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大额分红,一边融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3喜欢:0

我对资本市场一边大额分红,一边不断融资现象的关注,还得从福华化学说起。

在福华化学被曝光之前,另外一家引起大家愤怒的公司是浙江国祥

浙江国祥当年连续亏损,快要退市,最后卖壳给华夏幸福。华夏幸福主营业务是房地产投资,与空调业务关系不大,这部分资产就卖给了国祥的原董秘陈根伟,陈根伟是陈和贵(原国祥实控人)的老乡。

董秘接盘,十多年后二次上市;发行价格68.07元,募资总额23.84亿,计划募资7.37亿,超募16.37亿。

对于发行人和保荐机构来说,超募是双赢。上市公司拿到超出计划的资金,保荐机构获得更多的提成,唯有接盘的公募或者散户成了冤大头。

要知道上证指数在8~10三个月连续下跌,最低到过2923点;虽然美股这三个月也是下跌趋势,但是人家是新高之后的回调,11月份就收复了前三个月的跌幅,A股一直在泥潭中,跌跌不休。

上市公司越来越多,IPO也没见放缓。关键老是出现类似国祥这样的公司,割韭菜的行为,愈来愈不加掩饰,投资者不愤怒才怪。

福华化学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还是公司在上市前的2021年和2022年分别分配现金股利7亿、26亿,两年合计分红33亿。

看一下福华的股权结构,张华与LEI WANG(王蕾)夫妻关系,张浔萦、张金竹与张华系父女关系,四人合计持股82.86%,分红的现金基本就进了自家的口袋。

然后募集的资金,27亿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IPO前大笔分红,现金进入大股东口袋,然后资本市场大额募资。为什么?

因为不管是从银行借,还是发行债券筹集的钱,利率再低也是要还的。但是资本市场筹集的钱,不用还!!!

还有一点就是公司疑似周期高点发行股票,这倒不是什么大的问题,投资者不买就好。

公司主要产品是草甘膦,草甘膦原粉+制剂2022年合计收入73.96亿,占当年营收94.9亿的78%

收入的增加主要是产品价格的增长,销量反而是下降的。

原粉的价格从2020年的2.1万,增长到了2022年的6.5万;制剂从1.3万,增长到3.5万。净利润从2020年的4638万,直接飙升到2022年的27.7亿。

主要原材料黄磷的价格也只是从1.45万增长到3万 ,增长111%;而草甘膦终端售价增长200%,制剂增长163%

目前产品的价格处于下降趋势,如果回到2020年的价格,净利润可能不到1个亿。净利润1亿和27亿的估值,天差地别。

深交所在11月1日发通告,终止了福华化学的上市审核。

实际上一边大额分红,一边大额募资的现象不仅出现在IPO前,也有很多公司成功上市后也会出现这样的操作。

比如前不久被叫停160亿定增项目的通威股份,上市以来募资191亿,分红211亿,实控人刘汉元,持股35.08%

还有曾经的大牛股锦浪科技,因为一边高额分红,一边大额融资被证监会问询,同样的,公司实控人持股集中度较高。

公司缺钱,上市募资,扩大业务提高市占率无可厚非。毕竟如果成功,股东也会跟着受益。

但是你一边说缺钱募资,一边又大比例分红,大股东持股又集中,难免不让人联想到利益输送。

全部讨论

2023-11-28 00:37

说实话我非常怀疑分红的真实性,或许只是为了粉饰财务报表,真实情况是公司没有挣到那么多的钱。

2023-12-17 20:57

上市垃圾资产越来越多,股市会好么?
【明喆集团IPO终止 报告期内净利6.32亿却分红8.44亿】明喆集团主要从事物业管理相关业务,作为综合性物业服务提供商,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与客户签订定制化的物业服务合同,提供基础物业管理与后勤保障一体化服务。
2020-2022年,明喆集团均进行现金分红,分红额分别为3.8亿元、1.19亿元、3.45亿元,累计分红额约为8.44亿元。
报告期内,明喆集团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78亿元、1.65亿元、2.89亿元,合计约为6.32亿元,低于报告期内现金分红金额。
明喆集团的控股股东为高海清,共同实际控制人为高海清、张国玲、高艺菲。高海清与张国玲是夫妻关系,与高艺菲是父女关系。三人合计直接持有公司股份80.7786%,合计控制公司91.7115%的表决权。高海清,中国国籍,拥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权。张国玲,中国国籍,拥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权。高艺菲,中国国籍,拥有新加坡和英国永久居留权。