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响助推消费第一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关注橙子 稳赚斗金

今日上午《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发布,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促消费工作的决策部署,激发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涉及产品主要包括手机、电脑(含平板电脑)、耳机、音响、全屋智能家电、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家用机器人、智能健身器材等产品,按照销售价格的15%给予补贴,每人累计最高2000元

此番操作深圳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今年一季度,深圳备受疫情折磨全城抗疫,居民日常生活、企业生产经营都受到极大影响,在疫情得以有效控制后于二季度初推出了扩大内需的5亿消费券发放的“双统筹”政策,主要针对5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消费市场。而本轮更像是上一轮消费刺激的升级版本,促销时间主要是5-8月份。如果把传递效应算上,深圳对消费的刺激时间周期拉长近半年左右。

深圳推出消费恢复措施的时间点也是很有讲究,昨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刚刚落下帷幕,虽然说电话会议中的一些政策内容在上半年的几场重要会议里都有提及,但本次电话会议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少见的,那就是下沉到县级单位参加。国家恢复经济的决心之大,范围之广。盘点了一下坊间对会议的评论,虽然有些人已经被三年的疫情折磨的信心有所减弱,但大家希望恢复往日繁荣的想法是一致的!突然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时任总理温家宝说的一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同理,日常做同样一件事,有信心与灰心状态去做,完全是两个结果。

就拿本轮深圳的消费刺激来讲,虽然短期看似是政府的补贴导致财政吃亏,但从长远考虑,居民的消费热情被激发,带动需求上升,有益于产品攻击方也就是企业,企业不仅复工复产还会扩大产能,从而进一步带动原材料及就业,盘活当地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经过良性的持续,政府税收及外商投资等会得到有效增加。

这里需要敲黑板的是,我们国家往往采用的是发放消费券而不是像欧美国家一样直接发现金,主要的区别大体可以归类为:

1.通货膨胀。直接发钱,也就是“直升机撒钱”,这个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来自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学过经济学的对这个大师不会陌生)发表于1969年的论文。他指出,在严重的危机中,特别是因消费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中,中央银行可以印制钞票,然后用直升飞机把钱扔给民众。直接发钱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当下英国及美国就是最好的佐证,虽然说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适度的通货膨胀,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存在,但英、美的通胀率已经开始刷新历史数据,这个就要值得高度警惕,美联储今年的加息导致美股回调30%,未来在6月、7月各加息50个基点将会是大概率事件,美股的继续回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内股市的走强。

那英、美的财政大臣知不知道这么做的弊端,当然知道!不要忘了当今主流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市场游戏规则都出自英、美发达国家。之所以它们敢这么做,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货币的流通,在国际贸易支付占比中,美元占比约为39%,欧元占比约为38%,英镑也是全球前五大储备货币,而人民币占比不足4%,这就意味着使用美元和欧元可以从全世界直接购买到的商品要比使用人民币容易得多,这样的优势在于美国和欧元区超发货币可以将通胀部分转嫁给其他国家,而我们能够转嫁的程度就比较小,如果同样是直接发钱,我们国家更容易引起通胀,而且将是恶性的。

2.税源不同。近期国内苏州再次挂拍一批土地备受瞩目,我们暂不讨论最后的成交情况,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我们国家的财政来源主要还是土地的流转和出让。而美国主要针对个人财产征税,既然美国是针对个人财产进行征税,那相对对每个人的财务情况是十分清楚的,个人财务情况十分清楚(移民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美国偷税漏税的惩戒力度),那在直接发钱的时候就会有所指向,确实困难的人群或者家庭孩子多的人群可能就要多发一些,而经济情况比较好的中产是基本不发的。

3. 各有所长。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倾向于定向调控,比如今年对打压已久的房地产出台了一些缓解政策,汽车,家电不行了就专门出台相关的政策,而各个地区所发的消费券也是有指向的,并非所有的商品都可以购买(深圳的两轮刺激都是定向),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差距极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消费券发的就多,而有的地区从来就没有发过消费券,所以,消费券这种东西在咱们国家只是调节经济的一个工具而已,并非人人都可以享受得到。

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在昨日的文章中已经分享,可以翻看

火爆全网就靠您的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