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芯人物】吴征:不畏挑战重“芯”出发 踏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新“征”途


【编者按】“芯人物”是2019年集微网重磅推出的栏目,以重点采访芯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为主。区别于以往的技术与产业文章,聚焦于从人物的成长历程、职业发展、创业经历、产业认知等多维度梳理。集微网希望通过本栏目的长期报道,能让更多圈内外人士从中了解国内芯片业无数“航行者”的风采与光芒。


【本期人物】吴征,地平线(上海)芯片研发总经理,征程芯片研发总负责人。1985年免试进入浙江大学混合班,随后顺利攻读了无线电系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相继在三星总部韩国担任三星半导体专任研究员、摩托罗拉苏州研发中心汽车芯片部门经理、飞思卡尔上海芯片研发负责人、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所长和三星中国副总裁。作为在芯片行业工作超过20年的“老兵”,他曾带领芯片设计团队成功开发出了十多款SoC芯片产品,每款都达到百万片数量级的销售规模。2018年加入地平线,担任地平线(上海)芯片研发总经理。


图示:吴征


(集微网 茅茅)在 90 年代初的浙江大学校园内,有一位工科博士生身着外贸服装,佩戴十字架饰品,随身携带着索尼Walkman,随身听中播放的是Dire Strait、Queen、Nirvana等非常小众的国外摇滚歌曲,这无疑是当时这所高校内的一道另类风景线。而这位博士生便是吴征,作为一名从浙大毕业的工科生,他不仅有着与众不同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拥有着非同寻常的职业履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故事。


保送浙大,“求是”学风熏陶近10年


吴征出生于上海,成长于浙江杭州。其父母均毕业于国内知名学府浙江大学,或许是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吴征对于浙大一直留存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而这也造就了他与浙大之间的不解之缘。

1985年,在杭州第二中学就读的吴征,便以极其优秀的成绩被免试保送至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混合班创办于1984年,具体说就是“培养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英才教育班”,这是当年浙大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举措。2000年,在混合班的基础上,浙大成立竺可桢学院,浙大学生都以能进入竺可桢学院为荣。

进入浙大混合班的学生,都拥有着扎实的学习功底。“跟普通班不一样的是,我们基础学科比如物理和化学课等用的都是英文原版教材,数学课用的是数学系的专业教材,第一年要做的参考题目来自‘吉米多维奇’的数学分析。”吴征说道。

结束了在混合班两年的特殊课程培养之后,直升大三的吴征选择就读浙大的无线电系(现已改名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当时的无线电系位于浙大的玉泉校区,这也是浙大的三分部。作为浙大最古老的的校区之一,其前身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且拥有着地标性建筑‘钟楼’,中西合璧的风格非常漂亮。”对于母校浙大,吴征不禁吐露出深厚的感情。

在浙大无线电系顺利读完本科的吴征,毫不犹豫地决定继续在浙大攻读下去。“其实当时的想法比较单纯,这个专业发展不错,可以免试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那就继续往上读吧。”他解释道。

攻读硕士和博士期间,吴征一直师从业界知名的姚庆栋教授,主要进行图像编解码的研究,受其影响较为深远。姚庆栋教授是国内第一代从事视频压缩编码研究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其参与编写的《图像编码基础》自1984年出版以来,总计出版3版,影响了中国乃至国际从事视频图像编码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一代人,至今仍被清华大学等高校用作经典教材。

姚庆栋教授不仅学术成就不凡,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学者。在领导浙大图团队研发了几代的可视电话、会议电视和数字电视系统后,他越来越感觉到集成电路的重要性,预判到中国以后一定会自主研发芯片。姚庆栋教授在学术上的敬业与专业精神,以及他对于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方向的判断都对吴征以后的从业生涯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摩托罗拉和飞思卡尔挥洒12年青春汗水


1995年,完成博士学位的吴征本可以选择留校浙大,但他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彼时的韩国三星在半导体领域已颇有名气,吴征在获得三星的offer(录取通知)后,毅然决定只身前往韩国,在三星半导体总部器兴(Giheung)担任专任研究员,主要从事DSP(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设计工作。那几年,他多次获得 A 级考评,深得总部好评。在三星工作期间,吴征深深地感受到了这家韩国财阀集团的强大,当时他强烈地预感到,三星在其计划进入的电子/硬件行业,比如半导体、面板、手机等领域进入全球前3只是时间问题。

90年代的时候,全球半导体领域最“风光无限”的企业莫过于摩托罗拉,它是全球通信/半导体行业的“巨人”,其中手机部门是其最赚钱的部门,而半导体部门是仅次于手机的第二大事业部,嵌入式CPU技术全球领先,也是全球排名前三的芯片公司。与此同时,它也是吴征在浙大读研期间十分景仰的一家企业。

当时的摩托罗拉是首家在中国成立国家级研发中心的跨国企业,继在天津成功建立中国第一生产基地之后,又决定在苏州建立第二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主要研发无线通信、MCU和汽车电子芯片等。而这对于吴征来说,无疑是一个回国发展绝佳机会,于是他毅然谢绝三星总部的再三挽留,于1998年加入摩托罗拉,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作为摩托罗拉苏州研发中心汽车电子芯片的开发负责人,吴征身上的重担不言而喻。他坦言:“刚开始团队只有不到10个人,大部分做的是验证,以及一些小的 RTL 修改和综合,主要目的是支持美国总部完成项目。”

吴征清楚地记得,一开始他只带领团队负责IC前端设计,后来美国总部领导告诉他:“Davids,如果苏州没有IC后端设计团队,还是要依赖于其它Site,很难独立完成一个芯片开发。”听后尚且半信半疑的吴征开始自学IC后端设计,随后还建立了专门的IC后端设计团队。

经过不懈努力,苏州团队很快便交出了一份让总部满意的答卷。2001年,摩托罗拉成功研发出DSP56371这颗24位音频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该芯片从前端验证到后端实现均由苏州团队研发完成,主要应用于汽车音响中。在此基础上,吴征带领的苏州团队随后仅用10个月便研发出DSP56374,这也是苏州团队第一次独立完成从前端到后端的芯片研发,且一版就成功,意义重大。除此之外,团队所研发的基于PowerPC架构的Telematics芯片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据吴征回忆,他领导的苏州汽车Infotainment芯片设计部门很受美国总部重视,发展非常迅速当时的IMTD事业部,苏州增长后的总人数一度超过美国Austin德国Munich两个设计部门的总和。

“当时的汽车电子市场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火热,依托于摩托罗拉强大的半导体技术,我们绝对是国内第一家研发出车规级芯片,并通过AEC-Q100量产认证的芯片团队。”吴征自豪地说道。

然而,随后摩托罗拉进行战略调整,2003年10月将半导体业务拆分成独立的公司:飞思卡尔(Freescale)。独立后的第二年,飞思卡尔即赢利2.1亿美元,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2006年,私人股权基金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飞思卡尔独立出来之后,吴征带领设计团队在中国持续发展,并于2007年在上海成立新的设计中心,主要研发基于ARM处理器架构的I.MX AP芯片,同时覆盖消费市场和汽车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I.MX SoC已经成为业界非常成功的Infotainment主控芯片,在全球的Tier-1和整机车厂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NXP/Freescale的主力汽车芯片产品。

飞思卡尔耕耘多年之后,吴征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全新的历练和提升。此时,原来的老东家三星力邀吴征重新加盟,给予更大的责任与自主权,不仅负责芯片设计,还负责软件和Solution开发,同时提供开拓中国关键客户的重任。

于是2010年,在摩托罗拉和飞思卡尔挥洒了12年青春汗水的吴征,最终递交了辞呈。


重回三星负责开拓中国市场


带着不舍离开飞思卡尔之后,吴征回到三星开启了新的征途,担任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所长,负责在中国的整体研发并开拓整个中国市场。

2011年开始的那几年是三星智能手机最辉煌的时刻,Galaxy系列和Note系列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三星自主研发的Exynos AP SoC芯片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无论在性能还是工艺上均处于领先地位,并收获了联想、中兴和魅族等多个国内手机客户。但是,吴征当时意识到,三星Exynos AP芯片主要面向三星内部的Samsung Mobile定位高端,而需求巨大的中低端市场处于空缺状态,于是他说服三星总部为中国市场定制一款中低端芯片。

彼时的三星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且拥有及其强大的应用处理器(AP),但却有一个很大的软肋:没有自己的基带调制解调器(Modem)。众所周知,Modem在手机中扮演着最基本的通信和连接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前飞利浦飞思卡尔德州仪器(TI)和爱立信等都有研发 Modem,但最后却都逐渐退出不做了,可见其技术和商业上的巨大挑战。”吴征说道。

吴征介绍,研发Modem最大的难度除了开发出芯片之外,还必须要开发出包括通信协议在内的软件解决方案,并且需要通过多轮的场测和运营商认证测试。从2G、3G再到4G时代,随着频段的不断增加,通过全球众多运营商测试的复杂度也在提升,这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这也是许多企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当时的中国刚步入3G时代,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也迎来快速增长。为了迅速抢占中国中低端市场,吴征开始寻求与中国本土Modem厂商合作,最终经过考察后他决定和重庆重邮信科(CYIT)合作,后者是制定中国3G标准TD-SCDMA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其负责人唐如安也是前大唐移动的总经理。

作为项目总体技术负责人,在吴征的带领下,双方团队紧密合作,从芯片定义SoC架构规划前端设计与后端实现芯片流片到调通,再到BSPAP和Modem Solution开发,都是中国团队独立自主开发,最终在2013年10月成功研发出了首颗基于28nm工艺制程的AP + Modem集成在一起的SoC芯片,并且一版成功,是当时国内领先的一颗智能手机SoC芯片。该项目不仅获得了三星总部的Excellence大奖,同时也推动三星总部建立首个Cost-effective AP SoC Platform,打破了三星此前只研发高端AP处理器芯片的局限

紧接着,吴征又带领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开发出一颗成本和功耗得到优化的AP,并被三星手机部门搭载于Gear S2智能手表,销量达到几百万很显然,吴征对于Gear S2怀揣着深厚的感情,直到现在他依然佩戴着该款智能手表。

三星是一家总部在韩国的跨国公司,有着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三星中国管理层一员,吴征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团队的产出和公司的业绩。为了打造团队的高绩效文化,吴征提出了“ACT”文化:“A”代表Accountability(担当),即员工应该对其职责负责;“C”代表Collaboration(合作),即不同部门,员工之间应站在公司角度相互合作;“T”代表taking Initiatives(主动性),即员工应积极主动工作。

可以说在吴征的引领下,三星半导体中国研究所无论在研发水平、企业文化还是本土化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吴征的眼界和格局也更加高远。


直面挑战开启人生新篇章


虽然中国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1965年,但是技术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直到2014年9月,总投资额高达1200亿元的国家大基金的成立,终于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曙光。在这股半导体热潮之下,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的各种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推动着一大批有志人士投入到半导体的创业大军中来。

与此同时,近几年随着AI、5G、IoT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资本、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国内开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芯片公司,其中由余凯博士于2015年创办的地平线便是一家极具代表性的AI芯片企业。

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进入厚积薄发的新阶段,这无疑在吴征的心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他也想为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而地平线便是一个可以让他施展理想和抱负的“最佳平台”。

2018年,在地平线的力邀下,吴征整装以待重新出发,加入地平线担任地平线(上海)芯片研发总经理。与三摩托罗拉、飞思卡尔和三星不同的是,地平线是一家中国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这也意味着吴征将迎来职场生涯中新的挑战和开始。

谈到加入地平线的理由时,吴征说道:“一方面,之前我都是在外企工作,从设计工程师到部门经理再到高层,收获很多。然而在摩托罗拉、飞思卡尔和三星工作这么多年,芯片行业发展的起起伏伏,包括事业部的调整,使我感受颇深,让我丰富自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外企的‘残酷’;另一方面,多年行业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中国在自动驾驶、智能汽车领域,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时候加入像地平线这样有技术有高度的本土公司做点事了。”

凭借在三星和摩托罗拉/飞思开尔累积的多年丰富经验和影响力,吴征在加入地平线之后,快速组建了国内一流的SoC芯片设计团队,Chip ValidationBSP/Solution团队,目前负责研发新一代的全车规级AI处理器芯片。

作为国内知名的AI独角兽企业,地平线深受资本的厚爱。继2017年下半年获得由Intel领投的超过1亿美元的A+轮融资后,2019年2月,地平线再次获得由SK中国、SK Hynix以及数家中国一线汽车集团与旗下基金联合领投的6亿美元B轮融资。目前地平线估值30亿美元。

此外在研发进展方面,2019年9月,地平线在上海正式发布了地平线的征程二代芯片 Journey 2,这是中国首款车规级AI芯片,并已打进汽车前装市场。据了解,该款芯片目前已获得全球5个国家的多家前装定点,最快到明年上半年即可看到搭载征程二代的量产车型。

如今的吴征正在全新的职场生涯中尽情驰骋着。天性乐观的他讲道:“对于我来说,这也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机会和挑战并存着。Life is a journey,而我们正在做的车规级AI处理器就是在攀登珠穆拉玛峰的征途上,痛并快乐着(校对/范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