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金牛私募中欧瑞博:新能源的星辰大海(文字实录)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6回复:2喜欢:82

》》》》直播回看《《《《

刘飞: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新能源的星辰大海。整个分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碳中和之下光伏的发展,第二部分是新能源汽车从 1 到 N, 第三部分是我们的投资策略。首先我们讲第一部分碳中和背景之下的光伏发展。

十四五规划里面,我们也要求到 2025 年整个可再生能源占能源体系里面大概要占到20%左右,2030年要占到5%。那下面一张图我们做的是 1950 年到2020年,整个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个趋势图。 2020 年我们总的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概在 100 亿吨左右,这其中最大的三块是煤炭、天然气还有石油。其中,煤炭大概占了 70% 左右。煤炭最大下游需求是火力发电。如果说我们达到碳达峰、碳中和,那未来发电方式的绿色化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选项。我们认为未来光伏会是绿色发电的一个主要的形式。

这是我们对未来中国10年整个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的一个预测,我们预测大概在2025年,整个中国光伏装机大概在127GW,到2030年中国光伏装机大概在272GW,这里的一个核心假设就是中国每年的发电量保持5%的增长,到2025年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大概在20.97%,到2030年(听不清00:00:43)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大概在27.18%,这基本上是切入整个中国“十四五”的规划来做的预测,但是我们认为大概率其实是会超这个预测的,这大概是我们对中国光伏装机的一个预测。

2020年整个中国装机大概在48GW,如果说到2025年到127,到2030年到270,其实它是有接近5倍的一个增长的。因为中国大概占了全球总装机的大概三分之一还多,40%多。如果去看全球,其实各个国家在今年都提出了各种各样对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基本上都集中在2030、2040、2050、2060这一段时间内。各个国家不管是通过政策的形式和法律的形式,都确立了我们的目标是碳中和。

全球二氧化碳每年碳排放量大概在510亿吨,如果细拆,生产制造占了了31%,电力大概占了27%,种植养殖占了19%,交通运输大概占了16%。这里面可以明显让我去发挥或者去减排的,比较直接的其实就是电力还有交通运输,这就是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因为目前整个风光发电,大概在全球电力发电里面占比在9.5%左右,其实中国大概也维持在这个数字。如果说我们未来整个发展方式更加的环保、更加绿色,那我们是可以减少在发电领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同样的在交通运输领域里面,我们通过乘用车电动化的形式,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说我们认为光伏和锂电是未来碳中和一个主要的手段。

接下来看这两张图,刚才讲的是发电,其实我们整个在一次能源的全球消耗占比来看,大概石油现在还占了31%、煤炭占了27%、天然气占了24%,这三项如果加起来,其实大概占比也是绝大多数,大概有接近80,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传统石化能源的消费占比。那也就是说全球能源的消耗其实并不绿色。所以说我们未来可再生或者我们绿色能源的消费方式是有非常大的一个空间的。

 右边的图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我们过去1995年到2020年整个能源消耗方式占比的一个变化,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像石油都是趋势性往下走的,但是可再生能源其实一直是在奇高的,所以我们认为可再生能源在未来的碳中和背景之下,是会加速成长的。

接下来我们想讲的,我大概列了四张图,第一张图讲了什么?德国和欧盟在2020年整个风光发电占比,德国大概占了整个发电量的33%,欧盟占到了整个发电量的20%。如果按照欧盟对2030年碳中和的规划,欧盟必须在2030年达到40%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占比,才能达到欧盟对自身的规划要求。


所以如果按照目前的政策目标,欧盟风光每年的装机量要比现在高三倍以上,这是一个平均的概念。因为它每年可能是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所以说可能整个未来的10年周期,它也是会保持一个非常迅速的增长。

第二张图讲就是过去2020年,整个全球光伏装机的分布图,中国大概是48GW,美国和欧盟基本上大概都在19GW左右。如果看2020年其实整个全球大概有20个国家和地区,整个光伏装机大概已经在1GW以上,形成一个全面开花的态势,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光伏已经在绝大多数地区成为最便宜、最绿色的发电方式,核心还是经济账。

再看左下方的一张图里面,我们大概列了2011年到2020年整个发电结构,全球每年整个发电量大概是在27万亿度电,我们大概拉了过去35年电力增长的一个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年电力从过去30年整个电力复合增速大概在3%以上,目前整个电力70%还是传统的石化能源来驱动的,可再生能源其实占比大概只有28.6%。这28.6%里面还包含水电,其实风光占比大概只有9.5%左右。所以说整个电力的生产方式还是以传统能源为主。

我们再反过来去算另外一笔账,每年全球大概消耗27万亿度电,每年大概增长3%,每年新增需求是8000亿度电,如果8000亿度新增全部用光伏来发,那么每年的装机量最少要到700GW。如果按照3%的复合增速,我们在2030年预期全球整个电力数据大概在37万亿度电,每年3%的增长,那时候大概需要1万亿度电,1万亿度电如果全部用光伏发的话需要800GW,其实这只是满足一个新增绿色的替代,如果要取代存量还需要更多光伏的安装。

右下角那个图我们列的是2015年到2020年,整个全球电力需求的分布图,中国大概是7.5万亿度电,美国大概4万亿度电,过去大概各个国家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增长。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下为什么我们看好光伏,这主要是基于什么?我们认为光伏一定是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个主力。如果从全球看,目前石化能源还是整个发电的主力军,这里面光伏大概只占了发电的3.2%,整个全球在2020年风电和光伏大概合计装了238GW。

因为2020年大家都知道,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其实全球经济形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但是2020年整个风光装机的占比来说,其实是比历史最高的峰值还高50%,这背后说明什么呢?其实就是说明风电和光伏的装机是非常具有经济性的,对于下游的电站来说,它是可以赚到钱的,它成本是最低的。

这里面光伏去年装了128GW,风电装了110GW,风电的110GW里面,核心就是中国去年有抢装,所以去年中国风电装机是占了绝大多数的,未来我们觉得光伏是更大的一个非再生能源的主力。这里面我们大概对2025年和2030年整个光伏发电做了一个预测,那到2025年我们预测全球的光伏新增装机大概在537GW,2030年大概在1336GW。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2025年整个光伏发电大概占了全球整个发电量里面的3.96,到2030年占了9.76%。

 接下来要解释下为什么我们讲,光伏未来会有10年10倍的增长,因为2020年全球装了128GW,如果2030年我们预测大概是1336GW,就是10年10倍。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未来会有10年10倍的增长,我们的逻辑在什么地方?接下来我就具体论述一下。它的核心就是光伏目前是最低成本的发电方式,过去10年光伏的装机成本下降了90%,这背后的核心、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实就是光伏式半导体,核心就是摩尔定律。

它长期经过成本的下降,目前是成本最低的发行方式。为什么我们认为风电在未来不是一个主流的发电方式,主要是因为风电是传统的机械制造,所以说风电装机成本在过去10年大概降了30%,但是我们认为,光伏在未来10年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在下面有两张图,左边的图就讲了光伏装机成本的下降,右图是2013年到2021年整个全球最低光伏中标价格。2021年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沙特中标的最低价格是1美分的价格,1美分的价格是多少钱?就是0.07元,7分钱每度电。这个成本是非常非常之低的。中国在今年6月份在甘孜州,当时国家电力集团以最低价格0.1476元,就是1毛4分7的价格中标了一个200兆瓦的光伏项目。这种价格已经是非常非常之低的价格,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正常家用的民用电价已经在五毛多了,所以这种价格已经可以视为是最低的发电方式了。

我们认为光储一体是未来能源主要的解决方式。按照目前的建设成本来说,国内大多数区以3.8元的建设成本来看,整个光伏的度电成本,大概在两毛五左右,二类地区大概在两毛五,一类地区在不到两毛钱,三类地区大概在两毛四,这里面基本上已经比绝大多数发电方式更便宜了。比如像国投。国投水网的上网价格大概两毛五左右,火电上网价格在三毛六左右,国投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所以说光伏的发电成本在国内具有非常强的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如果我们去看工业电价和民用电价,这个成本会更高。工业电价目前国内平均是0.635元,民用大概是0.5542元,如果看经合组织的工业电价,大概是0.892,民用价格是1.33元,在这样下游需求的电价远远超过光伏发电方式的成本,我们认为光伏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凸显,整个光伏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也有很多人担心,未来光伏装机量这么大,会不会对电网形成比较大的冲击。我们刚才也讲了,像德国可能目前整个风光发电的装机大概已经在33%左右了,我们预期可能在2030年,全球大概在1337GW的预测值下,整个的发电方式占比大概也就不到10%。所以我们认为电网不构成比较硬的约束。而且未来随着储能方式成本的下降,我们认为光储一体完全是可以替代所有能源的。

 为什么这样说?目前一个典型的储能项目,它的度电成本大概是1.5元,整个的循环寿命大概在6400,所以说储能度电成本大概在两毛五每度电。如果说加上现在基于三块八假设之下的发电成本,大概整个的全生命周期,光储一体大概是五毛钱,五毛钱相比火电水电是没有任何优势的,但是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储能整个成本会下降到一块钱,整个储能的循环寿命会到一万次,到到时候整个储能的成本我们认为会降到一毛钱。

如果说基于2030年,我们那时候整个装机成本可能在两块五,整个发电小时如果在1500小时的时候,光伏发电的成本可能那时候会降到以一毛三,以一毛三的光伏发电成本,再加上一毛钱的储能成本,整个光储一体的成本大概在两毛三。这种发电方式其实已经可以和水电、光伏去类比了。

而且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大家对碳达峰碳中和认识越来越深,对环保越来越重视,整个煤炭发电的成本未来是会抬升的,因为它要交碳税,而整个光伏的发电成本会越来越低的,这里面我们还没有计算光伏对二氧化碳的节约,未来它有可能会有绿证,因为目前中国已经有绿证政策了。中国目前最新的绿证的价格大概是50块钱一个,一个绿证大概代表1000度的光伏发电量,我们如果去简单换算一下1度电大概是5分钱,光储一体大概在两毛三,如果说再减去绿证的收益,两个一减,光储一体的发电成本可能在一毛八左右。

这种发电方式是非常非常具有优势的,它可以替代所有的能源方式。因为如果说光储一比一的配,就是说生成一度光伏的电量,直接用一度的储能一比一的配,其实可以替代所有能源,替代所有的发电方式,不管是家用还是工商业,整个发电都是可以完全被替代的,所以说我们认为是这未来最好的解决方式。

在光伏这么好的发展情况下,中国到底有没有绝对优势呢?左下角这个图就讲一下2020年,整个光伏的四大环节里面,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在全球产量的占比。从下面这张图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在光伏环节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也可以叫统治的力量。所以说如果看好光伏,我觉得中国公司可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好的投资方式。

接下来对产业进行分拆,在看好光伏赛道的情况下,在中国企业在光伏里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们如何去选择这些?下面这张图里面大概列举了光伏对组件成本的分拆,对组件分布成本的分拆,对整个建设成本的分拆。这里面的可能很多的投资标的就在这张列表的细节里面。这里我就不具体讲这张表了,后面讲投资策略的时候,会具体地讲我们看好哪些环节。

整个光伏的分享结束,第二部分我们讲一下新能源汽车。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已经从0走到1了,现在正从1走到A。在讲新能源汽车之前先讲一下全球市场的格局,整个全球市场每年的汽车销量大概的9000万辆左右,去年受疫情影响,整个汽车是下滑了15%左右,大概7800万辆,但是我们认为正常状态下大概在9000万辆汽车左右。这里面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是中国,有每年大概有2500万辆车左右。接下来是美国大概1500万辆车,整个欧洲区也有1500万辆车,所以中美欧三个区域大概占了整个全球汽车销量的60%多,不到70%。

接下来讲一下全球整个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规划,全球主流已经在积极地布局新能源汽车,比如大众集团在2030年的战略规划里面,2025年整个电动车的销量占比它与其要达到20%,2030年大概到50%;戴姆勒更加激进,它在原战略上就要调整到2030年整个的电动化率达到100%,全系全部推电动车;雷诺到2025年要达到35%,到2030年达到90%的电动化的比例。这些都表明整个主流车企对电动化的重视和规划。

比如宝马预测在2025年,整个电动化比例在20%,到2030年整个新能源汽车计划是卖1000万辆,整个车企对新能源的方向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也是非常重视这条赛道。

刚才讲的是车企,如果我们转到政府层面,全球主流的国家和区域都在积极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比如欧盟规划到2030年,电动车要到35%,而根据它最新的7月当时的碳中和的规划,它在2035年电动化率要达到100%。中国在2025年规划到20%,到2030年到40%,到2035年到50%以上。美国要到2050年实现100%的电动化率。可以看到主流国家对电动化这条赛道,或者对电动化这个战略这条方向非常重视,也形成了比较大的规划。所以我们认为,电动化是汽车未来10年、20年最主流的赛道,最大的风口。

 刚才讲了汽车的销量还有车企还有政府的规划,接下来就讲一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312万辆车左右,这里面中国和欧盟都在130万辆左右,美国在30多万辆。我们过去拉了2012年到2021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中国、美国、欧盟三个国家和区域,占了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的90%以上。所以如果去看整个新能源汽车,把这三区域市场未来的发展梳理清楚,就能大概地把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梳理清楚。

接下来是我对我们对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的预测,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310多万辆车,今年我们预期整个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595万辆车,2025年整个预测在1900万辆车左右,到2030年我们预测有4065万辆车。

如果看复合增长率,10年的复合增长率在29%左右。如果我们去看动力电池锂电的需求量,它10年的复合增长率大概是35%。核心其实单车带电量的增长,所以这个行业就是一个10年13倍的增长,也是最大的风口最大的蛋糕。因为大家都知道汽车和地产是国民经济里面最大的两块,如果说汽车里边有个十几倍的增长,那就是我们所有人必须重视的赛道,而且这里面它可以容纳足够多的钱,因为它的行业空间足够的大。

接下来讲一下为什么我们预测整个的新能源汽车,10年能增长13倍,接下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讲一下欧洲,欧盟委员会在最近,就是7月份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路线。它在2035年要全部的禁止销售燃油车,要全面电动化,它也要求到2030年,所有登记的传统燃油车,碳排放要低于2021年的55%,也说降低这么多。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预测在2030年欧盟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必须要达到1100万辆车,才能达到它2030年比202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5%的要求。因为2035年它就实行全部的电动化了。它原先的目标到2030年,我们当时预测790万辆就达到了,现在等于是更加激进,上升到了一个更加宏伟的目标。

 2025年欧盟对单车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严格的考核,从今年已经开始了。它单公里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求是低于95克,去年是112克,如果说超1克它会罚95欧。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去年整个大众集团均车盈利如果按照7%的净利润算,它单车盈利能赚到1600欧、1700欧。但是如果是达到一个平均,达不到112克,你现在要求95克,你可能就要罚1700欧。也就是说传统燃油车赚的钱,其实不够二氧化碳超标罚的钱,所以说这是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而且到2025年2030年它会逐步地降低二氧化碳单公里的排放,2025年它要求可能在81克,到2030年它可能就到40多克了。因为我们做的时候当时还是要求59克,但是现在要求更高了。我们回看一下2011年到2018年,整个的传统燃油车发展过程中,对单公里二氧化碳排放是没有什么降低的,因为燃油效率已经提无可提了,所以我们认为电动化是解决二氧化碳排放超标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刚才讲了欧洲惩罚措施,欧洲在去年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也是非常大的,德国最高补贴9000欧、法国补贴7000欧,这个补贴力度非常大。因为在2014年中国的补贴大概只有4万块钱,欧盟的补贴就超过6万多了,而我们现在的补贴就是1.5万到2万之间,所以欧洲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和力度其实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预计这块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成长。

讲一下美国,美国今年5月份提出一个刺激方案,它要取消此前单一车企卖20万销量以上就取消补贴的措施。第二个单车补贴从7500美金提高1.25万美金,这也是远超国内的补贴力度的。拜登最近刚签署了一个行政命令,到2030年电动化率要达到50%,这个进程也是比较超预期的。当然他后面可能也有一些配套的政策。2020年美国的电动化只有2.2%,但是今年上半年美国的自动化率已经到3.3%了,所以我们认为,美国可能是未来两三年内,整个全球电动车增长最快的区域。

看一下中国,中国有两个要求,就是双积分政策。目前整个新能源汽车积分,在2023年要求14、16、18,这个政策已经形成不了一个硬的约束,因为过去新能源汽车都有真的积分,但是随着单车产生积分上限的要求,以前单车积分大概是5分,现在上限调整到3.4分,这块也会逐步收紧对单车新能源汽车产生积分的一个上限的限制,会对新能源汽车形成促进。

但是可能更为强硬的约束是在燃油积分,因为中国去年整个实际油耗是百公里6升,但是去年要求5升,产生了大概745万个的负燃油积分。这对合资车厂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如果说你负的积分没有平衡,国家是不批新车型的,而新车型又是车企盈利的主力。所以我们预计未来整个新能源汽车也是会大力的发展。

一个新能源汽车如果产生3.4个积分,目前我们预测一个积分卖3000块钱,单车光新能源汽车积分就可以赚1万块钱,而中国过去整个传统燃油车平均价格10万块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光卖积分就可以完全弥补其他的损失了,所以说这样对车企也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激励。

刚才讲了一下中美欧的发展逻辑,接下来我们讲一下需求。我一直坚信在新事物面前,一定是供给创造需求,它不适合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里面讲需求创造供给,但是新事物王往是供应创造需求,一旦有好的供给,需求自然就出来了。比如说智能手机时代的iPhone4,好的产品消费者是认可的,它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果我们去看2012年整个中国,比如说像特斯拉小鹏蔚来理想,威码这几家,合计这几家的销售占比已经超过了30%。

我仅举了造车新势力的这几家,如果把比亚迪汉也算上的话,也就是说新的一些供给会促进消费者非常强的购买欲望,下面两张表我列了整个全球和国内在未来一两年,新车型推出的计划。我们看到主流车企对未来车型的供给是非常充裕的,所以我们认为它能保证未来几年销量的增长。这就是它中期的逻辑。

再看整个产业链,去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是137GW,这里面前六家大概占了84%,整个产业形成比较大的集中态势。今年上半年装机是115GW,同比增速155,前六家占了85.8%,这里面中国企业是具有绝对的优势的,像宁德、比亚迪、中航锂电、国轩高科,都是在排在前十里面,所以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里也是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的。

 下面这张表我列了一下整个动力电池的分拆,我大概以三元523和三元811,对整个动力电池价值链进行了分拆。这里面我们重点讲一下隔膜。隔膜在成本结构里面占比不到4%,但是隔膜对整个动力电池安全是有比较大的重要的影响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为什么?成本占比很低,但是整个的安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就通过对动力电池对成本的细拆,去找一些整个细分赛道里面的龙头企业或龙二企业进行投资,这个我就不去细讲每一个成本分拆了,下面投资策略的时候一起讲。

接下来讲一下我们的投资策略。在讲策略之前我插一下对估值的看法。因为很多投资者讲,我们也认为光伏和新能源汽车很好,我们认为未来也有10年10倍,你讲的我们也都认可,但是它很贵。我通过两个方面去讲这个问题,一个是在中短期我们回顾了历史,在历史上智能手机加速渗透的时期,它的龙头企业估值情况,我们去看代表公司歌尔股份,在那段时间整个估值集中在50到70倍之间,在新事物加速渗透期,高估值是一个常态,所以我觉得中短期内是不用接下来的,为什么?它会有高估值增长,因为它业绩高速增长。

你想一下整个行业可能有40%左右的增长,可能你50倍,60倍的去买它,到第二年通过业绩迅速的增长,估值很快就降下来了。它可能就类似一个波浪式的上涨,有一段炒高了,但是可能业绩跟得上,然后又继续创新高。所以说中短期整个高估值我们认为是常态。

如果是中长期去看,因为在看光伏看整个新能源汽车都是10年10倍的赛道,如果说我们的视角。如果我们的视角是看5年是看10年,我们以5年后10年后整个市场的空间,以各个公司的市占率去拍的话,其实它是个位数的估值,所以说说估值贵或者便宜,从刚才那个角度来说其实估值很便宜,因为估值贵和估值便宜,取决于你的投资时间。

如果说你只看一个月看两个月,自然它就很贵了。但是如果是以三年、五年甚至以十年去看这个东西,其实它很便宜。因为任何东西如果有十倍增长空间的话,再贵的东西看起来都是不贵的,而且中间往往会产生比较大的泡沫,这就是我们对估值的理解。所以我们认为短期、中短期估值高是常态,中长期估值其实是很便宜的。

 接下来讲讲策略,下面放了两张表,它代表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指数和光伏指数的成分表。我为什么放这个表?不是要推具体的公司,它里面想讲的就是,根据万得市场对这些公司的一致预期看,新能源汽车一致预期,明年整个估值大概在43倍,整个光伏可能就30倍出头。所以如果以明年的视角去看,估值其实并没那么贵,因为整个业绩增速还是处于非常高速增长的时期,这是我们补充的这一点。

我们看好什么?我们全面看好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赛道的。新能源汽车里面我们比较看好上游资源下游电池,还有中游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些公司,当然还包含新能源汽车里面做一些其他辅助设备,或者叫一种新增的一些零部件的一些公司。光伏我们是看好一体化公司,还有胶膜、逆变器、玻璃及其他的一些环节的一些上市公司。

问答环节

问:目前新能源的共识度高,参与度也不断提升,虽说行业空间大和长期逻辑成立,但目前这个位置看确实都很贵了,在这个阶段您还会继续持持有吗?

刘飞:在讲我们的策略之前我先讲四点,第一个对于任何持仓,应该从四点去考虑整个持仓。第一点就是景气度。中国1月份到8月份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在183万辆,同比增长在1.9倍,渗透率大概在11%。单看8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都在30万,同比增长在1.8倍。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17.8%,整个乘用车的渗透略超过20%。美国的8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4.8万辆,同比增速在70%。欧洲十国新能源汽车8月份销量在12.8万辆,同比增长在55%左右,渗透率在23%。通过中国、美国和欧洲三个地区和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前期都是提高的。

    第二点是业绩与估值。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能源汽车中游的一些公司,对应到2022年的估值水平,大概都在30倍到40倍之间,即使是一些龙头的电池公司,对应明年的估值只有60倍左右,相对来说整个估值层面是偏合理的。

    第三点就是未来的空间。就像我刚才讲的2030年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会到4000万辆以上,特别是最近一些政策的指引,甚至会超过5000万。以2020年整个新能源汽车销量312万辆去计算,整个行业空间在15倍左右,如果整个行业空间15倍,现在整个估值大概只有三四十倍,我觉得是非常便宜的。因为我们不光看短期的PE,我们还应该看PEG,看未来的行业的空间。

    第四点应该考虑市场因素的。因为任何牛股,不管是我们一直认为在酱香型龙头企业,它成长的过程中,它股价上涨过程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过程中也充满着各种调整。所以我想讲的是,任何一个牛股过程中都是波段式上涨的,在这个过程中就看持股的着手。如果说我持股周期很长,那忍忍就过去了,如果说持股周期相对短一点,做一点波段其实也是可以的。

当下我们在前期是前了部分仓位,目前仓位保持我们的底线仓位,等待调整结束之后我们就会加仓购买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来看我们对新能源汽车板块长期是比较看好的,在紧密跟踪中,随时准备买入的状态。

问:整个新能源产业链里头,我们最看好的一些细分的领域行业可以吗?

刘飞:在我们把整个新能源汽车板块分为上游资源、中游材料、下游电池和整车。上游资源目前是处在非常强的涨价周期过程中,这种涨价周期在过去几年整个价格下跌过程中,企业资本开支减少带来整个供给短缺,再叠加今年整个板块大爆发,需求爆发的情况之下,带来价格迅猛的提升,企业盈利弹性非常的巨大,所以说相关股票上涨是比较多的。

    因为相关的上游资源我们从2014年就开始跟踪,这块也是我们目前觉得是最看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整体的策略就是持有、持有、持有,享受整个上涨的过程。

    再就是下游电池。我们认为选择电池企业的核心不是在于它能不能做出来电池,核心在于能不能做好。好的评判标准我们认为就是低成本,有比较强的一致性、稳定性、安全性。从最近海外的召回事件来看,可能相关的一些配套企业,电池企业可能会面临巨额的索赔。在这个环节内我们觉得可能就要去选择龙头了。黑马是比较难跑出来的。电池企业也是我们目前相对来说比较看好的。

    第三点就是中游的一些材料,对中游的材料我们有三个思路,第一个思路就是选择整个比较紧缺,难以大规模扩产的一些子行业,比如说铜箔,比如说隔膜,这里面背后核心的逻辑就在于,铜箔和隔膜的设备是是进口设备,它是面临比较大的一些设备上的短缺的,所以整个的产能是难以迅速扩大的。

    第二个思路就是去选择整个中游环节有变化,这个变化可能体现的技术带来的变化,也可能体现出供需的变化。今年比较明显的例子可能就是像六氟磷酸锂,还有磷酸铁锂占比提升带来的整个磷酸铁锂正极的波澜壮阔的行情。

第三个思路就是在这里面去寻找低估值的隐形龙头企业,这里面比如说结构件企业。这就是我们以上看好的三个环节。至于大家说的整车,目前国内整车的上市企业里面偏传统企业,可能就一家综合性企业,大多大多数造车新势力都在美股上市,可能我们把那家造车企业也是纳入到整个电池企业去考虑的,我们整体大概就是以上的策略。

问:同样是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也有投资人关心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跟光伏的产业链是否有可比性,光伏的周期性是不是会更强一些?

刘飞: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都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一个赛道,因为刚才讲到其实每个都有10倍的增长空间。目前两个环节在国内的相关产业都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而且估值相对比较合理,也都站在产业大爆发的前夜。如果说一定要去比较,我们觉得可能从三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点就是成本,特别是在今年原材料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可能显得特别突出。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偏C端的单模式,偏C端的商业模式对成本相对来说就不敏感。但是光伏是偏B端的生意,偏B端生意对整个成本的下降其实是密切相关,或者是非常敏感的。所以今年像多晶硅这些价格上涨,大家一直比较担心整个装机是不是能达预期,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可能新能源汽车从市场模式上可能确实是比光伏更好。

    第二点我们可能从发展上讲,我自己一直觉得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能是具有一定的网络效应,它是非线性的发展。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背后的逻辑就是智能化,就是自动驾驶,就是消费者对电动车认可度的加深。光伏是非常线性的成长,它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比如说电网、储能,有相关的配套才能促使它迅速的成长,所以说它是一个偏线性的发展。

    第三点从技术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光伏发展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整个光伏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颠覆性的技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公司可能已经死掉了。还有一方面,光伏其实也面临其他能源的竞争,这主要是在成本方面的竞争来,特别是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风电。新能源汽车大家可能最关注的就是固态电池,从我们的研究还有从产业的反馈来讲,全固态电池从5年内可能都比较难以产业化。同时我们也看到,电池企业也在全力的在固态电池方面做研究所。所以从技术的积累或者颠覆角度来讲,新能源汽车企业可能会更容易去积淀,更容易不被颠覆。

所以从以上三方面来讲,新能源汽车从长期来看可能会优于光伏,谢谢。

问:能不能讲一讲充电桩的行业发展态势?

刘飞:过去几年大家一直在寻求新能源汽车赛道里面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投资机会,大家也很早以前,我记得在2014年大家都在看充电桩赛道,这个赛道里面就两个方向,一个是设备一个是充电桩运营。但是从设备角度来讲,过去几年一直没有跑出相关的公司,这背后的逻辑,设备相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产品。同时你在买车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搭送充电桩设备。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投资机会并不大。

在运营端过去几年也有一些相关的运营企业,但是源于整个新能汽车,因为我们知道到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存量大约在600万辆车左右,整个运营企业充电桩的使用效率其实是偏低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幅盈利,我们觉得还不到时候。所以充电桩的运营我们觉得还需要等,等到整个新能源汽车存量足够大的时候,会带来充电桩运营效率、使用效率的迅速提升,那时候可能盈利弹性就会体现出来。这个赛道目前在我们的研究投资中还处于密切跟踪观察之中,谢谢。

问:对异质结管式PECVD路线,包括不同的锂电发展路径,刘总谈谈您的看法?

刘飞:先回答光伏,因为光伏在未来几年可能有三个比较大的技术变革,就像刚才这位投资者提的异质结,还有大硅片还有颗粒硅,我们今天就讲一下异质结。异质结目前整个产业界都报有比较大的信心,当然最核心的设备就是PECVD。PECVD又分为管式、板式、Cat-CVD三种PECVD,而目前整个产业界比较成熟的是板式PECVD,因为可能在某些产业应用上可能已经产业化的运行了一段时间,就是说它的实用性已经有实验数据了,而管式还是停留在相关上市公司自我实验过程中。当然如果说管式的PECVD真能如相关公司实验的数据的验证情况之下,可能会带来整个异质结设备投资额的迅速的下降。

因为大家都知道,管式PECVD如果实验成功,它的产能会放到很大,这会带来设备端迅速的下降。我们是比较看好整个管式PECVD的发展,我们也在密切跟踪这块,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锂电池的技术路径。我分两方面讲,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可能就是形状,就是方形软包装和圆柱。从过去几年的发展路径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其实选择了方形。因为国内过去绝大多数都是方形,海外企业像大众那些企业,其实也在逐步的选择方形。所以我们认为,可能未来整个电池从外形角度来讲,可能是以方形为主圆柱为辅,软包我们认为可能会逐渐的被边缘化。

第二点从正极材料角度来讲,可能是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磷酸铁锂这几年在比亚迪宁德时代的带领之下,整个产业发展是比较迅速的,磷酸铁锂占比提升非常迅速,我们也比较看好接下来磷酸铁锂在整个动力电池占比的迅速提升。这里面核心的逻辑就是,在目前整个能量密度之下,基本上已经满足了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焦虑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更关注的是安全,所以我们觉得磷酸铁锂的占比可能会提升。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这也不是说三元就会消失,三元也是会占到一定的份额。未来我们认为可能整个的占比磷酸铁锂和三元是六四或者七三开。

第三点我想讲的是,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可能是固态电池,固态电池在今年的关注度也是比较高的,主要也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蔚来明年要发布一款车,号称要用固态电池。根据我们的研究和产业的反馈,全固态电池目前在实验室还没有太走通,现在相关公司讲的更多的是半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对现有材料体系影响不大。所以我们认为大概在5年内可能都不需要太考虑全固态电池。

什么时候要认真地去思考全固态电池对整个电池行业带来的影响呢?我认为一定要看到全固态电池在消费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因为大家都知道电池如果用在新能源汽车上,因为它的电池装机量比较高,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其实是非常不安全的。所以全固态电池一定是先在消费电池中有一定的应用之后,才有可能在动力电池大规模的使用。所以我们觉得在五年内可能都不需要太担忧这个问题。

问:新能源属于新的抱团股,目前这个阶段会不会出现像白酒或医药板块的这种大的回调,刘总,您怎么看?

刘飞:医药和白酒板块的回调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很多公司业绩没有跟上估值水平,第二个方面可能是市场出现新的一些热点,因为目前是存量博弈的市场行情。基于这两点去看新能源汽车,第一,不管是从同比、环比角度来讲,还是我们跟踪月度产业排产的数据来说,整个新能源板块的景气度是极高的。第二,从市场角度来看,近期,在存量市场博弈之下,整个周期股,特别是一些化工、煤炭、钢铁板块给市场带来新的一些流量,吸引新资金的加入。所以在此影响下,整体新能源汽车板块的资金是有阶段性流出,从而导致近期的一些调整。但是如果我们以季度或者半年度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四季度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面临估值切换,22年的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偏低位置,所以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这个可能就取决于大家的投资的周期。

问:中欧瑞博很早就参加了新能源的投资,能否分享一下是如何发现这种投资机会的,又是如何进行持续的跟踪?

刘飞: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是2014年加入中欧瑞博的,我来公司看的第二个家公司就是锂的上市公司。我为什么去看锂呢,这可能就要讲到我们的投资总监吴总。吴总本人是特斯拉在中国区域最早的一批用户,他自从使用了这个产品之后,就特别坚定地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方向。所以我们新能源汽车领域,就一直在保持持续的研究、持续的跟踪、持续的投入,一直咬着这个方向,这就是我们的缘起。

第二点就是如何去跟踪。在2014年大家知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那时候有补贴,那时候就要跟踪了,跟踪的就是政策的一些补贴还有政策的一些支持,那时候销量最多的是大巴,我们可能就需要去跟踪新能源汽车大巴这个方向。

自从特斯拉model3出来之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它从政府推动的市场变为消费者自驱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的就是整车企业车型的规划,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有相关企业特别是一些中游,还有一些中游的材料电池,还有整车的排产一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实时地去跟踪到整个产业的景气度和发展的一些状况。

全部讨论

2021-09-29 09:16

成本一路下降那价格会不会下降?
是否会出现更多的公司来去争抢同一块蛋糕?
海外是否会出现相关政策去扶持他们的企业打压我们的企业?
科技持续进步的前提下,是否会出现更高的科技替代?
风电核电是否会挤压光伏发电的份额?
如果以五年十年这样的时间维度去看,以上问题是否需要考虑?

2021-10-02 09:53

电能己经发现了两百多年了,这么标签为“新能源”,好吗?百亿大韭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