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后期财政发力的节奏呢?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如何看待后续的财政发力节奏?

核心观点

2023年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70.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6.7%。4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1.4%,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2.4%。

核心观点:

受去年同期大规模留抵退税、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今年4月财政的收支读数出现大幅波动,对我们判断财政收支节奏形成了较大干扰。通过财政收支进度可以帮助我们更为准确观测4月财政收支变化的节奏。从财政收支进度来看,4月财政收入节奏继续加速回升,支出节奏实际有所放缓。

4月政治局会议过后,市场对总量强刺激政策出台的预期持续走弱。如何看待后续的财政发力节奏,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第一,关注财政对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相关扶持举措;第二,关注已发行专项债的实物工作量形成情况;第三,关注下半年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出台

收入端:受去年同期留抵退税导致的低基数影响,税收实现大幅跃升

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为70.0%,较2023年3月的5.5%显著回升,主要与去年同期低基数有关。从收入节奏来看,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年初预算的比重为9.6%,略高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下同)同期均值的9.1%,财政收入处于较高水平。

拆分来看,非税收入同比增速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读数大幅走低,4月非税收入同比增速为-9.7%,较3月的5.0%回落14.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同比增速则在低基数下实现较大改善,4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9.2%,相比3月回升83.6个百分点;地产相关税收层面,积极信号增多,但恢复力度仍待加强。

支出端:发力节奏有所放缓,向科技和社保就业领域持续倾斜

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为6.7%,虽然相比3月略微回升,但这是在低基数下实现的,从两年复合平均视角看,4月财政发力的节奏是有所放缓的。从支出节奏来看,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年初预算的比重为6.7%,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的7.0%,再次印证财政发力的放缓。

从支出结构来看,4月财政支出继续向科技支出和社保就业倾斜较多,基建类支出节奏有所放缓,债务付息支出增速显著回落。具体来看,4月社保就业、教育、科技等相对刚性领域的财政支出同比增速分别为13.3%、18.1%、7.8%,两年复合平均增速分别为3.8%、2.8%、3.9%,均高于同期基建类支出的增速。

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有所回升,土地使用权收入改善较多

收入端,4 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为 1.4%,主要受到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改善的带动,4 月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降幅相比 3 月缩窄 22.5个百分点;支出端,4 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为 2.4%,较 3 月回升 22.6 个百分点,主要与土地相关支出下滑较多有关,从专项债支出来看,今年 1-4 月专项债发行节奏相比 2022 年同期并不弱。

一、如何看待后续的财政发力节奏?

5月18日,财政部公布2023年1-4月财政数据。从数据来看,4月财政收支在低基数下实现较大读数波动,财政收入增速大幅跃升至70.0%,财政支出增速的回升相对有限,仅相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至6.7%。

2022年同期的基数因素对我们判断2023年4月财政的收支节奏形成了较大干扰。2022年4月,受大规模留抵退税、疫情等因素的扰动,财政收支均创下新低,具体来看,当时财政收支增速分别为-41.3%、-2.0%。2023年4月,在上述因素扰动下,财政收支增速分别为70.0%、6.7%。

读数大幅波动下,通过财政收支进度的变化来观测收支节奏更为准确,4月财政收入节奏加速回升,支出节奏实际有所放缓。收入端来看,4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年初预算的比重为9.6%,略高于过去五年(2018-2022年,下同)同期均值的9.1%,印证财政收入处于较高水平;从支出节奏来看,4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年初预算的比重为6.7%,低于过去五年同期均值的7.0%,印证财政发力节奏有所放缓。

4月政治局会议过后,市场对总量强刺激政策出台的预期持续走弱。4月政治局会议中,对财政政策的表态着墨不多,基本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总基调。我们理解,在当前经济的三重压力得到明显缓解之后,经济复苏更多依赖内生动力,而非借助逆周期政策。一季度超预期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市场对“全年完成5.0%经济增速目标难度不大”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需要积蓄力量,为“跨周期调节”腾挪更多空间。

那么,如何看待后续的财政发力节奏,我们认为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关注财政对促进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相关扶持举措。从今年以来财政发力的着力点来看,稳基建投资仍是重心,促消费的力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注意到在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中,将“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摆在2023年收支政策的第一位。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发改综合〔2023〕545号),明确指出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村户籍居民在户籍所在地县域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消费券等支持。加大农村地区汽车消费信贷支持。

第二,关注已发行专项债的实物工作量形成情况。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进度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呈现出“快马加鞭”势头。各地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超前谋划和靠前投资,今年1-4月,全国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1.67万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的1.40万亿元增加约2700亿元,为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不断注入强劲动力。随着财政部将今年剩余地方债额度下达至各省市,后续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望边际提速,并在三季度基本发完,后续政策将侧重支持专项债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以更好发挥稳增长功效。

第三,关注下半年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出台。2022年下半年,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国常会提出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资金,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截至2022年底,共计向社会投放7399亿政策性金融工具,这些工具将在未来几年持续发挥对社会投资的撬动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资金来源角度来测算,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的高增主要因去年上半年政策性工具缺失导致基数较低。而对于今年下半年来讲,如果不出台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那么相比去年,基建投资资金的增量将大幅减少,从而使得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大幅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