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奢侈品

发布于: 雪球转发:31回复:28喜欢:153
奢侈品是个年销售额两千多亿欧元的品类,我对它的贡献为零,这不需要四舍五入。来看它,是希望它给我做些贡献。
作为全然的门外汉,我在“什么是奢侈品”的问题上纠结了很久。这是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消费习惯的人对它的定义都不同。这对于了解行业没有太大意义,但说起来也算有趣。
哈姆雷特的定义:
 /1/“满清遗老”们还在怀念着逝去的“黄金岁月”(大约是一百年前)。那时候,奢侈品店总是独一家,设计师便是店主。客户上门后楼上坐定,设计师与之攀谈一席后将近日新作拿来展示,亦或听取客人对艺术的某些遐想,并答应以此为灵感做些新设计,但并不要求客人承诺为此买单。那时候的品牌,自然也就是该设计师的名号。在极小的圈子里相传,却可以飘出国门,以至国外的王亲显贵或在出国游玩时绕道相见。在我看来,这描述并没有什么浪漫色彩,那不过是限于通信手段、交通工具、广告渠道和生产方式的落后,而不得不形成的风格。事实上,如今奢侈品的大品牌,都是在营销、压低成本、扩大客户群方面有着“悠久历史”。若非如此,他们现在还是一家小店。总之,在怀念旧时奢侈品作风的人眼里,满世界开店的就不是奢侈品。更进一步,何为奢侈品,在购买那些知名品牌的消费者中,又可以无限细分。
/2/在《luxury world》一书中,作者采访到法国某百货公司的高层时,对方说(大意为)“我们现在知道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更追求奢侈品的身份象征,而这在西方国家则不那么重要,有时人们还要刻意规避”。另一处说到,当问起客户对奢侈品的要求是什么,回答多是“质量第一,体验第二,身份象征第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观点(略微)不同,大约有俩主要原因。一是今日的奢侈品牌在发达国家的渗透率已经很高,就像丝绸之于今日中国,与大路货相差不远。二是与奢侈品质量相当,设计水准相当,价格更低的品牌选择较多。其本质与中国的高仿假货对市场的冲击类似,但是因为假货公司并没有打造自己的品牌,故而仍然有低人几等的感觉。在发达国家,“假货”也是品牌。
/3/传统的奢侈品有服装、衣帽、饰品、交通工具,但我们也不能忘了许多服务也可称为奢侈品。哈佛商学院MBA课程,就不是人人都能攀的起的奢侈品。再问,价值投资者买不买奢侈品?我虽希望答no,但当你在美国亚马逊网上搜索“margin of safety”(安全边际)时,你看到的是这本并不出彩的书被炒到2899美金(记得前几年还是8000美金),仅因它的名字是价值投资者的座右铭。那么,科学工作者买不买奢侈品?如果你翻开任意一期《科学美国人》,比如2015年1月刊,你会看到SA主办的游轮旅游项目,14天玩转北海,看火山、看古建筑、看考古遗迹,听各类讲座,要价近一万美金。我想,这些奢侈品的销售额,并没有算进开篇所提2000亿欧元的统计里。
/4/最后,还有一类奢侈品,因太实用而很难令人觉得奢侈。一个例子是伯克希尔旗下的net jet。它让你用购买飞机零头的价格,招手叫空中taxi。对于那些一分钟好几万的商业人士,与其说是奢侈品,不如说是效率工具。这个逻辑,和如今使用UBER叫专车大约一致。
综上所述,奢侈品的定义无非是门槛的高低。此门槛,对于不同人高度自然不同。
--
奢侈品牌财务指标一览:
不买奢侈品的人会觉得他们的价格和成本相差极大,好似拿虫草/鲍鱼的价格买了颗鸡蛋(营养等值)。而常买奢侈品的人,则倾向认为产品的材料、做工就值了那钱。这两种观点,是犯了极左和极右的错误。或许,多数奢侈品的消费者即不是极左也不是极右的心态,不过他们大约也不了解自己在为什么买单。在细分成本前,得先有些基本概念,如奢侈品品牌的利润和增长率,见下图。

图1:一些时尚品牌(包含非奢侈品)的十年平均财务指标。有些公司上市不足10年,则以其上市以来公布数据平均值为准。
上图中的公司名来源于Google的联想推荐,统计数据时我对他们基本没有概念。现在知道他们每一家对奢侈的定位都不同,其中H&M更是与奢侈品只有远亲关系。此外,这些上市公司常有多品牌策略,比如LVHM的销售额只有一半是来自于LV系列,另一半包括了销售红酒,珠宝等的50多个其他奢侈品牌。它是多品牌战略走的最极端的一家。
图中可见,这些品牌的毛利率整体高于零售业常见的50%。LVHM的65%包含了其他50个子品牌的毛利,所以对LV系列的毛利是低估的。另外,LV和Hermes都有非常严格的降价限制--他们宁愿烧掉成品也不愿减价出货。所以他们的毛利并不完全反应制造的成本。拿Hermes为例,它的库存成本中,有三分之一是销毁成本。这就是说,它实际已卖出产品的毛利率接近80%。
我刻意把五个高端奢侈品牌放在图一的上部,把低端品牌放在下面。如MK、Bradley这样的中低端奢侈品,其毛利率显然是较低的,这与其销售渠道中批发占比高不无关系。图中, Coach无论是毛利、净利还是净资产回报率都是个特例,近年销售额下滑也较严重,这个回头单独说。
看净资产回报率,高端奢侈品虽然够高,但明显不如低端。这是因为低端奢侈、或时尚企业的资产周转率高,或说同店销售额更高,亦即是受众群较广。他们的产品定位,更靠近最佳受力点(球棒上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不了解棒球的可以想羽毛球、或乒乓球拍哪儿击球最轻松)。
这些品牌的年销售额增长多数在10%左右,主要体现在单品价格上涨和发展中国家新增需求上。根据这些企业的“供述”:因为奢侈品使用的材料(各种牛皮、鳄鱼皮和外星人皮)供给有限, 新增需求造成单品制造成本上涨,这逼迫企业涨价。但我认为,因为制造成本并不是销售额的大头,而在欧美一些单品涨价的速度超过每年10%,所以我们可以确定涨价的根由并非材料稀缺,而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具体的说,可以看到欧美人对奢侈品的涨价有正常反应,即是减少购买,转而去买新生品牌。这也解释了中低端品牌的高净资产回报率,以及MK高达50%的年增长率。至于多数奢侈品牌在当地的同店销售却没有明显下滑,这很可能是因为旅游购物和代购者的“异地套利”。
值得一提的是,奢侈品的价格涨跌,也符合基本的供需原理。90年代的LV靠日本,现在靠中国,再过十年,如果东南亚或非洲没有如期崛起,这个价格上涨的周期就可能会打破。价格下跌会对奢侈品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之前08年的金融危机没有对奢侈品行业造成冲击,并不代表该行业没有周期性。
成本结构数例:
前面说到,奢侈品的制造成本大约在卖价的20-40%,但是这些公司最终的净利率却不到20%。他们把钱花哪儿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广告。不过读了年报可知,很多奢侈品品牌在广告商花钱不多。比如Hermes的广告支出是销售额的5%(见图2,对比可乐7.6%)。当然也有多的,Dior支出为12%。

图2:Hermes 2014年成本大类
图2是单年的数据,所以和图1十年平均会有些出入。如前所说,销售成本中有三分之一是付之一炬的成本。管理成本中有一半多是人员的工资,平摊到人头上约5万欧元每人。这个数字比较高,部分是因为60%的员工都在法国,其中有相当数量都是白领(设计师,工程师等)。至于其门店的服务生工资是否也很高,虽是必然,我则不确切知道。
Hermes的定位偏艺术,以至于它的年报里全是美术鉴赏,却缺少数据。Prada的年报则公布了更细节的成本分布(图3)。从图中可知,他们对奢侈的定位巩固,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这包括了产品设计、广告,也包括店面的选址,以及昂贵的内部装潢(包括建筑装潢设计师的昂贵)。

图3:Prada成本细分



不用说,每家公司的定位不同,其成本结构也就不同。Dior与前两者的区别就很明显。它的广告投入很大,但研发、租金和资产(装修等)的投入就相对较小。
看了三家公司的成本结构,我们大致可总结的把成本三切,最小份为股东回报,其次为生产材料和工艺,最后为店面体验、服务、设计和广告。这最后一份中店面体验和服务占成本比例最大(大约为销售额的30%,与制造、物流成本相当),却几乎是出了店门就感受不到了。于是我们可以把奢侈品的溢价部分看成服务业,类比于去迪士尼乐园、或看心理医生。用他们的话说,即是创造购物体验。
如此,就很容易看懂低端奢侈品是如何压低价格的了。作为奢侈品,他们在材料上不能太节省,但可以在设计上多些“偶然”的“撞车”,可以在偏僻些的地方开店,店里不必充斥专为其打造的内饰,也不必请太多可以说三种语言的导购。
Coach:
上一段中低端奢侈品牌的做法,即是Coach的做法。它虽不偷工减料,但将其生产流程国际化。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很依赖于中国,东南亚等国的廉价劳动力。这部分解释了其较高的毛利率。但因为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技工数量相对较少,便可想象其质量就会有些参差不齐。 “没关系”,他们可以将优质品放在零售店卖,而略次品放在工厂店。
将过季或次品放在工厂店(outlet)卖,降价25%+,是奢侈品牌多数奉行的清库存手法。但是,降价和次品会对品牌带来负面影响,所以他们会严格控制这种行为的规模和手法。在这方面,Coach起初还算谨慎。直到今天,它都要求工厂店与零售店保持30英里的距离,希望确保两种店的消费者不产生交集。这样,当品牌形象仍然是高端奢侈时,许多消费者会非常愿意用中等奢侈品的价格买他们眼中的“高等”奢侈品。而对于Coach,工厂店为它省去的营业成本多于消费者自以为见到的便宜。这就给Coach的业绩打了鸡血,直接体现为极高的毛利率和净资产回报率。这种利润的上瘾性让该公司在十年里增加了近200家工厂店,以致于去年低价跑出来的流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70%。其结果是高端消费者的抽离,进而导致产品形象的下挫,最后反过来让工厂店的消费者觉得打折了也不划算。
Coach于去年年中开始进行业务调整,措施居然是在北美关停了20%以上的零售店,并允许零售店每年两次大甩卖(30-50%下调)。这一做法,很可能会加剧其品牌形象的陨落。同样在过去两年经历了业绩下滑的Bradley,则选择了减少促销活动。具体谁会重整成功,我还没有明确观点。不过Coach的调整,可能是Michael Kors业务受到冲击的原因,此不多说。
--
我可不懂奢侈品。

精彩讨论

道无锋2015-08-17 11:47

HM也能算奢侈品?想不到这厮卖的so cheap,但毛利那么高,2015日本首富也不是软银的孙正义,而是优衣库的柳井正

全部讨论

2分之1自旋2015-08-20 12:17

到处都能买到,米兰,伦敦,斯图加特,或者美国otc

年轻飞扬的背影2015-08-20 07:20

lv,爱马仕哪上市

汤小贱2015-08-18 18:07

这里基本上只有做皮革制品的。全球三大多品牌奢侈品集团包括:LVMH(法国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Richemont(瑞士历峰集团)和Kering(法国开云集团)。包括了大部分的珠宝手表,烟酒,皮包,酒店等。

用户59339322832015-08-18 11:24

Q2,由于欧元贬值,实际上,特别欧洲奢侈品厂商都给出靓丽财报。不过当时他们大都提到一个担忧,A股的暴跌会影响中国用户的消费热情。而近期,人民币贬值,尽管暂时看人民币兑欧元还算稳定,但是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可能还是会一定程度抵消欧元贬值带来的益处。

2分之1自旋2015-08-17 12:11

HM只有远亲关系。它的设计盯着时装周,买家与奢侈品的aspirational buyers 有交集。因为奢侈品的贵,凸显了它的便宜。

道无锋2015-08-17 11:47

HM也能算奢侈品?想不到这厮卖的so cheap,但毛利那么高,2015日本首富也不是软银的孙正义,而是优衣库的柳井正

马里乌波尔2015-08-17 01:27

挨踢宅2015-08-17 01:08

关注下

2分之1自旋2015-08-16 23:12

前些天买的可乐是假的,除了气不足暴露了外,味道一样。这背后有你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