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5月6日,过犹不及。

没开,没有合适的。

假期做了十来个模型出来,同时把所有模型做了一个分类。

如果一个票符合模型,它会自己跳出来,我一眼就能看到他符合哪个模型。但当一个票不符合模型,我看它结构也不错,也许可以做,这个时候我要找到对应模型,修改条件用20年的历史数据做验证,来判断它能不能做。

但当你判断它属于哪个模型的时候,会很麻烦。因为一百多个模型,很多模型几个月不出一个,你记不住,这个时候你要判断它属于哪个模型会很麻烦,很头大。

所以假期我把所有模型给它做了一个大的分类。比如炸板后次日去做的,连板后接力的,40日平台的等等,分出大约10来个分类。当判断一个股票属于哪个模型的时候,先找到大的分类,然后在从这个分类下去找细分的对应模型,就容易多了。解决了我多年的一个痛点。

还有就是任何模型都是有局限性的,一个模型并不一定会越改越好,过犹不及。

当一个模型已经比较稳定,并且经过了历史的检验。你修改的时候最好谨慎一些,微调可以。但当你要适应某一个牛股,需要大改这个模型的时候。你最好保留这个版本,然后做一个新的版本出来,否则有可能你会把这个模型改的面目全非。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任何一个模型都有它的局限性,不同的模型适用不同的结构。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做这么多的模型,而不是靠几个模型包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