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半导体行业

Q:上半年晶圆厂的整体运行情况和稼动率现在是怎样的?

A:从传统的半导体行业周期来看,一季度通常是淡季,二季度略好,三季度最好,四季度次之。目前,我们仍处在一个相对下行的景气周期中。尽管经历了一段谨慎备库存的时期,稼动率现在略有回升,但具体的情况因工艺不同而异。某些平台的工艺可能是满的,而某些则可能比较空。整体上,有的代工厂的稼动率可能在五六成,也有的达到七八成。BCD工艺和国产CS领域的需求比较旺盛,相应的代工产能相对吃紧。目前景气度略有回升,但具体回升程度,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Q:未来晶圆厂流片价格的趋势如何?是否会因抢订单而出现价格战?

A:今年晶圆厂绝对会有一定程度的价格竞争。尤其是普及的公益平台工艺,时间会引起价格战。就8寸和12寸流片来说,由于国内成熟工艺的新线扩产速度并未减慢,会导致市场上成熟工艺的产能过剩,特别是12寸线路,它们将会更加竞争激烈。流片价格相较于2019年和2020年水平稍高。稼动率的情况相对乐观积极,但价格竞争将非常激烈。

Q:晶圆厂的定价策略是怎样的?在价格调整上会有怎样的节奏?

A:晶圆厂的定价策略相对保守,定价通常慢于市场需求变化。他们倾向于观察订单情况以及市场终端的应用动向,然后才决定价格上调或下调。因此,他们在价格调整上的节奏总是稍慢一些。在目前的市场下行周期中,晶圆厂在降价时会考虑保持KPI和产能利用率,同时也考虑到降价过多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负面影响。他们尽量采取不降价或尽可能少降价的策略,试图通过那些“感性”和“小众”订单来维持业绩。不过,若订单量未达预期,最终可能不得不选择降价。

Q:目前的毛利率水平对晶圆厂来说是合理的吗?对晶圆厂来说,毛利率在多少算是偏低?

A:对晶圆厂而言,一个合理的代工价格应当能保证合理的毛利率。行业经验表明,晶圆厂的毛利率低于20%被认为是非常低的,而优秀的产品毛利率可以达到70%至80%。一般而言,30%左右的毛利率是比较正常的。晶圆厂需要适时调整其产品组合,减少那些毛利率极低的产品比例。

Q:中国大陆近几年建设晶圆厂的速度将如何影响代工行业的格局?

A:尽管中国大陆的晶圆厂建设速度很快,我认为这不会对晶圆代工行业的整体格局造成太大的实质性变化,至少排名顺序不会有很大变动。国内头部的两家晶圆厂,包括华宏,近几年扩展迅速,特别是华虹集团,其扩产速度非常快。新兴晶圆厂像广州的月星公司也开始了三期工程,在上一波景气周期中崛起。同时,国内一些因种种原因而未完成的晶圆厂项目正在被接管和盘活。尽管如此,整体产能扩充的绝对值是相当可观的,但大部分都采用成熟工艺,排名变动不大。

Q:大陆的厂商产能需求端是否能填满?扩建的晶圆厂是否会导致未来兼并的情况发生?

A:扩建晶圆厂是否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全球范围内,晶圆厂层面的兼并是相当罕见的。尽管有一些并购事件发生,但整个行业的并购活动并不频繁。产能扩张通常是通过单一厂商的内部整合,而不是通过并购其他晶圆厂来实现。

Q:目前国内成熟工艺线使用的光刻机种类,以及尚威的28纳米光刻机和国产光刻胶的发展情况如何?

A:在成熟工艺线,中国晶圆厂不仅使用阿斯玛(ASML)的光刻机,还有来自南康和日本的设备。市场上通常认为28纳米以上的工艺是成熟工艺,而小于28纳米的则是先进工艺。至于尚威的28纳米光刻机,对其情况不太确定,并且觉得今日会议不适合讨论相关敏感话题。关于国产光刻胶,虽然目前还存在对外依赖,但国产光刻胶在一些非关键领域已经取得了进展,特别是成熟工艺中的使用。先进制程中国产光刻胶仍需大幅提升。光刻胶产业链复杂,包含上游的单体树脂到成品光刻胶的整个过程,国内的公司正在这个领域进行细分市场的开拓。

Q:国产大硅片市场情况如何?可以分别谈谈8寸和12寸的情况吗?

A:在8寸硅片领域,天津中环在IGBT晶圆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一点是通过其对英国技术的采购可见一斑。而在8寸功率代工方面,华虹无疑是国内的绝对龙头,其主要产品都采用了利昂威旗下新金瑞红制造的硅基外延片,国内来看,新金瑞红在硅基外延片光源方面的表现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头部公司。至于12寸硅片,则感觉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三名的产商表现不错,竞争相对合理。

Q:如果美国在2024年继续打压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A:如果美国继续其限制措施,我认为越往上游越容易受到影响。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切实的产业战略和敏感性,具体的讨论就不展开了。

Q:目前国内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趋势怎么样?是否正在变强?

A:我非常肯定地回答,国产化趋势正变得越来越强。观察实际情况,即使在不景气的环境下,新建的半导体生产线不在少数,而这些新线基本上都设定了国产化的目标。我知道的一些案例中,企业为了树立品牌,初期线路可能还会采用全球领先的设备,但对于第二条线甚至第三条线,他们明确表达了希望完全使用国产化的设备和材料。因此,这明确显示了一个趋势,即国产化的意愿在越来越多的新生产线中变得非常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