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经济学》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前几天梳理 K哥投研推荐的低估公司,里面有两家啤酒公司;而且我的兴趣一直在消费类公司,这是无穷无尽的金矿,也会带来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体验。

在学校图书馆,恰好有本《啤酒经济学》,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另外,学习不止是书,现在B站也是个有趣的学习资源,在B站搜“百威英博”,可以出来一系列的视频资料,其中不乏很有趣味的视频。

说回《啤酒经济学》:

1. 古代的啤酒: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埃及人、古巴比伦人都喝啤酒,那时喝的是“没有过滤和沉淀的啤酒,用吸管避开浮在啤酒表面的酵母和谷壳”。

古希腊人、古罗马人轻视啤酒,他们喝葡萄酒。不过罗马人毕竟没有征服日耳曼,那里是喝啤酒的人统治(德国和英国,不适合种植葡萄,但适合种植大麦、小麦)。

2. 早期的啤酒现酿现喝,没有储存、输送的需求,也就不需要考虑防腐问题。那个时候也用啤酒花发酵,并且发现啤酒花具有防腐的功效。不过,既然没有防腐需求,那么啤酒花也就没有大规模使用——看来啤酒花的味道在当初参与发酵的各种原料里,并不算好。后来需要出口啤酒了,啤酒花才正式成为啤酒原料中的固定一员。

3. 英国和法国是世仇,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如果英国人买法国葡萄酒,这不就等同于资敌嘛。所以,英国对境外的葡萄酒征高额关税——按体积征收。后果就是廉价葡萄酒不会再有市场了,而高端葡萄酒不受影响。那么底层人民喝啥呢?啤酒。

4. 英国对啤酒也征税。小规模生产时,征税效率低且税务官有可能徇私舞弊;规模化生产以后,只要“抓住少数关键人”,税就能征的上来。所以议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啤酒的价格,从而稳定大厂商形成的垄断联盟;而大厂商积极缴税来换取议会对啤酒的支持。双方都同意把法国廉价的葡萄酒排除在外。

英国的海外扩张、殖民地战争,可以说是靠着啤酒税支撑的。因此,一定程度上,啤酒塑造了世界。

5. 捷克的皮尔森啤酒、德国的巴伐利亚酿酒法,都是使用“下层发酵”。这种方法使用的酵母作用缓慢,在发酵过程中重量增加,沉到桶底,酿酒师就可以轻松过滤啤酒。往往需要将酒存放在寒冷的环境中(比如小山坡的洞穴)。从而生成清澈、淡色的窖藏啤酒。

6. 即使到了现代,在战争时期,因为酿酒原料的稀缺、昂贵,酒厂也常使用期待品,比如麦芽、甜菜、几种调味品(比如芫荽籽、甘菊、柠檬皮、橘子皮等)。用廉价谷物(比如玉米、稻谷)代替大麦,就有淡啤,饱受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