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基金经理张小丰:创新药的源头在美股,投医药最好全球化配置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221回复:406喜欢:569

#风云君看小丰基金# 小丰是80后,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本科,统计学硕士(荣誉毕业)。之前一直从事统计相关的工作。还在新西兰医学刊物New Zealand Medical Journal有署名论文发表。小丰2014年下半年开始投资海外市场。2015年全面进入投资。2018年成立了“小丰基金”。本期邀请到了小丰,还有雪球人气用户,私募研究达人 @linjia510  林佳总一起做一个深入的交流。

精彩观点:

1、我的投资框架是“以权益为核心的适度分散化组合”:满仓权益就是满仓股票,用适度分散化来增加组合的容错率,具体选股就是和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2、 做基金经理的三条经验:第一,要尽量透明,要和客户充分沟通;第二,整体投资框架必须是很有容错率且成熟的;第三,一定要专注自己而不要过多看别人,不要受其它基金的干扰。

3、我们投创新药一定要投美股,只有投美股你才知道什么是最新的,然后你回头看哪个中国企业能跟上潮流,那它就是优秀的企业。

4、在美股我看好四个领域:工程化抗体;RNA相关;蛋白降解;基因编辑。我投新兴领域一般是以“小仓位,广撒网”的形式来参与。

5、选股的核心因素:要有好的产品;要有优秀的管理层,估值要合理。估值合理就是对成熟企业估值苛刻,对初创的高成长企业估值要宽松一点。

6、控制回撤的方法:构建具有非相关性(不同涨同跌)的投资组合;跨市场配置。

7、投资人都会遇见“我看好这个但没买”的情况,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能力的不足,由于不够确定导致不能下定决心,但我同时也觉得“不怕错过,就怕做错”。

8、医药私募基金对比公募医药基金的优势:公募一般没有涉及到美股,私募可以满足全球配置的需求,而全球化的配置的回撤基本是低于公募的平均值的。

                                                        投资问道

 @linjia510  :  从事基金工作之前,你在新西兰卫生部工作了八年,方便透露一下这份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张小丰:  我在新西兰卫生部主要是分析新西兰健康数据,当时新西兰有很多全国健康普查,我们会参与其中。基本模式是由卫生部牵头,我们做数据处理和数据建模,再和大学的教授联合起来写论文,我在其中做数据整理、数学建模的工作,全是由我独立完成的。

 @linjia510:   你曾在国外发布过医药相关的论文,从公开资料中发现你其实没有医药相关的学术背景,你的论文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什么?

 @张小丰:  有两篇发表在新西兰最权威的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有我的署名,是关于健康调查的:一个是关于吸烟,一个是关于老年人生活状态、健康数据。我在其中主要做数据分析,里面所有的数据建模和数据搜集、数据整理都是我做的,具体论文是由大学教授写的,我们是互相分工的,因为所有数据分析都是我做的,所以我有署名。这更多需要的是统计背景,因为完全是数学模型,我在大学学习中就已经学过很多医学相关的统计,而且我在新西兰是专做医疗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公司。
        
 @linjia510  :  你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和投资都没有关系,做投资也没几年,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具备当基金经理的能力?

 @张小丰:  因为我自己特别热爱投资,我觉得如果能靠投资养活自己那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所以我做投资很专注,也乐在其中。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在逐步进步,2015年进入雪球,在雪球上跟很多大V学习了很多投资方面的知识,也阅读了大量书籍,我把自己的钱拿来投资。2016、2017年的时候我的投资收益就已经远超我的工资收益了,我每年投资赚的钱已经是我工资的5、6倍以上了,这时我就有了走职业投资这条路的想法。因为我个人很喜欢分享,加上常年泡在在雪球论坛,也有很多人喜欢看我的分享,所以最后通过雪球成功成立了基金。

 @linjia510:   你的投资框架是什么?

 @张小丰:  从广义上来讲我的投资框架可以归纳为“价值投资”,我会买入优秀企业,只要它估值合理我就会买入并长期持有,当然我会适度分散,因为只有适度分散才能增加整个组合的容错率,但整体来讲可以总结为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和优秀企业一起成长。同时我会投三个市场,因为优秀的企业全球都有,把眼光放到全世界范围,可以找到很多优秀企业,跟它们共同成长。这是最直接的一种说法。

 @linjia510:  什么经历对你的投资风格形成很重要?

 @张小丰:  对我投资风格影响最大的是在我投资之前、在我自己买第一支股票之前,我阅读了大量书籍,包括论文。因为我的统计背景,我的个性是我不会做从概率上对我不利的事情,一定是这个事情有胜算我才会做。我在投资之前阅读了大量书籍,真正的投资框架主要是从经典书籍中选取的,其中比较重要的三本书:格雷厄姆的《同名的投资者》,巴菲特的《致股东的信》,大卫斯文森的《机构投资者创新之路》。这三个投资者对我影响非常大,我的投资框架基本都是由这三本书构建。当然,这只是入门,框架只是框架,真正投你还要理解企业,这就需要不停地学习,学习一辈子,不停地研究,到后来我逐渐进入到了医药行业,也要不停研究,就是寻找优秀企业。

 @linjia510:   你的持仓曾经有过两次踩雷,有什么经验分享?

 @张小丰:  我在基金的信里也分享过我这两次踩雷的经验:一个是港股,一个是美股。美股是我错误估计了一个药品,应该说是我以为这个药品能批,结果它被延期了,没说不能批,但被延期了,可能是我对FDA对这类药品的审批条款、节奏和门槛略有误判,因为这个病已经有药了,有更好的药,FDA的评判会更严格一点,和无药可医的病不一样。

我买这个公司时很便宜,我看这个公司前景非常大,是基因疗法,我觉得前景非常大,当时公司估值也非常便宜,我觉得我买来下面有保底,因为现有业务可以支撑它现在的估值,基因疗法又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当时我以这个角度买入,最后基因疗法没有按时报批,被延迟了大概两年时间,这两年对于医药来说还是很致命的,当时踩雷就暴跌,暴跌到我买入的价格,虽然没有亏钱,但浪费了很多时间,在投医药的时候这种事情很难避免,但我得出的经验是买入时价格千万要有安全边际,这是很重要的,这种情况下踩雷对我损失并不大,但也算是一个提醒。

另一个是港股,这个公司挺有意思的,公司的产品非常厉害,它是个中国公司但做成了全世界最好的产品,而且它的产品授权给了外企,也就是说,产品不是自己卖,是外国的大药企合作卖,当时我认为它的估值很便宜,产品成功率非常高,基本是十拿九稳,所以我觉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时候它的董事长因为一些原因被抓了,然后这支股票大跌,跌得很厉害,当然我在跌了之后有一波反弹的时候就全卖掉了,因为我不想承担董事长被抓的风险,这个风险从当时的角度来看是很未知的。

题外话是今年这个股票创新高了,后来这个事情并没有影响,但站在当时的角度,如果再来一次,可能我还是会找一个反弹卖掉它,因为我不想承担这种不确定性。这个踩雷比上一个踩雷对我的触动更大,这个踩雷让我以后对管理层的要求变得更高,我希望管理层非常优秀,不会出现一些根本无法估计的黑天鹅,像我们分析企业肯定不会分析它的董事长会不会被抓,这不是常规分析框架,一定是分析业务,但以我后来的经验,越是管理层优秀的企业越容易超预期,如果管理层有问题,经常会在你想不到的角度出现黑天鹅,在这次踩雷以后我总结的经验就是以后我只买拥有最优秀的管理层的企业。这就是我总结的经验。

 @linjia510: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基金经理?

 @张小丰:  我做基金经理之前对基金经理有很多想法,但做了以后给我自己感受最深的还是信托的责任,因为自己的钱和客户的钱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考虑到客户的心情,所以我当时构建基金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持有体验这个角度,当然我个人也不是喜欢波动很大的,这是做基金中比较重要的,它会给你一定的压力。

还有一个就是,从技术角度讲基金和个人最大的不同是基金的净值计算,基金是按照百分比算净值,个人有时是按绝对值来算,我是指新增资金。比如基金有时候新增了申购进来,如果你不买就相当于卖,对净值的计算,因为每个比例被稀释掉了,这在个人投资中是没有的,所以这对你的投资就有另外一个考量,比如你已经构建好了你的组合,这个组合涨得很不错,这时又来一笔新钱把你的组合稀释了,你应该怎么办?这点上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我也和很多基金经理讨论过这个问题,对这点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和个人投资情况很不同。

 @linjia510:   美股、港股、A股三市场的医药投资有哪些不同?

 @张小丰:  首先,这三个市场,医药的上市药企就不太一样。在A股主要是传统药企为主,有少量创新药企,当然有些传统药企业在尝试做创新。港股有传统药企也有新兴药企,因为港股后来改革,学习美股,可以让没有营收的药企也上市,2018、2019,还有2020这几年内港股上市了一系列中国创新药企。美股可以说是创新的源头,港股和A股都是中国企业,现在还是跟随阶段,而美股是创新源头,这三者在结构上都不同。

从市场的走势和股票给人的感觉来看,我自己的感觉美股和港股比较相同,A股很不一样,一般来讲A股有它自己独特的走势,港股和美股比较接近,投起来感觉差不多。其实还是我之前说的,最大的区别是企业本身的区别,传统药企都在A股,大部分新兴药企都在港股,全世界创新的源头都在美股,这大概是最大的区别。

 @linjia510  :  中国创新药和国外创新药的差距有多大? 

 @张小丰:  这个差距以前是非常大的,以前差了几十年,但从2015年的中国医药改革以后追得非常快,政策上很鼓励创新,所以资本也涌入这个领域,有很多国外的科学家,或外企有很多工作经验的科学家也来到中国创业,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又有政策、又有钱、又有人才,这种情况下中国医药创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爆发力非常强,进步非常快。你想,现在中国有些药品已经做到了全世界最好,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有一些药品已经在美国上市了,还有一些药品正在美国上市申报中,过去在中国根本没有任何药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因为中国没有新药产业,这个产业从无到有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差距一定是在缩小,而且缩小速度非常快,可能这是中国的强项吧,中国在追赶这方面很厉害,只要政策到位,有资金,人才是不缺的,这也跟历史背景有关,当年清北这些生物科技的高材生大批量的去了美国。

因为我关注很多美国公司,美国公司很多首席科学家名字都是华人,在那边做到了首席科学家的水平,各个公司的主业介绍里都有大量中国人的名字,包括一些论文,一些最顶级的论文中的署名,有大量的中国人,也就是说只要这边有创新的土壤,能吸引这群人回归创业,他们带来很多新技术的话,进度是非常快的,我对此非常乐观。

 @linjia510:   你现在看好哪些生物前沿科技?为什么?

 @张小丰:  港股。整个中国的医药主要还处在跟随阶段,现在越跟越快,但主要还是跟随,它的源头在美股,所以我们投创新药一定要投美股,因为只有投源头美股你才知道什么才是世界潮流,什么才是最新的,然后你回头看哪个中国企业能跟上潮流,那它就是优秀的企业,目前基本是这个阶段。

在美股上我主要投四个领域。首先是工程化抗体,也就是双抗、ADC,还包括本身的抗体,这是比较成熟的东西,最开始生物制药就是指抗体,这还是世界主流。其次分别是RNA相关,蛋白降解,基因编辑,这三个领域是我特别看好的,这三个领域已经达到了突破临界点的阶段,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RNA已经上市了几个药品,这个路线已经跑通了,是新兴技术。蛋白降解和基因编辑也出了很多临床数据,最近基因编辑出了非常好的一期数据,数据非常惊人,这些东西已经有临床数据,有一定确定性。

我也会逐渐投入这四个领域,确定性越高仓位越高,确定性低一点仓位就低一点,并且我投新兴领域一般是广撒网,会把我觉得有前景的几个企业一起买入,而不会单吊一两支,单吊一两支是很危险的,所以我是以“小仓位,广撒网”的形式来参与最前沿的源头创新.

 @linjia510:   你是怎么选股的,会考虑哪些因素?

 @张小丰:  选股的核心因素,第一因素是这个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上非常好,但医药和很多行业不一样,尤其创新药,创新药是产品驱动的行业,不是品牌驱动的行业,这和消费品不一样,消费品有时看品牌,而创新药看产品,你有好的产品,比如这个病无药可医,现在可以医了,那它就是好产品,一定能卖好,或者至少有很高的概率能卖好,所以产品是第一关注,首先要有好产品,或是在研发中的产品,或是有很好的技术,这个技术上有潜力产生很多非常好的产品,这是第一点。

当这个满足以后,我一般会关注管理层,我常说观察管理层需要时间,一般来讲最简单的方法是你把过去几年的电话会议、年报通读一遍,比如几年前他说过怎么样,后来他的承诺有没有实现,执行力到不到位,企业管理层有没有污点,一般有污点的我直接不投。

第二是企业有好的产品,管理层也很厉害。

第三就是看估值,一般来讲越靠近源头创新、越前沿的东西,对估值的宽容度应该越高一点,越靠近成熟的企业,对估值的宽容度就会越低一点,估值整体来讲只要不离谱,我都可以接受。对于成熟企业,我对它的估值会严格一点,对于初创期高速成长的企业估值会比较宽容,也就是我会严格看重离天花板更近的企业的估值,如果这个企业离天花板还很远,如果发展起来它还有数倍空间,这时你应该更加关注企业能不能有足够的执行力把它的公司发展计划完美执行,或者说新技术能不能成功,主要关注这种。我之前说的,总结起来就是:要有好的产品,很好的科技,要有很优秀的管理层,估值合理。估值合理就是对成熟企业估值苛刻,对初创的高成长企业估值要宽松一点。

 @linjia510:  请讲讲投资最成功的案例的具体过程? 

 @张小丰:  我刚才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熟企业,一种是初创企业,我都给个例子吧,在实际运用我中是怎么运用这种逻辑的。首先说成熟企业,我的一个例子是A股中的成熟药企,算是A股龙头,2019年时它达到了3700亿以上的市值,我预估它离天花板可能只剩下不到一倍空间了,也就是说它离天花板很近,市值已经很大了,我的天花板当然是跟海外做对比,它再涨一倍就是海外巨头的市值了,而目前它的水平距离巨头还有很大差距,在在2019年10月-11月左右我认为它的估值偏贵,就卖了大概一半,因为它的估值还不离谱,只是有点贵,性价比不高,当时还有很多其它好的投资机会,我就卖了一半买进了其它股票。
    
后来这个股票在我卖了以后也没有跌,它继续涨,一直涨,涨得还挺好的,涨到今年一度达到了6000亿以上,我就觉得它真的是完全到天花板的水平了,它的估值太高,我就全部清仓了,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一个比较成熟的企业,我会对它的估值苛刻一点,当然如果它跌得很厉害、变便宜,说不定我还会买回来,但对这种企业我是要看估值的,估值会指导我的买卖。
    
另外一个例子是初创高速增长的企业,一个中国创新药企业2018年在港股上市,现在发展得很不错,我根本就不看当时什么价格,也不择时,我在基金开了收益互换第一天就买入了这个企业,一直到现在只加仓不减仓,因为有很多新申购的钱都只加仓不减仓,这个企业从静态来看,有时估值也会比较高,但我觉得它距离天花板还有非常大的空间,这时我对它的估值会很宽容。这个企业已经涨了几倍,但它中间大概有七次左右跌幅超过25%,最高时跌了百分之三四十,但因为我深度研究这个企业,这些过山车我都一次不下车,反正跌了我就买,因为我觉得它空间很大,这个企业很优秀,我应该长期持有,而不应该过于苛刻地看一些静态估值,因为它的空间很大。只要发展计划能完美执行,它未来肯定还会创新高,所以我对估值要宽松一点。

我一开始关注到医药行业是因为医药这块是非常大的刚需,并且是朝阳行业,创新药行业基本是从0开始。首先它的非周期性很吸引人,行业总容量一直在涨,这就非常好,这时我就要去寻找行业中创新做的最好的企业,创新做的最好的企业是当时A股的一个企业,我长期关注它,并且关注它的临床实验,关注它的研发管线,我记得那可能是在2015年。我也看过很多卖方和买方的文章,那时大家的分析框架是不看管线的,大家还没有像现在研究什么在研项目,当时都没有这个概念,

但我知道未来肯定要有优秀的产品,创新药是以产品驱动的,所以在这时我挖掘了很多投资机会。后来随着研究创新,自然就会研究到创新的源头——美股,研究美股你会发现很多新科技非常非常厉害,解决了很多病,尤其是抗肿瘤的能延长人生命的很好的药,了解了世界趋势以后,回头又可以看国内哪些企业能跟上这个趋势,它能以最快速度跟上这些技术、跟上这些产品、跟上这些靶点,这时我发现国内大概有4-5家企业,也是后来的第一批企业,他们跟上了节奏,他们的领头人有国际眼光,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他们大概在2014年左右就开始逐渐立项了,大概在2016、2017年已经开始进入临床试验了。

具有全球视野的投资者就会知道这是特别好的东西,从产品的角度入手,你自然就会找到国内正在做这个产品的企业,那么就可以高度关注,看他们的执行力怎么样、他们的临床数据怎么样,我在这上面又挖掘了非常多的投资机会,这对我们小丰基金的收益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这种机会一直会有,因为美国创新一直会有。我现在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另一群企业,它们还没上市,还在一级市场,但他们有更新的RNA、基因编辑、蛋白降解技术,这也是同一个逻辑,虽然这些企业还没上市,但上市以后我们会高度关注,会读它的招股说明书,因为机会已经在水下了,只是还没浮上来,浮上来就可以评估了。

在美股方面,可以关注一些医疗峰会,像美国的医疗峰会,癌症峰会、心血管峰会等,这些峰会中会有很多医学专家讲解自己最新的科技突破,如果天天关注这些峰会,并且经常刷一些论文,你就可以知道全世界最新的、最有前景的东西是什么,就可以挖掘投资机会。这只是第一点,你要挖掘出一个公司,有好的产品、好的科技,这是我们挖掘机会最基础的一点,这之后就是我之前说的要评估管理层,比如美股的再生元,我觉得它的管理层特别特别优秀,它的管理层是科学家,整个董事会也全是科学家,首席科学家是一个真正的天才,知名医生天才,少年班出身,很年轻就当了教授,他们的价值观又特别正,研发能力又强。像这样的投资机会就可以开始评估估值了。它最最最大的源头是医学峰会论文,从这上面能找到最有前景的东西。

这通常是美股的机会,因为美股是最前沿的,等美股的机会验证以后——比如去年新冠就验证了mRNA技术——这时美股本身就会产生投资机会,再继续下去你就要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就是中国有没有什么企业把这个技术攻克了。包括之前的基因编辑也是,现在基因编辑的数据非常好,几个做基因编辑的公司都可以高度关注一下,同时关注一下国内有没有企业也有这个技术。

这都是一串下来的,从源头开始先有美股投资机会,然后有中国投资机会。一个概念在两个市场都可以被利用,有时间差。美股这边是突破性创新,A股/港股这边看谁能最快掌握核心科技、最快掌握全世界最先进的科技,这些都是投资机会。

 @linjia510:   你对基金回撤比较关注,为什么?

 @张小丰:  虽然很多人认为回撤不是真实的亏损,但我觉得只要是个投资人,你必须承认回撤越低越好,没有人希望自己的股票上窜下跳,这里面有个体验的问题,做基金的在这方面更敏感,因为个人投资你可以说自己容忍度很高,但你不能默认所有投资人的容忍度跟你一样高,这是一点,另外对我自己来讲,我自己也不希望我自己的股票上窜下跳。

如何让你的回撤可控,这是很巧妙的。回撤会有一点,但不要失控,同时也不要以降低自己收益为代价,很多控制回撤的手段是降低收益的,比如持有大量现金,那回撤肯定低,但现金收益是低于股票的,相当于降低收益弥补回撤,这样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认为复利每多一个百分点长期之后积累的收益是很不同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在股票有非常高的收益的同时控制回撤,这是大卫.斯文森给我带来的解决方案,或者说给我的思路,他提出来的是利用非相关性来降低组合的波动,我持有股票,不持有现金债券这种低效资产,我还全部持有收益最高的股票,但我会在组合中引入非相关性这个概念,非相关性是比较学术的说法,通俗说法就是我的股票不同涨同跌。
   
 比如这周这些股票涨了,另外的股票跌了,或者这段时间A股涨得不好,但美股涨得好,再或者美股跌了很多但你的A股、港股没有跌。引入非相关性就可以在不降低收益的情况下(保持满仓)也能控制回撤,但它不能消灭回撤,我觉得能降低一点就很不错了。
    
另外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跨市场配置,因为A股和美股,包括港股,它们的走势不一定是统一的,大药企和小药企之间走势也不一定统一,欧洲市场和美国市场走势也不一样,通过引入非相关性来降低整体波动,但也没有降低整个组合的预期收益。

 @linjia510:   有没有错过的公司?

 @张小丰:  我觉得投资的遗憾永远都有,只要做投资的人总会有这种想法:“我看好这个但没买,后来暴涨,太可惜了。”首先最大的遗憾肯定是美股的mRNA,因为这是我能抓住的机会,很多遗憾实际上是你抓不住的机会,你觉得遗憾,实际上是能力不够,但mRNA是我能抓住的机会,这是我很大的失误,没有抓住机会,我自己总结了一下是因为我的傲慢与偏见。疫情来了以后,疫情变成了热点,我天性不喜欢追热点 ,一看这个东西是热点,我有点先入为主的观点,认为这东西是炒热点。关注到这几个疫苗公司的股价已经涨很厉害了,股票已经翻番了,翻了不止一倍,我觉得这就没有太多意思。但实际上应该好好分析一下,不应该简单贴标签,如果当时把这个技术、市场估一估,好好建模做一个数学模型,就会发现即使它涨了一倍,它还是很便宜的,因为这个事情是百年一遇,不是常规热点,这个应该说这是我这两年最可惜的机会吧。

只要是个投资人都会遇见“我看好这个但没买”的情况,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能力的不足,可能觉得确定性不够之类的原因导致你虽然看好但没有下定决心。但我同时也觉得投资本来就是有很多遗憾的,“不怕错过,就怕做错”是我投资的一个价值观。但如果真的做错了,只能吸取教训,争取下一次能抓住更多机会。

 @linjia510:   有投资者认为,不管是从研究团队或者近几年的业绩看,买医药私募基金不如买公募医药基金,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张小丰: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因为公募有它的优越性,首先业绩报酬提得少很多,其次公募也有很多明星基金经理,他们的成绩也很不错,这方面是满足了两个不同的人群的需求。但公募大多数是投A股,还有一些投港股,一般没有涉及到美股,有些人可能有配置的需求,他想配置一部分的钱到全球化的医药基金里,这就是我们给客户提供的价值所在。
    
还有,全球化的配置的回撤基本是低于公募的平均值的,因为公募有很多投资范围的限制,有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大的回撤,所以我们在持有体验上可能也好一点,而持有体验和一个投资人的最终收益是有关系的,很多时候不是一个基金不好,而是稍微低一点投资人可能就没耐心了,恐慌了,卖掉了,投资人不挣钱有一部分是没买到好基金,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没承受住波动,波动小点对于投资人是有实际意义的,和公募对比,私募在这方面可以满足全球配置的需求。

 @linjia510:   大家都说你是医药基金经理,但是你从以前到现在,也不是纯医药,关于大家定位你是医药基金经理,你怎么看?

 @张小丰:  我觉得基本正确,因为主要核心还是在医药,医药占比一般在70%左右,常年占比在65%以上,当然我也有28%左右主要投在科技上,科技也是我很喜欢的领域,这主要因为我个人的背景。我是计算机本科毕业,大学学的是AI,但我学的太早了,那时AI还不流行,所以我就变成了先驱者,找不到和AI相关的工作,但我对这方面很有兴趣,我自己是一个电脑爱好者,也喜欢捣鼓硬件,所以科技这方面我主要是投互联网、云计算、芯片,这三个领域我主要投一些成熟、看得懂、成长的公司,但我最大的持仓核心还是医药,占70%。

有人也问过我为什么我不做100%的全医药,说我们买你就是买全医药,不买其它东西。我之前说过非相关性,科技股这部分仓位提供了非常多的非相关性,可以说基金回撤比较小的一个很核心的原因是因为有这28%的科技股,因为这些股票和医药的走势很不相同,它们完全不同涨同跌,就像纳斯达克指数和美股的医药生物科技指数完全没有关系,所以它提供了很多非相关性。而且我自己也对这个领域比较感兴趣,所以主要是医药,但我还是会配20%-30%的科技板块,科技这个领域也有很多投资机会,它也是一个很朝阳的行业。 

 @linjia510:   你成立基金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而且是个人在做,但是业绩和规模还挺好的,你觉得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用三句话总结是什么? 

 @张小丰:  第一,做基金要尽量透明,要和客户充分沟通,一定要让客户知道你目前的想法是什么,你对市场的看法是什么,要让客户了解你的投资策略,因为作为一个组合一定是有涨的时候也有跌的时候,像我的基金有时也有半年不涨的时候,这时候客户知道你在做什么的话,他更容易拿得住,更容易理解你。

第二,在做基金前一个人的整体投资框架必须是成熟的,必须是很有容错率且成熟的框架,不能说你自己的投资框架都没搞好就开始做基金。我做基金以后我的投资策略和我是个人投资者时没有区别,因为我是个人投资者时这块已经打磨得很好了,需要继续学习的部分是具体个股企业的分析,但投资框架已经是成熟的,我觉得这特别重要。

第三,这一点特别重要,做基金一定要专注自己而不要过多看别人,一般来讲大家总会把你和别人相比,哪怕你自己不比,有时你的客户会拿你和别人相比,这时心态一定要佛系,而且一定要专注做你自己,千万不能因为这种对比而让你的技术漂移、风格漂移,这是做基金的大忌,做好自己很重要,千万不要受外界干扰,尤其是不要受其它基金的干扰,这特别重要。

 @linjia510:  你对雪球私募平台有什么建议?

 @张小丰:  我觉得雪球挺好的,我们是非科班出身,不是传统券商这样的正规军,如果没有雪球平台,实际上是很难发私募的,哪怕你真的有投资能力,可能也没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雪球上有一点可能是其它传统渠道做不到的,它可以让你的投资人更加了解他投的基金经理,这可能是雪球上最得天独厚的一点。一些传统的、比较厉害的私募,管理人可能很有名,是很厉害的基金经理,但实际上大家对他的了解还是很局限的:你只知道他过去的历史业绩,知道他很有名,或是大概知道他的投资策略,但细节你肯定不知道。雪球上的展示空间可以让投资人更加了解基金经理,这点很不错。

因为基金不可能永远涨,它总会有低迷的时候,有时会低迷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时对投资人来说也是考验,我的基金也有过很长时间不涨的时候,这时很多投资人反而还会过来安慰我:“小丰你千万不要急,千万不要动作变形的,我们很有耐心的,没关系的,我们信任你的投资策略,信任你的研究能力,我觉得都没问题。”这可能是雪球带来的很大的优越性。
 
另外在雪球上发产品还有个好处是雪球可以帮你把其它事情都做完,只要有投资人投你,你自己能跟投,能把产品发出来,很多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你可以只专注在投资上,比如我2018年发产品,发了产品之后我不用管很多细节的运营上的事情,只用关注我的投资,这可能是很大的好处。
 

 @张小丰   @linjia510   $小丰基金(P000566)$  

精彩讨论

张小丰2021-07-21 17:08

我很喜欢奥克兰大学,全球前100的学校。很高的教学水平,很好的教授,还能有幸跟R语言的发明者学习R编程。我也非常尊敬我的研究生导师,甚至可以说他改变了我一生。每周可以去他办公室和他聊1~2小时的统计知识和论文方面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而不是简单的应试学习。楼主这种在完全没有任何了解情况下轻易把一个国家所有大学贴上标签的行为,真是充满傲慢于偏见。

黑猫白猫20192021-07-21 17:32

New Zealand Medical Journal的影响因子很低,而且他不是第一作者。

高级注册装逼师2021-07-21 17:12

你脾气真的好……

迷路阳光2021-07-21 21:23

傲慢偏见都是有成本的,送给这个帖子下的喷子,别人赚钱,你只会喷

wanglee12021-07-21 17:53

老哥,这种让你证明肚子里几碗粉的根本不用理他们

全部讨论

张小丰2022-10-22 09:48

是啊

奥大君-UOA2022-10-22 09:35

你也是奥大的?

韦三青2022-08-17 07:26

没理解没理解荣誉毕业什么意思

终南山上的小黄人2022-08-16 23:03

过了一年看出优势来了。恒生医疗18年8月至今,亏25%。小丰涨75%。里外里正好100%。

Friaily2022-08-16 17:38

今天重读了这篇内容,内容是极好的,提问者也极有着力点,文章的组织形式也比较舒服。只一点建议,希望类似的栏目可以继续且深度,策略上可以多些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发问的更深刻一些。

徐大宝李二狗2022-03-01 08:34

十来块把金斯瑞卖飞了。结果金斯瑞在医药雪崩里是最坚挺的,不确定的创新反而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净值也没法看了。再选一次,现在能明确确定性的公司,最好的情况也就是十块的金吧。

晨希音2022-01-04 21:27

精彩观点:

1、我的投资框架是“以权益为核心的适度分散化组合”:满仓权益就是满仓股票,用适度分散化来增加组合的容错率,具体选股就是和优秀企业共同成长。

2、 做基金经理的三条经验:第一,要尽量透明,要和客户充分沟通;第二,整体投资框架必须是很有容错率且成熟的;第三,一定要专注自己而不要过多看别人,不要受其它基金的干扰。

3、我们投创新药一定要投美股,只有投美股你才知道什么是最新的,然后你回头看哪个中国企业能跟上潮流,那它就是优秀的企业。

4、在美股我看好四个领域:工程化抗体;RNA相关;蛋白降解;基因编辑。我投新兴领域一般是以“小仓位,广撒网”的形式来参与。

5、选股的核心因素:要有好的产品;要有优秀的管理层,估值要合理。估值合理就是对成熟企业估值苛刻,对初创的高成长企业估值要宽松一点。

6、控制回撤的方法:构建具有非相关性(不同涨同跌)的投资组合;跨市场配置。

7、投资人都会遇见“我看好这个但没买”的情况,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能力的不足,由于不够确定导致不能下定决心,但我同时也觉得“不怕错过,就怕做错”。

8、医药私募基金对比公募医药基金的优势:公募一般没有涉及到美股,私募可以满足全球配置的需求,而全球化的配置的回撤基本是低于公募的平均值的。

买私募被套的投资人2021-08-26 23:33

稳健到费前跑不赢葛兰的地步

买私募被套的投资人2021-08-26 23:31

水校胖子跑不赢易方达,还搞的像诺贝尔奖医学泰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