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生

杨敏生

杨敏生回复的提问

敬请杨老师荐几本书看看。小说、历史、传记、名著、野史皆无妨。谢谢!

他的全部讨论

讨论

【泥螺】
泥螺极杀饭。大概属海产软壳贝类。
在浙江,超市都有泥螺出售,瓶装。我小时候泥螺叫“土贴”。有挑贩者,多为宁波府的人。担挑,两只敞口木桶,串街走巷叫卖:“土贴哦~~土贴哦~~”
我家从来没有买过土贴。我们院子里聚居三家至亲,长辈多行医,都是西医,以为土贴“不...

讨论

【越菜两味】
今天农历三月初五,图为三月初一我家乡临浦乡下喜宴上所摄。
越菜两味。
左,虾油鸡。虾油鸡的地域性太强,好像只流行于绍兴府所辖各县,连紧邻的宁波也无此菜品。虾油是海货小鱼小虾置缸甏中加猛盐发酵后的鹵水。极鲜也极咸,用前须“提炼”,加大量黄酒及清水,煮沸,...

讨论

【银杏与榕树】
江南的银杏岭南的榕,
才是土地真主人。
榕树为定居佛山的老友思耿所摄,刚刚发来。想起几年前我在萧山金家坞拍摄的银杏,我们这里土称“白果树”。当时还发了一通感慨:
600年树龄银杏,钉“古树名木”铜牌。算来,朱元璋为交班焦头烂额时,这株银杏刚刚长出苗苗...

讨论

【关于玉米,答表弟】
@济平 是的。本土传统为五谷,清康熙年间玉米传入中土,加了一种主食,遂称“六谷”。玉米初入中国时,称“苞芦”,以其外形像芦苇而“腋间”生苞。苞芦最早推广地为闽北与浙南。我读到过康熙时期官方文件,种植苞芦可获奖励,比如减免“皇粮”。
萧山称玉米为“义...

讨论

【暴风雨来了】
他们年轻。他们经得起暴风雨。
看表情,他们甚至喜欢暴风雨。
作品名称:暴风雨
创作者:皮埃尔.奥古斯特.皮
创作日期:1880

讨论

今日午餐:六谷糊。
小时候的味道。
不甜蜜的记忆。

讨论

【“刮”】
毛笋吃得烧胃,萧山绍兴一带,有方言,音“刮”,意思是“吃了某种食物很快就有饥饿感”。
“刮”,本字如左图。
《广韵》:“火娲切,…~,消食。”
《字汇补》:“果䯄切,音瓜。~,消食也。”
这字我打不出来,手写了一个。

讨论

【黄泥毛笋】
太好了,怎么说还不够好?
绍兴称之为“黄泥毛笋”,笋尖还没出土呢。烧肉好,光是红烧也很好,只是对胃不友好。

讨论

【关于荠菜】
绍兴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亨后门头。”绍兴挖荠菜、马兰头,称为“刁”。刁荠菜、刁马兰头有“专用”的小篮子,叫“苗篮”。

讨论

有什么意思?
开膛剖肚,掏空内脏,揭皮裂颅,挖清脑髓,只为留一个皮囊。
我以为是对逝者的大不敬。
如果自己父母要经过这番折腾能保存躯壳,我是决不会同意的。
如果是你,你愿意吗?

讨论

烟蒙蒙,雾蒙蒙,细雨蒙蒙。
与友人十数登萧山云门山。

讨论

【答“你赞成火葬吗?”】
在殡仪馆毁烧炉前,亲手捣碎至亲人之骨殖的时刻,一种悲哀与负罪感,刻骨铭心。

讨论

回复@JonathanQNS: 当年,我们这里戏称白壳经济牌香烟为“白锡包”。//@JonathanQNS:回复@杨敏生:小时候玩香烟壳子(不是那种小卡片,而是真正香烟的外包装纸),流行收藏,还有收藏等级呢,记得等级标准高级的属于“红锡包白锡包”这个级别,往下就是“424”级别,再往下就没有收藏价值了……小时...

讨论

回复@高位满融满仓害了我: 八十年代初,白皮香烟由极低档烟的代名词,变成高档烟了。比如“云烟”,不仅贵,也要烟票,于是出现了“白皮云烟”,据说是烟厂职工从“特供烟”中偷料制作的。//@高位满融满仓害了我:回复@杨敏生:八十年代初吧!记得以前很多白皮香烟。

讨论

回复@JonathanQNS: 上海的“凤凰”,杭州的“金猴”,刚出品时,以能抽一根为幸。后面被淘汰,是因为香精味太浓,就是你说的“臭得要死”。//@JonathanQNS:回复@杨敏生:劳动牌、勇士牌、飞马牌、大前门、牡丹牌……还有个臭得要死的凤凰牌

讨论

回复@价值空间时间: 你说的是“老烟枪”了,一般烟民还达不到这个档次,要省着抽。我见过最老的老烟枪是“一根火柴一包烟”,用的就是你所说的方法。//@价值空间时间:回复@杨敏生:不会烧手的。再拿根烟往下磕一磕,磕出点空,再把烟屁股接上去就可以了。

讨论

【香烟蒂头】
香烟蒂头,我们这里又叫“香烟屁股”。
那时,没有过滤嘴香烟,吸剩的香烟屁股就还留有一点烟丝。有烟民比较“精”,香烟吸到最后,手指要烧痛了,便用姆指与食指的指甲撮住蒂头再狠狠吸几口,如此,烟丝就所剩无几了。
我是1967年夏从家乡小镇到县城的,还见到好几家“...

讨论

【香烟】
网络上有人说,那时最便宜的烟是9分钱一盒,好多人说不可能。我说:
杭州,那时最便宜的香烟是每盒8分钱。白壳,没印刷任何图案或文字,烟民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经济牌”。
经济牌香烟,据说是制烟车间每天打扫卫生的粉尘所制。粉尘也是烟叶屑屑居多吧,也算是废物利用。

讨论

太深了一点,多数读者不喜欢。
解剖苏东坡人性多样化方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算第一。
建议看看苏贬在黄州与章惇通信的那一节,苏东坡的忏悔与检讨,甚至说了自己“再不改正错误就不是人”这样的重话,展现了苏也有“忧谗畏讥”的一面,并非一般后人想象“永远潇洒”的那个东坡。

讨论

#现在的焦点访谈为什么不像以前#
以前的“焦点访谈”聚焦的是“负面事件”。
当今的“焦点访谈”聚焦的是“正面事件”。
负面事件少发,老百姓好奇,爱看爱听。
正面事件身边随时随地都有,老百姓觉得不稀奇,焦点访谈节目就成可看可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