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报后再理解周期,再认知中海油、紫金矿业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6回复:79喜欢:39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财务季后,有关中海油紫金矿业等热门个股的多空分歧又激烈起来,看到很多相关帖子屡屡登上热门话题,其中也有很多大V。

没持仓的投资者有的可能看个热闹,有的是踏空者酸心理作怪,有的在纠结是否要建仓。

持仓的投资者有人稳坐钓鱼台,有人一路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人则是越涨越慌,随时准备一键清仓,落袋为安。

无论是何种立场,我认为关注到这些个股的投资者都应借此机会去再度理解周期的本质,再度认知真实的中海油紫金矿业,即使不能让你心中所惑有个答案,即使每个人心中答案都不一样,但这确为认知的必由之路。

而不是在热闹中迷失,或被其他人不加分析的结论所误导。

1、4月25日,中海油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业绩,八个字概括:极为亮眼,远超预期。

财报显示,一季度,中海油营收1114.68亿元,同比增长14.08%;归母净利润397.19亿元,同比增长23.7%,创下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而一季度,国际原油(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格为81美元左右,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在这种情况下,中海油的业绩还能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得益于产量和成本。

产量方面,一季度,中海油实现总净产量180.1百万桶油当量,同比上升9.9%。

2、中海油桶油主要成本为 27.59 美元,同比下降 2.2%。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说明中海油更高利润的项目产能正在释放。

而国内同行的桶油成本是50美元以上,中海油与这些同行相比,如此出众,它的周期怎么可能和其他的简单笼统去判断呢?

3、另一个亮点是,中海油已经在南海实现深海开发的突破,这不仅是中海油的突破,也是国内石油行业的突破。在陆地原油开采进入后期之后,深海是最大的能源接替区。

这对中海油而言,潜力和想象力都深不可测。可以说,中海油的成长性比市场预期的绝大部分成长股都要好,所以中海油是披着“周期股”外衣的成长股。不用担心估值会下降,相反,会逐渐被市场发现重新估值。

4、无论从企业增储扩产的阶段还是从股价的走势看,中海油仍是几年前的中国神华长江电力,10年前的贵州茅台。股价真正开始升浪是在今年初,远没有到考虑周期结束的阶段,紫金矿业也是类似逻辑。

这是从周期长短分析的观点,而不是看K线瞎猜。

5、中海油2024 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到397.19亿元,资本支出约人民币 290.1 亿元。

中海油的资本支出一直保持高位,假设到达某个阶段,储量和产量都上到一个新的台阶,资本开支大幅减少,那么这部分数据加到净利润上去。这时候的估值就是中海油的一个基准。

可以预见的是净利润和资本开支双重变化下,股价上涨,市盈率也极大可能继续下降,出现越涨越便宜的现象。

6、(认识周期的误区)

按照“一切都是周期”这种思维定势去做出投资交易,是很多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是大部分投资者与“超级牛股”无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一季度报后的中海油港股创出新高,A股(中国海油)也接近新高。在这种位置上,只简单以“一切都是周期”这种思维去判断中海油的投资价值和风险都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陷入了认识周期的误区。

为什么这样说?

7、(真实的周期)

很多投资者对周期的理解很肤浅,以为行业都有周期,个股都有周期,这种思维定势也与资本市场环境有关。

因为以前的壳非常有价值,无论行业如何,企业如何,没有退市,反而业绩越差,越接近破产,股价越上涨。这就让很多投资者有了一切都有周期的思维。这在以前的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企业破产了,很快有各种资产重组方式可以使其焕发新春,重新有了新的周期。股价又涨起来。

这种资本市场的周期和现实产业的周期是不一致的,不是真实的周期。

真实的产业周期是千差万别,一刀切,简单肤浅去理解的话,发生的错误就不是一点点,据此作出的交易带来的投资损失也不是一点点,是非常严重的。

比如房地产行业中的阳光城、泰禾集团已经退市了,金科股份、世茂股份也马上退市了,这些曾经是行业中并不差的企业。

如果你相信“一切都是周期”,在漫漫下跌路上去抄底,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退市股中的接盘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种思维。

即使没有退市的,比如猪周期的正邦科技,从27元跌到十几元时,也有很多周期信仰者意图抄底周期底部,可是这些投资者当初知道跌到10元也没有等来新的周期,再怀着信仰耐心等待到5元,这时候还会怀疑吗?如果此时迷茫摆烂,执迷不悟的,那么会继续坚持到现在的2.78元每股。

即使这样,是否还有周期,一切都不明朗。

8、(真实的周期)

所以,不加分析而仅根据K线去给周期做趋势判断的话,要不就是抄底跌到你怀疑人生的个股。

要不就会错失大周期大趋势的牛股。

真实的周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和无的根本区别,大和小、长和短的天壤之别。

而这些区别背后也是千差万别的环境、行业和企业个体之间的差别。

认知周期关键是分析这些千差万别的背后形成的大小长短周期。并找出我们能够有较大把握的其中一段来作为交易依据,特别注意只是周期中的一段。

所以很多争论中海油的投资机会和风险的帖子,没有时间这个维度的话,一切都没有意义,很多口号式的结论只会混乱没有大部分经验尚浅的投资者思维。

9、分析不同周期形成原因的方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0、同时资源行业,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周期。

中海油紫金矿业所属资源为铜和油,和其他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紧缺程度。

有些人用锂这几年的变化来说明任何资源的紧缺状态只是一个故事。

这种观点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是错误的。

锂是年轻金属,从2020年开始历史性需求加大,短期供需错配引起的紧缺,短期几年来说不是真实的紧缺,因为在一两年内几乎全世界的企业都可以快速扩产,最终达到过剩。

但是铜与油呢?

铜和油成为全球的大宗商品,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铜的历史更悠久。

供应情况已经非常稳定,弹性非常小,特别是铜,全球的铜矿生产商在一路高位的铜价背景下,产量大部分都是下降的,如果能扩产,谁还有钱不赚啊?

常说的产能出清,都是低于成本价才能发生,而铜价变化并不大,甚至在相对高位,很多铜矿巨头的产能也是下降的。

在这点面前还会说所有资源紧缺程度都一样吗?

(具体多紧缺和需求变化多大的分析详参笔者相关文章,这里不展开。)

中海油一季报的成本是 27.59 美元,而同期实现油价是78.75美元,这里有多高的毛利润?

经历过长期(多年)高毛利的检验,供给天花板在哪里?比任何预测分析师都靠谱。

11、而就在全世界全行业中大部分企业都难以扩产甚至持续下降产能的背景下,中国海油紫金矿业因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具体的优势分析笔者相关文章也有文章,这里不展开),脱颖而出,鹤立鸡群成为全球的龙头,而不只是国内的龙头。

是目前在两市上市公司中稀缺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经常看到很多投资者整理国内上市公司从不同角度看的世界之最。但是那些很多只适合增加自豪感,而真正能生产全球流通产品,在全球同行业保持领先盈利能力的还真的很稀缺,中国海油紫金矿业便是为数不多的两家。

比如美的海尔等家电品牌,在全球也有竞争力,一是流通范围不一样,更重要的需求稳定性不如铜油大宗商品

通俗地说,铜油大宗商品,有能力扩产出来不担心销售,全球范围内缺,国内更加缺。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具有持续稳定扩产能力的企业,为什么要用“一般的周期思维”去看待呢?

结语:全面认知一个周期、一个企业是需要进行很多的横向和竖向的对比分析。

一个超级牛股,其中一个表象特征是有很多待挖掘待分析的地方,很多新的客观事实陈述出来都会让很多没有静心研究的投资者误解为是在吹牛。

时间和篇幅所限,这里仅为抛转引玉,以后有机会将持续更新。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研参考。

精彩讨论

总甫榕树04-29 08:53

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中海油低估
二是铜矿的现在和未来前景比较明朗,被市场认可。
铜历史悠久,又是未来科技几乎所有领域最广泛最重要金属
历史导致其供应比较少了,未来决定其需求还很大,只能通过高铜价来平衡。

全部讨论

请教一下,为何同样是资源股,紫金矿业的估值比中国海油高出这么多呢

树总火速解读一下洛钼一季报呗

04-28 22:16

现在都没睡就等树大🌳的雄文🍏

04-28 22:23

树总,再来一篇紫金的一季报分析呗,期待

04-28 23:37

紫金今年也是个牛股,我之前持有2年多,但是由于没有高股息支持,上下几个大电梯后,终于在今年初没忍住只赚了二十几个点走了,甚为可惜。但是我持有海油3年多,涨到现在,除了卓越的成长性,仍然可以算是个中高息股,怎样拿着都不怕。这个方面来说,紫金差太远了。要是紫金有高息保护,坐电梯我都毫无畏惧啊

04-29 07:41

这个逻辑放在几年前股价不涨的时候应该也成立吧,那会同样的逻辑,股价为啥不涨了?22年煤炭股价高点的时候同样有很多这样的论调,供给扩大很难,现在煤价怎么跌下来的了?周期肯定不是看股价,是看供需,供给上不来,需求会不会减少了?不管是铜价还是油价,价格高了就会抑制需求,需求才是成长的拉动力,已经有报道铜价高,下游已经开始减产了,短期内可能股价上反映不到,假以时日了?一旦地缘政治出现变化,油价会不会跌了?

久经考验的金铜油!
10、有些人用锂这几年的变化来说明任何资源的紧缺状态只是一个故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锂是年轻金属,从2020年开始历史性需求加大,短期供需错配引起的紧缺,短期几年来说不是真实的紧缺,因为在一两年内几乎全世界的企业都可以快速扩产,最终达到过剩。
但是铜与油呢?
铜和油成为全球的大宗商品,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铜的历史更悠久。
供应情况已经非常稳定,弹性非常小,特别是铜,全球的铜矿生产商在一路高位的铜价背景下,产量大部分都是下降的,如果能扩产,谁还有钱不赚啊?
常说的产能出清,都是低于成本价才能发生,而铜价变化并不大,甚至在相对高位,很多铜矿巨头的产能也是下降的。
在这点面前,还会说所有资源紧缺程度都一样吗?
(具体多紧缺和需求变化多大的分析详参笔者相关文章,这里不展开。)
经历过长期(多年)高毛利的检验,供给天花板在哪里?比任何预测分析师都靠谱 。

04-29 04:10

有深度的研究!感谢分享!

04-29 00:50

还是想知道作者对紫金目前估值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分析下

04-29 09:37

海油这波主要是因为圭亚那。连埃克森美孚都说是圭亚那挽救了他的一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