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举

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2喜欢:0

前段时间央行买国债的新闻刷屏了,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我国QE要启动了,大通胀可能就要来了。
事实是什么呢?客观来说,央行买国债也是无奈之举,出发点是想经济复苏。
无论是买国债还是直接发货币,本质都是投放货币,也就是放水。放水的目的只有一个,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我们国家从来没有直升机撒币的习惯。放水的方式一向依赖信贷。除了信贷渠道,就是直接融资渠道,比如一级市场发新股。
经济不好需要注入流动性,刺激交易。疫情后经济弱复苏,大部分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都受伤了。复苏需要钱,资金需要积累,这时候注入流动性,就可以加快经济复苏。
以往最常用的就是降息,但是现在美元高息环境,对内地资金吸引力很强,内地不是不想降息,而是要考虑降息后加速资本流出的结果。
另一个层面来说,降息不是绝对有用的。日本曾经长期0利率,但是经济也是今年复苏起来的,而且复苏的成色不足,争议很大。
如果持续降息到0利率,经济仍然起不来,还得回到放水的老路上来。
所以这次刺激经济,用的是央行买国债。而且为了规避法律,特意强调是在二级市场买国债,这样就合规了。
那么如果不买国债,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经济呢?很遗憾,现在央行能动用的工具非常少。
以往出口很好的时候,央行可以通过强制结汇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相当于强制将一部分外汇变成新生人民币,市场凭空增加了资金,流动性自然好起来了。但是现在的出口明显不景气,外汇储备也越来越紧张。
除了强制结汇,其他的方式就是投放MLF、PSL这样的中长期流动性。尤其是PSL,是以棚改的名义直接向地方政府发钱,效果非常明显。
当然PSL的后果也有缺陷,比如14年的全国范围大棚改引发了随后的股楼双牛市,房价暴涨一轮。这种大规模的通胀加剧了贫富分化。这也是本轮周期操盘手不希望出现的。
所以可以看到在23年底PSL大规模放水后,今年初的PSL规模明显缩小。结果就是地方棚改只能以房票形式推进,拆迁拆不动、拆完给不足的情况变得普遍,旧改对楼市的影响大大减弱。
那么还有什么工具可以用呢?有的,比如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这也是操作范围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降低,毕竟银行是金融的基石,存款准备金是保障。
当前的情况就是地方财政很困难,加不了杠杆。大部分行业已经产能过剩,内需严重不足。货币政策空间有限,受美元高息压制。外汇受出口拖累,强制结汇失去效果。
所以只能中央政府下场,主动加杠杆。以买国债的方式注入流动性,总比直接QE谨慎些。
当然,另一个层面来说,现在M2已经突破300万亿,市场资金是非常充足的。只是这种充足是整体的假象,内部分化严重,巨头手握现金不肯下场,大众资金短缺且情绪悲观。
经济复苏后,宏观调控的空间会大很多,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无奈之举。

全部讨论

05-02 18:55

QE一定会开始,目前各种财经号都在解释,肯定是在打预防针,放政策气球,我提供一个线索,一旦6大12小银行对个人银卡转账提现做出更严格的规定和限制,说明对人民币的管控开始了,也就离QE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