败告终而卖出,更多的原因则是这种针对企业反转或发展潜力来挖掘成长股的商业分析和判断往往非常难,连大师也难免出错。费雪也仅仅只能凭借自己的观察研究出一套体系,但是这套体系,他并不能保证完全没有漏洞和错误,所以给自己设定了一定的期限,目的仅仅是为了能给投资人一个交代。

所以,其实三位大师当中,基于对企业基本面的深入理解和判断,看重的都是企业盈利给股东带来的长期价值的提升,这种提升和复利的滚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股价是否在某个时间段内能够反映企业价值则并不是真的关心。

但是,大师毕竟是大师。我们不是大师,没有那样的判断力,所以常常不够坚定,常常会怀疑我们自己选择的股票,而往往有一种渴望求证是否投资正确或错误的想法,有时候股价似乎可以成为一个评判的标准。拥有这种想法时,极有可能说明投资人还并不真正了解自己持有的企业,所以存疑。如果非要找到一点证明或否定自己是否正确的方法的话,最好不要去思考股价是否反映了企业价值,而是计算一下,企业的盈利或自由现金流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分配利润和未分配利润是否给我们带来了价值,是否正在慢慢体现复利的威力。如果一切都正常,那么股价的回升只是迟早的事情,不要过多去考虑时间周期的问题。如果一切都不如预期,那么才能真正说明最初的判断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

判断一项投资是否会有长期价值,应该发生在决定买入之前,最好不要在买入之后的某个时间点才考虑求证决策的正确性,除非企业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可能需要重新估算一下未来的盈利和价值预期。价值投资更多的只应该在买入股票时关注价格,接下来就是静候利滚利的福利,所以,正如巴菲特所说,持有的资金如果不能做长期投资,而只能谋求短期利润的投资人,真的不要使用这种方法才好,因为极有可能会大失所望。

老巴菜2016-12-16 21:22

如果一个股票发展符合预期,比如净资产在良性累积,那么价值应该随时间在增长啊,如果之前低估买入,价格经过三年没赚钱,那肯定更低估了啊。难道不应该加仓买入嘛?没法理解为啥要因为三年不涨就卖出

全部讨论

熊市当牛市炒2016-12-18 18:30

a股估值修复期限貌似也是符合这个的,不过有个特例就是国企,按经典估值,国企股票价格本身也容易低于真实价值,因为基本没有希望获得公司部分控制权,所以嘛其实股票价格本来就是要打折的

老巴菜2016-12-18 13:45

你这不就在证明不需要因为价格三年不起就卖吗?其实价投基于企业发展情况决定价值,然后根据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决定买卖,本身逻辑是自洽的,什么三年守则,根本不需要画蛇添足。

择善尔从2016-12-17 23:32

真真好文章。而且跟一轮牛熊周期相吻合。

Max在路上2016-12-17 23:22

谢谢分享,太有价值了

现金牛2016-12-17 22:41

好文

湖西懒人2016-12-17 21:34

是我不好,可能还没有将问题说透彻,导致您误解我没有理解您这篇文章的重点。本来昨天的这个评论,我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思考想要表达,后来实在是累了,就给省略掉了,结果导致我讨论这个问题的观点时,表达的不够完整,显得有点文不对题了。既然这样,今天还是将后面的一层思考一起补充上,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的讨论这个话题。

昨天,我的评论的第一层意思,想要表达的是,价值投资大师们的理念,更多的是倾向于最好不要去思考股价是否会反映企业价值这个问题。股价反映企业价值这件事情,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现这样一个结果,根本没有一个可以被圈定的范围,因为没有人具备预测市场价格波动的能力。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及的三年或五年,也并不是要为股票价格是否反映企业价值而寻找一个时间上的检验周期。与这个三年或五年所对应的,则是能够观察到一家企业能否真正给投资人带来较为客观的内在价值回报的一个最低期限。需要这样一个最低期限,则是因为内在价值想要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离不开未分配利润的滚存。如果没有一个三五年的时间,这样的复利效应根本就不可能较明显的体现出来。至于是三年,还是五年,取决于投资大师们对企业价值提升速度的预期,预期高的,预设的时间则短,预期低的,预设的时间则长一些。而大师们心中的这个价值提升和买卖股票价格的差价基本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企业的盈利和现金流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三五年之后,只要这家企业的基本面没有恶化,价值就会有所提升。但是,三五年之后,股票的估值依然有可能没有提升,尽管从统计出来的市场规律来看,这样的概率不大。所以,我们不应该用三五年内,股票价格是否反映企业价值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买入的企业是否是一个正确的投资标的。唯一能够衡量和监测我们所买入的企业是否真的是一家好企业的方法,则是随时检测这家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符合当初买入前的预期,这个则应该是我们每年都至少做一次的功课,而不是等到三五年之后才来反思。如果,真的等到三五年之后才反省,则极有可能极大的浪费了许多的时间成本。同样的道理反过来,假设一两年以内,突然因为一次偶然的利多因素或者大牛市,带动股票估值水涨船高地提升了,但是企业本身则根本不盈利,虽然股票价格远远超过了企业的内在价值,却绝对不能用来证明我们买入的企业是一家好公司。只不过,借着牛市运气好,大家能够得到一次卖出错误投资标的的好机会罢了。

上面,这是我对昨日那条评论的一个概括和再一次深入一点的强调。接下来,为了更好的理解上面的这个观点,我想再从另一个层面对这个话题进行一些探讨。

首先,我想提出两个问题:
1. 如何判断我们投资了一个企业是否成功?
2. 如果非得用股票价格作为一个衡量标准来判断第1个问题的话,应该如何正确的去应用这个标准?

我先来谈一谈我个人对第1个问题的理解。何为投资成功?许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回答说,当然是赚了钱就是成功了呀。其实不然。

先用两个简单的例子定义一下什么是成功:
A. 如果我们像王健林一样,在年初定下一个计划和小目标,比方说今年一年要获取1个亿的收入。那么到了年底,如果我仅仅赚得了0.99个亿,也不能算是完成了计划和目标,就是不成功的,是失败的。
B. 再如果我们没有王健林那样的抱负,在年初定下的计划和更小的目标是,今年资产不缩水不减值,那么到了年底,哪怕我们的资产增长率仅仅只是和通货膨胀率齐平,虽然一分钱没有赚,那也是成功的。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想说明的是,成功与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与每个人自身的预期有着紧密联系的。所以,当我们许多人对是否成功产生困惑的时候,往往有可能问题出在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其中一方面:要么就是事先没有制定一个比较明确的计划和目标,盲目行事,随波逐流,有时候错把别人完成计划和目标之后的成功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从而无法判断是否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没有成就感,难以肯定自己的成功;要么就是事先制定的计划和目标有可能过于远大和难以完成,导致迟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从而体会不到自己已经成功了。

至于如何制定一个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是不思进取的计划和目标,我们各人都必须自己去斟酌,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实际能力来进行规划。把这个思路套用到回答第1个问题上来,判断我们投资某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标准,不仅仅只是看这个企业是否为我们赚了钱,我们更多的应该去关注,投资这个企业给我们赚了多少钱,这个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是否按照我们的理财计划和目标,给我们带来了超过这个计划和目标的价值。当然,在一定时间周期内,股票价格应反映企业内在价值,也可以成为符合我们的投资预期的一个目标。只不过,这种目标实在难把握,很难通过自身主导来把控。

回答完了第1个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思考一下第2个问题。

在讨论如何应用股票价格作为衡量标准来判断是否投资成功之前,我想还是先来说一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确定股票价格的市场机制。许多价值投资人对股票价格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都做过很多阐述和解释。公认的比较明确的能够影响股票价格上下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层面的:
1. 内在的:企业的内在价值层面的变化,例如企业的亏损或者未分配利润的滚存积累推动股票价格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外在的:市场预期的变化导致估值的上下波动,例如与企业基本面本身无关的利好或利空推动估值的提升或回落。

既然股票价格的高低,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在讨论将如何将股价应用成为投资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时,就不能只讨论一个因素层面的问题,而不去讨论另一个因素层面的问题,或在忽略掉另一个因素层面问题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或假设,这个结论或假设肯定是不完整的。

就让我也用A股的银行股和贵州茅台来举例说明吧。

A. 银行股。
一直以来,许多价值投资人都喜欢去争论,A股被严重低估的银行股,究竟是不是属于好公司的范畴,应不应该对其进行投资。
赞同银行股投资的正方更多的从企业内在价值剖析,银行的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虽然利润增长速度比几年前有所下降,但是利润依然可观,长期持有,股息率一直在上涨,未分配利润也一直在稳健提升,所以,银行股一定是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好的投资标的。投资民生银行的史玉柱就曾经发过一篇博文,其中详细计算了持有民生银行股的好处,以及通过利润滚存获得的复利极大。
反对银行股投资的反方则更多的从市场估值的出发点剖析,认为多年来银行股一直被低估,市场价格一直都没有能够正确反映其内在价值。既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市场是称重器这一必然规律在银行股身上没有得到体现,则说明了银行股不是正确的价值投资标的。

我不想争论对错,而更多地想分析一下产生这种争论的根本原因。产生这样的分歧,根本问题出在了对投资的预期有分歧,即各人的计划和目标不同。
一方面,银行股的基本面一直还不错,特别是几家股份制银行如招商、兴业和浦发等。如果长期持有了这些股票几年的话,在分红收益即分配利润方面的收益还是很不错的,另一方面未分配利润通过这几年的滚存,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其实也基本在股价上面有所体现,大多数银行股投资者在账面还是有着较大幅度的浮盈的。所以,片面说银行股的价格没有因为内在层面的价值因素而有所提升是错误的。如果,投资人投资银行股最初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就是为了获得稳定的高分红,以及通过稳定的盈利水平,提升内在价值,从而传导到股票价格的提升,从中获得一个较为可靠的股票差价上收益的话,那么,尽管银行股票价格的估值没有能够从4-6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PE水平,投资人也都是成功的,因为他的投资收益符合其预期。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五年,也依然没有必要选择卖出。
(当然,我说的这些有一个例外,就是银行股经常定向增发来充实他们的资金,这个的确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频繁遇到这样的状况的话,还是趁早溜之大吉吧,因为投资人想获得的内在价值总是在被摊薄,这就非常有损我们的预期了。这算是一点题外话。)
那么,另一方面,如果投资人当初在此基础上,还考虑了股票价格的估值提升应该带来一定程度收益的预期的话,这个投资人就是失败的,他选择的投资标的就是错误的。而影响其预期的问题,没有出在企业内在因素上,而是出在了市场预期的外在因素上。银行股之所以长期被低估,是因为看空银行股最主要的几大利空一直没有消失,而这些看空的预期和企业基本面是没有太大的关系的,例如属于强周期性的投资品种,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是否成功密切相关,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没有出现大的改善,只要中国继续以房地产开发拉动GDP增长的经济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房地产行业以及地方债密切相关的银行业就会继续存在着大量的坏账风险等等。也就是说,如果期待银行股的估值在未来某个时间周期内能够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善的话,首先要对以上这些外在的预期因素有个很好的判断,需要认真分析一下,使股价低估的这些利空预期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会真正消失。如果投资人希望三五年以内就将估值大幅提升的收益收入囊中,然而宏观经济走势又明显不太有可能在三五年内大反转的话,投资人难以完成目标和计划就极其容易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就应该考虑要及时卖出了呢?即使持股时间还远未达到大师们所说的三五年的周期。

B. 再来说说贵州茅台。
针对影响贵州茅台股价的内在价值的因素,我也不想多说太多了,对于一个基本面一直良好甚至卓越的企业,大多数时间,其股票价格不太会被低估。如果投资人希望获得的是企业内在价值方面的收益,股价对未分配利润滚存方面的反映,大多数情况下不太会让人失望。如果不太在乎估值上下波动所带来的账面浮盈的上下波动的话,无论是一两年还是三五年,一般都不会考虑卖出的。从这方面来说,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标的。对于一个真正的好的投资标的,巴菲特的理念是长期持有,越久越好,没有必要去设定一个凭借股价反映价值来检验时间周期的标准。
现在,从外在市场预期的因素,来具体分析一下,贵州茅台的股价在被低估了之后,为什么和银行股不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大幅度的恢复和提升。
原因很简单,茅台这几年主要的几次出现被低估的时候,一次是白酒行业的酒鬼酒等其它酒企塑化剂事件,一次是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大力度反腐倡廉,严厉控制三公消费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去年股灾大盘带动所有股票的一次下探。
那么,这几次利空预期因素,导致了贵州茅台股票的几次下跌。这几次下探,都是买入和不断加仓的极好机会。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这几个因素当中,第一个因素与第三个因素本身和贵州茅台自身的企业价值是没有什么非常直接的关系的。所以,这些利空发生时,茅台股价下探的幅度虽然也挺大,但是相当有限。尽管如此,投资人还是应该果断买入,因为比较确定的是,这些行业和市场因素造成的股价低估状态一般不会持续很久。当这些利空不再影响市场预期之后,茅台股价也真的能够迅速回升。
那么第二个关于限制三公消费的因素显然麻烦一些,因为三公消费的消费群体当中,贵州茅台酒的消费群体确实占比较大,这个因素的确有可能会间接地影响茅台的基本面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当这个不利预期在市场漫延开来的时候,贵州茅台的股价经历了一个与其它两个因素相比较长期的、较深度的下探。这个时候,是否在这段时间里面买入或卖出,就需要投资人较认真的关注茅台企业在经营方面针对这个市场需求的变化所做出的调整了。如果认同企业转型所做出的调整是正确的,就可以果断买入。如果持否定态度的话,就不要买入或考虑卖出。如果感觉不确定的话,出于投资首先保证不亏的态度,就不应该冒险买入或应该选择降低一些仓位,即使后来踏空也不应该后悔。而这些操作,都与各人自己投资的分析和预期相关。后来,茅台战略调整还算得当,立即下调出厂价,后续又在一定的价位上保价控量,从而成功转型,将茅台的消费群体变公为民,又没有太多的因为价格调整而降低利润,用自身的业绩和增长打消了投资者关于限制三公消费会影响茅台基本面的担忧。于是,这个利空的预期也消失了,所以,估值再次回升,由于之前下探的幅度很大,所以此次回升的幅度也相当可观,再加上未来业绩预期不断向好,所以估值节节攀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茅台股价估值的回升,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正确的投资标的,企业内在价值不断在提升,更大的一个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市场的利空因素被全部化解了,市场外在利好预期的回升导致了估值的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虽然这个反转的过程是在三五年以内发生和完成的,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应该以此为例,将股价是否反映企业内在价值,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是一个正确投资标的的标准,二三年也好,三五年也罢,都不可取。

经过上面两个举例,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我们自己投资的预期是获得企业内生的价值,而并非股价估值的提升的话,那么应该以企业的盈利状况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为衡量标准。如果同时想要考量一下股票价格的话,应该以股票价格与当初买入价格之间的差价是否体现了持有股票以来所赚取的未分配利润为参考,而不要过多去关注股票的估值是否提升了,只要企业盈利继续符合预期,即使三五年之后,股票价格的估值没有怎么提升,也不需要怀疑自己的选择,因为这极有可能不是企业自身的问题所造成的,而是受外在市场环境的预期所影响。只要企业未分配利润不断的积累下去,市场长期来看是个称重器的结果,必然会到来,也就是说迟早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积累下来的未分配利润会体现在股票价格里。既然自己的目标不是戴维斯双击,那么就没有必要受股价是否反映企业价值思想的困扰。

另一方面,如果投资人的目标不仅仅是获得企业内生价值,还包括企业估值反转和提升的部分收益的话,那么就要仔细考量股票价格被低估的真正原因了,需要进行具体分类来判断。
1. 一般情况下,与企业自身基本面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行业因素和市场波动因素带来的市场利空,是一种比较容易辨别出来的错杀,也会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消失,大多数情况下快则半年,慢则一两年,投资人应该果断一点的抓住这样的机会。
2. 另外,与大的宏观经济层面的基本面密切相关的利空因素,虽然与企业自身基本面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但因其消失的时间周期难以被准确预测,可能是三五年,也有可能十年八年都不会反转,介入这一类低估机会的时候,投资人要谨慎为之,因为极有可能很难在一个可预见的周期内达到投资的预期。
3. 至于其他与消费市场需求相关的利空因素,包括一些有直接关联性的法律法规的突然变化,会对企业产生多大的影响,适不适合在被低估时介入,这就需要投资人仔细的去研究分析和判断了,这时候就需要投资人具备马克斯所强调的“第二层次思维”了。这一类因素既有可能会有惊无险,也有可能真的会恶化企业的基本面,估值变化的周期也极难预测,跳出危机的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可能一两年,长则可能五六年,甚至十年八年都有可能。这就要求投资人灵活机动,随时跟踪企业的发展动态,至少每半年或者每一年都要审核一下企业的基本面是否符合预期。这种情况下,给自己圈定一个检验投资结果的时间上的周期,往往是不太实际的。

以上纯属个人对股票价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感悟,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考,又有点冗长晦涩了,可能内容也多有重复,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作者和其它看家多多指教。虽然我的理解和您有一些出入,但是我还是非常感谢您提供了这样一篇对我非常有启发的文章,能够促使我将自己的思考整理、归纳和总结下来,令我对价值投资有了更深的领悟。

码农小散户2016-12-17 19:57

说的很对,关键是如何选择公司

小猴子的爸比2016-12-17 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