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市的整体进程

发布于: 雪球转发:417回复:470喜欢:1084
 在资本市场上,短期流行的观点多数是错误的,因为它来自过于近视的结论,而一个现象,所用的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异就很大,比如近期的人民币贬值,什么数次逼近跌停之类的,短期看,确实有点吓人,甚至有人得出人民币要崩盘的结论,可是把人民币与美元自2006年以来的走势连起来看,结论就大不同,最近的波动只是人民币长期升值道路上的正常回调而已,长期的大趋势,主基调仍然是升值。
我认为,但凡能形成趋势的物事,要想窥得真谛,参照系必须是长周期的,投资最核心的就是把握趋势,所以在资本市场上追求真理,多视角长周期的思维习惯是一定要培养的,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习惯也都不曾意识到的,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尽可能短而快的赚钱,可惜资本市场是个反人性的设计,这么理想的美好愿望怎么可能让人如愿?但是偏偏绝大多数人不信这个邪,所以在资讯上,在观点陈列上,几乎在关于资本市场的所有畅销或吸引关注点的核心,都是为那些不信这个邪的人所准备和服务的,这是保证热度和收视率的根本,同时也是保障市场赔率的基础。
 短期流行的观点多数错误,在资本市场上几乎快成为一个原则,因为资本市场不支持太过简单的直线思维。
近期比较流行的观点之一是:本次牛市和经济基本面无关。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谬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是必然的正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至今从来不会颠倒,资本市场是天生的效率辨识器和创新测量仪,它就是为追逐优秀的效率与创新而生,但是它本身并不会无中生有,自造出高效率因子和创新元素,这个有助于提升生产力的高效率因子和能够开发新市场的创新只能诞生在实体经济中,只不过一开始它们往往很小,很不起眼,不能被大众所认识而已,但是资本市场却能不断扬弃这些优秀因子,并聚集资金不断追逐,从而最终把他们扶上云端,这是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特异功能,如果这些高效率和创新因子的浓度不够,市场自然萎靡不振,反之,如果浓度相当,乃至蠢蠢欲动,资本市场自会早于实体经济许多表现出来,这是现代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最深层,也是最根本的逻辑关系,从来没有和实体经济无关联的牛市,牛市必然是实体经济的折射或提前反应。
近期比较流行的观点之二是:这只是个资金推动的牛市。
牛市是必然需要资金推动的,但真正的牛市主导因素不可能是资金,资金只是主导因素的结果,资金充沛永远不会成为牛市主导,无端的只是因为多就堆出一个牛市,任何时候,资本都不会这么弱智。过去十多年来总体上中国资金从无匮乏,甚至一直背负超发滥发之名,如此富营养化的流水,资本市场照样走出一个长达七年的大熊市。
上述两个较为流行的观点都是出自中国证券从业人员,他们活跃在各个媒体上,很有话语权,这让我多少有点惊讶,因为他们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比较认真的。但细想想也不奇怪,这两个观点本身也互为因果,如果你认为牛市和经济基本面无关,那么自然得出推动牛市的元素只是资金,只要钱多,就可能牛市。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一种不学无术,更是一种懒惰,如果你不能找到引发牛市的核心因子,自然会不断被市场的短期表象所误导,被一些静态过时的经济数据所迷惑,自然不能完整享受牛市进程的全部,自然会受到各种短期现象的干扰,也自然会像一个处于惊骇状态中的老鼠,一有风吹草动,就即刻逃之夭夭。
从A股历史的表现上来看,整体认识水平和投资意识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线性思维阶段,静态的现象和数据成为最实在的投资依据是深入人心的,而且市盈率也被误读成为一种固化的衡量手段,其指标也泛平均化,行业属性与产业新旧的区别不够明显;往往是那些最为简单的逻辑最容易得到大众认同,并迅速发酵升温,比如06/07年的资源涨价牛市,产品持续涨价提升业绩,别无其他,仅因此推动企业股价上涨, 必然没有持续性,今天回头来看,之后引发暴跌是必然的。
牛市和资本市场简单直白的对应关系,只发生在牛市进行的中段,首尾都是不合拍的,熊市亦然,这是资本市场的傲人之处,它有极强的预见性,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是相对成熟,这种不应期就越明显,因为说到根本,资本市场很少作为一个映射器,而多数是一个时光仪,它是用来发现未来的。
未来是由提升生产力的高效率因子和创造新市场新就业机会的创新元素主导的,这两者,首先是和现有经济体系中的低效与过剩产能是对立的,它们以弱小姿态出现,却生命力强大,它们也以变革和制度改进的诉求出现 ,虽然阻力重重,但能出现的本身就确定了来者不善。
二十世纪的最大不幸,是全人类有近半的人口参与了计划经济的实验进程,最终实践证明了它的失败,它不仅让经济失去活力和增长,还侵蚀了传统的道德体系,因为它必然带来专制和权力寻租,人类发展必经此劫,因为没有实践,谁也不知道结果究竟如何,就算对市场经济坚定如美国者,在整个过程中也有过犹豫和波折,虽然睿智者早有预言,但睿智与否没有实践的结果衬托,也显示不出来; 未来再过五十年,再来回顾中国近三十年的变革史的时候,很多非客观因素都随时间消逝,人们才会看清,过去的八十年的主要脉络实际上就是一个从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曲折过渡的历史。
今天,我们正处于这个进程的中段,而且是个难度较大的攻坚战。说的再具体些,今日中国正在经历产能过剩向效率提升转型的阶段,正在经历计划经济影子长尾效应拖累向更纯粹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资本市场面临的背景,是新兴产业创新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并存局面,正是感应到实体经济中的上述积极元素,才带来了资本市场的走牛。
软件与信息,智能化,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等等,他们的发展提升生产效率,带来新市场,可开拓空间巨大,自然是牛市表现的主力军,是执牛耳者,是牵引牛市方向的主力军;国企改制则是跟跑者,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滞后者,因为庞大所以滞后,是方法论的问题,在认识上已经没有障碍,从混合经营制最后到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制这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未来属于市场化最充分,竞争经验最丰富的群体,资本市场从现在就开始为之评分了,从目前的结果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巴菲特老师格雷汉姆的名言:长期看,资本市场是一台精确的称量器。
纯粹市场经济化的美国,其资本市场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出现了三大指数,道琼斯指数代表庞大蓝筹股群体,标准普尔指数代表行业中坚群体,可称做二线蓝筹,纳斯达克代表新兴经济群体;而半计划半市场经济的中国,在整个转型历程中也发展出三大指数,其代表的群体也很有特色,上证主板综指代表的是脱胎于纯计划经济体系的类股份制的国营企业, 中小板指代表民营集体制下地方政府扶植的企业,创业板则代表相对市场经济成分更为纯粹的私营企业,指数代表的是群体的主流,并非属于某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必然有该群体的特色标签,很多是混搭的,但是大致特色还是显著的,始于08年金融危机后的熊市,首先在2012年底由市场经济成色最纯粹的创业板带领下开始走出熊市,中小板次之,属于跟随,而假装已经市场经济化了的主板市场群体却没有起色,半年以后还创出熊市以来的新低,此后一年都在岌岌可危的生死线上来回蹉跎,直到去年7月才在一系列综合政策红利的利好之下走出了跟随牛市的行情,相比之下,这连续8根的月线红线和已经牛了27个月的中小创业板相比,谁是领导者还不够一目了然么?
确实,在静态数据上,主板群体的确是很价值的,但是这帮永远抱着奶瓶的白又胖群体,和那些披荆斩棘的肌肉块块黑又粗的群体比起来,谁更富有生命力呢,资本小姐要是比武招亲的话,绣球抛给谁?说白又胖群体抱奶瓶,是因为他们一直有计划这个奶娘呵护的,或者给划条护城河,行政准入或禁入,或者明明产能过剩了,还能再给四万亿奶票;再或者国家帮着开拓新市场,一带一路什么的,像高铁,技术这么过硬干嘛不直接走出国门打市场,掺合不必要的非经济元素,自然在商业招标中授人以柄,给竞争对手借口,自己也打上借助外力的标签;我们的中式马歇尔计划,能否如愿以偿,那也是要相关产业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来配合的,如果最后给对方一个输出过剩产能的印象,我看效果将大打折扣。
所以,综合的看,如果说过去30年和未来50年整体上中国经济的发展核心脉络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全面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渡,那么资本市场的估值表现也应该与之合拍,转变越充分的,享受估值溢价越高,实际上今天的中小创和主板平均市盈率的分布,也正好对应了这种关系,除此外,中小创企业还有行业新,发展潜力大等优势,享受数倍于主板平均估值的优势是站得住脚的,况且,随着注册制的推行,新三板转板,以及亏损类新兴产业也可以接纳上市,过去单纯的以市盈率衡量估值合理与否的标准,在创业板上会率先突破,衡量创业板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看其平均市盈率如何“合理”,而是看十年之内,它能拿出几个BAT式的企业,拿出一个同等规模的企业,可以让100个创业企业退市,就算是这样的配比,创业板也算是成功的;
所以本文最后,要斧正的流行观点之三是:注册制推出利空创业板、中小板。
这绝对是当下很普及很被大众接受的一个观点,就像减持一定带来股价下跌,肯定表示高管不看好企业发展的逻辑一样,其实完全和事实发展不相符,中国股市长期以来一直是按赌场化原则来解读的,所谓的筹码供应多,熊市自然来之类的认识,可惜资本市场不是这样的,股票供应量大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供应什么,你供应未来的希望还是供应过去旧体制下制造的伪强大,资本的反应会完全不同的,中国目前不仅不缺资金,如何善用和消化有点过多的资金本身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注册制之后,中小创牛市与否完全是由内容来决定的,加上一定会与之伴生的退市制度,这才将建立一个与成熟市场完全相近的真正的资本市场,整个过程,应该是非常积极的,因为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低效存高效的过程,是牛市发生和持续的最核心的要素。
至此,A股牛市的发展脉络也应该比较清晰了,一句话,越是彻底市场经济化的群体,越是牛市发展的核心区域,也越是有可能规模性的成长和升级,越是需要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的,则越是后知后觉的跟随群体,这是一个时效性很长的判断,不会因为近期国企大盘股持续热度而有所改变,有人用“黑五类”来泛指目前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所处的位置,非常滑稽可笑,也很不恰当,这种代表着整人文化糟粕的文革词汇,最好别用,用了也只表明使用者的无知,黑五类是当时地主、富农、反革命、右派,坏分子的简称,拿它对应指市场中的小股票、差股票、题材股、次新股、伪成长股不合适,今日中国人人争做地主富人,执掌国家变革的人不少也是过去的右派,照此推演,未来执掌资本市场主流的,不正是出在黑五类股票之中么!

精彩讨论

Elsa20082015-03-02 11:55

乱是表面,实质是雪球强大。除了雪球,你上哪里去找这么多有趣的人,有趣的观点,相互碰撞的场所?
就象昨天有一个在加拿大的前辈说,他看了柴静的视频,觉得很痛心,看了那些看完视频攻击柴静的人的言论,觉得更痛心。他一直觉得,中国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总是在日益强大,然而这次,他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这种看法好象只是一个美好的幻觉,被颠覆了。
我没有安慰他,但我告诉他我的真实想法:柴静的节目本身,就是中国走向强大的表现。有反对柴静的种种声音,也很正常,甚至也同样是中国走向强大的表现!比如@释老毛 ,他攻击柴静的真实理由或许远远不象他东拉西扯地说的那么复杂,很简单-怕他手里的银行股跌而已。大家可以看一看,雪球上有几个银行股的投资者是赞赏柴静的?又有几个$中国石化(SH600028)$$中国石油(SH601857)$$兖州煤业股份(01171)$$宝钢股份(SH600019)$$河北钢铁(SZ000709)$ 。。。等等上市公司的投资者会喜欢柴静的节目?这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行为,每个人都有为自己的利益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观点,中国才会变得更透明,透明才更容易找到真相,追求真相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
只不过,真相,不会任何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的利益而改变。反过来,股市投资者的利益,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自己的行为,决定于自己是愿意追求真相?还是愿意象@释老毛 那样自持才高八斗,巧舌如簧,力图把凡是符合自己判断的都说成是真相,把不符合自己判断的都说成是谎言?投资者选择站在真实的一面,还是选择自己蒙蔽自己,蒙蔽他人,得由投资者自己来决定。
而投资收益,跟投资者的判断是否符合真相有关。跟投资者有没有能力去说服自己和雪球上的朋友,相信他所愿意相信的真相,无关。

全部讨论

2015-03-16 22:28

haowen

2015-03-07 06:46

我赞同你说的一点:创业板里面会走出一些上涨千万倍的时代先锋,领军企业。
但是我要提醒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这里的机制是绝对的淘汰制,一千个里面出一个极品,其余的都死掉;我绝不敢投资创业板,股市里能生存下去的人都聪明绝顶,要选到那个极品,必须是聪明绝顶中的1/1000,还要运气好,我不符合这条件。

2015-03-04 12:19

收藏了!

2015-03-04 11:02

让一个创业板股成长起来,让100个创业板股退市也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代表着99%的创业板投资去必然巨亏甚至倾家荡产!

2015-03-03 17:16

2015-02-28 18:49

主板可以炒炒军工,随着国力的增强,军工企业不存在产能过剩。

2015-02-28 07:32

大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