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电价推出,火电资产价值得以重估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先分享一篇文章,基本了解容量电价推出的前因后果。文章后面,我再做点评。

-------

国家发改委网站11月10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现行单一电量电价机制不能充分体现煤电的支撑调节价值,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容量电价回收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可稳定煤电行业预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推动煤电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撑保障和电量并重转型,对促进新能源进一步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煤电行业预期

《通知》提出,为适应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的新形势,决定将现行煤电单一制电价调整为两部制电价。其中,电量电价通过市场化方式形成,容量电价水平根据煤电转型进度等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充分体现煤电对电力系统的支撑调节价值,更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为承载更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煤电经营成本包括折旧费、人工费、修理费、财务费等固定成本和燃煤等变动成本。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对煤电实行单一制电价,即煤电只有发电才能回收成本。电力市场成熟国家通常实行两部制电价,即容量电价主要回收机组固定成本、电量电价主要回收变动成本。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既是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下一步推动新能源进一步加快发展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煤电是我国最重要、成本较低的支撑调节电源,推动煤电加快向提供容量支撑保障和电量并重转型,平常时段为新能源发电让出空间、高峰时段继续顶峰出力,对促进新能源进一步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

现行单一电量电价机制不能充分体现煤电的支撑调节价值。在现行单一制电价体系下,煤电企业只有发电才能回收成本并获得回报。随着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煤电机组越来越多时间“备而不用”,通过单一电量电价难以完全回收成本,因此近年来出现行业预期不稳等现象,长此以往可能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并导致新能源利用率下降。

因此,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通过容量电价回收部分或全部固定成本,从而稳定煤电行业预期,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为承载更大规模的新能源提供有力支撑,更好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

创新提出一揽子政策举措

首先,《通知》明确了政策实施范围。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适用于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燃煤自备电厂、不符合国家规划的煤电机组,以及不满足国家对于能耗、环保和灵活调节能力等要求的煤电机组,不执行容量电价机制。

其次,《通知》明确了容量电价水平。煤电容量电价按照回收煤电机组一定比例固定成本的方式确定。综合考虑各地电力系统需要、煤电功能转型情况等因素,2024年至2025年,多数地方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为30%左右,即每年每千瓦100元,部分煤电功能转型较快的地方适当高一些;2026年起,各地通过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的比例提升至不低于50%,即每年每千瓦165元。

再次,《通知》明确了容量电费分摊机制。各地煤电容量电费纳入系统运行费用,每月由工商业用户按当月用电量比例分摊。

最后,《通知》还明确了容量电费考核机制。煤电机组如果无法按照调度指令提供所申报的最大出力,按照发生次数扣减容量电费;多次发生出力未达标、被扣减容量电费的,取消其获取容量电费的资格。

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经济性

建立煤电容量机制,对终端用户用电成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在稳定煤电行业预期、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的同时,对于终端用户用电成本的影响,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看,都是积极正面的。

短期看,对终端用户用电成本的影响总体较小。由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主要是电价结构的调整,煤电总体价格水平是基本稳定的,特别是电量电价小幅下降,将带动水电、核电、新能源等其他电源参与市场交易部分电量电价随之下行,工商业用户终端用电成本总体有望稳中略降。同时,该政策不涉及居民和农业用户,这些用户用电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

长期看,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首次实现对煤电这一主力电源品种电能量价值和容量价值的区分,可有力推动构建多层次电力市场体系,引导煤电、新能源等市场参与者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充分竞争,全面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升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从而对降低终端用户的用电成本也是有好处的。

此外,针对各地容量电价具体水平为何要分类分档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解释称,各地电力系统对支撑调节能力需求不同,煤电功能转型进度差异也较大。有的地方水电、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大,煤电已主要发挥支撑调节作用;有的地方煤电则仍是主力电源,在提供电力和电量方面都是“顶梁柱”。因此,在确定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比例时,将煤电转型较慢、机组利用小时数较高的地方安排得低一些,煤电转型较快、机组利用小时数较低的地方安排得适当高一些,符合各地实际情况,有利于煤电加快实现功能转型。

----------

点评:

1、未来每年新增煤电装机将持续缓慢下降。

2、我国煤电总装机容量未来也将持续下降。
3、火电的发电量占比未来持续下降。
4、火电的商业模式改变,再出现大幅亏损的概率比较小。
5、就一家公司而言,火电的发电量将持续下降。
6、火电资产得以重估。过去,市场对火电资产的定价是零。未来,这一块资产有望获得稳定现金流,资产价值得以重估,至少成为了公用事业类资产。

7、长期而言,电价中枢是有望缓慢上升的,尤其是居民用电。

8、未来绿电能上网尽上网,保障绿电效率和发展。

9、因为火电资产的商业模式得以重塑,火电企业的减值风险有望降低。

10、就未来的碳税而言,拥有火电和绿电的火转绿资产企业,内部可以有效的相互充抵。

11、华能国际作为我国最大的火电资产企业,过去两年大幅亏损。伴随明年容量电价推出,其业绩改善弹性最大。尤其是港股的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按照港股价格,其总市值目前不到600亿元。一方面,火电资产价值得以重估,另一方面,绿电资产今年的税前利润有望接近100亿元。

上述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