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1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回顾下2000年的基金黑幕事件——

2000年10 月,《财经》杂志刊登了《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一文,“基金黑幕”事件爆发。

作者声称该文是根据上交所工作人员赵瑜纲写的一份内部报告编写而成,并称“虽然没有得到赵瑜纲本人的合作,但《财经》还是经过种种曲折并拿到这份“在市场中传闻已久但多数人尚未目睹的报告”。

《基金黑幕》一文设有“基金稳定市场——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倒仓——更能迷惑人的操纵行为”“独立性——一个摇摇欲坠的幻觉”“净值游戏——不仅仅是表面的欺瞒”“投资组合公告——信息误导愈演愈烈”6 个标题并对基金全盘否定。

原报告作者赵瑜纲保持着相对审慎的态度,对结论也有保留地称是“样本期数据”。有些结论建立在不到一年的数据基础上,用赵瑜纲的话说,“自己只是从事个人数据分析”。学过统计的人都清楚,样本数量和样本期的选择对结论具有决定性影响。而报告辗转到市场上,则变成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文章。

10 月 16 日,“老十家”基金公司联合发表声明,指出《财经》杂志在 10 月刊登的《基金黑幕》一文对中国基金两年来的试点成果给予了全盘否定,其中有颇多不实之词和偏颇之论,严重误导投资者……基金在中国发展虽然只有两年多,但起点较高,中国基金公司是国内监管最严格、制度最完善、透明度最高的投资机构之一,业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10 家基金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定地走规范化道路。

《财经》不甘示弱,连发数文给予回击,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随后,时任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公开表态:“证券市场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形成的特定市场文化,不是一夜间可以改变的。这一现象(指基金运作)与市场发育水平有关,可能不全是基金公司本身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后经”证监会检查小组检查,除某家基金公司异常交易记录较为突出外,其他公司只是出现偶然或轻微的异常交易行为。

“基金黑幕”对基金造成很大影响。随后国内很长时间内没有发行新基金,也没有成立新的基金公司,基金发展停滞了两三年。

全部讨论

04-16 22:35

20多年了还是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