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软国际跌回两年低,持续疲弱为哪般?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回复:8喜欢:4

港股市场五月跌的够劲,个股跌幅也全面,除了诸如中国稀土这种网红股走出强势行情,多数受利空国际贸易局势影响的下跌股均相当惨淡。中国软件国际(00354.HK)5月累计跌幅接近15%,自4月的高位算起,最多跌幅超过30%,股价已重回逾两年低位。若再退一步回顾2018年相同事件作用下的下跌浪,彼时高位跌幅超过50%,半年多时间股价就惨遭腰斩,远远跑输同业。

中软国际2003年香港创业板上市,2008年转主板上市,股价2015年有过剧烈波动。引进华为作为战略股东在2015年,当年公司营收也是首次突破了50亿元人民币大关。其后财年业绩稳健增长,股价也基本维持震荡攀升格局。到2017年至2018年股价再次迎来一波大爆发,但也在2018年4月中旬起,贸易战黑天鹅爆发,及至引发对公司的质疑,导致股价也跟随大幅跳水。同期港、A两地TMT板块走势相对强势,多数个股均走出逆市行情,如A股用友网络2018年涨逾30%,港股金蝶国际涨近60%,中软作为港股市值百亿规模以上的焦点股,股价反向而行,时至今日仍远逊同业,其中原因值得探讨。

中软国际是中国领先的软件服务商,2018年营收已经突破100亿元关口,公司目前前5大客户贡献营收占总营收比例约69%,尤其依赖与华为的合作。中软是国内知名的软件服务外包商,2014年最后一次细分披露外包收入占比仍有约45.7%,其后年度业务重新整合,但其业务仍显著依赖单一大客户,且外包商身份始终难以摆脱。公司现有超过6万名员工,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模式,算得上是IT领域“996”制度的重灾区。

1、过度依赖大客户资源,单一大客户风险巨大

翻看中软国际发展史,公司2000年成立于中国北京,与A股上市公司中国软件曾有着紧密的联系,后者最开始拥有中软约19.76%股权,但于2013年完全退出。中软从承接政府电子政务类软件开始,并大力开发总部在日本、欧美的大客户软件外包业务,上市以来业绩增长还算稳健。早在2005年,公司就与微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者也一度是公司最重要的发包商。

从已披露的数据显示,中软2007年的前十大客户营收占比约77%,随后三年也都在60%左右,至2011年下降至43.7%,至此业绩规模已经突破20亿元。2012年客户集中度再次回升,2015年重返60%并加速上涨,及至2018年,该数据已经达到了73.6%。也是从2015年开始公司营收获得显著增长,50亿、60亿、90亿及至100亿。来自主要客户的营收贡献也越来越集中,单计算前5大客户营收占比在2015年就超过一半至52.7%,至2018年已攀升到了69%。

中软是在2012年与华为开始接触并成立了合资公司,逐步承接相关项目。2014年8月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公司成为了华为企业业务金牌代理,合作也覆盖多个行业,双方在云计算、网络安全、工业4.0等领域均有深入合作。至2015年,中软在华为基础网络业务服务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当年来自华为的收入按年增长了46%,过往年份的复合增长率高达64%,近年来自华为的收入总占比持续在三四成之间。

在2015年,中软也对自身业务进行了重新整合,不在以单纯的专业服务业务及外包服务业务来区分,开始建立新的组织架构,来反映行业新风向,及客户新需求。主要包括技术和专业服务集团(TPG)及互联网IT服务集团(IIG)两个线下及线上业务模块,前者是对咨询及外包业务的合并,后者则是公司开发的部分线上新业务,例如解放者平台、云资讯及SaaS定制化服务等。2015年蕴含外包业务的TPG板块营收占比就达到了73.7%,且此后财年该比例一直在提升。

中软一半以上的客户业务都是划分在TPG这块,核心的“大客户战略”始终在贯彻,对重点客户的深度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公司近年财报中多次提及业绩增长受益大客户业务扩张,尤其自华为的业务带来重要贡献。

至2018年底,中软营收突破100亿元,已经成功进入了华为的“供应商发展计划,”也是恒生银行最大的外包服务商,跟腾讯中国平安阿里巴巴的合作也取得一定突破,公司大客户战略取得靓丽成绩。至此TPG业务营收占比达到86.7%,前5大客户营收占比到69%。

深度与大客户合作,不断增厚业绩的同时,也能搭乘大客户创新项目的拓展,中软长期以来深谙其道,并获益颇丰。但是,单一大客户风险始终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风险,稍有超预期事件出现,对公司的打击就可能是致命的。市场上不少经典案例,例如港股上市公司天彩控股,其2012年至2014年间,来自单一大客户GoPro的收入占比分别达到了75.1%、79.9%及82.7%,借助当时GoPro运动相机热潮,天彩2015年顺利实现上市,其后股价最高攀升至3.575港元。但当热潮退却,运动相机领域竞争加剧,GoPro自身业绩下滑,作为代工厂的天彩,股价也开始掉头向下,一年不到的时间就跌到了0.615港元,至今仍在0.4港元下方徘徊。此后天彩控股也努力做过业务转型,但均未有大的起色。其它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比如苹果相关概念股高伟电子瑞声科技等,大都是成也苹果,败也苹果,公司命运交给单一大客户,风险就将不能自我控制,股价的起起落落就不难理解。

中软国际大客户战略取得不错成绩,华为目前已是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若真正失去华为的业务,公司6万名员工可能至少要裁撤六七成,其后业绩必然也无法支持当前股价。去年中美贸易冲突以来,华为公司被美国重点照顾,中软股价也应声下跌,目前股价已经重回到2017年初的位置。暂不去考虑极端情况,其实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企业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机会,华为作为中国具有领先技术优势的行业巨擘,业务辐射范围广,其羽翼下的公司也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只是若行业大哥难熬,小弟日子可能就要揭不开锅了,中软2018年业绩增速已经呈现疲软趋势,未及市场预期。

2、软件外包商标签浓厚,业绩靠人海战术

中软2014年年报披露的外包业务收入占比已经高达45.7%,2015年开始就没有具体披露外包业务了,囊括在新分类板块TPG板块中。近年来更多强调了转型,声称要从“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供应商”向“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网创新公司”全面转型。鉴于公司的行业规模,与华为、汇丰、腾讯阿里等均有达成项目合作,业务范畴也是越做越广,一些新业务均开始涉及,如跟着华为做云、跟着阿里做AI等。

市场对中软的印象还更多是软件外包商角色,想不起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我们提到基础软件商,会想到中国软件、华东电脑等;通用软件ERP领域有金蝶国际,或用友网络金山软件等;及至垂直行业应用软件公司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四维图新科大讯飞等。中软国际更多标签是做外包商,过往战略股东或者合作伙伴不乏联想、微软中移动等客户。在政务、金融、通讯及人工智能等领域也都有所涉猎,但也主要是当帮手,仍然摆脱不了外包商的标签,说白了就是缺乏自身核心产品。

中软2008年成功从创业板转主板上市,当年的外包业务占比35%,其后一直都有四成以上的比例,2015年整合后的TPG业务占比继续提升,到2018年已经高达86.7%。早年公司曾获得微软全球第七家Premier Vendor称号,是当时国内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软件外包商。自主板上市以来,外包业务持续快速增长,每年基本上都有40%乃至更高的增速,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

软件服务行业对外包还是相对比较敏感,从业人员也一般会拒绝去外包公司,从外包公司出来的程序员多少会有些低人一等。为什么呢?因为外包公司的程序员大都做的是最粗浅的流水线工作,按照客户的订制需求,套用公司现有的框架,重复性的代码工作太多,缺乏做自研产品的精细化研究过程。而且,软件外包服务公司还是“996”制度的重灾区,发包商对时间的要求追赶着每一位码农。

另外,截至2018年底,中软员工超过6万人,公司业绩增长可谓依靠的就是人海战术。不停的接包项目,不停的招收新员工,才带来业绩的不断增长。从过往财务数据来看,中软国际毛利率水平多数在约30%左右,净利率仅约6%左右,员工薪酬占总营收比例近年来持续在70%以上。从下面两个图片中来看,公司总收入的增长与员工总数的增长存在很紧密的正相关关系。2018年底的员工数据是62495人,但全年的平均员工数为56659人,人员的进出流失还是比较大的。

为此,特意对比了几家软件公司的人均贡献营收情况,就中软国际、用友网络金蝶国际、中国软件及华东电脑几家数据来看,中软的营收最大,员工数也最多,但人均收入却是最低的。纯粹靠密集劳动力堆积出来的营收,是存在不少水分的。人工的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近年来员工薪酬占总营收比例持续在70%以上。若是持续不注重研发,缺少自由核心品牌产品,想来很难代表行业前进方向。

3、大股东换了一茬又一茬,将公司当做了理想的提款机

中软国际2008年创业板转主板上市的时候,大股东有中国软件、远东控股及微软等,持股比例分别19.76%、13.33%及9.65%,主席陈宇红持股比例仅约6.57%,公众持股量在45%以上。至2018年底,公司总股本约25.44亿股,较2008年的10亿股增加了逾15亿股。中软股权一直都谈不上多集中,期间不断有购股权计划及可转债发行,大股东换了好几茬,令人欣赏的是过往大股东都实现了完美退出。

首先是中国软件,作为最早的“东家”,中国软件在2010年后逐渐出售中软股权,最终于2013年6月完全出清,单纯对比2008年以前的股价及2010年之后的均价,收益算得上十分可观。

2011年,中软获得弘毅投资战略入股,后者总投资额约5亿港元陆续获得了公司19.12%的控股权,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及至2015年4月,弘毅出售所持有的中软全部股份,每股作价3.93港元,较市价4.37港元折让约10.1%。按照此前的购买价约1.86港元计算,此番退出获益约2倍多。

此外,早期大股东远东控股于2014年7月的时候也完全清仓,当时是中软主席陈宇红博士以每股现金代价2.27港元全部接收,而此举也令主席持股比例首次增加到15.18%。不过也是2015年上半年,当时公司股价处于不断冲高的过程中,基本在4港元以上,很完美的高位清仓机会。同花顺显示期间主席持股变动为减持了约1.59亿股,半年多点时间,就完成了一次标准的低买高卖。

2015年弘毅投资退出之后,中软的股权继续处于相对分散格局,公司的运营管理倒并未受太大影响。此后除了接连不断的购股权计划,2015年引华为入股,还通过几项可换股债券继续引进了若干“大股东”,诸如华融资本、Dan Capital等。

中软的大股东可谓换了一茬又一茬,且都以财务投资为主,捞了一笔就走,俨然将上市公司当成了提款机。而中软国际也似乎乐享其成,放开配股、发行可转债及给员工购股权都玩的很熟练,主席跟着机构走一波也能赚上一笔。可是,对于散户来说就得注意了,得留意大股东的成本价,可转债的换股价,小心踏错节拍而一波套牢。

总结:

中美贸易冲突已上升到一定战略高度,两国间的竞争在未来可预期时间内或仍将持续下去。美国对华为等中国先进企业围追堵截,相关行业必然迎来一段难熬的时间。不过困难有时候也算是一种机遇,国产替代将是大势所趋。那些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自然不惧,还有望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但若仍单纯依赖单一大客户,不改劳动密集型业务模式,潜在风险可能就比较大了。


@今日话题$中国软件国际(00354)$ $金蝶国际(00268)$ $浪潮国际(00596)$

全部讨论

2019-06-14 15:00

大股东和公司这一年一直在底部增持,差不多4千万股,说明这个位置的价值。客户18年新增大客户1000多个,非华为业务增长更快,汇丰近50%增长,腾讯平安阿里百度也是大几十增长。人均产出收入规模和产品类型不一样,无对比性,中国软件以前是中软国际大股东,上市16年后现在354收入和利润完爆中国软件,说明问题。这行业未来拼的是规模,和客户粘度,以及行业龙头地位,不是简单拿数字拍脑袋。

2019-07-11 18:29

兼听则明

2019-06-14 17:29

放低预期,耐心等待,长期持有,终会获得合理回报

2019-06-14 15:09

从近几年的转型来看,354也在主动调整收入结构,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平台和产品,新业务现在逐渐打开局面,期待能带来更多非线性增长。个人认为业绩上不用担心,354一大亮点就是业绩稳,股价跌还是情绪面受贸易战困扰,不过倒也是布局的好时点

2019-06-14 14:38

看法相反,市场情绪低迷的时候,恰是长线布局时候,中美贸易缓和后,以及公司其他大客户持续成长时,股价必走出底部。

2019-06-13 14:39

放长眼光,坚定信心,谨慎乐观,中国必胜!

2019-06-13 11:40

大股东都是资本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