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平安

发布于: Android转发:43回复:251喜欢:306

有球友留言让我讲下平安寿险,平安的粉丝多,大V多 ,讲平安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事。第一、平安非常透明,几乎所有的券商都会覆盖平安,平安同投资人的沟通也特别积极,几乎没什么额外信息挖掘。第二、平安的年报出的非常专业,通俗易懂,研究过保险股的人都能看得懂,几乎不存在额外的解读。第三、很多大V比我研究的深,我也是跟雪球的大V们学习。

但投资保险股,中国平安是绕不开的标的、话题,无论你买哪只保险股,都不免要跟平安比较,既然如此,我想通过我在现实工作中接触到的平安,谈谈我眼中平安同其他保险公司的区别,以及它遇到的问题,仅供各位球友参考。如有同各位球友感受不一样的地方,全当平安太大了,我们都只是看到了平安的一角。

首先说背景,我接触最多的是平安信托,大概从2013年开始,有很多业务同平安信托合作,我也有同事跳槽到平安信托,其次是平安资管,平安不动产,然后是平安养老的投资部门,最后是平安人寿的资产端,负债端是最少的。

平安资产、平安信托、平安不动产都是给平安寿险、财险、养老险找资产的触手,平安体量太大了,单靠平安人寿完成每年的投资任务根本不现实。所以平安人寿的制度是每年初制定投资计划,给各个资管公司下发委托任务,由各资管公司去找资产,资管公司内部先经过三轮会,然后再报给平安人寿,最后人寿批准。大部分上市保险公司也都是这个模式,唯独新华资产有部分自主权,不需要上报寿险批准。这种模式的相当于三权分立,寿险公司定利率、期限,评级中心决定是否能过投资级(注意,评级中心只对债权评级,不对股权评级,这点非常重要,为以后的大坑埋下伏笔),资管公司就是找资产干累活、苦活。好比三个人一起去吃饭,去哪吃寿险说了算、能不能吃评级说了算,吃什么资管公司说了算,最后三家达成一致才能动筷子往嘴里送。好处是没有一家独大,权利不在一个人身上,避免某一个个体权利过大做出愚蠢的决定把整体害了,坏处是各方只想自己的利益,协同性差,沟通成本高。比如寿险公司定期限和利率完全是根据负债端成本制定的,它不管市场上有没有合适的项目,也不管今年的市场形势,一旦定了全年目标中间只要不发生极端情况几乎不改;评级中心只管看门,且没有前瞻性,都是后视镜开车,没有信用挖掘,比如2019年的时候,我做的兖矿非标想卖给平安人寿,结果它不投煤炭行业,认为煤炭是两高一剩,就是后视镜开车,那时候兖矿的非标5-6%,这几年煤炭行业转暖又开始投资了,同样的主体去年底我卖给平安养老收益率3.8%,这种一定要等到100%确定才敢行动的风格错过了所有价值发现、信用挖掘的机会;前端资管公司,只要能过投资级,满足寿险投资要求就干,不管风险,反正亏钱不是自己的,资管公司赚管理费要的是规模,业务模式有点像公募基金。这种相互约束、制衡、分工的模式造成了2018年-2022年的历史巨亏,其实种子在2015年前后就埋了下来。

我们知道平安这家公司是非常狼性的,狼性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激进、以股东的短期利益为首要目标,在经济大势顺风顺水的时候非常出色,一旦遇到经济下行、资产暴雷的时候就要承担苦果,08年、18-23年,两轮经济周期都是如此。2012年监管放开负债端产品2%投资利率的上限,叠加重疾险爆发,行业为了保险好卖,创造了一种重疾险带投资分红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分红率其实年化也就2%多,因为价格不能卖太高,太高没有竞争力,所以重疾的保障功能给的就不如纯粹消费型的重疾险杠杆大,举例子,一个30岁男性同样每个月交2000保费,纯消费重疾保额能有40万,买分红型的也就20万,然后分红只有2%出头,最后客户即不满意分红率,又不满意保额,但是这种月月能见到回头钱的保险好卖,代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股东的利益卖了大量这种保险,直到2018年前后重疾改革。那么这种需要每年给客户回报的重疾险无形中加大了资产端的投资压力,不仅是平安,各大保险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平安的规模更大,同时它以股东短期利益为目标,股东要求高ROE,所以它的短期投资压力更大,国企险资不考核ROE,考核的是资产规模,担心的是国有资产流失,宁可牺牲利润,也不下沉风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为什么中国人寿的roe比平安那么低,因为同样的高利差,它选择牺牲股东短期利益,保住资产信用不要下沉。题外话:从去年开始国企险资的KPI变了,不在考核资产规模,考核利润和三年ROE,所以我们能看到中国太平这个近十年ROE最高11.8%,上市22年来平均ROE7.23%的公司,在2023年三季度,它的子公司太平人寿的ROE竟然高达16.2%,应该是历史最高,是母公司平均值的两倍多。

负债端产品设计不合理,同时又要市场份额,又要短期利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平安的资产端激进冒险。在2021年之前,平安信托为平安寿、平安养老找了很多三线城投的非标资产,比如盐城城投、日照城投,高的几乎有8%、9%的收益率。2022年城投出问题,平安全面叫停三线城投,盘点存量规模有1200亿。这部分资产后来好在有国家出面,传闻只给看不发的35号文,详细划分了省份,要求金融机构展期降息、政府慢慢还,避免出现大面积违约导致的资产计提减值,否则又是个大坑。因为是高收益、低评级,平安寿险几乎不买外部资管公司的产品,这种评级很差、风险下沉的资产只买平安信托发行的,老话叫肉烂在锅里。除了低信用城投资产能提供高收益外,过去几年还有一类资产就是房地产,尤其是民企地产。这部分资产几乎是达不到投资级的,不只是平安,各大保险公司的信评中心都达不到投资级。信用评级是非常独立,且有自己的评级系统,几乎没有人为干预的可能,除非修改评级体系。但是!监管规定,股权投资不需要内部信用评级,能看到这的球友就能明白为什么平安投资那么多民企地产的股权?至少有一点是因为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可以绕过信评。并且,平安所有房地产投资是在平安不动产下面,平安不动产绕过信用评级,单独向股东汇报,只要股东点头授意几乎没有其他制约。为了满足股东短期高ROE回报的要求连续的冒险,只能说这些管理层没有周期意识,或者过于相信中国房地产不会出现危机和政府信仰,以及平安不动产、平安信托的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的短视。

周期总会来,当风险连续发生,我也看到平安的优势,第一是够大、底子厚,几年利润也能把资产计提的损失抹平,亏的起。第二是品牌力强,很多客户点名买平安人寿的产品。第三,平安不动产裁员,以后只买物业,不买地产股权,物业实实在在,租金算得过来账就行,遇到危机不至于大比例资产减值,最多少点租金回报;平安信托裁员1/3,高风险资产一概不做,债权只做4%的,为平安人寿找稳定的低风险资产。第四,平安创新能力强,它找了很多类永续债产品,交易对手都是国企高科技芯片、京东方这类卡脖子公司,不可能破产的,同时它还在收购太阳能、风能的电站,这一类资产都能到5%以上的收益率。投资风格从风险下沉换高收益,到风险不下沉,通过牺牲流动性来换高收益,这条路也是几乎全部保险上市公司走的路,太平是靠投资银行股,长期吃股息,虽然找的资产不同,但是思路相同。

顺便说一下,任何投资都有不可能三角,保险公司债权投资面对的不可能三角是流动性、高收益、低风险。2015年前后卖了很多短期理财险,或者每年要给分红的重疾险,这种保险对流动性要求高,同时要求高收益,最后只能牺牲风险,做风险下沉;当下卖的增额终身寿,死了才给钱,退保也只能拿到现金价值,这种保险产品的久期要长过2015年前后卖的险种,所以能做到牺牲流动性,在低风险的前提下满足高收益。

平安重组北大方正,也是牺牲流动性,要高收益。因为我代表我公司做为北大方正的债权人,参加历次债权人会议,经历全部重组过程,同时,我朋友在泰康的部门做为收购北大方正的牵头执行人,我知道泰康的工作决策流程,北大原本是泰康志在必得,结果出价太低,平安半道杀出来组织了上百人的尽调团队,光外部律师就请了20多个,20多天就把北大方正的资产摸了个底儿掉,开了比泰康更高的价,成功截胡。通过这件事,我看到平安的工作效率、格局至少比同为民企的泰康强太多。

洋洋洒洒说了这么多,是我近十年工作中,接触平安各子公司的切身感受,船大难调头,今天平安的公告,马明哲领导战略方向转型,这么大的公司从找到战略方向到落实到成功,肯定不是短期能实现的,平安除了综合金融这个优势外,未来依靠过去高风险投资实现高ROE的方式一定不是未来的方向,未来依靠什么方式实现高ROE?或者能不能实现20%以上的ROE,这就要依靠平安高层的智慧。但是从平安资产端,我们可以确定,他不太可能出现资产大面积的计提减值。负债端的机会是现在的储蓄利率持续降低,公募基金、信托就不提了,割了多少人的韭菜,理财产品打破刚兑。老百姓尤其是高净值客户对保险产品的需求持续爆发,平安身为第一梯队,当第三梯队的中小保险受制于偿付能力的时候,市场份额肯定少不了平安。

一句话总结:负债端需求持续可期待,资产端风险基本出清,实现高ROE需要新的战略方向,对于回到以前那种持续的高ROE短期不能过度乐观。

因为我不持有中国平安的股票,所以我也不做买入或者卖出的推荐,祝愿持有中国平安股票的球友2024年股票大涨,谢谢各位[涨][涨][火箭][火箭]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平(00966)$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华风清扬12301-04 21:47

一句话,散户不能做$中国平安(SH601318)$
因为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分析,本来就不是普通散户能够胜任的,何况平安是个金融综合体。
散户做平安,相当于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而又缺乏安全装备和团队支援的业余爱好者去攀登珠峰,摔下去的概率太大了!
楼主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专业人士了,也不做平安,够聪明理智的,😄

黄桃锅包肉01-04 22:12

我不买中国平安是因为我发现太平的赔率更高,我反倒认为平安披露数据、同投资人的交流远远好于其他保险公司,如果散户一定要买保险股的话,一定是在经济周期由萧条转向复苏阶段,这种强周期行业,时机比选股更重要

黄桃锅包肉01-07 13:52

国内银行从2010年4万亿后有几个明显的产业周期,都会波及它。首先银行的贷款、也就是资产端面临的暴雷、也就是在拨备和不良之外的大雷通常都是因为资产端的产业集中度太高,产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所以才产生大面积的违约,比如2015年钢铁煤炭两高一剩,当年银行给小煤矿、小钢厂的贷款有些是被大煤炭企业承接了,有些是真不良,同样还有造船业,这两年的房地产、基建,这与我国2008年后的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消费的增速永远赶不上供给的增速,一旦供给高度过剩就是经济危机,银行不可避免的遭殃。但是银行的息差很低,赚很少的钱,一旦亏损就是大钱。美国的弥补方式是小银行破产,政府救助大银行,且美国的利率更市场化,比如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同企业找银行借钱,银行要风险补偿就要高息差,而我国为了挽救制造业、保就业,银行要对中小企业降息差,降融资成本。我们国家的弥补方式,第一是时间换空间,银行靠长时间的利润来弥补过去的损失,银行业的利润相比资产规模非常小,只能靠拉长周期来补;第二我们国家的银行几乎不破产,这么多年我们知道的城商行破产好像就三家,同时产品高度同质化、过去监管薄弱,所以造成过渡竞争,小银行可以同业借款、大额存单、发理财等等手段,然后拿去做高风险的投资产生新危机,小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举个例子,2018年之前北京金融街都是个地方小银行在北京的办事处,因为开设分行要监管批,他们在北京没法开分行,开展不了正常的存贷业务,所以他们就开办事处,所做的业务都是高风险的表外,我熟悉的吉林九台农商行、四川的乐山银行他们都在北京有办事处,投资的是民企上市公司的私募债、海航的非标、私募债,现在全违约了,2018年后国家关停了这些办事处,金融街一夜之间空置率上升,以至于房产中介要到地铁边去做广告,所以国家近年来对金融机构严格监管,控制竞争的本质是控制负债端成本。不让这些小银行、小保险高息揽储、揽保费,然后高风险放贷,搅乱市场定价。其次,我国的银行有政治任务,比如这几年银行降息差补贴企业,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息差低利润就低,而利润是补充资本充足率的健康来源,你不可能一直靠增资和发债,靠烧股东和债权人的钱去补充社会上的企业。我国的社会制度注定了银行要承担比一般企业还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它的调整周期就会比美国漫长。从2015年计算,调整快10年的时间了。银行早晚会涨是常识,什么时候会涨要靠共识,现在是共识还没有达成,现在的共识是银行会永远不涨,但是我们看的农行创新高,交行这两年表现也不错,这种积极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我认为银行的周期修复第一是各种过剩产业的供给端出清,也就是银行资产端的修复。我们看到煤炭、造船、钢铁这两年的股价都开始涨,这些早期的两高一剩行业现在供给端都出清了。房地产这三年是靠刺破泡沫让供给端出清,而城投是靠中央财政救助,银行现在面临的只有这两个不确定性,这俩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概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中小银行的赔率足够高,反应到会计数据上就是不良率和拨备率。第二是负债端的修复,息差我觉得不是底也快到底了,同时这三年中小行的ROE在明显的改善,这种改善即便息差不能提供帮助,依靠做大规模和效率也能使得利润增长,这两年我同银行的同学聊天,他们说银行放贷款已经开始靠大数据和AI,比客户经理主观判断不良率低多了,这就是利用科技提高效率,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规模来提高ROE。加上调整的深度和时间都足够的长,所以我不打算等到完全确定并反应在会计报表中才下手,我从去年初就开始建仓$常熟银行(SH601128)$ ,同我买入保险股的思路一样,只不过保险股我了解更深,仓位比银行股高不少。银行的分析我原本想写一篇文章,但是我看了@否极泰董宝珍 的分析后,我觉得董老师分析的非常深入,把银行业讲透了,所以我就不打算写了,强烈推荐球友看他对银行的分析。至于为什么公募基金不买,我觉得就是市场偏见,有少数主观公募基金是配置银行的,比如姜老板。至于保险不买银行,至少上市公司这些是不少配置的,流通银行股中有36%都被保险给买了,$中国太平(00966)$ 中国太平对工商银行H,农业银行H都达到了5%左右的持仓,还是浙商银行、上海农商行的大股东。

黄桃锅包肉01-07 08:49

保险公司这几年的问题是源于上一个行业周期的过渡内卷,保险、银行、券商都是。其实中国的行业,除了少数公共事业垄断的,大部分都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就导致利润底下、亏损,但金融股有别于制造业的特点是,制造业的利润高低反应在当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是即期。金融行业一笔贷款放出去,每季度有收入,但真实的成本核算要到对方归还本金后,长债是3-5年后,短债也要1年后,所以要在远期的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赢损。保险股因为负债端亏损,可以用降低信用的投资弥补即期的亏损,而把更大的损失留给远期;2015年银行因为净息差下降所以风险下沉投民企地产非标,而且是拿地配资,但是把损失放在了远期。券商交易手续费下降在2015年左右做银行的非标通道,在高位做小票、创业板的股权质押,也是风险下沉,结果创业板连跌3年2018年券商资产端暴雷。金融行业的无序竞争本质是监管太松,行业内有句话叫监管套利,能套利说明监管弱,芒格说投资银行股要看银行家的道德,但是这么高的利益诱惑、做错了没惩罚,我是不相信靠道德和自律能约束人的,好在银行和保险我们已经看到过去几年制度建设、监管强力且持续的介入,改变的就是负债端无序的竞争,越是强监管对龙头、国企越是有利。监管弱周期则有利于行业中小、民企。未来的强监管周期,必将看到市场份额向头部倾斜。

黄桃锅包肉01-07 08:16

我真不觉得长江电力风电低,长电是稀缺垄断的公共事业股,这种类型的公司电力涨价极其困难,利润的增长来自于发电量的增长,发电量的增长一靠并入的新水电站,二靠水量的增长。2012年我同三峡的人接触过,乌东德、洛溪度、向家坝、白鹤滩,上江上游干流能建大型水电站的地方只有这四个。现在这四座电站全并网了,再预测增长只能靠水量,水量完全是靠天吃饭,如此不确定的增长且是公共事业股,PE竟然高达24倍,PB2.95倍,历史上仅次于2007年那会的泡沫估值。如果当债券看,股息只有3.46%,无论拿银行股、煤炭股还是用其他的产品(比如机构可以买到的银行、保险二永债),股息、债息都比它高。相比保险股,虽然基本面的确定性不如长电高,但保险经历了衰退周期后,现在是行业再次增长的周期,且平安只有0.8PB,太平0.3PB,都是上市以来的历史最低估值,并且机构对保险股的配置是历史最低水位。

全部讨论

楼主对太保怎么看呢?虽然PB、PE都要比太平高一些,但是业务相对更稳健一些,而且在寿险代理人改革上的进展比较快。是对太保在投资端的能力有顾虑吗?

01-05 12:10

想请教一下,平安可以投资美元债吗?合规吗?

感谢分享,真的是没理清逻辑就不应该做,这三年全搭平安上了,但也只是23年真的赔钱了,向您学习

01-05 11:30

我们知道平安这家公司是非常狼性的,狼性是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激进、以股东的短期利益为首要目标,在经济大势顺风顺水的时候非常出色,一旦遇到经济下行、资产暴雷的时候就要承担苦果,08年、18-23年,两轮经济周期都是如此。
——这个总结是很有见地的。确实如此。

01-04 22:51

球友對平安太多負評 ,但你中肯的分析,對平安是及時雨吧。

一句话总结:负债端需求持续可期待,资产端风险基本出清,实现高ROE需要新的战略方向,对于回到以前那种持续的高ROE短期不能过度乐观。

01-04 21:33

不太懂,但感觉写的很好

感觉平安管理层心里真心想对股东好,实际行动不评价,另外对普通员工是真差,加班,裁员,优化,审计,淘汰,中外文化里怎么样剥削员工,防范员工,那学的得相当好,相当溜

01-05 09:31

$中国平安(SH601318)$ 这是个对平安有所认识的人,可以说秒杀投资平安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散户,但是确不敢说自己看懂平安,所以没投平安。中国平安商业模式变量因素非常多,我以前认为是自己才疏学浅不懂,会有人懂。后来我看到管理层都没说对过几次,我就得出结论,通过分析基本面投资平安是错误的方法

01-11 16:10

平安赚了死差费差的钱吗?还是说只有利差呢?请教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