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第3小浪?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时间在2024年2月5日,见到1391点,也就是第一个1444点,没到第二个1240点。

时间勉强能对上(3月前),但位置没到,看上去像是“失败”的。

那么市场运行到现在,上证已经见3000点,深圳综合指数(399106)也到了1670点,是不是第3小浪结束了,已经展开第4小浪呢?

这正是c浪的技术难度。

根源还是上面这张图:

持A方向的技术是1、2、3、4、5、a、b浪(八浪理论)的技术理论,多采用的是统计概率的分析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滞后”,也就是说有发生数据才有统计数据。

“滞后”性对于1、3、5、b浪来说,无非就是“赚”多“赚”少的事情,有“赚”的效应,所以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

而2、4、a浪的调整,也仅且仅是对它们的各自前浪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它们“积存”的能量是一定会完全释放在各自的下一浪。

B方向的技术,也就是整个c浪的技术,是“逆反A方向技术的”,也就是逆“赚”的效应。

那些“滞后”性的统计概率技术将会是失误的“根源”。

大A从1991年至今,现在已经是第三周期了,下图是深圳综合指数 399106:

每个周期的3浪:

第一周期的100点—312点(1991年12月5日—1992年5月26日);

第二周期的104.90点—520.25点(1996年1月23日—1997年5月13日);

第三周期的452.33点—1412.64点(2008年11月4日—2010年11月11日);

它们共有的特点就是超出内力的支持范围,靠的多是外力(资本或政策产生外力),我称它们为“野蛮3浪”,美股从2010年开始也是这种特征。

而它们各自对应的4浪,仅且仅是对它们的整体升幅作调整,也就是30%—50%的回调。

市场也会暂时不去处理这种由外力引起的上涨,也就是不会有像“6124.04点”那种“反应”。

暂时不处理不代表不处理,留着“秋后算账”,也就是在周期最后一浪,也就是八浪理论里面的c浪处理,故而c浪总是那么“问题多多”。

c浪首要目标就是清理这个“野蛮3浪”的外力引起的涨幅。

很多人认为c浪特点就是“杀伤力”大,记忆中无非就是6124.04点和2015年的“短暂”大幅度回调动作,但它们都是短时间内就结束了。

真正的c浪是价格和时间“双杀”的。

有兴趣的去查阅一下上证1993年777到1994年7月底的资料。

在面对深圳综合指数大c浪的第3小浪时,“技术无用论”此起彼伏。

大多数忽略了时间,那么在深圳综合指数大c浪的第3小浪,倒下一片就成为了必然。

记住,c浪不是处理对应浪的“问题”,它要处理整个周期的“问题”,甚至是前周期的“问题”,通俗来说就是“倒查”。

如今市场规模这么大,市场的规范性建设再次被提起。

我在“大A的发展周期”提到过的第二周期事情,如今第三周期的末期又被提起,只是此时已经非彼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一定会更大。

A方向技术说白了就是增加持股比例,降低现金比例;

B方向技术跟A方向相反,增加现金比例,降低持股比例。

好像跑题了?

没有,不说明一下,很难明白c浪技术是这么难的!

也说明了c浪生存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1993年的“777”开始,大A已经告诉大家——c浪是很复杂的!

它的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积存”的能量不一定要对它的下一浪完全释放,也就是第3小浪积存的“上涨”能量可以不在接下来的第4小浪完全释放。

在如何确立一个下跌浪里,有一个明确的指标,也就是“至少跌去高位的30%”,所以下跌浪很好理解。

但是,在上涨里面就较复杂,它可以不超过20%的,也可以是倍数的……

第3小浪没到1240点,虽然能涨,但是上涨能量会被打“折扣”的,也就是按1391.32点开始走第4小浪,理论可以见到1950点。

但这仅仅是理论,它的上涨能量不像2、4、a浪,要一定释放完毕。

记住,c浪的技术是逆反A方向的,也就是说,它的上涨能量不像2、4、a浪要完全释放,可以留存的。

判断第3小浪是否结束的方法也很简单:

第4小浪<第2小浪,那就是3浪没结束;

≥第2小浪就是结束了。

正是基于B方向技术的逆反性,固有这么多存疑,不敢贸然作出“第3小浪结束”的结论。

规定时间到达预定点位,是第3小浪结束的重要标志,缺一不可,这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会令接下来的浪走出“较为可观”的行情。

现在所谓的“失败”,是指“预期可观行情”预判失败。

再来看上证

超强的管理意志一直加持着。

目的是明显的:时间换空间。

但管理意志始终是外力。

在那个预测点没出现之前,上证基本就是做防御性质的反弹(20%以内),级别不会高的。

市场的逐级下行,足见内力之强大。

每次外力施加,在令市场短暂上涨的同时,也令底部的“喇叭”效应扩大……

无论是A方向技术还是B方向技术,都会遇到“技术陷阱”。

A方向的技术陷阱可能不会“致命”;

B方向的技术陷阱可能是“致命”的。

这也就是众多投资者认为,账面不反应(“赚”的效应),这也算技术?

这就是认知的最大差异,在c浪里面,抵御风险,存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仅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