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静系再卖徽商银行股权,杉杉系发难,新买家能否顺利接盘?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作者 | 付影

来源 | 独角金融

徽商银行(3698.HK)背后的两大股东——“中静系”与“杉杉系”之间的矛盾再次升级,双方均指责对方恶意抹黑。

而“中静系”近日将原本预出售给“杉杉系”的部分徽商银行股权筹划卖予他人,无疑也是此次矛盾升级的推力之一。

徽商银行股权,“中静系”与“杉杉系”成为“盟友”,但同样因徽商银行股权问题,二者纠纷近年持续不断,甚至对簿公堂、隔空互撕,这也导致徽商银行筹划回A五年未果。目前来看,这段故事离完结仍有距离。

金融资产本是“香饽饽”,“中静系”为何要卖股权?这笔买卖还能否顺利进行?

1

“中静系”寻觅徽商银行新买家

近日,“中静系”旗下重要投资平台——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静新华”)公告称,公司有意向东建国际(0329.HK)出售不超过19.7亿股徽商银行股份,并签署《关于转让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之意向书》(下称《意向书》),《意向书》有效期自签署之日起6个月。

作为股权意向方买家的东建国际也随后做出了回应。7月5日,东建国际公告称,该公司与中静新华在7月2日签订《意向书》,东建国际或其指定实体(包括但不限于SPC基金)收购徽商银行不超过19.7亿股。

徽商银行2020年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中静系”通过控制的4家公司:“中静新华”、Wealth Honest、Golden Harbour Investments Management Limited、中静新华资管(香港)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徽商银行19.77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2.1%)。也就是说,如果19.77亿股股权全部出售,“中静系”将彻底退出徽商银行。

2019年,中静新华与“杉杉系”达成股权转让协议,后者以121.5亿元总价(按2018年6月30日每股净资产1.5倍、相当于H股股价的近3倍的价格)受让中静新华所持合计14.32%徽商银行股权。完成部分股权交割时发生纠纷,于去年6月对簿公堂。

图片来源:腾讯图库

或是因得知“中静系”为徽商银行寻求买主后,也引发了“杉杉系”不满。

7月3日,杉杉控股官网发布《关于近期针对杉杉企业不实举报与不实报道的声明》(以下简称《杉杉声明》),该声明中表示,在陷入与“中静系”的股权转让纠纷后,公司遭到对方的刻意“抹黑”和举报。并且,杉杉企业与中静新华之间是普通的民事纠纷,但中静方面策划系列不实举报与不实报道,企图影响法院审理、影响银行授信、扰乱证券市场。

《杉杉声明》直指,在2007年,杉杉企业向中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静实业”)提供借款,通过双方共同持股的中静四海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中静四海”)入股徽商银行

针对中静系近日转让徽商银行股权一事,金乐函数据分析师廖鹤凯对独角金融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中静系转让徽商银行可能的原因包括以下两方面:

资金压力下,找的股权买家谈妥价格一次性打包转让,东建国际本身之前看起来并无银行投资历史,而且公司本身实力接下这块资产非常勉强,主要是东建国际背后是鼎晖投资及其相关支持才让这一交易实现变为可能。

以退为进,在现有纠纷短期无解的情况下,中静系找各方认可的第三方代持,谈妥条件完成交割。东建国际背景符合这个条件,且有足够的能力促成各方达成短期和解,各方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各方统一方向搁置争议加快回归A股上市步伐,这是多赢的局面。

联合资信在近期一份评级报告中指出,中静新华财务现金流偏紧,资产流动性较弱,预计2022年公司到期债务达20.04亿元,占全部到期债务比例为66.98%,存在集中偿债压力。

东建国际最终能否接盘徽商银行股权尚未确定,但“中静系”欲退出徽商银行已确定无疑。

值得注意的是,“杉杉系”和“中静系”双方正在打官司,且持有的徽商银行股份被冻结,如此一来将影响股份转让交易。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静系”却抛出转让徽商银行股份的公告,这似乎并不符合常理。

2

新买家何许人?

能够成为这笔股权备选接盘方,实力不容小觑。

此次的新买家东建国际,为主要从事直接投资和私募基金投资、葡萄酒买卖业务的港股上市公司。

其官网显示,东建国际第一大股东JZ Investment Fund L.P.,是一间于开曼群岛成立的获豁免有限合伙企业,持有东建国际29.34%的股份。第二大股东为东方证券(600958.SH)旗下东证资本,持股20.94%。建设银行(601939.SH)全资公司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其第三大股东,持有东建国际14.06%的股份。

东建国际近年经营业绩情况看,据公司年报,截至2020年末,东建国际资产总额仅为9.57亿港元,全年营业额为1.27亿港元,同比增加23.5%,净亏损1959.9万港元。

东建国际现任董事长,是2015年由中国国籍变更为新加坡籍的焦树阁(又名焦震),其还担任鼎晖投资总裁,今年3月出任东建国际董事长。此外,作为东建国际执行董事之一魏斌,是鼎晖投资高级合伙人,并且担任执行董事。

对于鼎晖投资,资本市场应该并不陌生。近年其投资了多家机构,包括南孚电池、鹏博士等,不过多个投资项目进展似乎不太顺利。其中,鼎晖投资控股的南孚电池回归A股无望、借壳的亚锦科技被拆借的3.57亿元资金难收回、投资鹏博士的10亿元不仅没有成效,还面临被追偿近2.7亿元的违约金。

3

徽商银行“内斗”过往

2006年,“中静系”与“杉杉系”还是盟友。彼时,“中静系”与杉杉集团共同持股的中静四海,其通过参与增资扩股以及受让徽商银行1.41亿股。

2007年开始,中静系不断从二级市场增持徽商银行股权。2008年,徽商银行进行了规模高达50亿股的增资扩股计划,而中静四海也借机以市场价7成的价格入股3亿股。

图片来源:腾讯图库

2013年,徽商银行在H股上市,中静新华又在此后数年间通过债务融资,直至成为徽商银行合计持股16.26%的第一大股东。

2015年,徽商银行首次递交A股招股书,期间由于需要更换审计机构,2017年3月徽商银行向证监会申请中止审查A股发行。期间有媒体报道,包括中静系掌门人高央在内的董事未在徽商银行A股上市材料中签字。

由此,中静系与徽商银行和杉杉的内斗也拉开了帷幕,导致徽商银行从2015年起迟迟未能回归A股。

为了维持大股东地位和获得分红、发行优先股等,“中静系”与徽商银行的冲突不断。

2016年5月,中静系与董事会就是否发行优先股分别提出了两个内容截然相反的议案,不过最终,中静系方面临时提交的终止境外非公开发行优先股议案最终未获通过。同年10月,安徽银监局批准徽商银行发行60亿元境外优先股。

例如,2016年徽商银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分红议案,其中徽商银行董事会提出的分红额约为当年净利润的10%;而中静系的两名股东中静四海与Wealth Honest Limited,主张维持前三年约占净利润30%的派现水平。两种分红议案相差近三倍,导致股东之间的矛盾升级。

后来,中静系开始寻求接盘方准备套现离场。

其中,2019年8月20日,中静新华与杉杉控股签订框架协议,约定杉杉控股受让中静新华直接加间接持有的徽商银行全部股权,其中包括中静四海51.6524%股权,交易总价达121.5亿元。

中静新华的大股东是上海中静安银投资有限公司,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宋庆龄基金会。

框架协议签订后,杉杉控股累计向中静新华支付股权转让款48.9亿元。2019年8月29日,中静四海完成股权变更,由杉杉集团持股48.3475%、中静新华持股51.6524%变更为杉杉集团持股100%。

然而不到一年,昔日合作伙伴反目成仇。2020年6月,中静新华以杉杉控股未能按照协议约定的时间向公司支付全部转让价款为由,终止相关股权转让。此后杉杉控股与中静新华互诉公堂,目前案件仍在审理中。

知情人士称,如果不出意外,目前二者应该正向法院提交证据,一审应该很快会有结果。

4

徽商银行回A路仍面临考验

徽商银行成立于1997年,是全国首家由城商行、城市信用社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城商行。

一旦东建国际从中静系中顺利接手徽商银行股权,接下来能否加快徽商银行回A之路?廖鹤凯认为,如果此次股权转让顺利交割,至少现阶段大家可以搁置争议,加快徽商银行回A之路。

但即便股权问题解决,徽商银行回A之路也面临诸多考验。

去年,徽商银行接手原包商银行四家分行相关业务拓展异地分行业务,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去年徽商银行年报显示,承接原包商银行资产包首年,徽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22.9亿元,同比增长3.63%,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为95.7亿元,同比减少2.54%。

这也是徽商银行在2013年赴港上市后,首次出现完整年度的净利润下降。

其次,近年徽商银行不良率上升,加上理财子公司董事长被查等,给徽商银行回A之路增添了阴影。

东建国际加入,能否给中静系和杉杉系之间的纠纷带来新的转机,并加快徽商银行回归A股进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