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23年经营情况浅谈(一)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4月27日,洋河股份出了23年年报,年报数据不及预期,很多投资者对洋河的增速表达不满,年报数据如下,23年全年营业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10.04%,净利润100.15亿元,同比增长6.8%,扣非净利润98.4亿元,同比增长6.1%。我深入研究财报,并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竞争对手的财报情况,研究洋河财报数据后面公司实际的经营情况和管理层的意图,对投资者关注的点做如下分析:

1、关于管理层诚信问题:23年营业收入增长没有完成22年年报提到的23年“力争完成营业收入增长15%”,而在洋河股份发布的2月28日洋河股份年度工作大会新闻报道,认为公司“总体完成23年各项目标任务”,投资者认为这是管理层不诚信。洋河股份是国有资本控股,张董是有政府背景的官员,在担任洋河股份董事长之前,张董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所以作为国企官员,一些官话套话在所难免,总不能在年度工作大会这样的场合中,说自己做得不好,各项任务没有完成,还是要给员工和投资者以信心,而且“23年各项目标任务”可不单单指营收目标,还有党建、生产任务、员工待遇、社会公益等等,“总体完成”也不等同于“圆满完成”,总体完成等于基本完成,就是百分之八、九十完成,所以我认为公司“总体完成23年各项目标任务”这个表述不代表管理层不诚信。

2、关于洋河利润增长问题:根据年报表述的行业发展情况显示,23年白酒行业实现营业收入7,563 亿元,同比增长 9.7%,实现利润总额 2,328 亿元,同比增长 7.5%,而且白酒几家头部企业增长得都很好,无论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比如茅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9%和19%,五粮液为12.5%和13.1%,泸州老窖为20%和27%,汾酒为21%和28%,古井贡为21%和46%等,与这些酒企相比,洋河的增速实在太慢,作为“老八大名酒”之一的洋河好像不在同一个世界,很多投资者认为洋河增长太慢,太拉胯了;其实,我反而觉得洋河的增长是契合去年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符合经济预期的,是值得让人放心的,其他几个白酒企业高速增长反而让人疑惑,很不放心,为什么?因为公司主动降速控渠道库存,公司5月13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也有表述:公司营销数字化系统能够动态感知和适时掌握主导产品的渠道库存、动销情况,目前,白酒行业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存量竞争、结构增长、品牌集中”等趋势将持续凸显,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公司主动降速转型,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加健康发展。为了控制市场库存,公司调整优化销售结构,下半年收缩供给量,导致销量下降。财报数据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上半年洋河营收和净利润为218.7亿元和7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和14.06%,下半年营收和净利润为112.5亿元和2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48%和-13.41%,说明面对23年下半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社会库存高企的情况,洋河管理层采取主动降速,加强动销,控制渠道库存;从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等几个数据来看,洋河的销售策略也是最保守的,把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等几个项目相加,洋河26.8亿元,茅台0.7亿元,五粮液157亿元,泸州老窖131亿元,山西汾酒51.7亿元,古井贡酒49亿元,同比22年增长(注意:22年的要减去已背书或贴现且在资产负债表日尚未到期的应收款项融资)洋河13.5亿元,茅台-0.5亿元,五粮液-133.6亿元,泸州老窖85.3亿元,山西汾酒41.5亿元,古井贡酒46.1亿元,增长部分分别占营业收入百分比洋河4%,茅台约0,五粮液-16%,泸州老窖28.2%,山西汾酒13%,古井贡酒22.8%,茅台还是最牛,应收账款几乎为零,茅台的销售策略最为保守,也标明了茅台的品牌力和供不应求的销售情况,洋河股份的销售策略相比其他白酒企业来说,是最为保守的,五粮液也在加大动销力度,提高开瓶率,进行渠道清库存,其他高增长酒企多多少少有向渠道压货,人为提高业绩增长,粉饰报表的嫌疑。其实白酒业绩增长有良性增长和恶性增长,良性增长就像洋河一样,着眼于长远利益,坚持长期主义,利用数字化系统等工具,掌握渠道库存,大力度帮助渠道提高社会开瓶率,真正把酒消费掉,使渠道有再次批货的需求,从而实现良性增长;反之恶心增长就是不考虑长远,只看短期销售业绩,不管经销商能不能把酒卖出去,也不管社会库存有多大,只要求把报表做漂亮,把酒压给经销商,甚至利用酒企强势地位从银行低息贷款,用酒企贷、酒商贷等金融工具把款项高息借给经销商,让经销商买酒压货,但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很危险的,一旦渠道库存累积到一定程度,同时白酒消费环境不及预期,业绩将会大大衰退,现在不良增长有多快,以后恶性衰退得就有多厉害,渠道清库存可是很漫长也很痛苦的。洋河也可以这么做,也可以轻松达到两位数增速,但是18-20年艰难渠道清库存的痛苦记忆让洋河坚持走良性发展的道路。

3、关于洋河销售费用高的问题:洋河销售费用23年达到53亿元,同比22年41亿元增长29%,其中广告促销费更是高达34.6亿元,同比22年24.1亿元增长43.5%,在广告促销费增长幅度如此大的情况下,洋河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却这么缓慢,是洋河的品牌力不够,亦或洋河的土地盐碱化了?投资者很疑惑。洋河的广告费用,22年12.8亿元,其中全国性广告费用10.7亿元,地方性广告费用2.04,23年11.1亿元,其中全国性广告费用4亿元,地方性广告费用7亿元,洋河对营销策略做了调整,把资源倾向地方性广告,可能加大了在梯媒和地方性媒体的投放力度,营销逐渐下沉,这个策略改变带来的效果待观察。促销费用从22年的11.34亿元增长到23年的23.5亿元,增加了一倍多,主要用于开瓶扫码有奖、产品试喝、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增加品牌力等,洋河增加促销费用,加大促销力度,加强消费者运营,我觉得是为了提高开瓶率,让白酒真正能够被消费者喝掉,降低社会库存和渠道库存,实现良性发展,大家也都感受到了,22年下半年疫情放开以来,确实白酒的大消费不是很景气,而洋河依靠数字化系统能够适时掌握动销情况,渠道库存和主要产品的开瓶率,所以洋河为保证合理的渠道和社会库存,主动降低业绩增速,收缩发货量,同时提高广告促销费,向地方性广告资源倾斜,加大动销力度,帮助经销商降低渠道库存,这样才能在经济回暖之时,实现更快速更良好的发展。

4、关于洋河生产量、销售量双双下降问题:洋河生产量和销售量双双同比大幅度下降,23年生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16.6万吨和15.8万吨,同比下降19%和15%,难道洋河酒卖不出去了,或者洋河不想干了?其实洋河是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23年优化了产品结构,以更小的销售量实现更高的营业收入增长,这点可以在公司产品毛利率上涨这点得到证明,其实公司的业绩说明会也明确了这一点,主要是销售结构优化,导致销售量减少,营业收入增加,简单说,就是卖的少,收入的多,投资者在问道2023 年主导产品的市场表现?洋河回答,体量上,从高到低依次为梦之蓝、海之蓝、天之蓝;增速上,从快到慢依次是天之蓝、梦之蓝、海之蓝,也标明了销售结构的不断优化,价增量减。

5、关于省内份额遭到今世缘侵蚀问题:在洋河正在全国范围内开疆拓土、攻城拔寨的时候,大本营江苏市场份额却遭到了今世缘的侵蚀,老巢都要被占领了,未来洋河何去何从?其实今世缘是一匹黑马,这几年发展很快,用的打法也是洋河过去用过的,洋河太过于大意,让今世缘在眼皮子底下发展起来,面对这种情况,23年年报提出“深耕大本营、深度全国化”,洋河做出了对省内市场将围绕“升维提势,回归江苏”的大方向作系统性规划,配称提升组织系统能力、配套的资源与营销战略落地。洋河酒是老八大名酒之一,而今世缘是一地产品,品牌力与洋河酒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只要洋河重视起来,认真制定省内发展规划,省内重要资源倾斜,认真做好各项规划策略落地,我想江苏作为沿海发达大省,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凭借洋河酒的品牌力、洋河铁军的销售能力和洋河渠道的优势,深耕大本营的战略是有看头的。

洋河还是有很多亮点的,比如分红率,以目前的价格测算,将近5%,而且分红比例高达70%,为行业内最高,而且洋河现金多,如果没有重大现金支出,还有继续提高现金分红比例的潜力,以现在100亿元的净利润来看,目前洋河的静态估值也是14倍左右,为行业内最低水平,在增长不降的情况下,以后等回归到合理估值也有翻倍的收益。从洋河目前控库存的经营战略和干净的财报数据,以及白酒行业业绩增长的特点来看,我相信洋河未来维持5%以上的增长,问题是不大的,增速要多少就是洋河想不想用良性增长和稍微向渠道经销商压点货以达到高速增长的选择问题。还有洋河手工班10、15、20正式发布,洋河手工班10已经开始铺货,洋河手工班可不同于市面上的年份酒,市面上的年份酒都是假年份,数字没有意义,就是一个代码,洋河不走寻常路,走差异化路线,真年份战略。比如手工班10,采用的是10年前的基酒作为主体酒,同时添加一定量的15年基酒作为调酒,手工班15,采用的是15年前的基酒作为主体酒,同时添加一定量的20年基酒作为调酒,这些基酒每一滴都是真年份的,手工班是洋河未来高端突破的重要载体,公司将持续开展控量挺价的渠道政策,以手工班树立高端品牌形象,树立价格标杆,短期不追求放量增加销售业绩,坚持长期主义品质主义原则。目前洋河储有60多万吨不同年份的原浆陈酒,储酒能力高达100万吨,其中陶坛储存的高端年份酒已达23万吨,如此庞大的优质产能规模,确保了老酒的品质和口感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加上洋河稳健的发展规划,良性的销售策略,我相信时间是站在洋河这一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