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行者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61喜欢:10
问得好!估计他们也只能回答说“目光放长远,对长远有好处。”

长远,有多远?这些老上药持有者等待得还不够长远吗?尽管我对增发不满意,尽管上药到目前也不算经营得完美,但是还是要非常肯定明确地指出,这些年上药经营得还可以,起码从我获得的数据和信息分析下,是合格的,而且是正展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我不知道别人的预期是多少,上药算是在符合我的预期内向好发展中。

就算不定增,白药不来,上海医药的工商一体战略,全产业链延伸布局的发展路径已经被证明了非常高的抗风险能力,在两票制,集采等强力政策的压力下,在很多企业还在为适应这些政策而烦恼的时候,上药的经营和业绩依然能够平稳增长。这么多年来,工业经过连续多个季度20%+增长,做到全球工业50强的规模。商业也从地方企业做到全国第二,并且同时是最大的医药进口分销代理商,规模效应下还带动了进口疫苗代理,cos,医疗器械等等业务的高速发展。在创新药上,通过自我研发,高校合作,和创新药企合资,产业基金投资,创新孵化基地等等也已经布好了完整的棋子,甚至最近大家最关心的新冠疫苗也是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就算白药不进来,上药都会向着这些方向前进,也可以预期做出不错的成绩,偏偏就是在即将步入收获的季节的时候,来这么一出。


实际上最近在二级市场,也得到资金逐步认可,估值也在逐步提升,看最近外资的行动以及港股的表现就能看出端倪,上药已经到了要收获的季节,而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搞增发,把等待已久的老股东准备分享权益的权利摊薄。

按上海医药最近的发展情况,未来三年甚至五年的的业绩逐步释放本来也是大概率确定性的,需要融资可以很多途径,白药进来,现在看来就是经营以外另一种目的。就算白药进来能带来中药或者其他协同的明显的效果也最起码是五年甚至更长以后的事情,而这未来五年本来属于原股东分享的果实就是这样硬生生剥夺了。本来上海医药的产业链就够长,既然定下创新药的主发展方向,就应该全力发展,把资源集中在这个方向,而不是可能为了讨好,为了某些人高就的私利而硬要深度参与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可以交给更专业更适合的企业来做。

无非就是需要钱来继续实现这些本来已经做好的一切布局,而并非管理层推搪的什么战略投资者所谓协作的效应,上药本身的布局本已经足够好,足够宽,足够完善,只需要踩足马力向前冲就是,不够油就用更适当合理的方式加油,肯定就能到达想要去的终点。云南白药本身只是混改企业,而且国资委在当中还有多大控制力大家心中有数,并不能用纯市场化机制来衡量这个新来的二股东,从这次产业同盟也可以看出来,真的就能对上海医药的机制带来很大改变吗?两个企业在一起如果能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确实可能会起到互相监督和牵制的作用,使企业更加透明,但是也可能两个强势国资一起过程中因为利益矛盾而影响效率的潜在风险?姑且不敢评论陈先生进白药这几年给白药带来了什么的变化,从很多白药的投资者反应带来更多的是投资股票的收益,还有陈先生和云南国资的官司问题,难道这次合作就只有非常顺利必定成功这一条路的预期吗?

上药在之前的运作下,尤其在这几年经营得很差吗?至少我认为是不错是合格的,能获得稳定回报的预期。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商业部分尤其在医院渠道的终端,通过自身的努力,已经进入了寡头垄断的分蛋糕游戏了。工业部分的盈利情况也做到和商业并驾齐驱,创新药也在加大布局,一个赚五十亿,并且增长逐步提升,就算负债率高,应收高,账上也有几百亿现金,也还有逐步改善的能覆盖净利润的现金流,现在非要来一个定增让人觉得云南白药不进来,上药就不能活的迹象和错觉吗?

凭什么一定要牺牲老上药投资者逐渐确定性的权益收成,来赌不确定性合作的未来?曾经在2018年,H股已经进行了一次30多亿的增发,当时是为了并购康德乐,配售价每股H股20.43,当年市场那个时间段大部分时间的均价都要比增发价低,基本上就等于市价甚至有点溢价发行。另外因为并购目的明确,而且发行价格合理,尽管有所摊薄,当时大家为了公司发展也是接受了,想不到三年后今天又来一次增发,而且数额巨大,摊薄更严重,投向也不是特别清晰。

如果如此放任管理层这样做,投资者们就不担心不久的将来难保他们再来一次故伎重演吗?虽然大家立场不一致,那些支持增发的朋友是问问自己,如果之前看好上药,买入上药,是不是通过自己的研究分析,就已经感受到上药本身就是向着很不错的方向发展,察觉到外资已经逐渐认可价值,H股已经开启了估值修复行情,同时沪股通也逐渐买到历史最高位,价值被市场低估了,有很大的修复空间,和这个当时没有的增发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吧,增发消息出来之前已经买入的朋友能不能客观地面对自己之前对上药的认知?$上海医药(SH601607)$ $上海医药(02607)$

热门回复

2021-05-15 18:58

哈哈,绝大多数投资者只看到了陈发树增发所带来的股价炒作价值,却完全忽视了上市公司治理中把小股东摁在地板上按摩的现实……

2021-05-16 10:45

没错,我一直以来都是支持公司的发展,之前很多决策并不是我看不见不反对,而是权衡轻重利弊,还是支持公司的决定。但是现在已经是三年第二次增发了,真的都经历过这些的投资只能逆来顺受吗?而且是这么大的金额,已经不再用利大于弊来形容,公司管理和治理的方针和指引方向出了问题,如果连这样都不指出来,难保过两年又来一次增发,这样都不能说话希望让管理层看到并重视小投资的声音?

2021-05-15 19:58

周五砸了3/4,留有最后一丁点,作为念想。大部分人的逻辑是分裂的,无论发生什么变化,都只愿或者只会找出支持自己的利好。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不然为什么散户7亏2平1赚.

2021-05-16 11:40

既然大家如此愤慨,赶紧砸个百分二十下去,这才言行合一。我会开心吃进的,因为安全边际到了,哈哈哈。我不知道你们整天说那些有的没的干嘛,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第一,下跌空间有限,同意吗?第二,创新药,有钱投入了,是否可以加快了?上药有些看好的品种是否就能下手引入了?第三,混改后,管理效率是否有提升可能?第四,财务费用是否降低不少,年利润可增更多了,是不是?为何总盯在一百多亿的市值增加,难道长线来看就这么点空间了。你不看好了,请走好!走了就不要恶狠狠地踩!谢谢

2021-05-16 10:21

你做人毫无底线思维。前后判若两人。颠倒黑白。

2021-05-15 20:23

不同立场和看法没有问题,不认可我的观点随时欢迎指教。那200亿的债只是预案,还没有发行的,如果真的是发行了,还需要这次增发,那么真的更加需要衡量一些东西了。对于上药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自己的判断就是方向已经布局好,战略路径清晰,只需要向前走,加加油,至于加油有很多种方式,是否一定选择这种。另外白药进来的看法,我也说了,我自己没有这么穿透未来的眼光,没有这么大的格局,我自己只能理解成不确定性。有腾讯进京东成功的例子,也有阿里进苏宁的例子,甚至也有最后一二股东闹矛盾收场的例子,只能说我能力不够遇见不了未来。而实际上腾讯进京东,阿里进苏宁,到了今天这种结果,这到底是进的那个导致了,还是本身京东和苏宁自己决定了,还是各有原因?另外,在我看来,上药最近两年商业板块表现出来的发展并没有不如国药的情况,除了规模上超越华润晋升第二,另外走的更加特色的路线,越来越强大的进口药代理平台,cos,进口疫苗代理等等,国药更多的是在线下零售表现得比上药更进取,而上药的线上线下一体云健康也进行了融资分拆未来独立上市做强的趋势也可以预期。至于工业创新方面,除了砸钱没有别的途径,你可以对比下一下,如果上药目前的现金和现金流情况如果以及可融资的渠道都还不算可以的话,那么国内有多少创新企业能熬下去。

2021-05-15 19:25

说自己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假以时日是多远。这是病得治。

2021-05-15 19:15

这是收割我们,有组织有纪律有预谋的收割。韭菜明年又长出来了!那怕像巴以冲突,工业国收割农业国,要反抗,以战才能止战,强烈反对严重抗议。我们小股东利益是一致的。

讨论已被 滚雪行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