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0喜欢:0
AI板块是否见顶的问题,要看是个股见顶还是板块见顶,这两个细分维度去考究。
单纯从板块表现而言,AI第一波高潮实际上是4月份初左右陆续见顶,这是大部分AI眉毛胡子一把抓后的第一波分化。
这个时间节点经过第一波调整之后,以硬件,光通信,算力,以及有具体应用场景的硬件软件AI群体走出了第二波并创出新高,但是诸如360,云C,格林ST等并没有走出来新高;
这也意味着,在阶段涨幅巨大之后,每一次涨幅休整之后,再次发起的标的都会基于认知的不断聚焦而集中,但凡是真正核心AI的标的,调整充分之后都有可能再次起跳,而基于市值或者基本面无法给足预期的标的,则表现相对滞涨甚至不断回撤。
所以整个AI板块也是不断再挖掘新的方向,从AIGC到具身智能等等,从大厂供应商到有本土AI研发实力的公司,实际上一直不推陈出新,从行业到细分公司的挖掘路径。
明牌的或者群众认知在表象的属于第一阶段,那些真正拥有核心AI技术研发潜力的反而基于涨幅或者估值的合理性后续不断接力。整个AI行业的演绎路径从大模型不断拓展到各种行业细分AI的确认。
因为整个AI行情实际上已经启蒙,对于AI+产业的推进过程会一直持续。这是迭代生产效率的有效工具,大家已经很清晰的认知到这种底层逻辑。
但是如大拿说的,AIGC可能并不是本土的机会,具身和交互才是,对于本土的经济形态而言,产业链或者制造业的迭代能力下的场景生态,才孕育了具身智能的广阔前景,这里面又以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且智能驾驶,智能制造为落地节奏最快,因为智能驾驶基于L3的场景已经开始落地,智驾本身就是AI改造的典型场景,智能制造里面基于AI赋能的公司实际上已经有各种产品推出且呈现出平台化的覆盖能力,盈利能力积极呈现。
挖掘本土拥有AI研发能力和持续战略的公司,能赋能产业的AI本土企业,我相信是长线资金一直在琢磨的方向。
但是不管行情怎么演绎,我个人整个操作过程中,拥有左侧优势但是看不懂估值或者市值体量的阶段,基本都是按照涨一波陆续做出零成本的持仓原则来做仓位策略,而基于估值或者市值依旧在稳妥区间的AI标的,则给足耐心,看云卷云舒。
有敢买的信心,敢持有的预期,有耐心看底牌,才有资格拿奖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