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厚,再来读薄20240323学习笔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把书读厚,再来读薄20240322学习笔记

当一个事情变成一种重复性的事务工作,那么他的乐趣与价值就瞬时消失了。前几天的市场,就属于这样的情况,每天寻找合适的机会,挖掘一些看好的公司,市场小涨小跌也没什么方向判断的意义,也就不想再写什么东西。

最近向大佬请教,又学到了一些新东西。就是大道至简,有的时候过于复杂过于详细,反而迷失了本来面目。过去半年兢兢业业地积累数据,算是一个把书读厚的过程,而现在反而要进入一种把书读薄的状态。将一些复杂的无用的细节的日常的事务省去,而去寻找那些有价值的核心。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应该把书读厚,去学习和理解一些具体的行业和公司的细节。把书读厚和读薄可以同时发生,互不矛盾,相互促进。

但今天市场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这就值得好好拆解一番,也就出现了意义。

最大的变化是汇率,在经过4-5个月的低波动之后,突然开始加速贬值。

这个指标在去年年中一段时间成为影响市场最大的变量。作为宏观纯粹的白痴,那时候通过关注这个指标,算是第一次意识到了宏观指标对市场的影响。但很快,通过监管和控制,这个指标被控制住了,他的波动率从此在一个极窄的区间中震荡。

因此,汇率指标的突然变动,不得不让人怀疑又出现了什么变化,在彻底探明背后逻辑之前,肌肉记忆让大部分人直接选择减仓控制风险和波动率。这是周五出现近期较大一次调整的主要原因。

关于汇率的问题,后续也看了一些文章,并请教了一些高手。首先,有一些关于经济和外交方面的信息,包括美元升值,联储老阿姨即将访华,包括房地产之类信息等。但考虑到汇率这个指标,是被严格控制的,因此这些外部指标如果有用,之前也会有反应。所以这个突变,大概率是衙门放弃了管控。因此,核心问题就转变为,为什么官军要放松管控,以及放松后,如果汇率有贬值趋势,对市场,和对个人财富是如何影响,和该如何应对呢?

我的水平不够,所以只能拾人牙慧,YY一下。首先,以国际通行货币标价的市值=指数*汇率,因此假设前者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贬值,自然会导致以人民币标价的指数存在上涨动能。其实这个在去年,已经有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很多市场的案例验证。

所以这样看,去年8月的A股市场,反而是一个异类,也就是汇率和指数一起跌。这反应了以国际通行货币计算的合理市值,整体就是在下跌的。这其实反应了,因地产等经济因素,引发的对中国资产的定价下移。那时候官军,要严格控制住汇率的贬值冲动,也就是护住这个资产定价下移的过程,但结果反而就是公式的另一边,也就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指数存在更大的下跌动能。

之前说过有一些高手去年已经读懂了,也痛苦过了,也因此不会在年初再次吃亏上当,当然真正的高人,对这个过程的解读其实早在十年之前。也因此,在24年年初的guzai之后,这个定价的下移相当于已经短期充分兑现了。因此等式又回到了一个均衡态,因此在今年除非有更负面的经济预期变化,否则汇率和指数一起跌这种现象理论上不应该同时发生。而目前看到的经济现实,肯定是比之前最悲观的时候有积极变化的,因此这种极端风险短期可能性不大。

因此,结论反而是,和去年年中正好相反的结论,当时的汇率下跌可以伴随指数同步下跌,反馈对人民币资产定价的悲观预期,而今年如果汇率贬值,则指数反而有上涨的力量,很简单的倒数关系而已。因此今年,逻辑上,不必要再次因为汇率贬值,而立刻感到恐慌,反而带来了一种紧迫感。就是如果汇率存在贬值动能,那么为了保住自己以国际通行货币计价的财富,就必须在另一头,也就是权益资产投资上取得更高的收益率,以对冲汇率的负面影响。

最近,有一些朋友在谈牛市的问题,也说了一些逻辑,但大部分在我看来,基本属于“我感觉”、“我听说”、“我认为”,置信率基本等于零,但汇率这个变化,反而是第一个让我思考牛市可能真的有逻辑的。因为贬值这个态度,某种意义上可能反应了一种务实的态度,和今年中央投资的一些变化是能够对应上的,而且背后的货币变化也就是值得跟踪的了。

当然以上只是短期对这个突然变化的一些YY,大概率是错的,不过至少可以不必对汇率的波动,过于恐慌,因此只要继续跟随市场的变化应对分析也就够了。

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是,虽然日本的日经指数经历三十年调整之后,再次回到了三十年前的高点,但这是用日元定价的。而如果按照美元或者黄金或者比特币定价,同样的日经指数,现在的购买力相比三十年前不知道低到哪里去了。这个故事,在大缅会发生吗?可能正在发生。

关于KIMI,前几天断更就没写。

我是这么理解,KIMI相当于一场挽救了国人AI自尊与自信的革命。技术的差距,和算力封锁等现实问题仍然继续存在,但是在产品层面先把功课做好,哪怕只能做到GPT3.5左右的水平,但适配国内的数据语料和文化环境,也能为提高生产力做出贡献。而在KIMI这条鲶鱼之下,其他“大模型”厂商,也有了KPI的压力和动力,那么卷起来,也就有了更多的话题度和资源投入,也就有了更多投资机会。

我的意思是,不能因为KIMI火了,突然就说中国AI又行了,但也没有必要否认和拒绝中国AI的积极变化,继续保留明显的技术代差,但保持跟随策略,这就是现实。积极应对。

过去的那些大模型厂商,特别是离婚哥和减持哥,那是让投资人和科技人切齿痛恨的,就感觉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坏又这么烂的公司,哪怕是jyt,那个电视当年买的用户还是体验不错的,也充当了一把价格屠夫。离婚哥和减持哥,是真的暴露了我们的科技能力和对岸到底差距有多大,而从业大佬们又多么无耻和不堪。在对岸的制裁之下,国内内心是非常失落和存在自卑感的,如果类比的话,就有点像火烧圆明园和马关条约。

即便是靠谱一些的团队,类似智谱华章和豆包,大家知道他们是正经在做研发,也有在努力,但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距离,主要2B,也不太接地气,远离普通人的生活,就无法破解这种痛苦的局面。

但KIMI,至少到现在,他的进步和突破是惹人惊喜的,是让国人第一次重新找到了国产AI的自尊和自信,是,我们是和对岸有差距,对面在封锁我们,但我们也有在好好做事的人,也有人能够提供优秀的产品与服务,AI能够造福我们的生活提高生产效率。有差距但我们能忍,给优秀的团队更多的资源,更大的耐心,期待技术进步陡峭度放缓的时刻,我们总有追赶的希望。

早在去年10月,就在专业靠谱的兄弟姐妹们指导下,认知到了月之暗面,也初步体验了KIMI产品,但实话实说,那时候的KIMI已经比其他国产AI好用,但还没达到真正能用的地步,但经过几个月的升级迭代后,这个月的KIMI我亲身体验已经比几个月前有了明显进步,已经达到了能用的水平。但从后续若干AI幻觉,和用户投递的有毒信息,不实信息看,这就和GPT3.0刚出来时候一样,是个突破性的变化,但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KIMI这个公司,让我很容易联想到理想公司,相比技术,更加优秀的是产品经理的能力。世界那么大,不仅仅需要技术宅,也需要产品控。

这就是KIMI的重要意义所在,所以在面对这样一次重大变革之下,尤其软件、传媒、内容侧的超跌反弹并没有完成,且差距硬件幅度悬殊,一定要坚定勇猛地参与这个投资。

不过这么多年,一直觉得传媒是个最难做的行业。因为我对KIMI的理解,还是一场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但老师们已经把这个当真了,觉得国产AI真的能行了,已经开始大跃进了。这就涉及到理性和冲动的问题,过于冲动,全是激情,把自己骗了就会A杀;过于理性,就会克制,就容易错过或者拿不住。这种平衡感真的非常难把握,而传媒这种2C的行业又特别容易激情。只能痛并快乐着。

ETF:在出现风险的时候,还是坚决的力挺了,而且只在中午和收盘前,很有定力,且市场的力量中间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做多的动能很强

盘中出手了两次,并不着急

全A指数:把这个当做一个回踩的话,也蛮健康的

月线:

微盘股:也不太像终点

国债利率:这个方向蛮好

涨停板数:分化是在增大的

市场宽度:低空经济和AI双轮驱动

市场高度:新周期开启了,前一个周期的持续性真的强,很少见到这么好的时候

成交额:只要保持在万亿以上,就有做的空间,不用过于恐慌,北向的变化可以关注

涨跌家数:这个来看还是退潮期,主要看选股能力

美债利率:

中信净空单数,转发自【老狗研道】

今日净买入3955手空单

【重要提示】本文仅是个人复盘笔记。文中所提及任何观点及个股仅是举例,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内容仅是个人观点笔记,不代表任何组织和机构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