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fhy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5喜欢:5
这篇文章楼主结合自身经历和阅历讲了许多中国平安的内部分工和决策流程,以及平安各方面的优势和缺点,有些是在年报中看不到的,非常有参考价值,对理解中国平安是有一定帮助的,我前前后后也多次买入卖出中国平安,也买了中国平安的保险及在平安银行开卡办业务。也是始终看不透其核心逻辑和竞争优势,现在感觉中国平安的估值不贵,但确定性也不那么高,存在的投资端问题也不少。从平安银行上也可以看出来,严格KPI绩效考核,各部门各顾各,资产质量的管控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每年大核销、大收回就存在一定的弊端。看不清就先慢慢看呗。再投入真金白银时要更加慎重了,要么有明确的投资逻辑,要么非常便宜,有更大的安全边际。感谢楼主提供的信息。[抱拳][很赞]

热门回复

国内银行从2010年4万亿后有几个明显的产业周期,都会波及它。首先银行的贷款、也就是资产端面临的暴雷、也就是在拨备和不良之外的大雷通常都是因为资产端的产业集中度太高,产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所以才产生大面积的违约,比如2015年钢铁煤炭两高一剩,当年银行给小煤矿、小钢厂的贷款有些是被大煤炭企业承接了,有些是真不良,同样还有造船业,这两年的房地产、基建,这与我国2008年后的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有关,消费的增速永远赶不上供给的增速,一旦供给高度过剩就是经济危机,银行不可避免的遭殃。但是银行的息差很低,赚很少的钱,一旦亏损就是大钱。美国的弥补方式是小银行破产,政府救助大银行,且美国的利率更市场化,比如金融危机的时候不同企业找银行借钱,银行要风险补偿就要高息差,而我国为了挽救制造业、保就业,银行要对中小企业降息差,降融资成本。我们国家的弥补方式,第一是时间换空间,银行靠长时间的利润来弥补过去的损失,银行业的利润相比资产规模非常小,只能靠拉长周期来补;第二我们国家的银行几乎不破产,这么多年我们知道的城商行破产好像就三家,同时产品高度同质化、过去监管薄弱,所以造成过渡竞争,小银行可以同业借款、大额存单、发理财等等手段,然后拿去做高风险的投资产生新危机,小保险公司也是如此。举个例子,2018年之前北京金融街都是个地方小银行在北京的办事处,因为开设分行要监管批,他们在北京没法开分行,开展不了正常的存贷业务,所以他们就开办事处,所做的业务都是高风险的表外,我熟悉的吉林九台农商行、四川的乐山银行他们都在北京有办事处,投资的是民企上市公司的私募债、海航的非标、私募债,现在全违约了,2018年后国家关停了这些办事处,金融街一夜之间空置率上升,以至于房产中介要到地铁边去做广告,所以国家近年来对金融机构严格监管,控制竞争的本质是控制负债端成本。不让这些小银行、小保险高息揽储、揽保费,然后高风险放贷,搅乱市场定价。其次,我国的银行有政治任务,比如这几年银行降息差补贴企业,规模一定的条件下,息差低利润就低,而利润是补充资本充足率的健康来源,你不可能一直靠增资和发债,靠烧股东和债权人的钱去补充社会上的企业。我国的社会制度注定了银行要承担比一般企业还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它的调整周期就会比美国漫长。从2015年计算,调整快10年的时间了。银行早晚会涨是常识,什么时候会涨要靠共识,现在是共识还没有达成,现在的共识是银行会永远不涨,但是我们看的农行创新高,交行这两年表现也不错,这种积极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我认为银行的周期修复第一是各种过剩产业的供给端出清,也就是银行资产端的修复。我们看到煤炭、造船、钢铁这两年的股价都开始涨,这些早期的两高一剩行业现在供给端都出清了。房地产这三年是靠刺破泡沫让供给端出清,而城投是靠中央财政救助,银行现在面临的只有这两个不确定性,这俩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的概率在不断提高,同时中小银行的赔率足够高,反应到会计数据上就是不良率和拨备率。第二是负债端的修复,息差我觉得不是底也快到底了,同时这三年中小行的ROE在明显的改善,这种改善即便息差不能提供帮助,依靠做大规模和效率也能使得利润增长,这两年我同银行的同学聊天,他们说银行放贷款已经开始靠大数据和AI,比客户经理主观判断不良率低多了,这就是利用科技提高效率,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和资产规模来提高ROE。加上调整的深度和时间都足够的长,所以我不打算等到完全确定并反应在会计报表中才下手,我从去年初就开始建仓$常熟银行(SH601128)$ ,同我买入保险股的思路一样,只不过保险股我了解更深,仓位比银行股高不少。银行的分析我原本想写一篇文章,但是我看了@否极泰董宝珍 的分析后,我觉得董老师分析的非常深入,把银行业讲透了,所以我就不打算写了,强烈推荐球友看他对银行的分析。至于为什么公募基金不买,我觉得就是市场偏见,有少数主观公募基金是配置银行的,比如姜老板。至于保险不买银行,至少上市公司这些是不少配置的,流通银行股中有36%都被保险给买了,$中国太平(00966)$ 中国太平对工商银行H,农业银行H都达到了5%左右的持仓,还是浙商银行、上海农商行的大股东。

保险公司这几年的问题是源于上一个行业周期的过渡内卷,保险、银行、券商都是。其实中国的行业,除了少数公共事业垄断的,大部分都竞争激烈,激烈的竞争就导致利润底下、亏损,但金融股有别于制造业的特点是,制造业的利润高低反应在当下的资产负债表中,是即期。金融行业一笔贷款放出去,每季度有收入,但真实的成本核算要到对方归还本金后,长债是3-5年后,短债也要1年后,所以要在远期的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赢损。保险股因为负债端亏损,可以用降低信用的投资弥补即期的亏损,而把更大的损失留给远期;2015年银行因为净息差下降所以风险下沉投民企地产非标,而且是拿地配资,但是把损失放在了远期。券商交易手续费下降在2015年左右做银行的非标通道,在高位做小票、创业板的股权质押,也是风险下沉,结果创业板连跌3年2018年券商资产端暴雷。金融行业的无序竞争本质是监管太松,行业内有句话叫监管套利,能套利说明监管弱,芒格说投资银行股要看银行家的道德,但是这么高的利益诱惑、做错了没惩罚,我是不相信靠道德和自律能约束人的,好在银行和保险我们已经看到过去几年制度建设、监管强力且持续的介入,改变的就是负债端无序的竞争,越是强监管对龙头、国企越是有利。监管弱周期则有利于行业中小、民企。未来的强监管周期,必将看到市场份额向头部倾斜。

我重仓$中国太平(00966)$ ,是港股,这个股票过去的问题不比平安少,但优势胜在负债端,它历史上是在海外经营保险业务,是为共和国赚外汇的。2000年才在中国大陆复业,它躲过了90年代的高额利差损,太平人寿25%的股权是比利时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更贴近国外保险公司的央企。但是估值只有0.1PEV,因为没有A股,覆盖和买它的机构特别少。并且它从诸多问题中是率先走出来的,即便资本市场行情不好,保险股的利润在去年3季度已经开始修复,且保险公司的持仓大多数是银行股、上涨50,沪深300,这些标的的上涨保险股比券商更受益,所以如果银行板块涨,保险的权益端利润比然增长。

你对金融行业比较了解,也工作在该行业内,现有几个问题,向你请教一下:
都说银行业是高杠杆、利润前置风险后置的行业,风险看不清楚,可能赚的是假钱,所以估值给的特别低。可见资产质量和风险管控高低也是决定一个银行股估值的关键。
同是银行股,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银行也有这个特性,其出现风险时更容易爆雷、破产倒闭,利润和资产质量、拨备什么的还不如中国的银行业,为啥估值比中国的高那么多?难道他们赚的不是假钱,就是现金股息分配,我比较了一下,现阶段也是中国的银行业高一些,这是偏见或是我们的银行体制有问题?
再说一下银行风险后置的问题,因为银行每季、每年都进行了大量的信用减值计提,有些已经占到了其营收的1/3左右,而实际产生的坏账和核销的坏账则大大小于其信用减值计提量,这就造成了大部分银行拨备储备越来越多,拨备覆盖率、拨贷比也有不少提高,有些甚至到了500%以上的水平,这是不是已经对未来的风险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在未来就是产生了一定的坏账,也可以从容应对,而对利润、股息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市场主流机构不认可这种模式吗?
我看银行股机构配置的比例非常低,主动性公募、私募配置低就不说了,具有长期投资需求的保险资金对银行股的配置也是不高的,按理说现在保险资金可以配置权益性资产的比例已经很高了,而实际配置的确比较低,这固然有A股整体没有什么长期投资价值有关,10多年了沪深3000指数还在3000点上下打转,可一些头部的金融、能源、电信、公用行业公司的股息率已经到了5-6%,还有一定的成长性,长期持有的价值也非常高了,特别是一些银行股,股息率也有6%以上,长期的成长性也有5%左右,有些如城商行甚至更高,长期持有的折现率(预期收益率)达到12%以上,应该可以覆盖保险业负债端的成本了,还没有破产倒闭的风险,为啥保险公司不大力配置呢?反而去配置一些不动产、其它一般的小公司等,他们也是担心中国的银行业有大雷?

谢了!我看你说对保险股理解的更深,配置的保险股更多,同时你又没有配置中国平安,从估值、股息率上来说,中国平安是保险股中估值最低、股息率最高的保险股,不知你配置的是哪一家?配置的逻辑是什么?
我过去也配置了不少保险股、证卷股、银行股,后来根据确定性、估值,大都改成了成长性银行股,其中你配置的常熟银行也是我的一个重仓股。
现阶段银行股和保险股都又非常大的配置价值,好像保险股的估值回归更靠资本市场的行情,如果资本市场没有什么确定性行情,收益的确定性与银行相比也没有优势啊?

分仓是因为时间上没法知道谁先谁后。资本市场中短期是散点图,不按逻辑的因果,但长期看是有逻辑关系的。如果资本市场的运动轨迹真如逻辑般运行,先银行后保险,先发达地区银行、小行、再四大行,最后全面复苏,那么过去两年的交行、农行率先涨,无法解释啊。

股票好像是买了才会真正用心挖各种逻辑和数据对认知的影响,一直也觉得银行低估,常听董宝珍的各种激情演说,特别认可他的总体投资思想体系,但是自己对于银行业还是似懂非懂,或者说大逻辑是懂的,只是具体的一些比如拨备、坏账计提等关系上的量化影响还是模糊,银行体量大,行情起来需要很大的资金撬动才行,所以正常情况也是比较墨迹的。前期买了点常熟银行,没想到万年箱体的银行股也破位了,可能是浮亏原因让我总是要找点什么理由,看来看去常熟银行好像跟其他农商行最大的区别就是息差要大很多,这是他的强的方面,反过来说,在同质化行业中,这种强项似乎也预示着某种必然回归的因子从而成了减分项。黄总既投资保险又投资银行,而保险在权益市场上主要投资的也是银行股,看好银行如果银行股真的起来了,保险的投资收益更能立马体现,保险的弹性似乎跟足,何不一鸟在手?还是为了分散而分散?

我个人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1、收入构成的问题,国内金融机构赚存贷差,国外银行手续费收入占比高;2、城投和房地产的问题;3、因为资本约束,国内银行不断再融资的问题;4、经济发展整体不好,而我国又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所以市场认为你在调节信贷资产质量,比如浦发成都分行400亿大案这类;5、就是我们当前对银行的分析框架还是欧美那一套。

你乜都懂

[很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