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巴菲特、张尧的透视盈余思维!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84回复:511喜欢:1148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前几天在雪球上悬赏提问:中国本土巴菲特是谁?

不少人都提及到张尧,陕西煤业十大流通股东,20年年化超过40%,他是怎么做到的?张尧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其中有一段话很触动我。去年初读时,以为自己懂了,结果这几天再读,发现自己并没有真的理解!

张尧:用持股数乘以每股利润作为自己的利润,以收到的股息作为自己的现金流,构成自己的利润、现金流体系。通过关注自己的总利润和总现金流,这个核心要回到关注拥有企业的股份数量,这就是一种认知的升华,这种认知可以减缓短期股价波动对自己的心理冲击。回到了投资的本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既然是买公司你当然希望同样的钱多拥有公司的份额了。

张尧的利润&现金流体系其实来源于巴菲特,老巴早在股东信中就提及过相关思考:

在1990年信中,巴菲特将透视盈余的概念做了完整的阐释:

“我相信,评估我们真实盈利状况的一个最好方式是使用’透视盈余‘这个概念,具体计算方式如下:先计入2.5亿美元——这是我们在被投资公司那里按持股比例应占的利润;然后减去0.3亿美元——这是我们一旦受到上述2.5亿美元后必须交的股利所得税;最后再将剩余的2.2亿美元加上我们报告利润3.71亿美元,从而可得出我们1990年的‘透视盈余’为5.91亿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透视盈余的问题,我问了身边很多人,貌似大家都懂,就我愚笨不懂,但当我让大家拿茅台或者海油举例时,却鲜少有人能说出个一二。于是,我决定自己捣鼓,感谢@ROE18 很耐心地解答了我的问题,并帮助我完成了案例演练。

价值投资的关键是什么?用股权思维来看问题,也许是太愚笨,我花了很久才明白,并不是简单的花4角买价值1元的公司,而是看待投资的视角需要从根上改变,这里没有“股价”,一切都是基于“价值”,而非“价格”。理解了这个差异,就自然理解了巴菲特、张尧为什么会使用盈余透视思维。

愿意看到这里的人,一般会有两种想法:

1、说的都是常识,这些谁不知道?

2、你在说啥?能说人话吗?

让我来简单化,一个是基于价格思考投资,一个是基于价值思考投资,这中间的差异到底体现在哪里?

我用中国神华陕西煤业来做示例,昨晚当我做出这张表时,有点喜极而泣,解锁了很关键的一环!

1、基于价格,以公允价值来计算

假设我在2023年1月6日以27.62元和18.96元各买入1000股中国神华陕西煤业,我一共投入了46580元,在2024年1月5日时,我的投资收益率是:(资本利得+分红总额)/初始投入=(8990+4730)/46580=29.45%

2、基于价值,以权益法来计算

投资两家企业一年了,得看看这两家公司表现如何,盈利了多少,给股东分红多少?通过计算发现这一年,两家公司共赚了5320元,分红了4730元,我的投资收益率是:利润总和/初始投入=5320/46580=11.42%

(利润里包含了分红,有了利润了才能分红)

这里看着基于价值的收益率低于基于价格的,但是如果我们也在2024年1月5日卖出,赚到的钱是一样的,并不少。

用权益法,或者说以价值为导向的透视盈余思维,对我们来说有两个极大的好处:

1、倒逼我们购买真正能赚钱的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只有能赚钱的公司才会分红,没有傻子会愿意买一个完全不赚钱的公司,没有现金流,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2、不会再在意日常的股价波动,而是将注意力放在盈利上面,只要企业持续盈利,持续分红,就可以一直持有,而且还能用分红继续加码投资,享受复利滚雪球,直到投资收益率低于我们的最低要求回报率,如,8%时,再考虑卖出,或是估值极度高了再考虑卖出。

以后,股权思维在我这里再也不是简单的概念了,而是一种思维认知的转变和提升!以后计算投资收益率时也知道重点关注什么了!也终于明白terry smith把被投资的公司当作一个整体来看,看这家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

最后,回归到3P投资,底层是基于净资产的角度出发,只要中国企业的净资产上涨,3P组合同样也会水涨船高,实现盈利,这也是股权思维。做了3年的3P投资,我直到今天才真正理解了!请原谅我的愚笨!但我知道,不断学习能逐步提升自己认知,加油!

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案例的形式记录在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大笑]

$中国神华(SH601088)$ $陕西煤业(SH601225)$

@大股市小书虫 @ericwarn丁宁 @流浪行星 @LoveKonan @鱼香基丝

精彩讨论

极端点买美股宽基02-21 06:45

没你写的这么复杂,就是两高一低,高分红高自由现金流,低估值。靠分红5年左右能回本,分红再投资获得更多股份。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你的文字风格好像和思想钢印是同一个团队的,他最喜欢写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文章。并且看你前几天用6.6块钱悬赏谁是中国巴菲特,大概率这个6.6块钱就是你这个编辑能用的最大经费。

飞翔的小乌龟02-21 09:16

张尧:用持股数乘以每股利润作为自己的利润,以收到的股息作为自己的现金流,构成自己的利润、现金流体系。通过关注自己的总利润和总现金流,这个核心要回到关注拥有企业的股份数量,这就是一种认知的升华,这种认知可以减缓短期股价波动对自己的心理冲击。回到了投资的本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既然是买公司你当然希望同样的钱多拥有公司的份额了。

ericwarn丁宁02-20 23:09

透视盈余这个,巴菲特在股东信里讲了很多遍。我自己做过持仓组合的净资产变化率,相当于持仓组合的roe,很有意思的,

极端点买美股宽基02-21 06:05

天天写这么多长文,大概率背后有团队的。

漲无忌02-21 23:00

转发学习。
巴菲特说过两个盈余。
一个是透视盈余:大概思路是将金融资产的记账方法人为的调整为按权益法的记账方法,既不能按市值变化的公允价值来计算投资盈亏,也不能像成本法一样,只有收到的分红才算投资收益,而是统一调整为类似权益法一样的,用所投企业的盈利乘以自己的持股比例作为自己的真实投资利润(也可以用每股利润乘以自己的持股数量)。
巴菲特讲的第二个盈余是股东盈余,这个其实类似于FCFE,可以简化为FCFF减去有息负债加现金。即先计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再计算属于股东的自由现金流,因此要减去有息净负债。
两个盈余可谓巴菲特的精髓,透视盈余用来评估过去的投资成果,股东盈余用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

全部讨论

没你写的这么复杂,就是两高一低,高分红高自由现金流,低估值。靠分红5年左右能回本,分红再投资获得更多股份。你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你的文字风格好像和思想钢印是同一个团队的,他最喜欢写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文章。并且看你前几天用6.6块钱悬赏谁是中国巴菲特,大概率这个6.6块钱就是你这个编辑能用的最大经费。

天天写这么多长文,大概率背后有团队的。

按照这个思路,不理解巴菲特为啥要重仓$苹果(AAPL)$ ,超过50%的股票仓位。苹果的股息率只有可怜的0.53%,利润率(PE的倒数)只有2.6%,而巴菲特手上的现金,据说收益率是5%(大概是美国国债吧),这种明显不合理的买卖巴菲特是怎么做的呢?

直接看分红,作为现金流,更简单一点

张尧:用持股数乘以每股利润作为自己的利润,以收到的股息作为自己的现金流,构成自己的利润、现金流体系。通过关注自己的总利润和总现金流,这个核心要回到关注拥有企业的股份数量,这就是一种认知的升华,这种认知可以减缓短期股价波动对自己的心理冲击。回到了投资的本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既然是买公司你当然希望同样的钱多拥有公司的份额了。

02-20 23:09

透视盈余这个,巴菲特在股东信里讲了很多遍。我自己做过持仓组合的净资产变化率,相当于持仓组合的roe,很有意思的,

10块买一块钱的华阳香不香啊

02-21 10:53

透视盈余是个好的思维模型。
FUNDSMITH基金、巴菲特、张尧都用这个模型。

02-21 23:00

转发学习。
巴菲特说过两个盈余。
一个是透视盈余:大概思路是将金融资产的记账方法人为的调整为按权益法的记账方法,既不能按市值变化的公允价值来计算投资盈亏,也不能像成本法一样,只有收到的分红才算投资收益,而是统一调整为类似权益法一样的,用所投企业的盈利乘以自己的持股比例作为自己的真实投资利润(也可以用每股利润乘以自己的持股数量)。
巴菲特讲的第二个盈余是股东盈余,这个其实类似于FCFE,可以简化为FCFF减去有息负债加现金。即先计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再计算属于股东的自由现金流,因此要减去有息净负债。
两个盈余可谓巴菲特的精髓,透视盈余用来评估过去的投资成果,股东盈余用来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

宝子,别看书了,来跳舞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