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不一定是为了求剑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6喜欢:4

好久都没有聊银行了,因为我要等数据。如今数据差不多了,我们可以找些劲爆的来点到为止的聊一下。

银粉们并不知道,在去年的第四季度,我们的金融系统面临过怎样的危机。

百多年来,每一次金融动荡,都有无数的银行倒闭,伴随着无数的财富灭失。而每一次银行的倒闭,都是因为“挤兑”,没有例外。挤兑的本质,说到底是流动性的枯竭。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的倒闭是因为它经营不善导致巨额亏损么?并不是,是因为它无法兑现储户的存款。

我们对银行的观察,首先要考察它的兑付能力,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使专业人士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格外重视,与此相比,利润表几乎可以不看,银行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其实并不太重要。(当然,对银粉们来说无比重要)对于金融系统来说,银行的流动性(兑付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美联储第一时间火速接管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并对储户进行了兜底。

那么什么是银行的流动性?简单并且直接的说,就是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当我们跨行转出一笔款项,在商业银行那边的结算,就是把本行存在央行的备付金划转到对方银行的名下。因此,每家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备付金是否足够,就表示这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否充裕。

但国内外情况有点儿区别,在欧美,储蓄率较低、信贷并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为了使社会保持充裕的流动性,欧美各国相继放弃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它们的存款准备金率是0,或者接近0。而我国,储蓄率畸高、信贷是主要融资途径,为了统筹管理,我们依然在采取“存款准备金制度”。这就产生了问题,在欧美,存款准备金率几乎为0,理论上,商业银行可以不在央行存款,那要如何防范流动性风险呢? 于是,他们创造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投入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这就是所谓的“资本充足率”。但是,在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依然存在,并且运行良好,在此基础听信西方那一套“资本充足率”其实并不特别合适。

无论是“存款准备金”还是“资本充足率”其实都是考察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是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动荡带给人们的经验和教训,是风控指标。(当然,在银粉们眼里,“资本充足率”是成长潜力指标,“存款准备金”没用,因为银行有XX信用背书,绝对不会倒闭,因此存款准备金毫无意义。)

说了上面这么多之后,我们讲到正题。

年初,Y行的副行长,就是那个曾经担任过M国某神秘投资公司驻华代表,然后2年以后关闭代表处,自己神奇的进入Y行担任副行长的那个人,他说,我们的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调的潜力。我虽然对此不敢说什么,但是我知道,在信贷融资占据融资方式中绝对地位的情况下,每下调一点准备金率,就增加了10倍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他们对自己的控盘能力极端有信心吧,毕竟我们的银行基本上是关起门来自己玩儿。

2023年10月19日,是每一个银行投资者都必须记得的日子。在这一天,银行板块下跌超过2%,并由此开启了2个月的调整。时至今日,我们翻回头去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事? 在2023年的9月份,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余额是22.47万亿,而到了10月份,这一数字是21.35万亿。存款准备金率一个月掉了超过1万亿,在银粉们看来可能没啥,但是每一个有金融认知的人都知道,在背后,每一家银行的流动性都会承受巨大压力。而这消失的一万多亿准备金去哪了呢?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清晰的告诉我们:xx存款(Deposits of Gov)增加了1.6万亿。是的,10月份,发行了总额接近1.5万亿的 特殊再融资债券 。这个款项用来给地方债务还本置换其高息债务,并不限制债务到期与否。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某些高息资产,在未到期时,就会被低息资产置换掉,预计的高利息泡汤了。(结合四季度的财报,你会发现,江苏银行这种地方债大户,四季度业绩下滑是板上钉钉的事。银粉们还在愤愤不平的骂管理层不诚信。)

在2023年的四季度,银行的流动性是危如累卵的,拿兴业银行为例,兴业银行半年度披露,其超额存款准备金490亿元,而其存款余额高达5.14万亿,这意味着,只要有500个高净值客户在短时间内提取超过1亿元的资金,或者对外投资,或者换汇run到外国,兴业银行就会xx。当然我们十分清楚这种事不会发生,但商业银行们如果没有流动性风险,为什么央行在11月紧急发增量再贷款1万亿之后,在12月份又追加了1.5万亿增量再贷款?这和美联储在危机时刻承诺为商业银行提供无限流动性其实是一样的。另一方面,贝莱德、先锋为首的外资撤出中国,大量的换汇流出也在冲击着本就脆弱的银行流动性。鉴于此,11月开始,央行紧急干预汇市,打爆贬值预期,断开资本外流的闸门,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在10月份,商业银行们确实到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在23年年底,央行印了钱,印了好几万亿,使得基础货币从年初的35万亿涨到了年末的39万亿,投放了4万亿。所以很多人嗨了,他们在畅想大放水,MMT,量化宽松了。但我们的央行是负责任的,救急印的钱,用完了就要收回来。所以,今年一季度,基础货币回到了37万亿,不但没有大放水,反而收水了2万亿。在4月初你拿到这样的数据,你就应该知道,一季度,商业银行的指标一定是下滑的。

然而,经历过了流动性危机以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了一些显著变化,它们在央行存了更多的准备金,例如招商银行,在23年6月,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不足6000亿,而24年一季度,该数据已经超过了8000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已经过去了。但同时,也意味着,银行的还债之路开始了,曾经通过高息信贷创造的那些M2,如今已经成为自己沉重的利息负担。大船掉头难,一旦掉头,就没有再回头的可能,银行的资产扩张之路走到头了,以量补价是徒劳的努力。我们静等着坏账率的爆发。

坏账率的爆发,意味着银行不再隐藏不良,而不再隐藏不良,意味着银行找到了新的增量资产。这虽然是难于理解的事,但你要知道,当你采购了食材准备做大餐,你一定会把昨晚的剩菜都清理掉;同样的,新的资产找到以后,银行也会把陈年的坏账都核销掉,而不是继续展期续贷以维持低不良率。就好比粮仓的管理者在歉收的年份,一定会把陈年的谷子保存的好好的;而丰收的年份,则会把陈年的谷子处理掉。

坏账爆发,意味着银行的重新出发,意味着他们找到了除土地之外的更可靠的抵押物,意味着新的附加更高收益率的资产会逐步替换掉那些只能还利息的资产。因此,坏账爆发的时刻,就是银行大幅上涨的时刻。银行的坏账爆发,经济就会重启,经济重启了,银行当然要涨。我毫不怀疑,在某一天净资产腰斩4、5次以后,你们会见到PE300倍、PB20倍的银行股。

PS:我估计,刻舟求剑是夹头们用得最多的成语了,但是刻舟是有意义的,不一定为了求剑,如果剑总是会从船上掉下去,我们通过刻舟来研究容易掉下去的地点,然后修补改造船体,降低掉剑的概率。刻舟其实是有价值的。

全部讨论

所有的银行大V我都不信,我对你是真心佩服的

05-01 16:09

观点真的很清新

05-18 08:36

玩技术流的逻辑能力真心牛。
这是我见过对银行梳理最硬的逻辑。

05-01 23:10

/坏账爆发的时刻,就是银行大幅上涨的时刻。银行的坏账爆发,经济就会重启,经济重启了,银行当然要涨。我毫不怀疑,在某一天净资产腰斩4、5次以后,你们会见到PE300倍、PB20倍的银行股

05-01 18:54

第一次看到这种观点,学习

05-01 16:15

xuan副xing长?看履历我也觉得怪怪的,这么明显的异常按理肯定会做审查,实在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