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力思2021年年报简析(三)

发布于: 修改于: Android转发:1回复:1喜欢:1

继续年报 第二节 公司简介和主要财务指标 中未讲完的部分

“扣非ROE为10.12%”:除了营收与净利润以外,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财务指标应该就是净资产收益率了。那么这个指标是否可以直接用于投资决策?10%的ROE代表了一个什么水平?首先回答第二个问题,我认为ROE能够达到10%在目前的A股公司中已经算是中上,市场上仍然有大量公司连5%都做不到,但是并不能算是非常优秀。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拿这个数字来作为评价公司的依据吗?很遗憾,恐怕也是不能。

我们知道,扣非ROE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就是拿 扣非净利润/净资产,在上一篇中我们提到扣非净利润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准确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进行调整,这里就不再赘述。在本节我主要想谈谈ROE的分母,也就是净资产中可能会出现的不准确因素。

接下来我就以服装公司为例给大家说明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下均为虚构):

假设2021年A服装公司扣非净利润为3亿,净资产为30亿,那么显然扣非ROE为10%。

(1)在前一年也就是2020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公司收购的品牌表现不佳,作为公司管理层,想到既然今年2020年已经不理想了(假设是亏损),如果我把公司的商誉一次性全部计提损失,那么对于2021年及以后的年份,不就可以轻装上阵,不必再背负可能商誉暴雷的包袱了吗?于是公司就在2020年把账面3亿商誉全部计提损失(只需调高商誉减值测试的折现率即可达成)。那么这时候再来到2021年,公司的净资产就变为了27亿, ROE就变为了11.1%;

(2)同样的道理,在2020年,为了以后着想,我把存货中过季的部分也减值3亿,反正过季以后是否卖得出去也是未知,也不能说这么做没有依据。那么这时候2021年的净资产就变为了24亿,ROE就变为了12.5%;

(3)既然已经计提了6亿损失,2020年报表已经惨不忍睹,反正亏多少也仅仅是个数字了,那么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无形资产中6亿收购品牌的商标使用权也计提损失了吧?反正都是虚拟资产又没有市场价格作为依据,我就一口咬定收购品牌经营不下去了,将长期亏损(实际并没有)。于是经过上述这三次计提,公司净资产成功瘦身到了18亿,对于取得3亿净利润的2021年来说,ROE成功升至16.7%。

对于仅仅看过公司2021年财报却不了解其过去历史的人来说,显然就会觉得公司的ROE十分优秀,十分值得投资,但是这时的公司与之前10% ROE时的公司有任何区别吗?显然并没有。毕竟对商誉与无形资产进行减值并不影响后续收购品牌的继续运营,若是有人来调查,我就说当初疫情下判断有误,实际并没有这么悲观。对存货的减值也仅仅是账面上的,并不是把货品真的扔了,也不影响继续售卖。甚至因为在20年将过季存货全部计提了损失,在以后年度售卖中这部分的成本为0,反而对净利润有非常大的利好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上市公司经常性的巨亏一年又盈利几年,以此循环往复来达到不退市的目的。

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这样做真的可行?能通过审计?很遗憾的确可行,只不过我所举虚构的例子比较极端,现实中某些公司的操作更为复杂一些,也更为隐蔽,不是这种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在上一篇与这一篇中我花费了如此篇幅想表达的意思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简单运用几个大家都能知道的指标就轻易进行投资决策,每一家公司的历史与表现都不仅仅是用几个指标就能概括的。决定投资之前最好可以了解公司自上市以来大多数年份的情况,如果条件有限,那最少也要了解近三年。对历史数据的考察同样也是对公司管理层诚信问题的一种检验。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众所周知,A股上市公司年报的格式基本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不像港股与欧美那样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唯一相对灵活的部分就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这一节,也是可以评判一份年报质量高低的重要部分,如果大家读过的年报足够多,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个人对于公司2020、2021年的年报总体上是高度评价的,不管是从逻辑性还是数据详尽性来说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只不过发布时间上希望能在3月底之前完成,今年因为深圳疫情的因素倒是可以理解。

各品牌新变化(14-18页)

“确立了以自品牌建立起就经久不衰的 116 号连衣裙 为拳头产品”:个人认为的今年产品思路方面的最佳,之前推出的双e标志也非常好;

“2022 年 ELLASSAY 品牌定位更年轻的ELLASSAY WEEKEND 系列即将独立开店”;

“IRO 2021 年品牌成立了独立的男装和配饰业务线”。

————

“在线上渠道方面,公司实现了多平台与多品牌的全面突破”(18页):在疫情前,公司的线上业务印象中主要以天猫为主,以过季折扣商品为主。2020年开始向多平台延伸,推出当季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布局,2021年的成绩是不错的。但是当线上线下同款同价后,线上收入究竟的确是来自于增量,还是仅仅是由于原本线下购买的人群转为了线上,仍然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如果公司在年报中能够提供一些这方面的数据表述会更好。

“这是 ELLASSAY 品牌自 1996 年创立起首次聘请品牌代言人。” (19页):其实不止是聘请代言人,21年开始公司各方面的投入都加大了,显然21年开始公司想要加速发展,这也符合定下较高股权激励目标的逻辑。但是究竟是销售费用增长更快,还是收入利润增长更快现在还不好说。

歌力思作为国内首家推出虚拟数字人的时装公司” (20页):今年公司关于数字虚拟人的表述增加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虚拟人物,也算是蹭一个热点。其实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歌力思推出ELISA的时间比所谓的热点要早得多,包括可持续时尚的理念也是紧跟国际风向、走在国内前列的,用虚拟人做模特在后期打开知名度后应该也能省不少钱吧?现在明星代言暴雷的风险也是不小啊。

歌力思也于 2022 年四月发布首款限量NFT” (21页):没抽到,能不能给我发一个[大笑]。其实我一直对区块链技术挺感兴趣,也算是虚拟货币早一批的持有者,只可惜深受价值投资的理念“毒害”[狗头],所以在赚了一些些小钱以后就放弃了,即没赶上大涨也没经历后来的大跌。NFT作为区块链技术的一种应用目前在艺术界还是有一定人气的。

“Self-portrait小红书粉丝数量达到 7.4 万人,大幅领先同类品牌。”(22页):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在这句话下面图表中的对比品牌选择上其实有点意思,Sandro、Maje隶属于SMCP集团,之前已经被中国企业山东如意集团收购,而在2021年如意集团(并非上市的这个主体如意集团)由于深陷债务危机,已经将SMCP抵债给境外的债权方了,对于国内时尚界来说也是比较可惜。当时歌力思定增完成与申请发行公司债的时间段与这件事差不多,我还以为歌力思准备趁如意集团破产买点啥,看来是我想多了。不知公司选这两家作为对比是否在表明自己对收购品牌的运营能力大于国内同行?

公司在本篇内各个品牌介绍时(14-18页)都会配上两张图表,一张为收入情况一张为店铺数量,而到了Ed hardy却将第二张图表替换为了线上收入,不用想当然是因为实体店铺数量是下滑的,包括主品牌歌力思的图表也只展示了直营店的情况,显然加盟店也是减少的。其实我能理解公司是想尽量把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过我一直还是提倡不管好的坏的信息都应该公允反馈给投资者,不应该带有倾向性、引导性。或许当某一个品牌的线上收入超过线下收入后,用线上收入图表代替店铺数图表会更合理一些。

“百秋尚美净利润 1.90 亿元同比增长64%”(25页):按股权比例可以分到5000万投资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估计可能超过很多收购品牌了,也幸好有这笔投资收益,否则利润表会比较难看。

“2021 年存货周转次数则从2020 年的1.17 次优化至1.27 次”(25页):这是我本人最为担忧的一个指标,希望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吧。

五 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35页起):留到财报部分一起分析。

(七) 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45页):这一项主要用来了解IRO与Ed hardy的利润情况

我先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东明国际持有90%的Ed hardy +43%的IRO股权,记录100%的Ed hardy净利润(因为合并报表)+43%的IRO净利润(投资收益);

前海上林持有57%的IRO股权,记录100%的IRO净利润(因为合并报表)。

这里有人会发现,其中43%的IRO净利润被两家公司重复计算了,的确如此,这是符合会计准则的,但是不必担心,到了两家公司的母公司层面也就是歌力思的大合并报表中,多记录的部分会被抵消,净利润仍然保持公允。

根据简单计算我们可以得知,IRO的净利润为4700万,而Ed hardy净利润接近为零。

(二)公司发展战略/(三)经营计划(46页起):这一段推荐大家有兴趣可以阅读一下

“Self-portrait 品牌随着品牌布点港澳市场,有望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这句话有点意义不明,熟悉公司的都知道,公司只拥有Self-portrait大陆地区的品牌运营权(年报28页也可以确认),并不涉及港澳地区。公司会这么写可能是公司准备向品牌方进一步收购港澳甚至更大地区的运营权。要不就是其实想说的是Laurel,因为今年Laurel在香港开了三家店,在股东信中有提到。

接下来就进入财务报告的部分了,我准备快速将重点过一遍,不浪费大家时间。

全部讨论

2022-05-24 14:41

没人气,还没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