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钟宝申:解密BC二代新品背后故事与战略思考

发布于: 雪球转发:5回复:35喜欢:45

第一部分:关于新品Hi-MO 9

“大幅度的以这样一种相对效率5%这样的幅度来提升的机会,我认为几乎没有了。”

记者:我们刚刚5月7号在马德里发的这个新品,大家其实都很关注,我们讲了一个泰睿inside,还讲了HPBC2.0的故事,其中首先基于产品这块,我们这个Hi-MO 9 ,它相比于以前的这些产品,以及跟同行的这些目前TOPCon技术的产品相比,我们有哪些优势,请您集中给我们分享一下。

钟宝申:我们这次在马德里发布的Hi-MO 9产品,我们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是隆基基于HPBC二代的电池技术设计的一款高效率的组件产品。单纯从这个技术参数上呢,大家可以看到,这款组件的效率达到了24.43%,而这款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

我们都知道,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是29%,那么目前我们这个HPBC二代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其实就是达到了理论效率的91%还多。那大家可以看到,因为理论嘛,除非理论有新的突破,要不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啊,你只能无限地接近理论,没有办法去超过这个理论值。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这款产品已经距离我们的理论效率很近了。所以我们基于这款电池开发的组件产品呢,我们把它命名为Hi-MO 9。

“9”,是中国数字里面的一个大数,我们认为基于晶硅的技术,未来再出一代这个比我们Hi-MO 9效率大幅提高的组件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了,所以我们把这款产品称为:我们基于晶硅技术的、最高等级的一款产品。那么这款产品呢,不仅它的效率高,还有很多基于可靠性和发电性能的考量。

在可靠性方面,我们这次采用了泰睿硅片。我们对泰睿硅片呢,单独有一些介绍,这也是目前隆基,在今年一季度刚刚发布上市的一款最新的硅片产品。这款产品它本身在可靠性方面就比我们传统的硅片有显著的提高,它的机械性能的强度就比原来的硅片提高了16%。

所以,基于这样一种最新型的硅片,我们把它用到我们的电池、我们的组件上,本身也是为了提升我们这款组件的可靠性。另外,在组件衰减、防遮挡等方面、在光线不均的场景,我们这款产品也具有独特的性能。所以这款产品呢,我们认为它是一款能够为客户带来非常高的价值、短期内我们没有看到有哪种技术能够对这款产品形成替代、形成超越的产品。

记者:再来说这个HPBC2.0吧。从最开始的2022年11月份我们就有了基于BC技术的Hi-MO 6。但是我们真正官宣,我们要把未来都押在BC上面,是去年的九月份才对外官宣的。接下来又出现了防积灰、耐湿热,到今天的这个Hi-MO 9,以及接下来可能是不是还会有一些BC相应的产品陆陆续续出来。所以整体的这个逻辑,以及您对于HPBC2.0的这个定义,想请您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钟宝申:在我们量产HPBC一代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在研究BC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提升。在去年的9月份,实际上我们对未来电池技术路线的判断已经非常清晰了。这时候,我们的团队已经明确得出了结论,就是太阳能电池各种技术最后发展的终极方向,都是BC电池。那么基于BC电池的快速突破对我们来讲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过去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很多的一些投入,在BC上呢,我们也不断取得一些突破。就像刚才你讲的,我们不仅是把电池要开发出来,我们还要把组件开发出来,这些组件呢,要应用于客户不同的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它都要体现出最大的价值。那么HPBC二代呢,它是在一代的基础上,在效率上和性能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它不是基于一代的持续精进、不是一些小的创新,而是它有了一些大的结构上的变化,同时性能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HPBC二代。同时,基于二代,我们未来也会陆续开发适用于各种场景的产品。

记者:会有一个三代出现吗?

钟宝申:我认为比较困难,因为刚才我也介绍了,我们二代的效率已经达到了理论效率的91%点多,那我相信随着我们二代技术的不断精进提高,我们有可能将来会提到96%、97%,那我认为基本上已经到了量产的极限了。所以基于晶硅技术,我认为是很难再出现基于我们现有二代产品的再一个显著的提升了。

过去,我们把一个迭代产品理解为在原有效率上相对效率能够提高5%,那什么概念呢?就是如果原来的电池效率达到了25%,那能提高5%就是要提高1.25%。如果和理论效率比较呢,那就相当于要再接近理论效率4%~5%,达到这样一个值,我们才视为是迭代的产品。那现在我们这一代产品已经91%点多了,那再提高4%或者5%,提到98%、99%,我认为是不现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代产品,应该是晶硅技术路线上很难被超越的一代产品。当然今后我们基于二代还会不断地精进、改善、提升,这是持续的;但是大幅度的以这样一种相对效率5%这样的幅度来提升的机会,我认为几乎没有了。

记者:也就是说在整个晶硅这个赛道,可能理论天花板是29%,那电池的天花板可能?

钟宝申:我是认为到27.5%,应该说就差不多到了能够量产理论的极值了。在马德里这次产品发布会,我们同时也发布了一个新的基于晶硅技术的研发成果,也是一个新的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也只到了27.3%。所以如果我们把量产将来要提到27.5%,那其实意味着你的实验室效率可能就要到这个28.3%、28.4%这样的水平,已经与29%理论极限值非常非常极限地接近了,我认为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记者:一方面是困难,可能另一方面还是投入产出比可能就不合算了。

钟宝申:对。另外一个就是基于太阳能发电的特性,它本质上还是要能够大规模地应用和制作,当它的效率离理论效率越来越近的时候,其实它使用的技术和加工的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而且它是一种指数形态的。所以效率到了一定程度,你再往上提升,你所需要附加上面的成本就会急剧增加。那么它就不符合太阳能广泛地用于我们生活场景中、或者说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重要的电力支撑这样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认为,现有的产品比我们Hi-MO 9的效率再有一个大幅的提升、基于电池效率的提升,目前没有看到任何希望,或者说没有看到任何路线。

记者: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双面率和毛利。这个也是市场上关心的啊,包括我们在宣传的时候也看到了,有“效率之王”这样的描述嘛。大家非常感兴趣,那目前这个双面率和毛利这块有没有相关的数据?

钟宝申:这个目前的这个Hi-MO 9呢,它的双面率呢,我们是70%±5。目前呢,市面上我们TOPCon产品的双面率呢,是80%±5。那什么概念呢?如果把背面的效率都折合到正面,相当于Hi-MO 9和市面上的TOPCon的产品,基于一个标准的组件,是相差5瓦。就是说TOPCon会比HPBC二代它的背面多发的电,相当于正面高出来5瓦。但是我们目前的Hi-MO 9比TOPCon是高了30瓦。所以对于一个标准组件,我们的综合功率,把正面、背面的功率全部折算成一个综合功率的话,那目前我们的Hi-MO 9是比市面上TOPCon的产品会高出25瓦,所以它的这个功率还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功率。

记者:然后目前效率肯定也是?

钟宝申:它的效率目前也是这个市面上最高的,如果我们把背面的这个发电量折合成正面效率的话。刚才我也介绍了,这个TOPCon比这个HPBC,相当于背面比正面多了5瓦,折合成正面效率的话。那么实际上呢,HPBC二代产品,就是Hi-MO 9,比市面上TOPCon我们高出了30瓦。那减掉5瓦,还高出了功率25W。所以综合效率也是远远高出目前市面上的TOPCon产品的。

记者:那比市面上先进产品的毛利,这个目前能算账不?

钟宝申:对于我们来讲呢,我们觉得客户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企业的毛利,取决于自己的经营能力。这个呢,我觉得现在不是我们特别愿意去讨论的问题。因为这不是客户关心的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泰睿硅片

“泰睿硅片,我认为是近10年来在硅片领域真正实质性的、对它本质性能有提高的一个技术。”

记者:我就着您刚才说的那个问啊,就是咱泰睿硅片机械强度提升16%,它相当于什么,有没有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它是增加强度还是说可以更柔性了,所以不是那么脆?

钟宝申:这种强度的变化主要还是表现在抗隐裂方面。我们知道组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总是有焊带的。我们BC的电池它本身的焊带啊,就是一面平铺,本身对隐裂就很有帮助,而我们传统的其它电子结构的焊带,都是从正面到背面折弯的。这种折弯,由于硅片又非常薄,所以在折弯处呢,它是非常容易形成隐裂的。所以我们现在这款硅片,叠加我们的一字型焊带——就是BC电池特有的这种特点,所以它的抗隐裂性能是达到了最高的这个级别。这样的话,它的长期发电的稳定性就得到了保障,或者说他的长期衰减就会更低。

记者:我看到一个数据,就是我们这个泰睿硅片+HPBC2.0之后,它的抗隐裂能力是提升了80%,那80%这个概念在业内是不是非常优秀的表现?

钟宝申:是,就是我们通常对隐裂啊,我觉得过去的关注是不足够的。但是对一款要服役30年的产品来讲,它的可靠性是它的生命,是核心质量。我们当然知道造成衰减的原因有很多,其实隐裂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过去,大家硅片相对还比较厚,所以这个问题还能够得到一定的消除。那么现在,大家这个硅片都越来越薄了,在长期的这种野外、室外的工作环境下、在风雪的影响下,其实它经常还是有一定的波动的。在这种不断的波动的情况下,硅片的隐裂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隐裂会造成直接的发电损失或者发电性能的下降。所以抗隐裂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其实就意味着它长期的可靠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长期的发电衰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在这个方向上很好的控制。

记者:那我们现在提的这个泰睿inside,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意味着我们将来所有的组件产品都要导入这个泰睿硅片吗?

钟宝申:对对,我们这款硅片推出之后呢,我们的计划就是隆基所有的产品都会逐步采用泰睿硅片。我们这一款产品会率先、直接在我们的中试线量产的时候采用泰睿硅片,当然我们现在的HPBC一代产品,还有我们的TOPCon的产品,也会逐步把泰睿硅片全部使用上。

记者:也就是说,它不仅仅局限用于BC产品?

钟宝申:对,泰睿硅片是一种宽适应性的、可以用于现在所有的太阳能电池技术使用场景的硅片,而且在每一种电池技术上,它的特点和优点都能够得到发挥。

记者:因为硅片相当于说是隆基起家的技术,那这一块的积淀应该是更为深厚一些。

钟宝申:对,就硅片来讲呢,应该说泰睿硅片,我认为是近10年来在硅片领域真正实质性的、对它本质性能有提高的一个技术。在10年前呢,这个行业推出了掺镓硅片,当时把掺镓硅片用在PERC的电池技术方面,解决了它的衰减的问题,所以是硅片技术本质性能的一个提升。那么这10年来,硅片技术主要就体现在尺寸、薄厚等这些外观尺寸方面,大家去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变化。但是在硅片本质的性能方面,应该说这10年没有变化。那隆基一直在寻求在真正的本质性能方面要有所提高,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支撑着太阳能电池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

当然我觉得也感谢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很多成员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他们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我们的泰睿硅片。我认为这是硅片领域的重要的新的里程碑式的成果,它解决了从单晶硅出现到今天都没有解决的,如何把电阻率的一致性提上来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泰睿硅片解决了这样一个几十年一直存在的科技难题,还是很了不起的。

记者:这个电阻率的集中度更高,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知道技术它经常是这样需要做一些妥协的。可能没有完美的技术,可能我想提高这个性能的时候,就可能要牺牲一点另外的指标,不可能所有的指标都是做到100%,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之前有听咱们这边产品总监叫王一淳,她说,当年我们做开发这个RCZ的时候,为了快速提升拉速,以及我们能够快速地拉晶、连续地拉晶,可能就造成了一定的这个,就像您刚才说的这个电阻率分布不均的问题。

钟宝申:对,可能同样一根硅棒切出来的硅片,它的头部和尾部的电阻率是不一样的。这个不光是拉速的问题,重要的是分凝的问题,这是一个物理原理。在液体中的掺杂剂的含量,随着这个液体量的变少,掺杂剂的含量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时候拉出的硅棒,它的电阻率和头部的这个电阻率的掺杂剂的含量是差异很大的,因为埚里面的溶液变得越来越少,里面的掺杂剂在头部和尾部,它就会自然发生一些变化。大家也尝试用CCZ的方法来去解决,但是CCZ呢,我们也研究了,当时研究了五六年,后来我们放弃了CCZ的进一步研究。是因为CCZ既有这个好处,当然也有弊端,我们认为在这个真正的量产和真正的产生价值方面,应该说那条路我们还没有看到它的机会。所以我们继续在R系的这个方向上去研究如何解决头尾电阻率分布一致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团队还是很了不起,他们找到了办法。

第三部分:关于BC路线选择

“TOPCon是一道海鲜,BC技术是一个佛跳墙”

记者:对,您刚才讲的这个很有意思,就是说能够及时地止损,或者说能够及时地放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智慧。那反过来讲,我们在all in BC这个事情上,那就不乏有一些声音,就会说你既然这个PERC目前还,就说2024年吧,还没有完全出清的情况下,许多的企业他们大幅去上马TOPCon,那我们就把这个BC作为我们未来的一个方向了,会不会这个步子迈得有点大?

钟宝申:这个跟你企业的技术储备和你准备的状态有关系,我认为隆基已经准备好了。所以我们在TOPCon,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去上,也是因为我们BC已经准备好了,为什么要上TOPCon呢?我有更好的,为什么不推向市场上去?

记者: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隆基发的这个世界纪录,其实是基于HJT的。那么就有媒体有这样的疑问,结合今年3月份我们入围了华能的某一个HJT的项目招标,他们就会疑问,说那是不是虽然隆基对外官宣了是all in HPBC,但是呢,又看到不断地在HJT上面去破世界纪录,同时还入围了相应的HJT方面的招标,那是不是,这个HPBC是明线、HJT是暗线,是不是有这样的一个策略的安排?

钟宝申:我觉得这可能是某些个人他的主观臆想吧,对隆基来讲没有这么复杂的事情。因为我们在研发上就一直坚持,对太阳能路线、只要有机会的路线,我们都会进行关注和投入,以保证我们有宽阔的视角和视野。但是在最后我们做投产的时候,我们还是会选择一条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最可行的一条路线。对隆基来讲,我们在去年9月份已经官宣了,说的非常清楚,这也是我们内部研究的一个结论,BC技术路线就是隆基选择的路线。至于这个BC路线,它前面会采用的钝化技术会是什么样的,我们认为各种工艺可以在一起组合。但是核心都一定是BC技术路线。

记者:其实,媒体们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他会觉得现在我们目前官宣的这些产品是不是基于TOPCon+BC的?

钟宝申:另外我还想说一下,就是包括我们做研究,我们为什么做很多路线的研究?其实技术有时候是有这个互通性的,它有很多研发成果是可以被借鉴的。我在研发这个技术路线的时候,虽然最后这个技术路线的这条产品可能没有上线、没有投入量产,但我在研发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成果是可以在我的其他量产技术路线上去采用和借鉴的。这也是科技的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我们经常会看到,本来是在这个方向搞科研工作的,结果发现了另外一件事情、产生了另外的科研成果,其实我们太阳能电池这方面更突出。在研究HJT的时候可能对你的TOPCon方面产生很多可借鉴的工艺和内容,所以它是可以借鉴、可以延展、可以拓展的。所以对隆基来讲,我们做这些技术研究,我们认为都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样,国家在研究核聚变啊等方面投入很大的力量,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因为这些技术我们要瞄着未来。同时在研发过程中产生很多的成果,可以被我们用在其他的方向上、或者其他的产品方面。所以在这些方面呢,我觉得研发还是要考虑研发的特性,要有这个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

然后刚才您提到的这个关于TOPCon和BC之间的这种技术问题,我是觉得大家把很多事情有一些固化、框架化了。实际上,我们HPBC很清晰的一个定义就是复合钝化背接触技术,因为复合钝化呢,它其实前面的H是Hybrid的意思,就是杂交、混合、复合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只要是利于提高产品性能的一些技术、方法、工艺、结构,都是可以去设计的,而不是,我一定要基于这件事儿来做另一件事儿,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去理解的。

记者:我听到一些声音,好像是隆基的人说的,您提过一个很形象的比方。其实这个比方非常好,就是吃海鲜跟吃佛跳墙的区别。

钟宝申:对,因为我是认为,比方说吧,TOPCon是一道海鲜的菜。那现在呢,我说我做的BC技术是一个佛跳墙。你说佛跳墙里放不放鲍鱼,我说哎呀,佛跳墙里确实放了鲍鱼,那佛跳墙里还有什么,它不是个海鲜,它有很多很多的工艺,很多很多的原料叠加在一起。原料不同,工艺也不同,所以它的味道也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TOPCon和BC我们可以这样去让大家比较通俗地理解他们的不同。

记者:那对于食客来说的话——我如果把我自己定义为是客户——对食客来说的话,那我肯定愿意吃佛跳墙对吧,而且你这个如果价格还可以的话。

钟宝申:嗯,我们也相信BC的竞争力,但是毕竟目前BC的产品在市面上还是非常少的,包括隆基也就推出了HPBC的一代产品,那我们现在这种二代产品呢?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只有600兆瓦的产能,要到明年我们大规模的量产才能出来。我相信也有很多客户在期待着。我们这次发布会以及发布会之前和客户的交流让我们感觉到非常振奋,客户非常踊跃和期待,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在向我们征询产品的参数,也有很多客户要求我们提供一个批量来让他去使用和测试。目前我们现在这个600兆瓦的这种产能,给我们这些客户做各种测试的量我都保证不了,这也看出了我们客户的踊跃程度,大家都非常希望能有新的技术出现,能够用到一些新的技术,使自己的项目能够有更好的收益。

第四部分:关于产品策略

“接下来我们在BC技术路线上会走得越来越顺畅,我觉得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记者:好,那其实有一度我们也在,比如说像鄂尔多斯,我们也上了TOPCon产品,那这个是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呢?

钟宝申:因为隆基呢,在全球有广泛的一些客户群。有些客户呢,他希望能够买到比PERC更好的产品。对隆基来讲呢,我的BC还没有大规模的量产,那么这时候我也要给客户提供产品,我不能让我的客户的期待都落空。所以在这样的局面下呢,我们上了鄂尔多斯的这个30GW的TOPCon的项目,主要呢,还是说让我们客户的期待能够得到实现。因为毕竟TOPCon比PERC它在性能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客户有对更好、更高性能产品的这种需求,那我们也要去满足。虽然我们说有更好的,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近处的水也要能够供上。

记者:那这样说来的话,我倒反而觉得我们隆基有一批非常忠实的客户啊。他甚至都可以等待,等待你这个BC上量的这个时间段,就像您刚才说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你先近渴先给我解决吧,你哪怕给在这儿给我挖个井了,是不是这样。

钟宝申:对,我觉得很感谢客户对隆基的一些信赖,隆基也一直坚持着将“可靠”作为我们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建立客户的信赖关系,要真正地把客户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要真正地把品质放在第一位,把产品的可靠、承诺的可靠放在第一位。所以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客户构建了非常牢固的信赖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呢,他们的诉求我们是尽可能地去响应。

记者: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也看到隆基其实虽然上了一点TOPCon,但是在TOPCon上面的策略是非常保守的。您之前也有过表述,说TOPCon它就是一个替代性的技术,那我们也看到最近这几年,从这个TOPCon代替PERC,它有这样一个规律,这个技术迭代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了。所以一直到今天,您还认为TOPCon它是一个过渡性的技术吗?

钟宝申:对于这个从事光伏行业的这个从业者来讲,尤其是做电池组件的企业,其实是风险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它的技术迭代非常快,所以稍不小心,如果你做了重资产的投资,而技术被淘汰了,就面临着巨大的一些风险。那我们会看到PERC取代BSF铝背场电池的这个过程,当时是16年PERC开始大规模的量产,到2020年,PERC的市场占比占到了86%,占到了市场主流的位置。大概也可以这样讲,PERC替代铝背场电池用了4年的时间。那么接下来呢?到今年,PERC就要被替代,就是说在替代了铝背场电池之后,PERC作为一个主流的技术又存在了3年。然后到今年呢,TOPCon会成为主流的技术。但是我们再来看TOPCon的发展,TOPCon在2022年行业开始大规模的量产,那么到2024年,两年的时间就成了市场的主流的技术路线。那在这同时呢,我们也看到BC的技术,隆基已经取得了突破,已经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技术工艺条件,还有所搭建的生态链。那么从这块上,从PERC替代铝背场、TOPCon替代PERC的时间节奏我们来看,其实迭代的速度变得非常非常快。所以在今天呢,我还是,可以很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我还是坚持:BC一定在接下来的5年之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产品。

记者: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5年之内我们的配套的产业链,或者说生态链啊,您觉得它培育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吗?

钟宝申:隆基在计划量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搭建了我们整个的生态链的体系,这个生态链的体系主要是我们有很多的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从装备到辅材到原料。那这些呢,我们都是有很多的合作伙伴来面向量产做开发。所以到今天呢,我们所有这个生态链的这些企业,他们的研发水平,他们的量产水平,都进入到了一个能够去大规模的推广的阶段。所以结合我们,去年做HPBC一代的这种经验,我们相信这一次我们在推广HPBC二代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比一代要完备得多,我们也相信它一定会顺畅很多。所以整个行业的生态链,我们认为其实已经准备好了。

记者:您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有讲过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就叫隆基对于战略性的项目就是“杀鸡用牛刀”,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感受到了隆基是all in BC嘛,全力以赴去攻这个山头。那在BC这个层面,有一句话叫七年磨一剑,您看就是从最开始到今天出的这个二代产品,总共这个隆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投入等等,这方面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钟宝申:隆基在研发BC这个技术上确实投入周期很长,然后投入的资金量也非常大。因为这个BC技术,其实行业内做研究的人都知道,BC技术可以理解为晶硅电池的终点。所以所有的技术最终都会走到BC技术上去。但是为什么过去大家的投入和研究相对来讲偏少呢?主要还是因为BC技术它的工艺步骤非常多,而且它的加工精度、工艺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大家认为做它不具备短期的现实意义。所以在这个光伏行业高度竞争的这种状态下,做长远的规划和投入,对企业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隆基一直坚持就是“第一性原理”,就是我们一定要做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哪怕它难,我们也要坚持。所以隆基做BC技术我们总共投入了7年,先后我们有1000多人在做这个技术的开发和中试。总体上,我们投入了十几个亿的这种研发的一些费用。那么到今天呢,我们也取得了有120多项的这种专利

所以这个产品呢,还是倾注了隆基很多的心血和很多人的一些心血;也投入了公司巨大的资源和很长的时间来去开发这个产品。当然我们也感到很欣慰的是,到今天我们坐在这里,我们觉得我们还是很自豪,我们对这个产品,我们挑战取得了成果,我们挑战取得了成功,我们可以为光伏行业的发展、为这个社会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记者:之前隆基还做过一个HPDC,现在这个HPDC还在吗?

钟宝申:我觉得我们已经不提这个事情了,其实他就是当时TOPCon基础上一个有一点变化的一个产品,主体还是TOPCon,所以我们现在也就把这个叫做TOPCon了。

记者:其实它就是TOPCon的一个变体。

钟宝申:对对,其实就是基于TOPCon的一个变化。由于变化不是特别大,当时技术人员他们命名这个名字,但是实际上本质上就是TOPCon。那基本上现在我们就叫TOPCon,不再提这个。就是我们觉得新命一个名字意义不是特别大,因为它的变化没有那么大。

第五部分:关于技术创新

“产业的进步还有赖于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你要容忍失败。”

记者:因为隆基在过去我们曾经引领过行业,包括这个RCZ技术,还有金刚线切割技术,那现在就大家就会问,隆基能不能重现当日的荣光啊?对这一点,钟董能不能再给大家提振一下信心?

钟宝申:在单晶生长过程中的这个RCZ技术的开发,还有这个硅片切割过程中的我们的金刚线技术的开发,应该说都是10年前隆基开发的一些工艺和技术。那到今天,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行业内基本上所有的单晶厂其实都是用的RCZ的长晶技术,也都是用的金刚线切割的技术。应该说这两项技术的生命周期非常长,大家是在这个技术上不断地精进。这也是隆基为行业做的一些贡献,也支撑了自己的快速发展。那同样的,我相信BC技术同样是一款长生命周期的技术路线。我相信BC的技术会和这个RCZ的长晶技术和金刚线的切片技术一样,在这个领域内会被长期地使用。

记者:也就是说它也会像那两个技术一样,给行业带来更多的贡献和价值?

钟宝申:对的,BC技术我相信它会成为市场的主流。再过4年、5年,我们坐在这里谈,我们会发现市场上全部都是BC的技术。因为你不用BC的技术,我认为在市场上你没有办法生存。同样的,BC技术,目前的可替代的技术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所以就是意味着BC技术会成为这个市场上的一个主流的方向和技术,同时呢,替代BC的技术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可能才能够去开发出来。那就意味着BC技术会和RCZ技术、金刚线切割技术一样,成为我们光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和技术节点。

记者:相当于一个里程碑。

钟宝申:是的。

记者:好,那在晶硅这个赛道之外,我们目前也在关注嘛,比如说像钙钛矿啊,晶硅-钙钛矿的叠层啊等等。既然已经看到了晶硅的天花板,您认为接下来会不会有一些所谓的黑科技突然冒出来,把这个行业颠覆了?

钟宝申:现在大家能够看见的,就是对钙钛矿行业倾注了很多的热情。全球的很多机构、院校都在研究,包括很多企业。钙钛矿呢,确实也表现出了这样的潜质,在这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它的效率提升速度非常快。隆基在这方面也有专门的团队做大量的投入和深入的研究,也和全球各地的钙钛矿的研究机构,和学者有一些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就像大家所知道的,目前全球晶硅-钙钛矿叠层这个技术的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也是由隆基创造和保持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是有系统的研究的。那在这方面呢,我们认为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然后至于钙钛矿之外的技术,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相对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取代晶硅的趋势。

记者:下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发新品的时候,友商其实挺着急,他们发了一个这样的消息,就是说我们不去对外宣称我们破了多少实验室的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但是在我的理解看来,正是因为有不断的这种重磅的科研投入,这么多的研发人员、科学家去努力去攻这个方向,我在这个行走的过程当中,可能真的科研它就是一个少有人走的路,日拱一卒。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哪怕是走过了弯路,哪怕是我再迂回曲折,再回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它所有“know how”的部分,以及“知其所以然”的部分,它是沉淀在我这个企业里面了的。所以,可能有的人只看到最后一个结果,可能我们最终宣布出来,我又突破了27.09%、我又突破了27.3%,每0.01%的这个提升,背后可能是大量的“know how”跟“知其所以然”的这个积累。所以这个问题就是说,因为外界,我们已经给外界有一个形象,大家还是很认可隆基的研发能力的,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应该是,包括我们隆基自己人也好,还是外界也好,应该会有这个共识,就是一个企业你靠什么去建立自己的技术的壁垒和护城河,那这一块从过去到现在,是不是隆基一以贯之的一件事情。

钟宝申:对于太阳能电池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隆基一直是高投入的,而且是持续在投入。主要是我们认为,产业的进步还有赖于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你要容忍失败。那么失败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失败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会助推你下一次的成功。所以从科研的角度来讲呢,我们不能苛求每一次都有成果,而且都能有能够应用的成果。所以我想科研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支持我们这些人员,给他提供资源、鼓励他们,让他们敢于去想象、敢于去试。最终,我们在这些无数的失败当中,我们相信终究会有相应的成果会出来。那终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知识沉淀,这些知识沉淀不管是失败的一些教训,还是说你获得的成果、取得的成就,对企业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我们今天在2024年这个节点在看的时候,我们肯定是有局限的,那么可能就像您刚才说的,再过四年、五年,我们回头再来看看的时候,我们应该会有一些惊喜的发现、庆幸,欣慰当年做了正确的选择,而且这个选择虽然难,但是它一定是会为行业做出更多贡献,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是一个对的方向。

钟宝申:对于我们来讲,重要的还是要把你最好的产品,能够给客户带来最大价值的产品推给客户。这就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目标,也是我们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因为现在的行业大家都知道,竞争非常的激烈。那以前大家一句古语中说,“拿着老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就是说他已经是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你认为它会变好吗?你认为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大家会越来越变得不竞争了、越来越每个企业都能赚钱、都活得很好,会出现这种局面吗?我觉得不会,整个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只有创新,只有新的技术、新的方案,才能够带领着企业,引领着行业走向新的繁荣。老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记者:好的,我们看到一季度的财报上我们是有一些亏损,然后想起了当年在上马金刚线的时候,您有一句著名的话:“允许研发团队一年亏损4000万”。那么我们说BC遇到的困难,这个是不是也是战略性亏损?如果是,那我相信不管是隆基内部还是外部,还是隆基的股东们,他们应该都是能够理解的。

钟宝申:嗯,这个我们在HPBC上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学习成本。刚才我们介绍了HPBC,我们研发了7年,我们投了十几个亿的研发经费,我们有1000多人先后参与系统的这种研发工作。但这不是全部。在这个量产的过程中,HPBC一代我们其实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这个代价远远高于我们的研发的一些费用。但是呢,好在今天,我们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所以我相信,接下来我们在BC技术路线上会走得越来越顺畅。

记者:也就是说,我们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不可以这样讲?

钟宝申:可以这样讲,我觉得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第六部分:关于年报、出货与未来

“我们跟股东是一家,我们相互之间要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一个黑匣子,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做的。”

记者:嗯,一季度的组件出货的排名也出来了,据我了解,隆基一直不是很在意谁是老大谁不是老大这件事情。但是外界呢,总会去把这几个头部拿来做横向的比较。那现在目前这样的状况,您是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或者说态度看待这样的变化啊?

钟宝申:对本身排第几这事儿,我觉得可能是市场上关注这事儿,炒作一下而已吧,我对这个事儿不是很关心啊,因为我们去年一季度我印象我们好像也是这个位置,出货量和排名也是大概这样一个状态吧。那么其实我们确实有一些要总结的地方,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一季度的出货量会低,然后三四季度的出货量会高。这个对生产组织是不利的,所以我们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至于竞争对手的排名,这个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各个季度之间的均衡性差这么多。这个问题我们是这样提出来的。所以我们也是希望在明年我们能够切实得到改善,不再出现今年这种情况,使我们各季度之间的这个出货能够相对比较均衡一点。

你看我们去年的差距很大,去年一季度我们的出货大概是11个GW,但是我们四季度是26个GW,这个差距非常大。所以我认为这个是我们需要去改进的,在这个出货量的均衡性上。然后至于这个出货的规模方面,每个企业有不同的追求,我觉得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在这儿。

记者:那其实我们外界的一个观察也是觉得隆基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企业,那么作为这样的一个行业的领头羊来说,他其实是身兼使命啊,有所为有所不为吧,那在您看来,隆基是什么样的有所为,什么样的有所不为,涉及到这个企业的一个性格了我觉得。

钟宝申:我觉得从隆基来讲呢,我们过去也谈过很多我们在管理方面的一些理念。总体上来讲呢,我们还是追求: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要看它的本质是什么,它的最根本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们要把这个事儿想清楚,只有我们做这件事情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做这样的事情对我们的客户有好处,这样的事情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才会做。至于市场上说的很多事儿它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那这可能是大家愿意八卦、愿意去考虑的事儿。从公司来讲,我们一直考虑的事就是:做这件事儿它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做这件事儿究竟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做这件事儿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这个是我们关心的,其它的其实不是我们关心的,那可能是一些八卦文他愿意关心的。

记者:还有一个点,也是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这一次的年报发布,前面有一个致股东信,叫《长坡厚雪多起伏》。对于这篇文章,我也逐字逐句地读了,说实话读完之后非常地感动,因为很少有一家公司在这样的关头还是这么坦诚。其中有说到,“我们过去两年在这方面走了弯路”、“对于粗放管理带来的浪费缺乏警觉。管理层深刻检讨,把成本领先作为今年的必赢的战役”等等。然后我们看到后面的一大堆的评论,基本上都是加油隆基、相信隆基、静等逆风翻盘,“风物长宜放眼量”,以及还有这个“行业百丈冰、罕有真诚道”。所以我觉得,对于目前的这样的一个状态,我觉得钟董可以给大家再给一些信心吧,或者说再打打气吧。

钟宝申:因为那是我们的年报嘛,年报我们主要还是信息披露,披露很重要一点是披露给我们的投资者,所以它对应的这个受众是不一样。投资者是支持我们企业发展的源泉,所以我们一直是尽全力守护好投资者的每一分钱,使它真正能够产生价值。同时我们也知道,要让投资者投的每一分钱真正发挥价值,最核心的还是企业一定要能够对客户产生贡献。那完成这样一个商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既要能够通过让客户满意来获得企业的收益,这中间就是企业的创造;而股东呢,给我们投入了资源。由于过去几年呢,尤其是过去一年,隆基不管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还是业绩表现,我觉得都是给我们的股东带来了比较大的一些压力。那我是希望,能够让股东知道隆基在做什么、我们在想什么、我们看到的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我们接下来的行动计划是什么,大家做一个推心置腹的交流。我们跟股东是一家,我们相互之间要有更多的了解,而不是一个黑匣子,这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去做的。同时,我也相信,和隆基志同道合的一些人,最终大家会在一起,往前走。

记者:就是时间的朋友,也是长期主义的朋友。

钟宝申:对,就像我在致股东信里引用一位著名投资者的话所讲到的,长期来看,资本市场它是称重机,所以我们也希望隆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然后不断地去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价值。

记者:那钟董能不能介绍一下今年2024年我们的产品以及市场的规划,或者说我们接下来,包括我们的钙钛矿产品推进到什么程度,市场方面的考量、产品的策略?

钟宝申:在24年呢,我们在公司的这个年报里面也都发布了我们的目标。总体来看,我们今年电池组件的出货目标是在90~100个GW。然后硅片的目标是135个GW,这是大概的数量。然后在产品方面呢,我们大概就是PERC、TOPCon、还有HPBC一代产品;相当于这三种技术差不多均分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除了PERC,我们的高效技术大概占比接近70%。总体今年是这样的目标和电池技术产品的结构。硅片方面我们也是在快速地推我们的泰睿硅片。我们最后会根据客户的接受程度来决定我们最后会去产出多少。但我们相信泰睿的硅片会很快得到很多客户的认可和喜欢的。

记者:在今年的年报里面,我们看到了“生物质”相关的字眼,这一块是不是又是一个隆基的战略。

钟宝申:因为隆基呢,一直关注全球的去碳化,我们把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公司聚焦的一个方向,把深度脱碳作为我们研究攻关的方向。那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也看到了生物质给全球深度脱碳带来的机会,以及和我们光伏、氢能之间的耦合。所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也不是说今年才开始,其实过去我们是没有项目,但是我们是有研究机构的,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这个科研工作。将真正的全球深度脱碳和隆基的光伏主业结合、和全球深度脱碳趋势吻合,这样的产业都有什么,然后这里面都有什么样的技术,那也是我们关注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认为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这些成果我们认为它具备了能够量产的条件,所以我们今年是有了一个生物质建设项目生产产品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把它对我们投资者做一个披露,所以我们在年报里面做了一个说明。

记者: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是前两天也是隆基正在发布这个效率世界纪录和新品的时候啊,有友商,就对外宣称了它在产线上的电池效率能够到27.6%,甚至还有更高的可能性。宣称下半年的时候,这个组件的效率能到24.8%。当然对于友商我们不去评价,但是我们基于这个物理的逻辑也好,或者说基于您刚才讲的这个晶硅的理论效率的极限,想问问您对此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钟宝申:我们很乐意看到我们的同行能有一些技术上的突破,我相信这些突破对整个社会都是有好处的。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是很乐意看到,也是愿意去学习的。

记者:感谢钟董。

$隆基绿能(SH601012)$ $比亚迪(SZ002594)$ $宁德时代(SZ300750)$

#隆基绿能#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albert_tey郑正之道05-14 17:45

非常感谢千亿兄的记录。简单的汇总一下:
1.关于新品Hi-MO 9:“大幅度的以这样一种相对效率5%这样的幅度来提升的机会,我认为几乎没有了。
2. Hi-MO 9产品,我们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是隆基基于HPBC二代的电池技术设计的一款高效率的组件产品。单纯从这个技术参数上呢,大家可以看到,这款组件的效率达到了24.43%,而这款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是29%,那么目前我们这个HPBC二代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其实就是达到了理论效率的91%还多。
3. 在可靠性方面,我们这次采用了泰睿硅片,它的机械性能的强度就比原来的硅片提高了16%;我们认为它是一款能够为客户带来非常高的价值、短期内我们没有看到有哪种技术能够对这款产品形成替代、形成超越的产品。
4. HPBC二代:它是在一代的基础上,在效率上和性能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它不是基于一代的持续精进、不是一些小的创新,而是它有了一些大的结构上的变化,同时性能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HPBC二代。同时,基于二代,我们未来也会陆续开发适用于各种场景的产品。
5. 会有一个三代出现吗?钟宝申:我认为比较困难。
6. 我们的Hi-MO 9是比市面上TOPCon的产品会高出25瓦,所以它的这个功率还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功率。
7. “泰睿硅片,我认为是近10年来在硅片领域真正实质性的、对它本质性能有提高的一个技术。”,泰睿硅片机械强度提升16%!这种强度的变化主要还是表现在抗隐裂方面。
8. 泰睿硅片+HPBC2.0之后,它的抗隐裂能力是提升了80%。对一款要服役30年的产品来讲,它的可靠性是它的生命,是核心质量。长期的发电衰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在这个方向上很好的控制。我认为我们泰睿硅片解决了这样一个几十年一直存在的科技难题,还是很了不起的。
9. 我们的计划就是隆基所有的产品都会逐步采用泰睿硅片。
10. 关于BC路线选择:“TOPCon是一道海鲜,BC技术是一个佛跳墙。
11. 我们在BC技术路线上会走得越来越顺畅,我觉得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12. 我还是坚持:BC一定在接下来的5年之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产品.
13. 隆基在计划量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搭建了我们整个的生态链的体系,我们认为其实已经准备好了。
14. BC技术可以理解为晶硅电池的终点。隆基做BC技术总共投入了7年,先后我们有1000多人在做这个技术的开发和中试。总体上,我们投入了十几个亿研发费用。今天,我们取得了有120多项的专利。
15. 黑科技:钙钛矿,晶硅-钙钛矿的叠层等,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相对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取代晶硅的趋势。

儒雅的伟哥05-14 15:48

目前每次公开的演讲,我都会去听。 这次的采访,说真,这女的完全就是怕马屁,这次透露的内容,其实年报说明会的时候差不多都说了。 隆基应该是把bc很多的技术难点攻克了,但是bc2代量产,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就是今年4季度到明年1季度(不同的声音说四季度,这次钟说明年)。目前看隆基手头大把现金流,签单了天量的硅料,自己有硅片(目前看泰瑞很牛),电池,组件,这些都是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但是现在这样的一个竞争环境,前期赚了钱的企业还有资金继续卷,这个过程我感觉起码还得持续一年(隆基bc2代大规模抢占市场,其他人有危机降低产能),所以二季度有可能还是亏本的一个季度(虽然钟说最困难的时候已近过去了,但是不代表能马上盈利,毕竟困难过去还需要时间去经营)。 继续跟踪隆基,等年报和三季报的消息

知行合一选择光明05-14 10:18

隆基也就推出了HPBC的一代产品,那我们现在这种二代产品呢?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只有600兆瓦的产能,要到明年我们大规模的量产才能出来。
我还是坚持:BC一定在接下来的5年之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产品。
隆基做BC技术我们总共投入了7年,先后我们有1000多人在做这个技术的开发和中试。总体上,我们投入了十几个亿的这种研发的一些费用。那么到今天呢,我们也取得了有120多项的这种专利。
我们今年电池组件的出货目标是在90~100个GW。然后硅片的目标是135个GW,这是大概的数量。然后在产品方面呢,我们大概就是PERC、TOPCon、还有HPBC一代产品;相当于这三种技术差不多均分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除了PERC,我们的高效技术大概占比接近70%。总体今年是这样的目标和电池技术产品的结构。硅片方面我们也是在快速地推我们的泰睿硅片。

千亿隆基新征程05-14 12:18

确实,还要熬。逻辑逐渐清晰,还需数据支撑。

全部讨论

不说成本就是耍流氓

非常感谢千亿兄的记录。简单的汇总一下:
1.关于新品Hi-MO 9:“大幅度的以这样一种相对效率5%这样的幅度来提升的机会,我认为几乎没有了。
2. Hi-MO 9产品,我们认为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也是隆基基于HPBC二代的电池技术设计的一款高效率的组件产品。单纯从这个技术参数上呢,大家可以看到,这款组件的效率达到了24.43%,而这款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目前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是29%,那么目前我们这个HPBC二代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26.5%,其实就是达到了理论效率的91%还多。
3. 在可靠性方面,我们这次采用了泰睿硅片,它的机械性能的强度就比原来的硅片提高了16%;我们认为它是一款能够为客户带来非常高的价值、短期内我们没有看到有哪种技术能够对这款产品形成替代、形成超越的产品。
4. HPBC二代:它是在一代的基础上,在效率上和性能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说,它不是基于一代的持续精进、不是一些小的创新,而是它有了一些大的结构上的变化,同时性能上有了大幅度提升。所以我们把它命名为HPBC二代。同时,基于二代,我们未来也会陆续开发适用于各种场景的产品。
5. 会有一个三代出现吗?钟宝申:我认为比较困难。
6. 我们的Hi-MO 9是比市面上TOPCon的产品会高出25瓦,所以它的这个功率还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功率。
7. “泰睿硅片,我认为是近10年来在硅片领域真正实质性的、对它本质性能有提高的一个技术。”,泰睿硅片机械强度提升16%!这种强度的变化主要还是表现在抗隐裂方面。
8. 泰睿硅片+HPBC2.0之后,它的抗隐裂能力是提升了80%。对一款要服役30年的产品来讲,它的可靠性是它的生命,是核心质量。长期的发电衰减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在这个方向上很好的控制。我认为我们泰睿硅片解决了这样一个几十年一直存在的科技难题,还是很了不起的。
9. 我们的计划就是隆基所有的产品都会逐步采用泰睿硅片。
10. 关于BC路线选择:“TOPCon是一道海鲜,BC技术是一个佛跳墙。
11. 我们在BC技术路线上会走得越来越顺畅,我觉得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12. 我还是坚持:BC一定在接下来的5年之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产品.
13. 隆基在计划量产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搭建了我们整个的生态链的体系,我们认为其实已经准备好了。
14. BC技术可以理解为晶硅电池的终点。隆基做BC技术总共投入了7年,先后我们有1000多人在做这个技术的开发和中试。总体上,我们投入了十几个亿研发费用。今天,我们取得了有120多项的专利。
15. 黑科技:钙钛矿,晶硅-钙钛矿的叠层等,我们还没有看到在相对不太长的时间内能够取代晶硅的趋势。

隆基也就推出了HPBC的一代产品,那我们现在这种二代产品呢?在今年的下半年,我们只有600兆瓦的产能,要到明年我们大规模的量产才能出来。
我还是坚持:BC一定在接下来的5年之内,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流技术产品。
隆基做BC技术我们总共投入了7年,先后我们有1000多人在做这个技术的开发和中试。总体上,我们投入了十几个亿的这种研发的一些费用。那么到今天呢,我们也取得了有120多项的这种专利。
我们今年电池组件的出货目标是在90~100个GW。然后硅片的目标是135个GW,这是大概的数量。然后在产品方面呢,我们大概就是PERC、TOPCon、还有HPBC一代产品;相当于这三种技术差不多均分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除了PERC,我们的高效技术大概占比接近70%。总体今年是这样的目标和电池技术产品的结构。硅片方面我们也是在快速地推我们的泰睿硅片。

05-14 15:48

目前每次公开的演讲,我都会去听。 这次的采访,说真,这女的完全就是怕马屁,这次透露的内容,其实年报说明会的时候差不多都说了。 隆基应该是把bc很多的技术难点攻克了,但是bc2代量产,这个时间节点应该就是今年4季度到明年1季度(不同的声音说四季度,这次钟说明年)。目前看隆基手头大把现金流,签单了天量的硅料,自己有硅片(目前看泰瑞很牛),电池,组件,这些都是行业内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但是现在这样的一个竞争环境,前期赚了钱的企业还有资金继续卷,这个过程我感觉起码还得持续一年(隆基bc2代大规模抢占市场,其他人有危机降低产能),所以二季度有可能还是亏本的一个季度(虽然钟说最困难的时候已近过去了,但是不代表能马上盈利,毕竟困难过去还需要时间去经营)。 继续跟踪隆基,等年报和三季报的消息

05-15 12:28

我对比了你这篇和官方公众号的
官方的删减了毛利的部分

05-14 13:45

隆基这是学当年英特尔得口号:Intel Inside呀,不过英特尔每年斥巨资打广告尤其那个“等~,等灯等灯~”是任何企业都学不来的,这声音已经成了思想钢印。
目前公司希望HiMO9能比同等面积尺寸的PERC溢价40%,比Topcon溢价30%,感觉野心太大了些。

05-14 10:48

BC一代量产时难产,隆基付出了数倍于研发投入(10几亿)的代价。钟总说目前顺畅了,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05-14 11:32

轻舟已过万重山,基哥明年53?
现阶段还是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熬。

千亿兄从不落下

05-14 13:47

行业百丈冰、罕有真诚道,风物长宜放眼量,长坡厚雪多起伏。万亿隆基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