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投资基本原理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0喜欢:15

本文来自公众微信号“北海茶客投研笔记”

目测创新药的行情又要起来了,预计很多券商又要开始对这个领域进行基础培训了。今天也谈点我们的学习心得:

创新药看起来千头万绪,但只要搞清楚一些常识,咱们就能把行业里面的边角料很容易的去掉,关注到那些真正创造价值的公司,找到投研应该着力的方向。

一、目前我们只投全球已成药的靶点

不管你怎么吹,目前我们的医药跟美国比起来还是十万八千里。对基础靶点,成药性的探索,中国企业花不起那个钱,也不愿意花那个钱。必须承认在现阶段,我们就是躺在美国的科学树上做些亦步亦趋的动作罢了。

所以,那些横空出世,在国内做个垃圾临床,或者画个图就说自己要做成FIC的管线,在我们这估值为0。美国人都没搞成的药,国内哪个公司说自己就做出来了,我们根本不信。

实际上,目前国内创新药真正在美国上市并且能做成大单品的,都是走的BIC路线。国内很多公司动则出来开个小房间会议,说自己做的东西是全世界独一份,大多数时候都是个笑话。

能做好BIC就很牛逼了。所以美国已经成药,并实现销售放量的药,就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实际上,每一轮A股炒作的方向,都体现出很强的“美股映射”,每一只牛股,都对应着一个在美国的大单品。比如智飞生物的9价HPV疫苗,恒瑞信达的PD-1,我们总结过这样的文章《创新药藏宝图》,国际上的重磅单品,对应的靶点中各个药企的研发进度,竞争格局,就是我们投研的重点。

二、能在美国上市的药是重点关注方向

这点我们讲过,虽然都是创新药,美国的创新药行业和国内的创新药,不是一个行业。这体现在,美国的创新药是5000亿美元的大市场,而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刚刚接近千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0亿美元。200亿美元,正好是美国新晋药王,k药在2022年的销售金额。

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和传奇生物的cital-cel在美国上市放量很快,未来大概能实现50亿美元的销售额;

美国创新药这个行业看上去很复杂,但实际也不复杂,因为只要临床效果好,临床数据好,它就一定能上市,就一定能获得医生的推荐,就一定能实现销售放量。比起国内因为政策和关系因素的扰动,它好像没那么复杂。

而要去美国上市,国内企业目前相对现实的路径,就是把某些有前途的管线授权给国际大药企,因为在美国做临床动则要耗费数十亿美元,国内这些公司暂时还不具备这个实力。

那么就很简单了,能实现海外授权的,特别是那些首付款金额较大的bd,就是我们要重点跟踪的管线。

2022年重磅海外bd梳理

三、销售峰值、临床数据,临床进展是跟踪要点

说清楚了关注的方向和公司,接下来就是研究和跟踪三大要素:

1、销售峰值

首先第一步需要了解药物机制、药物设计结构、专利等,哪些适应症在早期临床展现潜力数据、未来可能向哪些适应症扩张(可对标海外看国内)。并了解这些适应症的基础信息,例如病因、症状、生存期等。

其次去了解现有标准治疗方式,欧美很多疾病有自己的指南推荐,国内有默沙东诊疗手册等,里面对不同症状下药物的优先级都做了排序推荐。同时追溯这些标准治疗的销售峰值及渗透率爬坡过程。

最后需要预计药物若顺利上市后,将会抢占多大市场,这就需要了解适应症的发病率(结合各种流行性调查报告来推断),对应的患者群大小。了解药物进医保后的大致定价,对比同类药物临床进度、数据优劣,来推断未来渗透率及市占率,从而推测峰值。

同时还需要多看研报(国内外券商研报都需要关注)、海外机构(例如evaluate、Globaldata等)、药企自身(一半药企对自家重磅药物都会给峰值指引)对该类药物的峰值指引。

2、临床数据

每年都会有不同科室对应的区域性学术大会,例如实体瘤有ASCO、ESMO、CSCO等,血液瘤有ASH,慢性病有IDF(糖尿病)、欧肝会、ICA(自免)等。

公司一般会在会前提现公布数据,整理对应数据,并对比现有最佳临床数据,观测药物临床数据是否具有突破性。当然对临床数据的解读会经常出现偏差,这就需要详细分析患者基线、入组规模、给药次序剂量、对照组情况等。同时需了解很多临床专业术语(不同病症间的统计指标各不相同,需要大量学习),了解数据背后折射到现实世界的意义,详细观察药物带来副作用会否影响成药、安全性是否最佳。最好在同一病症下,不断积累多种治疗手段或药物的临床数据对比。

除了临床数据外,给药便捷性也需要参考,例如注射还是口服、注射间隔等依从性的提升,能有效弥补非劣的临床数据。

3、临床进展

进度也是药物研发的生命线,需密切关注跟踪公司在CDE、FDA等的临床进展,预测药物是否有先发优势。如果该靶点暂未成药及在全球临床进度位于前三,是有望被大MNC提前收购的。

同时密切跟踪各药企财报、电话会议,每季度业绩会和日常电话会议都会有研发进度、临床数据披露指引。需谨慎看待长期临床进度不更新的产品,需特别关注临床进度极快的产品,背后折射出的是药物是否有突破性疗效、公司的临床能力。

每年很多药企都会有研发日报告,药企一般会公布核心产品管线规划、一些早期管线临床设计及临床推进指引,这对于前瞻性预判药企临床是关键。

搞清楚了以上的基本原理,其实创新药的不适期很快就会过去。

我们也不是医药专业出身,5年前当我立医药这个flag的时候,遭到了很多嘲笑,他们动则就说:你为什么要选择世界上最难的赛道啊,买白酒不就行了?

我现在的感受是:

荆棘之路,走着走着,也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